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野拾珍:南莊窠遺址揭祕

黃驊大仁村東南邊有一片高地,呈規則矩形,鄉民叫它“南莊窠”。“莊窠”一詞,亦作“莊科”,當地土語用它指代一個廢棄的村落遺址。據說,這個莊窠和明朝初期大移民有著直接關係。

南莊窠應當是古時鹽鹼地上的一個村落,先民們繁衍生息的地方。目前,臺子上邊尚有房屋磚基及陶瓷碎片的遺蹟。那麼,這個莊窠到底是什麼年代留下的呢?起始於何時,覆滅於何代……

為了徹底弄清這個土臺子的奧秘,帶著種種疑問與猜測,當地學者自發組織進行實地考察。得出的結論很是驚人,這個遺址上溯宋元,下至明初,生活常用器皿幾乎沒有一件是完整的,似乎遭到了人為性的大肆破壞。凝望著這片長滿莊稼的廢墟,透過那些粉碎的瓦礫和掩埋在淺土層的人骨、獸骨,耳畔的廝殺聲、腦海中的畫面怵目驚心。學者們通過考證得出結論:“南莊窠”是明初軍民混戰的產物。這一點,很快得到了當地史學愛好者的認同。

從年代上說,造成這般荒涼的土臺子是在明朝初年。這個來自明初的產物背後,還隱藏著一段當地婦孺皆知的故事。明建文年間,燕王朱棣為了達到自己篡承皇位的目的,打著清君側之名,大舉靖難之師。自北京城率百萬大軍,揮師南下,畿輔之內處處廝殺。滄州一帶的土著居民,自古崇義尚武,燕軍過境時,遭到了境內居民的竭力抵抗。建文皇帝退位後,燕王朱棣順利登上皇位,改元永樂。為了威震擁護建文政權的殘餘勢力,朱棣又在華北地區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討伐運動,而此次討伐殃及了當地的無辜百姓。民間流傳的“燕王掃北,雞犬不留”之說,是客觀存在的。僅就當時的鹽山縣來說,戰後人口銳減了原來的百分之九十,戰禍連災禍,後來多數倖存者也在天災中活活餓死。首批遷民李柳西(據傳為吏部天官、五朝元老王翱的恩師)跟隨移民潮來到鹽山境內時,看到了一片白骨青磷、炊煙斷絕的景象。幾聲嗟嘆,這位大儒把眼前的一切寫在了紙上,為戰禍添注了濃墨重彩的標記。關於燕王掃北的史實,《鹽山縣誌》《滄縣誌》等地方誌中也都有零星記載。

廢棄的田舍,血腥的空氣,給永樂政權帶來了無形的挑戰。為了緩解因戰禍帶來的災難,發展農耕、增強國力被朝廷認為是當務之急。永樂二年,明中央政府再次下詔遷民。鹽山境內,來自直隸灤州、薊州、山東萊州的屯田軍士與土著居民,江浙一帶的富民,伴有少數河南、山西遷民來到這片一望無際的平原大地上。遷民們面對朝廷的壓制與惠農政策,蓋房搭屋,重整旗鼓。當時,人們徒手搞建設困難重重,一些遷民則直接在廢棄的村落遺址上搭建臨時住所,後來蓋起土坯房,漸漸繁衍成村。這樣一來,多半地方的莊窠臺子也就被新建的村落掩蓋了,所以一些村落遺址也就不被人們所知曉了。

南莊窠,這個方圓不足二百米的土臺子,幾百年前,也曾是人們繁衍生息的一方的樂土。而如今,它悽然隱於荒野。通過了解,像這樣的遺址,黃驊境內有幾十個之多,滄州地區境內數不勝數。

寒來暑往,莊窠上的莊稼一茬接一茬,莊稼漢子的汗水一滴滴滋潤了這片悶悶不樂的土地,使它變得生機勃勃,充滿了希望。

(由黃驊市黃驊鎮大仁村村民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