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卷三|大地微尘,地性的实质是什么(21)

地性即是地大之体性。如大地、桌椅、微尘等,皆有坚固之相,有形状,能承载。虽然地性司空见惯,这个地性是如何来的呢?

继续边读边聊《楞严经》。

楞严经·卷三|大地微尘,地性的实质是什么(21)

【汝观地性。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析彼极微色边际相,七分所成。更析邻虚,即实空性。阿难,若此邻虚析成虚空,当知虚空出生色相。】

“你观察地大之性。粗燥的是大地,细小的是微尘,至于邻虚尘,是分析那个极微的色边际相,析作七分所成的。进一步分析邻虚尘,它实际上是空性。阿难,如果这个邻虚尘能析成虚空,就知道虚空能出生色相。”

邻虚尘:根据经上说,把介于虚空和色尘之间的色边际相析作七分,就是邻虚尘。

由这个邻虚尘,我想到了现代科学的一些论断。在研究光子时,发现光子具有波粒二象性。即是说光子有时呈出波动性、有时呈现出粒子性。由此而有了测不准原理(或叫不确定原理)。我不能确定这个光子是不是邻虚尘,但不妨以此来帮助理解。在实验中,光子由粒子态变成波动态时,这是不是“邻虚析成虚空”?光子由波动态显出粒子态时,这是不是“虚空出生色相”呢?

有些佛子曾因这一发现而欣喜万分,觉得果然是无中生有,似乎科学终于证明了佛法。然而,如果他们曾看过《楞严经》的这一段,就不会这么理解了。佛陀接下来的两个问题,破了这个和合相。

楞严经·卷三|大地微尘,地性的实质是什么(21)

【汝今问言:由和合故,出生世间诸变化相。汝且观此一邻虚尘,用几虚空和合而有,不应邻虚合成邻虚。又邻虚尘析入空者,用几色相,合成虚空?若色合时,合色非空。若空合时,合空非色,色犹可析,空云何合?】

“你现在问道,由于和合的缘故,能出生世间一切变化相。那么,你且观察这一粒邻虚尘,它要用了多少虚空才能和合而有呢?总不应该是说把邻虚尘合成邻虚尘吧。另一方面,邻虚尘如果能分析成虚空,那么,要用多少的色相才能合成虚空呢?如果色相和合时,合色相就不是虚空;如果虚空相和合时,合虚空就不是色相。色相尚可以分析,虚空如何和合呢?”

佛陀说,如果虚空出生色相,那么一粒邻虚尘,需要多少虚空才能和合而有呢?邻虚尘能析成虚空,那么需要多少邻虚尘色相呢?由此可见,虚空之无相,不可能出生色相。而色相之有相,不可能析出无相的虚空。那么,地大之色相从何而来?

楞严经·卷三|大地微尘,地性的实质是什么(21)

【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你应该不知道,如来藏中,自性色(地性)本是真空,自性空本是真色。色(地)性清净本然,周遍一切法界,随着众生的识心分别,感应其所觉知的量,此觉知量是循业而显发的。世间人不明白,迷惑为因缘及自然性,其实这色相(地大)都是识心分别计度出来的,只是有言说而已,都没有实际的意义。”

这一段内容很有意思,不妨结合前面的内容,我们做一下观想。

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比如说,眼根见到茶杯。如果不分别,见到的就是茶杯的真性,因为没有分别,故而此真性即是真空。如果有分别,则显发茶杯的色相。由此可见,色相即是真空,真空即是色相,即“性色真空,性空真色”。

清净本然、周遍法界:茶杯“性色真空”,不分别时清净本然,色即是空。茶杯“性空真色”,它周遍法界,在任何有分别茶杯的地方都能显现,空即是色。由此可见,我们见到桌子上有茶杯,不是因为放在桌子上的,而是因为分别念显现的。若没有分别念,茶杯无法显现。

如果对此有疑惑,不妨再观照虚空花。虚空花不可能有人事先放置在虚空。但是,只要有明暗之分别,虚空花可以显现在虚空的任何地方。由此可见,虚空花和茶杯一样,也是“性空真色”,周遍法界的。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面对同一幅画,有的人觉得很美,要买回家,有的人觉得一般,还有的人觉得画很糟糕。为什么同样是分别一幅画,每个人心里呈现出来的觉知和计量都不一样呢?这与“循业发现”有关。如果循着往昔的业力,这幅画勾起了心中美好的情愫,这个人就会觉得这幅画很美,他想买回家,挂在家里。如果循着往昔的业力,这幅画勾起了不堪回首的往事,这个人必定觉得这幅画很糟糕。这就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不管自觉还是不自觉,在这森罗万象的十法界里,众生的生命都是“随众生自己的分别心,应所知量”的,而这种知量,是“循业发现”的。当初次见到一个人(分别识心),感觉很有好感(应所知量),这种好感实际上就是循着彼此过去的善业而显发的。如果见到此人,没有生起分别识心,则此人于你而言就是“性色真空”,根本没有显现。

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世间人不知道自己心中所有的觉知和计较,都是循着往昔的业力而显发出来的。比如说,见到某人有好感,不喜欢吃辣味,喜欢玫瑰香等等,还以为因缘就是这样,自然就是这样。既然世间人无知,当然他们就会被业力拖着跑啦。

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就像我读《楞严经》,虽然写了这么多,实际上都是虚幻的文字相而已。文字相本身并没有什么实在的意义。

楞严经·卷三|大地微尘,地性的实质是什么(21)

当觉《边读边聊楞严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