爭議諸葛亮躬耕地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gaosheqin


我可以告訴你,很重要!

這不單單是經濟利益的問題,而是捍衛歷史和篡改歷史的鬥爭、保護文物和破壞文物的鬥爭、正義和邪惡的鬥爭。

一、保護文物VS 製造“文物”

1、2008年“襄陽說”領軍人物——潘正賢說“讓河南南陽臥龍崗所謂的諸葛亮躬耕地見鬼去吧”,並鼓吹火燒臥龍崗(見天涯論壇)。

2、1990年前,襄陽隆中是“瓦廬”,之後仿照南陽臥龍崗改為“草廬”;2016年,襄陽修建【臥龍古鎮】,明顯的製造文物——這是襄陽的造假。

3、2007年,南陽臥龍崗重修古柏亭,有《重修古柏亭碑記》為證——這是南陽的保護。

二、捍衛歷史VS 篡改歷史

1、岳飛北伐時,曾在南陽武侯祠撰寫《出師表》,岳飛在“跋”中自述“過南陽”而作。可是襄陽複製後竟然刪除“過南陽”這個自述。

2、2000年前後,襄樊市長五上北京,拜訪人教社……結果2003年人教版教材註釋《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之“南陽”為“南陽,郡名,今湖北襄陽一帶”,言外之意,諸葛亮躬耕於襄陽隆中。我的媽呀,

(1)《後漢書—郡國四—南陽郡》“南陽,洛陽南七百里(漢制)”,這說明東漢、三國“南陽”一指南陽郡,二指南陽城(宛,今河南南陽)。人教版怎麼斷定“南陽”是南陽郡呢?

(2)退一步講,“南陽”指南陽郡,它怎麼能在“今襄陽一帶”呢?227年,諸葛亮做《出師表》時,樊城、隆中屬襄陽郡,棗陽、襄陽區屬義陽郡。這說明“南陽”在今河南南陽一帶。

(3)退一步講,諸葛亮之“南陽”是建安十三年(208年)前的南陽郡。南陽郡面積46000萬平方公里,2003年襄陽區面積2000平方公里,襄樊市1.9萬平方公里,襄陽區、襄樊市不怕被撐死了?

3、襄陽諸葛亮學術研究會會員、“襄陽說”專家餘鵬飛說(1)“以向宛洛”出自《出師表》(其實是《草廬對》)(2)博望坡在新野以南,即今襄陽境內(博望坡在南陽北,今南陽方城縣境內。

4、“襄陽說”祖先——習鑿齒通過“亮家於南陽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漢晉春秋》)和“襄陽有孔明故宅”(《襄陽記》)把諸葛亮說的“南陽”、“躬耕”、“草廬”偷換成“襄陽”、“住過”、“宅院(即磚瓦房)”。“襄陽說”奉習鑿齒為神靈,說白了把《出師表》“躬耕於南陽”給否定了。

5、某襄陽專家說最早記錄躬耕地的在“襄陽城西二十里”(《出師表》被否定了)

三、學術正確研究方法、邏輯VS 錯方法、神邏輯

1、前提——“躬耕於南陽”VS “隆中對(躬耕隆中)”

2、史料——《後漢書》、《三國志》、《晉書》VS 以習鑿齒以後的史料、《三國演義》

3、諸葛亮是否承認襄陽郡——承認VS 不承認(自我否定)

4、“南陽”能否指宛——可以指宛VS 不可以指宛

5、諸葛亮“草廬”——草廬VS 宅院

6、神邏輯(1)隆中屬於南陽郡,所以隆中是躬耕地(2)隆中就在襄陽,南陽別嚷嚷了(以“躬耕隆中”為前提)(3)諸葛亮老師、老婆、朋友都在襄陽,所以躬耕地在襄陽(躬耕於襄陽——諸葛亮)(4)南陽郡≠今南陽,所以躬耕地不在今南陽(驚天地泣鬼神)

四、正義VS 邪惡

1、2016年湖北襄陽宣傳部微信公眾號“漢水襄陽”罵南陽臥龍崗、南陽諸葛亮文化旅遊節是“李鬼”,結果被批評,襄陽隆中也受到質疑。可是,漢水襄陽、襄陽宣傳部、襄陽政府、襄陽隆中裝啞巴,襄陽專家集體沉默。

2、南陽政府說加強合作,打造三國旅遊。


斷鷹攀崖


我覺得回答問題要客觀公正,多多相信歷史地理學家的論斷,比如司馬遷、習鑿齒、譚其驤等等名家的史記記錄和論斷,普通民眾多要虛心學習研究。

這個問題,也是我正想道出了諸葛亮躬耕地的前世今生,即躬耕地隆中在漢代歸南陽郡鄧縣隆中,現在劃歸襄陽。漢代的荊州治所在襄陽,現在的南陽市區範圍即是漢代的宛城(漢代南陽郡治所在),古南陽不等於宛城,即古南陽不等於現在南陽市,古南陽的範圍的確很大,延伸到河南和湖北很多地方,現在很多地方劃歸湖北了(比如湖北的隨州、棗陽、襄陽縣、老河口、谷城、十堰)等等,地理區域犬牙交錯,不斷變化,故出現了諸葛亮躬耕地隆中遂北周後屬襄陽的論斷。古今地名對比一下簡單明瞭,通俗易懂。

1990年曆史地理學家譚其驤為了不想讓南陽民間對這樣的爭論再繼續下去,欣然題詞,大意是“諸葛亮躬耕地於南陽郡鄧縣隆中,現在的襄陽城西二十里,北周以後遂屬襄陽”,得到與會專家一致認可,發表在《文匯報》。南陽民間人士提出不同意見,譚其驤致信《南陽日報》主編、文化權威,南陽市著名作家周熠,說旅遊和歷史研究不同,要尊重歷史真相,南陽現在有元明清古蹟,可以發展武侯祠紀念地。目前為止周熠和南陽方面沒有回應,官方和文化名人對正確主流躬耕地註釋的隆中的認可。

1996年5月28日中國的秦漢魏晉南北朝史學家們在北京開相關專題會定論(網可查,這是國家權威部門舉辦的;現還想推翻此者去找這些專業人士)在今襄陽市郊的隆中(古南陽郡鄧縣隆中,襄陽城西二十里處)並由中央廣播臺廣泛宣傳了,這基本成了官方的觀點。

不是襄陽人在爭,是歷史記錄傳承有序,文化名人在客觀的肯定諸葛亮躬耕地隆中。這裡專門挑選有代表性的人物題詞註釋,再重複交代一下隆中的歷史和名家註釋題詞圖片(比如國家領導人和歷史地理學家,文化巨匠),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教授方北辰(具體可以搜搜視頻看看)也明確指出具體位置,圖片供大家欣賞欣賞,簡單明瞭,更加有說服力,不必要咬文嚼字。具體在什麼地方請大家明辨。











風度飄飄hr


關於躬耕地的爭端主要為了申張正義,明是與非!特別的涉及歷史必須弄清真相,必須與歪曲歷史者做鬥爭!篡改歷史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

歷史真相是什麼?拿史書為證。首先,南宋以前根本沒有“躬耕地之爭”,甚至沒有“躬耕地”這一名詞。從西晉開始,所有史料都只提到“隆中是諸葛亮家”、“隆中是三顧地”“隆中屬南陽鄧縣”!反觀臥龍崗,沒有任何史料提到過臥龍崗!沒有任何史料提到過諸葛亮與宛有關!這就是史實!否認這一點就是篡改歷史!

其次,臥龍崗和“躬耕地”這一名詞只到元代中期才發明出來。而躬耕地之爭也是從元代才開始,元明兩代“臥龍崗說”才有了市場。而即使如此“隆中說”也沒有完全否認。在明宣宗時期,朝廷下旨 “(隆中)武侯草廬故址,封為藩陵”,而明正德二年,暫理襄陽府事的光化王朱祐質在隆中重建武侯祠,並上奏皇帝說:“隆中亮廟歷唐、宋、元、皆知崇奉,實非異端淫祠之比!”可見在明朝,朝庭也認可隆中是武侯草廬故址,隆中之外的“亮廟”不過是“異端淫祠”。

第三、到了清代,某些文人開始和稀泥,提出“家在隆中、躬耕臥龍崗”可笑言論!即使如此。“隆中說”仍然佔上風,如《大清一統志》襄陽府《古蹟》條:“諸葛亮宅,在襄陽縣西隆中山東。劉備三顧亮於草廬之中,即此宅也。”

又如康熙大學士李光地在他的書裡把三顧茅廬時諸葛亮與劉備的對答命名為“隆中對”,其後內閣學識、禮部侍郎、進士蔡世遠、禮部侍郎、進士卞永譽、雍正年間進士雷宏都在他們的著作中將“對答”命名為“隆中對”。而直到100多年後清嘉慶年間進士張澍在所編《諸葛忠武侯文集》中,才將“對答”冠以《草廬對》篇名。而這到了某些南陽人嘴裡變成了所謂《草廬對》是“對答”原名的證據,卻對100年前早已存在的“隆中對”視而不見。

到當代,諸葛亮躬耕地本來更加清晰。

1986年12月8日,《國務院批轉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文化部關於請公佈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名單報告的通知》中,也明確襄陽隆中是“諸葛亮故居”,而南陽臥龍崗是“武侯祠”這一個紀念性名勝。

1976年5月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共南陽市委宣傳部編寫的《諸葛亮小傳》一書就認定 “隆中在襄陽城西北二十里,當時屬南陽郡鄧城管轄”。

1987年3月,南陽市委宣傳部出版的《歷史文化名城南陽》一書認定南陽武侯祠內的“諸葛廬”“雖系贗品”,但由於諸葛亮名氣大,“故而南陽武侯祠便頗有名氣了”。

1987年南陽市臥龍崗武侯祠門前出售的由南陽博物館印刷的導遊性小冊子《武侯祠簡介》也說:“諸葛亮隱居在南陽的隆中(今湖北襄陽附近)”,劉備三顧茅廬見到了諸葛亮,“從此他就離開隆中輔佐劉備”。還說:“(南陽)臥龍崗武侯祠後部的茅廬……等,是後人根據諸葛亮生活起居而興建的紀念性建築物”。

由此可見,在上世紀90年代以前,“諸葛亮隱居在南陽的隆中(今湖北襄陽附近)”,“劉備在隆中三顧茅廬”就是包括南陽人在內的的普遍共識。否認這一點就是篡改歷史!而之後某些人為了地方利益推翻以前承認的共識,挑起“躬耕地之爭”!孰是孰非一目瞭然!

綜上所述,在過去1800年的歷史中,沒有任何一個時期的史料敢否認諸葛亮和隆中之間的關係!而臥龍崗說從元代才出現,而且一直都存在爭議。這些都是包括南陽市政府在內都承認的史實!想否認歷史,想篡改歷史,1800年的史料就是最大的障礙。這其中就包括南陽市委宣傳部編寫的《諸葛亮小傳》、南陽市委宣傳部出版的《歷史文化名城南陽》、南陽博物館印刷的導遊性小冊子《武侯祠簡介》。


飄逸的歷史


東漢時襄陽隆中不屬南陽郡管轄,是諸葛亮躬地之爭的一個關鍵問題。堅持襄陽說的人其主要依據是東晉習鑿齒在《漢晉春秋》中所說:“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其實,習氏的這種說法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

古時候由於交通不便,高山大河往往是行政區劃的天然分界。南陽郡是秦昭襄王三十五(前272年)設立的,此前六年,即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已在漢水南建立了南郡。漢水東西走向的50多公里是當時兩郡的分界線。南郡建立時不可能獨將漢南隆中一小塊留下,待六年後南陽郡設立時隔江劃給南陽郡。胡三省在《資治通鑑》注中說:“秦置南陽郡,以南山之南,漢水以北也。”《路史。國名記》引蕭梁任昉《地紀》稱:“漢江以北為南陽郡,漢江以南為南郡是也”。從秦朝至東漢建安十三年以前400多年間,南陽郡與南郡一直以漢水為界,今隆中之地就在漢水之南,因此,東漢時它隸屬南郡而不歸南陽郡管轄。

證據之二十八 鄧縣不是鄧城,兩地不能混同

據陳芳績的《歷代地理沿革表》記載:“古鄧國,漢置縣,原南陽郡。”又載:“鄧城始建於晉,屬襄郡。”《匯篡》釋例曰:“今湖廣襄陽府東北二十里有鄧城。”《春秋地理考實》曰:“鄧國,今河南南陽府西南百二十里鄧州是也。”從以上資料看,鄧縣不是鄧城,兩地相隔百餘里。

那麼,鄧縣轄不轄鄧城?也是轄不轄隆中的問題?可以肯定的說,鄧縣從來沒有轄過隆中,理由是南陽之鄧縣,與隆中相隔有山都縣和朝陽縣,加上相隔 一條江,鄧縣如何管轄隆中呢?習鑿齒由於忽略上述事實,撰寫《漢晉春秋》時,誤以南陽鄧縣為襄陽鄧城以晉時的行政區劃來證漢末人物的活動,是有違史實的。

證據之二十九《隆中對》篇名不妥,應為《草廬對》

《三國志》作者陳壽在《諸葛亮集》中,把劉備三顧茅廬時與諸葛亮的對話節錄下來中,以《草廬對》而定名、而問世。清代張澍在編輯《諸葛忠武侯集》時根據東晉史學家常璩的《華陽志》記,對此作了詳盡的說明。我們今天看到的《諸葛亮集》將《草廬對》列為卷首第一篇,就是中華書局編輯部於1960年8月出版時,根據清人張澍的《諸葛忠武侯集》並尊依陳壽原著《諸葛亮集》而整理點校的。然而清代的《古文喈風》卻將這段選文命名為《隆中對》,既缺乏可靠的歷史依據,又不能反映客觀實際。因此,《隆中對》純粹為後人強加,後又以訛傳訛。


豫宛臥龍


躬耕地在哪裡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揭開這個千古謎案,還原其歷史真相,為子孫後代樹立正確的史觀,是我們的責任:。


在這裡我想為大家分享一下有關躬耕地的最新進展。希望對襄陽,南陽二地之爭有所幫助。襄陽,南陽雙方都認可的唯一一條,就是《蜀記》所載,劉弘至隆中,命太傅掾李興,為諸葛亮撰寫祭文。“天子命我,於沔之陽,及登隆山遠望,諸葛之故鄉。"等。這裡面有兩個名字(隆中,隆山,,一個位置(沔之陽)。襄陽說隆中,南陽說沔之陽。我們只需找到“隆山",問題就迎刃而解。襄陽有記載的有阿頭山,萬山,不存在隆山。南陽有臥龍崗,也不存在隆山。難到兩個都不是躬耕地嗎!那隆山到底在哪裡呢?




且看被稱為我國詞典鼻祖《爾雅,釋山》中記述:“宛中,隆"。宛中指宛城一高低適中的隆起地,稱謂隆。由於其享有盛名的特定地形地勢,被《爾雅》詞典所收錄於《釋山》篇。故稱隆山。例如同書記載:“河南,華"。就是黃河南邊的西嶽華山。又如“河東,岱″。指黃河以東的東嶽泰山,主峰為岱山。由此可見南陽臥龍崗的前身,就是隆山無疑。站在隆山上,方可看到諸葛之故鄉。


千萬千千萬


關於諸葛亮的躬耕地爭議,憑著“主權在我,共同開發”的原則。諸葛亮躬耕地確切地點,中國最權威的學者和教科書已經得到定論。在此,我們只是在網絡進行再探討探討而已,襄陽南陽兩地沒有必要大傷和氣。

諸葛亮說:‘’臣本布衣,躬耕南陽。‘’這句話,成了南陽人有力依據。晉朝歷史學家也說躬耕南陽。諸葛亮說的南陽和晉朝大歷史學家說的一致,都說是南陽。但是,晉朝歷史學家後面又說:“亮家宅,南陽鄧縣,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所以,南陽人說諸葛亮躬耕南陽,襄陽人完全承認。既然諸葛亮於晉朝習學者說的一致,那麼躬耕南陽就是指南陽郡莫屬了。

亮家宅,就是諸葛亮住的地方。南陽鄧縣,當然是南陽郡,只有郡才能管理縣。襄陽城西,就是指的襄陽城池以西。如果這個定位再不準確的話,那就沒有更準確的說法了。

漢代實行郡縣制,南陽鄧縣就是指南陽郡鄧縣。襄陽值得幸運的是,河南鄧縣沒有象南陽那樣造出個隆中出來,如果河南鄧縣再節外生枝造個隆中,那襄陽更是苦笑不得了。襄陽人民在此感謝河南鄧縣人民,沒有給襄陽人民添亂。

據《蜀記》記載,太師博:‘’天子命我,於河之陽,及登隆山遠望,乃孔明之家也!‘’

河之陽,南陽人解釋成漢江以北,此乃滑稽之談。學過《易經》的人都知道。五行金木水火土中說,北方五行屬於水,南方五行屬於火,東方五行屬於木,西方五行屬於金,中間五行屬於土。南方五行屬於火為陽,河之陽就是河的南邊,所謂南陽南陽是也。河之陽,就是指的漢江以南。並不是有些不懂易經的人說的“河之陽”為北方,在漢江以北的誤解。

隆山就是隆中山,南陽臥龍崗就是土坡,山丘都稱不上,怎麼能稱乎為山呢?登隆山,一堆土坡還能說登嗎?登隆山遠望,土坡能遠望乎?


南陽鄧縣隆中

魏延是河南南陽桐柏縣人,卻不是諸葛亮知己。而襄陽楊儀雖然沒有魏延有才,卻被諸葛亮任命參謀長一職。馬謖馬良,襄陽宜城人,也是諸葛亮軍中密友。從軍中人際關係來看,諸葛亮於宛城一帶人沒有真摯朋友,卻於襄陽人密切來往。

襄陽有隆中,水鏡莊和黃家灣,這一系列地名與人物傳記,都於諸葛亮躬耕南陽鄧縣隆中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南陽臥龍崗有水鏡莊和水鏡先生嗎?有黃家灣黃月英嗎?只造個臥龍崗是沒有說服力的,諸葛亮後人家譜有諸葛亮老婆黃月英的記載。


gaosheqin


這事太重要。亮講於南陽,南陽人一看,好,就這句!於是臥龍崗出名了。

襄陽人不服。明明是在咱城西二十里,亮也不說清楚,咱這廣告詞得多少才說得明白,但和南陽爭一下,似乎廣告效果更好,於是爭議出來了。

南陽人聰晌啊,這傢伙,多好的機會。敢緊上啊,爭的越激烈越好,多好的廣告。

爭議第一目標,全國皆知,最好參與,然後來個請國人評說,亮在那玩大的,種的是小米嗎,來個五日評遊,從襄陽到南陽轉一圈,,回去繼續網上交戰。

襄陽南陽人,白天數錢,晚上愉快地開戰。

所以說,這話題得爭上一萬年,襄陽南陽必需組建爭議委員會,提高爭議水平,爭取十年內完成第一目標。

同時,積極學習亞洲各國語言,把爭議擴展到亞洲各國,完成第二階段任務。

建改在襄陽南陽交界處共同組建辯論委會,設辯論大廳,每四舉辦論戰,對參戰的亞洲各國朋友提供平臺。每日重獎第一名。讓辯論長期,深入,有效地開展下去!


三山五湖一日遊


南陽人說襄陽市由襄樊市改名字而來,從而攻擊襄陽市為爭諸葛亮而改名,就可以看出南陽人不珍重歷史,誰不知道襄陽的地名是一直存在的,襄樊市只是新中國成立後把襄陽城區和樊城區合併後的名稱,而歸襄陽地區管轄,還有襄陽縣也一直存在,地市合併後又叫襄陽市,現實的存在,南陽人都在歪曲事實,可以想像南陽人?


手機用戶58517162444


這個爭議其實是被兩地網友給帶偏了方向。

中國人骨子裡崇尚中庸之道,做事極少走極端。從古至今,由內政到外交莫不是如此。用網友經常使用的一句話叫打太極。

對於兩地政府的決策層,我相信智慧絕對不會比普通人低,再次也處於同一水平。這種借爭議來炒作的事情,我相信他們絕對不會明白。我過政府常做的就是“擱置爭議,共同開發”。這是一種政治智慧,對外事項可能會招致內部人民的不滿,但是確實當下最好的選擇。

關於諸葛亮到底在哪兒隱居的爭議,兩地決策層因經濟利益合夥來演雙簧的可能性非常大。畢竟爭議更容易引起熱點,更容易火。總比塵埃落定之後籍籍無名要好。而且保持爭議對兩地都是有百利而無一害,兩地都能從中受益。所以政府層面更可能是故意藉機炒作,從中漁利。

至於民間層面,因為那麼一丟丟的虛榮心,肯定會爭得面紅耳赤,撕破臉皮。但是這樣是政府層面所樂見的。因為這就是熱點啊!!

諸葛孔明在哪?南陽?襄陽?管他呢,錢才是最重要的,政績才是最重要的!


梅延文


諸葛亮在哪裡躬耕?諸葛亮自己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諸葛亮又說過曹操“困於南陽”,曹操困於南陽的南陽是指宛城無異議。可見躬耕於南陽的南陽就是指宛城。諸葛亮自己說的不算難道你襄陽人習鑿齒說的算?諸葛亮自己都說了躬耕南陽,襄陽你還蹦噠個鳥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