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清军入关,现在中国的面积会止于汉地十八省吗?

江铁铮


当然不会啦



关于清代的领土贡献,我已经讲了很多次了,有兴趣的可以去翻我以前写的十一篇的清代领土控制和之后的清代领土的问答,我今天要说的是为什么说没有清朝,就没有这么大的领土?



看其他的回答说,如果没有清朝,我们汉人的进取精神,地盘会更大。甚至有人列举清代的东北封禁政策,说因为清政府害怕,所以封禁,导致失去外东北,如果是汉人王朝,一定比这开放,所以领土会更大,这真的是写文章完全不看书的,开局一句话是历史,其余全靠自己编。关于封禁政策,我之后会专门讲。

为什么说没有清朝就没有这么大疆域?我先列举几个事例:一、西汉全盛时西有西域,但到汉朝后期,十三州到玉门关就没了,只比传统汉地多了交趾和朝鲜一部。二、唐朝全盛的时候,有蒙古,有西域,有东北,但到了唐后期,连汉地的云南辽东都没了。三、明朝全盛时,西至哈密,北有东北。等到明朝万历之后,就只有汉地两京十三省了。只有清朝,从全盛的近1300万到清末1100多万,在清末新政时,清政府还在东三省建省,在蒙古改革,在新疆青海建谘议局,在西藏废达赖,汉化改革,这些是前朝末期是不可想象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因为中国观的变化。

在清朝之前(注:本文的清朝之前仅指汉人政权,不包括元朝等少数民族政权,对于少数民族政权会之后另讲),中国是不同于当代的,什么是中国,就是汉地。只有汉人才是中国人,至于那些回部、草原人,他们是不属于中国的,他们是藩民。就像在我之前的文章中写到的,我们的皇帝们都认为藩民不是我国国民,藩汉有别,所以我们在编户齐民时是不计入各藩部的,这是一种华夷之别,帝国对于这些人是没有管理义务的,这些藩部也不是帝国的必需,帝国只需要管理好本国国民就行了,不求天天爱护诸夷。

对待藩部,我们一向是他来进贡,我们同意,但我们不会主动的去管理他们。对于皇帝们来讲,我是中国之主,番邦是外人。汉朝皇帝不会认为西域民众是本国国民,而是仰慕我国的藩民,是什么龟兹国、楼兰国的民众,这与我们的汉民是有区别的。这一点,在儒家思维中非常明显,比如在汉武帝时期盐铁会议中,儒生的意见就认为以盐铁充军饷,是“以有用之民取无用之地”。而且这一思想在当时支持很多,公孙弘反对置朔方、沧海二郡,“以为疲敝中国以奉无用之地,愿罢之”,淮南王刘安也有谏用兵闽越,主父偃的谏伐匈奴。这些在《史记》《汉书》中多有记载,而那些支持开疆的韩安国等人的意见却很少出现,两个史家都是尽量避而不谈,甚至班固把支持开疆的朱买臣等人称为“好事之臣”,司马迁还大夸支持恢复和亲的汲黯。这些人对开疆的看法可见一斑。再比如《后汉书》中,“建武中,西羌皆遣使求内属,愿请都护。世祖以天下初定,未遑外事,讫不许之”、“建初元年春,酒泉太守段彭大破车师于交河城,章帝不欲疲弊中国以事夷狄,…不复遣都护。二年,复罢屯田”。连贞观贤臣魏征在《西戎论》都说:“自古开远夷、通绝域,必因宏改之主,皆起好事之臣”。这就是古代汉人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态度。

而另一方面,由于治理模式的区别,各地的藩民对于帝国也没有那么大的归属感,因为各地仅仅是上层与中央的互动,大多数藩民是没有中央政府的概念的,因为他们完全感受不到中央的存在,他们的一般民众接受当地首领的管理,按照当地习俗自治,没有汉地百姓一样的中央权威,也没有很强的中央向心力,毕竟中央政府怎么样,与他们无关,中央改朝换代对他们的影响几乎为零。也因此,朝代交换不影响番地归属。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元明交接时,西藏直接是和平交接,因为换个朝贡对象罢了,几乎没多大影响。还有像清朝接受外东北一带也是招徕形式,因为他们对前朝真没有多少忠诚度。为什么直接治理会加强地方向心力呢?因为在直接治理下,才能培养归属感。就像如果你们家对你不管不问,任你自生自灭,你会觉得这是你的家吗?比较典型的就是港台,这几地实行地方自治,但是分离倾向愈加明显,青少年对中央的认同感也不断下降。(目前菜政府主要选民就是青年,不过我们说是被蛊惑,并不是认同。),而我们内地从小就和政府息息相关,归属感不言而喻。这就是均质化治理的效果。

清代之前,各代很少对各地实行均质化治理,对于各藩部抱着怀柔远人的态度,客观上造成帝国与各藩部的距离感。同时帝国中央的华夷之别,也造成各代对藩部的不重视,表现出放任的态度。这就可能会导致两种后果。

, 主动放弃。为了维护庞大的疆域,必须有强大的国力做支撑。特别是维护广大的藩部统治,更是要花费极大的精力,如驻军,如派官,如金钱,这对于中央政府的实力有较高的要求。因为我之前也说过,帝国对于各藩部一般不进行民事管理,也就是不收税,最多是收贡,但这对于高昂的占领成本来讲无疑于杯水车薪(不过后来的清朝也充分证明了,正常的收税也不够维持直接统治,以新疆为例,帝国每年新疆的税收全部用于本地军政事务还不够,还要中央的输血)。所以维持藩部,对于各代政府,更像是一种负担。而受到传统中国观的影响,各代对藩部也不重视,并不是不可分割。所以在清之前,中国各代会常常见到主动弃地的做法。唐太宗灭突厥,草原诸族俯首,唐的疆域一度包括整个草原,但不过十几年,唐代就主动减弱了对草原的控制,突厥之后的薛延陀多次入侵。虽然之后又平薛延陀、后突厥等,但每次都是曾经拥有,占领后不久,就军队后撤,留下了权力真空,所以有唐一代,草原就没有安定过。还有如宋代河湟开边,在取得巨大战果后,由于国力消耗太重,不得不撤回原界。再比如明代成祖时期曾有东北安南哈密,但到了宣宗时期,就自行从安南撤军,西北退至河西一带,东北的卫所退至辽东一线,几乎又回到汉地范围。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太耗国力,于国无益。这就是主动弃地,只保汉地即可。

第二种情况是被动弃地。这个就很好解释了,由于实行藩汉有别的政策,所以很难得到当地人的真正认同,特别是想要加强对地方管理时,这种中央与地方的对立矛盾必然激化。收地易,收心难。当帝国想要干涉地方内部事务,削弱地区独立性时,地方上往往会发生叛乱,由于国力问题,逐渐被打回传统边界线,甚至还少。亦或者由于外敌的入侵,帝国被迫放弃土地。比如,隋唐初有青海中部(灭吐谷浑后),但随着吐藩的强大,唐军又被迫退回湟水一线。初唐有云南,但南诏建国后逐渐强大,还与吐藩联合,在滇池大败唐军,唐的势力范围从此退至四川。宋初还有宁夏甘肃一带,元昊强大了,连陕西都受到威胁。到了明朝,明宣宗时期还有河西走廊和青海,但到了武宗时期,蒙古人就长驱直入,占领了青海河西。在遇到当地的反抗军或强大的外敌时,本着以华为重的宗旨,在国力衰弱的情况,被打的国界不断后退,直到退回汉地。



这就是清代之前的中国观下的领土变化原因,由于华夷有别,各代很难长时间保有很大的领土,往往是祖上曾经阔过,但撑不了几十年,又退回传统汉地,就成了曾经拥有。但到了清朝,情况就有了变化。

由于清王朝是少数民族政权,所以没有华夷之别的界限,在清朝皇帝的眼中,无论是藩部还是汉地,都一视同仁,汉人与回部藏部没有区别,所以对于各地进行均质化的统治。在遇到外敌时,往往更加积极主动,并且清朝对各地的统治总体上是不断加强(之后会专门出各地统治时间线的专题),这与之前的朝代大不相同。比如,清初新疆仅到哈密,但在与准格尔和和卓的不断战争中,不断扩大,并且在清朝时期,由于加强了统治,回疆动乱频频,如乌什动乱,张格尔之乱,七和卓之乱、吴勒子事件等等,但每次动乱,清廷往往是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平定,之后再次加强制度统治。这要是在前朝,谁愿意花费那么大的精力去收回一个没多大好处的地方。以张格尔之乱为例,清廷花费白银1100万两,更不用说善后的费用了,这种倾全国以卫藩部,对于我们汉人皇帝来讲,是不划算的。再比如清朝在西藏驻军1500人,满汉官吏数百人,这些人的用度要从四川运输(清世宗为体恤藏地百姓,驻藏官军用度饷银由四川运至西藏,不取藏地一毫),可驻藏的1500人仅饷银就一年6万两(光绪三年),对于四川财政是一个不小的压力,但清廷都坚持下来。这种各地平等,藩部亦为中国的观念是清朝能在藩部维持数百年统治的重要原因。

当然这不是说清朝就没有华夷之别了,实际上清朝也有,而且一度成为主流思想。比如康熙平准格尔时,就有不少大臣认为准地距京甚远,人未开化,不值得动用刀兵。康熙对此进行驳斥。再比如康熙五十七年,准部入侵西藏,在讨论进兵时,“王大臣惩前败,亦皆言藏地险远,不决金兵议”。康熙力排众议,命令进军。这一思想在乾隆初年更是明显,乾隆刚上任,以儒家皇帝自居,减少边务,以减轻民众压力。乾隆十四年,为减少四川压力,清驻西藏军裁为150人(结果第二年发生郡王叛乱,不得不恢复旧制)。而对于新疆,乾隆初秉持“来则诱降,去则不理”、以免多生事端的政策,减少西部驻军(结果先是准部入侵,后又大小和卓叛乱),结果乾隆的宽宥藩部政策反而使边地不宁,所以乾隆二十年之后,一直是剿抚并用,不断加强对地方的直接控制。但这一思想还在不断延续,到了清朝末期,先有李鸿章等弃新疆,后又有康梁等人卖掉新疆西藏等地。“夫内外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大而寒瘠,毫无利于中国,反岁费数百万金戍守之。”(《谭嗣同集》)。这就是在清代的华夷之别体现,所幸并没有真正实现。

综上,清代排除华夷之别,对各民族进行均质化统治,将各藩部纳入新中国观的范畴之中,对任何威胁国家统一的势力给予严厉打击,为奠定现代版图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作出了巨大贡献。有清一代,对各民族的统治和发展,加强了中央的向心力。所以,我们看到直至清末,清政府还在各边疆进行改革,在新疆东北设省,在青海蒙古设谘议局,在西藏废达赖,设学校,这是前朝无法做到的。(之前各王朝,最后几十年,几乎都没有藩部了,早就放弃了)

如果取代明朝的另一个汉人政权,我不否认我们可能会有很大的地盘,可能会有新疆西藏蒙古东北,都有可能。但也就是曾经拥有。大致会出现三种情况。一、我们一度达到新疆西藏,但由于回部或蒙古人势力很强,被迫退回。二、帝国打败了回部和蒙古,帝国驻兵回藏蒙满各地,但没过几十年,帝国发现对国力消耗太大,主动撤回了。三,各藩部与中央保持朝贡关系,帝国主义入侵,帝国认为你们藩部的事不要烦我,我们不愿意为了藩部劳累自己,随他去了。结局就是,

中国还是中国,中国就是汉地

所以,无论是哪个汉人政权,都不会自甘堕落,把汉人和蛮夷同等对待,也就不可能形成新的五部合一的中国观,更不会有如此广大的疆域,所以请正视历史,少一点不切实际的yy。


李子木沆


说实话,不会。

但是,疆域恐怕不会有今天这么大。

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蒙古、西藏、新疆的控制,在清朝是和“清王朝”有关的问题,还是与“博格达汗”有关的问题。

要知道,清朝其实早早就设立了蒙藏院,后来改成理藩院来管理蒙藏事务,根本原因就在于,这很大一片土地的很大一群人,实际上是以“二元制帝国”的方式进入的清朝的版图,即对清朝皇帝这个“蒙古大汗”的效忠。

自1636年漠南蒙古十六部49个大小领主齐聚沈阳,承认皇太极为汗,并奉上“博格达·彻辰汗”的尊号开始,蒙古的共主大汗位置就发生了转移,到了满洲的大汗头上,而顺治皇帝在盛京登基时,内秘书院的蒙古文档中,顺治皇帝的尊号和他的父亲和祖父一样,都是“汗”。

两个月后,在北京再次举行仪式时,内秘书院的蒙古文档的记载变成了“即天子皇帝位”,成为了满、蒙、汉的共主天子皇帝。

当然,如果没有之前的“汗”位关系,后面的共主皇帝也就无从说起,事实上,隋文帝的圣人可汗和唐太宗的天可汗,都曾经意味着共主皇帝的身份,不过当对方不再恭顺时,在古突厥人的碑铭中,就变成了“唐家可汗”或者“桃花石可汗”,也就是另一个对等的政权统治者。

而这个共主身份,明朝的皇帝是真没捞着的,如果说清朝没能入关,由大明或大顺来统一中原,那么,可耕地不少的东北地区,很有可能会依靠人口和生产力的优势,在棉花大量推广的情况下,最终被汉文化圈实质性占领。

但是蒙古草原和西藏、新疆,本身纳入版图,就是清王朝作为“多元”身份中的草原之主部分的必要,换成了汉家天子,在必然崛起的卫拉特蒙古的侵袭下,还会不会持续百年的与其在西方万里之外拉锯,就是一个需要考虑“性价比”的问题。

事实上,明朝肯定是一个内卷性的王朝,大量的资源都花费在了内部,现实中也没有这种扩张的欲望, 甚至在其开国之初,所谓的广大疆域,其实也是为了积极防御,当防御线的作用降低,或者成本提升过高时,他们会不停地向内迁移防线,直至成本最佳为止。

那么,大顺朝会不会有变化?

从李自成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和政策来看,他的眼界可能还不如大明朝的职业官僚们,那么,在蒙古草原和西藏、新疆方向的用力,也就变成不可能了。

所以,可能从可耕地的角度来看,东北地区仍会被汉人朝廷占据,其他的地方,就很难说了。


刘三解


不邀自答。

先说一下我的结论,如果清朝不入关,列强侵华的可能性会大大提前,并且将内地与边疆地区瓜分干净,亡国灭种。到时候不用说18省,20世纪后东亚大陆上绝对是小国林立的局面。

清朝入关后,经过长达一百多年的征战,凭借着西来的火器、强盛的国力以及满洲人尚未泯灭的武德,先后吞并了台湾、黑龙江流域、蒙古、青海、西藏和新疆,并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将大量的土地纳入帝国直接统治之下,鼎盛时期疆域达到了1300多万平方公里。即便是清末,民国也从清朝手里继承了1100多万平方公里的疆土。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土地是一个国家的重要财富。为什么这么说?第一,土地本身就是一种资源,可以耕种的耕地、地下的资源、以及利用土地发展工业,都是对资源的利用;第二,地盘越大,战略空间就越大,转圜的余地就越大。比如二战时期,苏联凭借其巨大的体量拉长了德军的战线,并最终转入反攻;抗战时期中国也凭借巨大的国土使得日本在1938年暂停了侵略的脚步,毕竟补给线长,容易打不动。

其次,大一统的王朝可以凭借权力的高度集中保证其独立性。在近代,亚洲仅有少数国家能够保证本身的独立,比如说中国、伊朗、泰国。伊朗和泰国是引入外部势力维持国内列强势力的平衡,进而保证其独立性;中国除了这个方面的原因,另一个原因就是地盘足够大。反例就是南亚大陆上的印度,印度莫卧儿王朝衰落,国内土邦林立,英国佬正是利用这一优势完成了对印度的吞并,使得英国国王的桂冠上多了一个“印度皇帝”的头衔。

第三,如果大清没有打下130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或者说清朝没有入关,那么沙俄的南下绝对会提前。新兴的准噶尔也无法有效面对沙俄的威胁,更别说已经衰落的蒙古和小国寡民的满洲。以俄国人的贪婪,他们绝对会继续南下染指华北,而以工商业立国的西欧,绝对不会坐视中国这一庞大的市场被俄国人独占,他们必然要进来分一杯羹。此时的英国、荷兰、西班牙、葡萄牙都已经在东南亚和南亚建立了比较稳固的殖民据点,对他们来说,只要国内统治者意志坚定,征服他们想要征服的地区并不是不可能,甚至不排除尚未在东南亚建立殖民据点的法国都会插一脚进来。以明朝面对欧洲武装商人蹩脚的表现,根本无法阻止欧洲各国正规军的联合攻击,等待中国的只有被瓜分成殖民地,甚至亡国灭种的这一种可能。

而中国在近代之所以能够维持独立,并避免了奥斯曼帝国四分五裂的结局,正是因为清朝地盘够大,洋人没有那么好的牙口去消化,只能通过租界作为贸易的桥头堡,而且清政府能够适时引入外部势力来平衡国内列强势力,使得其中任何一方都不能独吞中国,从而避免了被瓜分殆尽的结局;同时也因为大一统王朝权力高度集中,通过《大清皇帝退位诏书》的法理,避免了四分五裂的结局,完成了清政府和民国政府之间的平稳过渡,从而使得帝国的疆域、臣民被民国较为完整的继承,其意义不亚于英国的“光荣革命”。

再者,自从中国历史进入近代以后,中国就被拉入威斯伐利亚条约体系,清朝能够及时调整政策,将其所治下的疆域转化为帝国主权领土,避免了更大的损失,并且为中国的领土主权奠定了法理基础,这也是清帝国的一个重要的历史贡献。

好了,就说这么多。


北洋海军陆战队


在回答问题前,首先了解一下汉地十八省指的是哪里。



汉地十八省,是指清朝将明朝统治区中的十五个承宣布政使司中的湖广分为湖南、湖北,南直隶(现改名为江南)分为安徽、江苏,从陕西中分出甘肃,所设置的18个省份。


这十八个省一直维持着明朝晚期原有的政治制度,而不同于满人占领的关外三将军辖区及新疆、内外蒙古、青海、西藏等其它地区。十八省与其它地区的界限主要是长城。

那么,如果没有清军入关,中国的面积会不会就停止到汉地十八省呢?回答当然是不会了。其实原因是显而易见的。

一、时代不会停止运转,没有清朝也会被别的王朝取代。

到明末时,明朝的灭亡已成为必然。而每一个大一统王朝的初期都在积极拓宽领土,如果满清不入关,将会有一个新的王朝代替明朝。


这个新王朝的初期在领土上肯定不会局限于当前时期的现状。了解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即便是宋朝,在初期也是积极向外拓展领土的,虽然被北方的辽国打败,结束了北伐,但在南方仍然保持攻势。比如云南的镇雄县就是在北宋时期才成为中国领土。

二、不要盲目夸大满清功劳,拓土源于国家的底气。

这里要弄清楚一个问题,就是清朝增加的领土,是清朝皇帝的个人能力,还是中国本身就有的军政基础呢?有书君认为,是中国已有的军事和政治基础,才获得了开疆拓土的机会。也就是说,能开疆拓土是因为这是中国,而并非因为这是清朝。

比如,同样是入主中原。为何辽金就无法灭亡宋朝。而为何强如元朝,打南宋,也打了五十年。而满清自1644年正式入关开始,只用三年就打到南方。因为清朝继承了明朝的军事实力。

再比如。长江天堑,以及各大城池的厚重城墙。获得红衣大炮和水师的清朝,就一路摧枯拉朽。而红衣大炮和水师,是明朝时期留下的宝贵财产,叛逃满清的尚可喜、耿仲明带去的。


而假设没有清朝,取代明朝的新王朝,在水师和红衣大炮的助工下,一样可以拿下厚重城墙!

但这些东西都是因为中国才有,而并非因为清朝才有。

三、其实清朝只有巩固之功,但并无开拓之功。

很多人认为东北是清朝拓展的,没有清朝中国就没有300万版图,这个说法是荒谬的。



具体点说:东北地区,早在唐朝就有了,后面元朝、明朝也有;蒙古地区,早在唐朝就有了,辽代、元朝也有;明朝蒙古地区臣服明朝,接受册封,也属于羁縻管理范畴,最后在清朝末年丢了外蒙古,历代努力几乎归零;


新僵地区,汉朝就有了,唐朝也有,不是清朝第一次才有的;西臧地区,元朝第一次拥有,明朝也有,清朝只不过是继承。

然而,在清朝末年,却只剩下半个紫禁城,而且清朝灭亡留下的是一个军阀割据、四分五裂的国家,境内各种租界和势力范围星罗棋布,直至今天,还没完全收回呢,要不是列强互相牵制,中国差一点被列强瓜分,一切归零了。

所以,以中华传统势力范围为基础,再统一中国的各个内藩,清朝能做到的,换个政权。依然可以做到。但不管是明清还是其他政权,占领并长期统治中国传统领土之外的地区,则较为困难。


总而言之,中国现有版图是历朝历代奠定的,都居功至伟!不能为了突出一个朝代的功劳,就抹杀历朝历代无数先人的历史功绩。更不能抹杀近现代无数先烈的历史功绩,没有他们的奋勇拼搏,就不会有如今繁荣昌盛、国富民强的大中国。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最近比较流行是清军入关才使我们的祖国领土有了如今面积和广度,换一种说法就是假如清军不入关,现在我们的国家的领土最多是汉地十八省!



当然有很多人会认同这一说法,认为正是清政府的入关,对新疆的准格尔和青海的罗不赞旦增等分裂实力的持续用兵才最终成就了如今广袤的疆域!



先不说历史不容假设这个铁律,那么既然假设那么就要客观的评价明末当时各方势力的发展和预期,当时李自成占据华北,建立大顺,张献忠占据川渝,左良玉控制江南扶持南明王朝,关外皇太极率领的清朝等,而在蒙古草原的西部和现在的新疆地区则活跃着众多的蒙古部落!



个人认为李自成、张献忠等不具备建立一统帝国的能力和格局,而只能短暂的维持地方政权,而要么被更加有野心和格局的后起之秀代之,要么被其它地区的力量消灭,而呆在关外的满清则决定山海关的吴三桂等清朝的三番会成为李自成等强劲的竞争对手!



满清若不能入关,则基本上无法长期维持对蒙古草原的长期统治,从满清入关后康雍乾三代帝王对准格尔等分解实力的用兵来看,大部分都是用绿营士兵和江南的财税,也就是说满清有可能很快会步辽金对蒙古草原的态势,而野心勃勃的西蒙古草原的蒙古诸部,极有可能一统蒙古草原进而灭掉满清,他们当然不会满足仅仅占领北方关外的土地,他们的雄心是恢复他们的祖先成吉思汗征服世界的梦想,必然的会对关内的几个分裂政权动手,而且极有可能会一统天下的,而他们地处西亚,与向东方扩张的沙俄一直有联系,也甚至沙俄掌控西伯利亚对自己进驻中原的威胁,因此他们不会如满清一样,仅仅是和沙俄在在远东苟合,而是一定会在占领中原后,傾中原的人力财力将沙俄驱逐出西伯利亚又或者打回欧洲,甚至灭掉!



他们相对于满清的优势是当时的中亚和沙俄控制下的东欧,有不少蒙古部落和后裔的策应,民族认同感的召唤下,也许能再现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的辉煌,那么一个比满清更加伟大的朝代就会代替清帝国的存在,而与沙俄战争和交流,这个新的蒙古帝国,会在技术上更加开放,而有能力打通中亚的商贸通道,那么或许直接终止欧洲工业革命的进一步发展!



也就是说满清若没有进关,如今的我们极有可能是一个领土范围横跨中东亚的超级大帝国,甚至这个帝国会造成其祖先成吉思汗没有完成的征服日本的重任,那个时候的新的大帝国也一样具备与欧洲殖民者竞争的意识和能力,也许世界遍地都是这个大帝国的殖民地!


嘟嘟超


可以肯定的说,如果没有满清入关,中国的版图一定比现在大,而且是大很多。

中国古代最大的问题就是一直要防备北方野蛮的游牧民族,这个也是世界性的难题,所有文明社会都受到过野蛮社会的威胁甚至是毁灭。

但人类进入工业革命之后,情况就彻底就转变了,文明应有了彻底打败野蛮的武器和能力,野蛮从此不会再对文明产生威胁。在这种条件中原政权一定会彻底征服周边落后地区,这样的话现在的版图一定是要比清朝大很多。


昭烈名臣


如果没有清军入关要说大实话?那么中国至少还要少三分之一的国土,今天的很多少数民族地区都不会在我们的版图上。

为什么会这样,纵观历史中国版图较大时期都是少数民族统治中原时期,比如元朝和清朝。而汉人政权面积最大时是唐朝,但是我们历史课本里看到的那个最大疆域,其实维持时间很短,到了唐后期边界离长安不远了。

为什么造成我们汉人这几千年来基本上没有向外扩张呢?其实并不是当时没能力,是因为我们太高傲了,我们占领的只是较适合我们汉人生存的地区,比如东北嫌好冷,不屑一顾。而西北又嫌干旱和贫瘠,也没放在眼里。那些地区即使当时占领也不会很好的去开发,你看历朝历代发配犯人到边疆就是那样的地方。我们汉人政权把这些地区当成不毛之地,觉得即使得到了也没啥意义,经济又不行,占领了还给自己添累赘,所以一般汉人朝代对少数民族地区都不怎么感兴趣。

而少数民族就不一样,也许是由于自身的野蛮性还没完全消退,也许是长期受到汉政权的压迫,所以他们翻身后对领土的控制欲特别强。元代是个另类,元代时蒙古铁骑到处开疆扩土,大有吞并全世界的势头。这也是一种病态心里,你占领那么多地方劳民伤财不说,你能收的住吗?你们蒙古族才多少人?

而满清就比较理智一点,它对领土得扩张是一步步来的,先占领汉人地区,然后接着向周边少数民族地区推进。它不光是占领了那么多地区,而且它的版图较大时是维持了很久的,直到末期才损失了很多领土。即使是丢了那么多领土,也比明朝版图大的多。

我们现在的人很多人在骂清朝,其实清朝是对中国有贡献的,在领土上就奠定了今天的版图,不是清朝,我们今天很多地方都是国外了。而且清朝民族工作总体上来说还是很好的,至少清朝统治两百多年里,少数民族地区也很少出现动乱。


此岸情彼岸花180269099


说句大实话吧!如果清军没入关,中国的面积应该会止于汉地十八省,原因有以下方面:

(1)边区不适合农耕民族的生活

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民族。汉族曾经建立过不少强大的王朝,按他们的实力确实可以打遍天下无敌手,占领别人的家园取而代之。可惜的是汉族是农耕民族文化,占了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地盘,也没多少人愿意迁徙过去,很容易被新兴的游牧民族政权重新占领,甚至经常连西域都是难保住的。唐朝没有成功,汉朝没有成功,明朝也没有成功,都只是“曾经拥有”~相比之下,这些对于原本就是游牧民族起家的满族来说,根本就不是事儿~

(2)汉族和少数民族并不融洽

边区民族和汉族除了生活习性不一,宗教信仰也不一样。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信奉的是藏传佛教和萨满教,和汉族有一定差距。并且,历史以来汉族都认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因而除了唐太宗和曹操几个雄才大略的君主之外,并不能真正把对方容纳进来。特别是西晋经历了“五胡乱华”后,汉族一直对周边游牧民族心存芥蒂,甚至心存敌意。相比之下,清朝皇族本来就是游牧民族出生,和蒙古人很可能是同源,和藏族也没有历史仇恨,较容易相互融合。

(3)缺乏民族融合的政策

清朝采取的是“满蒙共治”政策,皇室血统已有一半蒙古血统。另外,在西藏方面,不但宗教领袖是经过中央政府册封,而且连清朝皇帝也信仰喇嘛教。别的先不说,汉族的皇帝可以取蒙古人为妻,可以信仰喇嘛教,做出如此的大的牺牲吗?若没有,有何良策可以稳定人心呢?

因而,清朝和满族对于中国的民族融合是做出巨大贡献的,历史该记住他们的不足,但也该铭记他们的功劳~


数说社会


这个要看取代明朝的汉人政权是谁,能不能杀光或重创那些所谓的士大夫。

中国最大的敌人在内不在外。西周时,华夏的主要敌人还是那些蛮夷,但自从华夏完全占据了中原,外敌的威胁就不大了,汉晋隋唐宋明,都是如此。

汉初,虽刘邦被困于白登,但同时要看到,汉军战斗力完全碾压匈奴。但匈奴从不与汉军主力决战,只在边境骚扰。你人少我就打,人多我就跑。而汉军追不上匈奴,实力也不足以支撑远征,所以只能和亲维持。

即使看起来很弱的晋朝,也曾镇压周边,进入西域。只是八王之乱,打光了汉军精锐,又重用胡人雇佣兵,这才导致了五胡之乱。

就算是最黑暗的五胡之乱,汉人也远没到灭亡的边缘。不要听有些人危言耸听,说什么北方汉人被杀光的屁话。

任何进去中原的胡人,想要稳固统治,都要和汉人合作,当然我说的是汉人中的门阀世族。想要杀光汉人的,结局只是自己被杀光。孝文帝为什么要汉化改革,就是要争取汉人支持。

为什么北魏不敢让汉人参军,因为汉人多呗。如果汉人少,有必要吗?所以才让胡人当兵,汉人种地。因为这个政策,胡人打来打去越打越少,汉人休养生息越来越多。夺回政权只是时间问题。

隋唐不说了。哦,有个渭水之盟,但那时唐朝一来玄武门之变,朝局不稳。二来镇守泾州的罗艺叛乱,并且袭取了豳州。罗艺很快被镇压了,但重新布防也需要时间啊。突厥就乘机从泾州、豳州这个缺口钻了进来。要明白,是钻进来,不是打进来。堵上缺口,突厥就是死路一条。李靖去豳州堵缺口,因为最终合议达成没有动手。李世民刚刚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取政权,首要任务是稳固政权,而不是此刻与突厥大战,所以让他们走了。这只能说明颉利昏了头。

宋朝也是一样,宋朝就是个体制问题,汉唐什么时候有这么多的投降派。金人第一次北返时,种师道要趁金军渡黄河,半渡而击,消灭一半金军,投降派在黄河边竖立大旗,谁越过大旗杀谁。种师道要沿黄河布防,防止金人再来,投降派说浪费钱。把种师道气死了。金人又来,逼着皇帝去金营议和,导致两个皇帝被掳走。金人掳掠,百姓自卫反抗,杀了不少金人,投降派直接没收百姓的武器,把带头反抗的杀了。我都想不明白他们到底要干什么。

宋军能不能打,十几个金人打崩了两千宋军。但宗泽岳飞可以带着宋军以少胜多。当然最终一个忧愤而死,一个被冤杀。

蒙古人灭宋,主力其实是北方汉人。蒙古人就是监军。就是在灭亡前夕,南宋朝廷都不忘政斗。蒙古人也是和汉人中的老爷们们妥协,才能统治中原。蒙古人管理粗放,就和在草原上一样,划定领地,只要按时缴税,管你在领地上干什么。那些老爷们们当然开心,苦的是底层百姓。明朝建立以后,还有很多遗老遗少怀念蒙元,因为朱元璋剥夺了他们为所欲为的权力。

明朝更明显了,北边有晋商给后金运送战争物资,南边有各种抗税。应该说,宋朝,士大夫老爷们刚刚崛起。到了明朝,士大夫们老爷已经成熟了,官商勾结在一起。国库没钱,官老爷们富得流油。

当时正是大发现的的时代,这些老爷们怎么就在窝里横,不走出国门去外边横呢?满人来了跪的倒快。反正只要自己利益不受损,士大夫老爷们管什么国家亡不亡。

明朝就毁在这些人手上。满清入关,没有百万汉奸,满人能占中原?满人要坐稳,不也得和汉人中的士大夫老爷们合作?如果满人是冲着杀光汉人来的,那最后被杀光的只会是满人。

对外扩张,就要打仗,要收税,士大夫老爷会同意吗?也就是满人有自己的武装,不用完全依靠这些老爷,才能收得到税,才能打的起仗,雍正才能改革。

如果还是汉人政权,很难对这些士大夫动手。如果不对他们动手,就只能做又一个宋朝。可能比宋朝还不如。李自成,张献忠有本事杀光这些老爷吗?如果有本事,比满清强盛还是可以的。


少真道君


先说答案:不会!

理由:首先,每一个大一统王朝的初期都在积极拓宽领土,如果满清不入关,将会有一个新的王朝代替明朝,索性就叫他新朝吧。

下图为清朝全盛时期地图

这个王朝的初期在领土上肯定不会局限于中原一个地方。了解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中国历史上即便是宋朝,在初期也是积极向外拓展领土的,虽然被北方的辽国打败,结束了北伐,但在南方仍然保持攻势。比如云南的镇雄县就是在北宋时期才成为中国领土。

其次,中原王朝由于邻国众多,经常会面临崛起强国的威胁。在大一统时期,这种威胁将会促使国家采取措施将其剿灭。一句话,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比如,汉朝时期对匈奴人的持续打击和对西域的征服,隋唐时期灭亡高句丽的行动。

因为以上的国家政策,不难推导新朝的领土面积。

北方

东北方向的满清不亚于高句丽对中原的威胁,新朝不会因为明朝的失败而与满清保持友好关系,而是会像唐朝一样积极采取攻势,恢复对东北地区的统治,并迁徙人口开发大东北。

正北方,蒙古各部已经在明朝和满清的打击下衰落,成为依附于东亚强权的傀儡!新朝在征服满清后,将会顺利征服北方蒙古各部。

西北方向,历史上的准噶尔帝国崛起后,多次进攻漠北蒙古试图统一蒙古各部的行为导致了清朝西征,这种威胁到中原王朝国家安全的行为会让任何一个中原王朝采取同样的行动,征服!

西方

西藏从元朝开始就一直归中原王朝管理。

新疆地区将会在新朝远征准噶尔帝国的同时被收复。

南方

对南方地区的开拓将会最为困难,因为这里丛林密布,气候炎热潮湿,中原人很难适应。所以最有可能的是保持现有领土。

与沙皇俄国的关系

俄国的远征军很可能在东北亚地区与满清残余势力,新朝军队爆发冲突,人数稀少的俄军将会被打败。但是西伯利亚的严寒将会阻挡新朝继续北伐的脚步。所以东西伯利亚地区将会被满清统治,并成为新朝的附属国!

所以,满清如果不入关就会被迫迁徙到遥远的西伯利亚。而新生的中原王朝不会仅仅统治汉地十八省,同样会将东亚地区整合到一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