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傳統美術形式:沛縣泥模(省級非遺保護項目)

歷史沿革及分佈情況

泥模,又稱“陶模” “孩模”等,是一種玩具,最早見於北宋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和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 從沛縣泥模老藝人收藏的百餘種泥模看,內容多為《西遊記》 《三國演義》 《封神演義》等傳奇小說中的故事人物和戲曲人物,人物服飾多為明代服飾和明清戲曲舞臺扮相。

徐州傳統美術形式:沛縣泥模(省級非遺保護項目)

明代市井文化的發達,都市商業繁榮興旺,為手工業玩具製作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因此,明代是泥模玩具發展的繁榮時期。進入清代,泥模玩具進一步在沛縣一帶得以普及。

在老藝人收藏的泥模類型中,就有一組清代人物造型,既有頂帶花翎、身穿朝服的官員,還有手拿大煙袋、身穿滿族服裝的庶民。由此可見,泥模玩具也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改進更新。民國時期,泥模玩具不但是微山湖一帶伴著兒童成長的益智玩具,也成了民間藝人的謀生手段。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我國手工業水平的提高,兒童玩具隨之發展,金屬玩具、機械玩具、塑料玩具走向兒童生活。儘管如此,泥模玩具仍沒退出市場。這一時期的泥模增添了“降落傘”、“和平鴿”、“摩托車”等造型。“文革”時期,泥模玩具大多是神話人物、古裝戲曲人物難逃厄運。故“文革”過後泥模玩具在沛縣及周邊地區幾乎銷聲匿跡。

沛縣退休教師張君實,自幼喜愛收藏泥模玩具,並研究製作泥模。至1966年,他收藏和製作泥模玩具約200多種。

沛縣泥模主要分佈在江蘇、山東等地,其中微山湖一帶是我國泥模主要產地之一。

基本內容及藝術特徵

沛縣泥模在內容題材上可歸納為四個方面,歷史故事、神話傳說、戲劇人物和十二生肖及其它含有吉祥意義的飛禽走獸。

泥模製作工藝流程為取泥、加工膠泥、設計圖案、製作“模仁”輪廓、陰乾、刻畫細部、選窯址、砌窯、裝箅子、放“模仁’’坯、放置燃料、蓋盆、“模仁”燒製、封密、封煙囪、扒窯、取“模仁”、做“泥模”、泥模燒製(窯和爐都可以燒製泥模和模仁,取一即可。二者的區別是:用窯燒製出來的泥模呈土黃色,質軟;煤爐燒出的泥模呈磚紅色,質硬)。

徐州傳統美術形式:沛縣泥模(省級非遺保護項目)

沛縣泥模的模具製作注重趣味性和知識性,題材多取自群眾耳熟能詳的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傳統戲曲人物等。泥模是兒童玩具,其造型體積適合兒童手掌把玩,因此,長度一般在5~10釐米之間。

模仁造型生動形象,突出個性特點,具有較高的浮雕藝術水平。陶質泥模直接反映了我國制模工藝傳統,折射出我國制模手工業的衍進,尤其是沛縣泥模中的傳統戲曲人物和歷史故事,可以說是我國戲曲藝術和傳奇故事對兒童的早期普及“識物”,它對研究我國戲曲、佛教和兒童玩具發展都具有一定的考證作用。

徐州傳統美術形式:沛縣泥模(省級非遺保護項目)

主要價值

泥模玩具可以說是中國戲曲、傳奇小說、風俗民情的普及讀本,足民族文化的啟蒙教材。另外,泥模創作中的新題材、新內容,使之成為社會漸進在兒童玩具中一種藝術折射和存檔。

按照製作工藝和藝術形式,泥模大致分為兩部分,即“模仁”和“泥模” 。 “模仁”製作是泥塑浮雕過程,它要體現兒童的審美情趣和製作者的創作思想。“模仁”製作寫實、細膩,尤其要體現雕刻人物、動物(或其它)的性格特徵,傳統戲曲人物是它的重要題材內容,主要因為戲曲人物造型紋路豐富、花色多樣,適合浮雕藝術線條的表現。“泥模”藝術主要體現在工藝流程上,它是泥模玩具的重要娛樂形式和傳播載體。

徐州傳統美術形式:沛縣泥模(省級非遺保護項目)

沛縣泥模於2007年被列入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