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大”平台?

小程序,“大”平台?

上线16个月后,微信小程序的数量达到了100万,这个数字,不小了。

2008年7月,APP Store推出,应用数量在2012年11月末首次达到了100万。两者在产品形态上明显差异,所处的历史时刻也大为不同,让单纯数据的比较缺乏意义。但这个数字依旧体现了参与者的热情:对于可能的风口,人们充满了“分一杯羹”的渴望。

在《IT经理世界》不久前对小程序第三方服务商微赞创始人周鹏鹏的采访中,他就直白不讳的表达,在小程序一出现后,就决定投入其中——即使当时并不知道要做什么。对如周鹏鹏这样深度参与微信生态的创业者,自己的事业几乎与微信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了,所以不存在选择,只有All In,并在6个月的探索期后找到了自己的商业模式(后续我们将发送专文报道)。

在第七届小程序公开课上,据官方最新数据,小程序目前有100万+的应用数量,150万+的开发者和5000+的平台,即使存在水分(由于小程序开发成本低,存在大量的试水行为),4次的日人均打开和54%的主动访问率,也意味着用户习惯的逐渐养成和粘性增强。

利好消息,给了质疑的舆论一颗定心丸,而小程序的明天会怎样,也让人格外期待。

小程序,“大”平台?

明天会怎样?

官方口径始终是最重要的参考,此次微信公开课的主题是“发现更好的小程序”,在记者看来,这个“更好”可以有两层,一是对使用小程序的企业和开发者而言,他们的小程序制作越加精良,效果也更好。

平台上应用演变的普遍规律是,最初出现的是相对简单的工具类应用,然后逐渐复杂化和提供深度服务,当游戏应用铺开时,往往意味着商业化的初步形成。最早的小程序也符合这一规律,随着时间的迁移,小程序区别于其他平台的属性,让小程序的应用类型分布有所不同,但趋势并没有改变。

小程序,“大”平台?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流量入口作为微信最重要的标签,让小程序也成为商家引流和转化的重要工具,这一点在新零售领域尤其明显。在北京西单,有20年历史的汉光百货,在2015年曾做过H5的线上商城,但效果并不好。复杂的线下活动往往是H5难以支撑的,客服的日服务客户数只达到300人,用户体验和运营成本都是问题,甚至做不到线上线下的库存对接。2017年,汉光百货全面转向了小程序,汉光百货商务电子部产品总监董有良在介绍中,将原因归结为这几点:用户使用更流畅,可以和微信公众号无缝对接,通过微信推送消息的触达率更高,在微信中进行分享效果也更好,还有用户数据获取和分析的功能。

“现在的客服从以前每天只能处理300单,已经提升到了每天处理1000单。”董有良说。在小程序上线后,汉光百货的线上收入同比增长了70%,客单价增长至接近900元,用户的停留时间也增长。类比吸引流量越来越困难的APP,依托微信距离“人”更近的小程序,似乎更适合中小品牌的新零售策略——反过来说,微信和他们的联系也将跟紧密深入。

小程序,“大”平台?

小程序对线下的连接和对零售业的进军,也成了媒体关注的重点。微信小程序产品负责人陈浩表示,小程序为零售企业提供了很好的工具和平台,让企业把精力集中在自己内部的调优上,而不是PE,减少了成本。“微信和小程序最强的部分是把人、货、场数字化的成果运用到前端,直接给用户提供服务,通过微信对人的数字化之后,可以加速内部系统的改造。”微信小程序零售行业负责人于洪潇说,这实际推动了企业内部的数字化改造和转型:“在我们看来,每个用户使用微信,就有微信的ID,这个‘人’就自然完成了数字化。货和场,‘场’的数字化,我们现在看到的(或者说愿景),也是零售商目前做的事情——通过小程序构建一个线上的服务场景,这个‘场’无处不在。”

这样的改变代来两个趋势:优秀的小程序为企业带来利益,推动企业继续投入,并和微信生态深度结合;另一方面,总结的经验和成功案例,也让其他的参与者有意愿参与和学习,同样产出优秀的小程序。这个趋势实际已经被微信官方所观察到,于洪潇说:“我们看到一个趋势,很多转身很快,或者内部调整很快的零售商,内部会孵化出来很多的方法论,或者是内部的支持。有些零售商会自己愿意去做SaaS的服务商,把他的方法论贡献出来给到其他的同行业的合作伙伴。还有一些可能就是把这个事情做得比较好的人出的,再把经验通过SaaS服务的形式输出出去,整个行业的趋势都在往这个方向发展。”

而在小程序自然演化的同时,微信官方同样为平台提供了“更好的小程序”。在现场,微信团队宣布将对小程序进行三方面的升级:

  • 场景升级——小程序将通过新增“任务栏我的小程序”、“品牌、品类搜索”、“APP打开小程序”、“平板电脑适配”等功能,让其可以覆盖更多场景,提升用户体验;

  • 消息升级——上线扫码关注公众号、订阅消息、群动态消息功能,有效提升小程序对用户的消息触达能力,帮助商户、服务商、开发者更轻松地通过小程序连接用户;


  • 性能升级——小程序将支持“分包加载支持功能包”,通过对技术测升级,从技术底层通过流程改造提升小程序加载性能,有效降低开发门槛。

在能力方面小程序已经与很多个既有APP互联互通,在将来小程序也会与应用市场更加深度融合。微信团队特别提到,小程序并非站在APP的对立面,如果APP已经有了很好的用户基础,并且已经建立了一定的服务场景,那么小程序则可以帮助APP实现服务的拓展和延伸,实现两者之间更好的协调互补。

除了开放更多的能力外,值得一提的是,小游戏也迎来了广告开放,这对小游戏的开发者来说,算是重大利好,而小程序的平台生态在丰富了游戏类应用后,也趋于完备。

明天去哪里?

说到底,我们很好奇,小程序的未来会是怎样的。这个问题用以往的回答,甚至是现在的回答,都是不全面的——或者说是时过境迁了。

微信最初对小程序的定义,小程序是的去中心化,“触手可得、用完即走、走了再来”。在最早期,尤其是工具类为主的时候,这是没问题的,因为当时用的人也不多,给用户提供了便利,但也没有变成深度应用。

小程序,“大”平台?

但随着小程序的发展,尤其是品类的丰富和深度化,让小程序的平台生态也开始演进。这个过程,可以认为是量变引发质变的,不仅仅是开始覆盖各行各业的小程序数量,小程序用户的数量,以及开发者和官方对微信社交和连接线上线下属性的引导,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这也让小程序在便利用户增强粘性的初衷之外,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小程序在出现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并没有爆发,实际在去年4季度到今年上半年,才迎来了快速发展,今年1月份时,应用数量还是50万。一个有趣的事情是,微信官方团队在采访中开玩笑说,最初他们也不知道小程序怎么才能赚钱,但现在,他们都能想出好几个途径。

当然,这些想法绝非凭空产生的,坐拥庞大日活用户量的微信,可以让第三方平台和150万+开发者的想法,就像是落入沃土中的种子,变成小程序的萌芽,而这些最终也将会回馈给微信。在此次公开课,微信官方表示将会支持第三方开发者,“通过第三方和插件的形式,来快速的让中小商家融入到这个生态中来”。

以小游戏为例,在提供扶植政策之外,同时开放了广告功能的小游戏,颇有“现金牛”的潜力。

目前,《海盗来了》已经成为第一款月收过亿的小游戏,依照微信官方宣布的道具内购(安卓)6:4分成和广告收入5:5分成,记者与同行的媒体和分析师估计,未来仅小游戏微信就能年收入约20亿~50亿(仅供参考)。毫无疑问的是,微信小程序一定会吸收一部分APP,但和应用平台还会有明显的差异。

毕竟,小程序作为微信的一部分,绝不能影响到微信作为社交工具的功能性。微信小程序经常被提到的一点是“轻应用”,即使微信官方团队刻意淡化这一特点,小程序本身的属性决定了,难以承载大型应用——实际也不适合,用小游戏玩吃鸡,忽然来了信息,你看还是不看?

小程序,“大”平台?

风靡一时的“跳一跳”小程序游戏

和APP对比,小程序无需下载,体验度强,背靠微信流量且易开发运营,但轻量化和留存困难、入口过深等问题也存在。这使得小程序,在覆盖的广度上天然不如APP Store:有些轻量、重社交、工具类的APP或许体验比同款小程序会差一些,但仍有许多APP,是根本不适合做成小程序的。尤其是,很多APP出于发展考虑,也没有这个意愿,比如你难以想象,淘宝也成了一个小程序

因此,小程序和APP Store的关系更像是存在一部分交集的另一个应用集合。目前来看,更适合小程序的应用类型主要有这几类:并不常用或简单的工具类应用,如计算器,日历,天气、公交信息等;新零售、特定场景等交易类应用,如汉光百货那样的零售商、餐饮、医院、KTV;还有已经嵌入到微信小程序的O2O平台,如滴滴、摩拜等。对微信来说,小程序除了增强用户粘性,也能帮助微信更好的向线下打通,满足长尾需求,并开拓新的收益点。

实际上,就目前的统计数据来看,两者的用户群体和使用习惯也有一些差异,微信小程序的用户群体各年龄段相对平均,在使用时间上也是如此(此数据存疑,可能是未对小程序按品类进行分析),应用类新和频率也不同,不过鉴于目前还在习惯养成期,还不能下定论。

新生事物的发展不会停止,未来微信小程序的形态是否会继续变化,还未可知。随着5G的到来和手机芯片计算力的提升,也许小程序将突破界限,承载更大的应用;而未来是否存在UI上的设计突破,比如切出和微信聊天界面互不干扰的小程序界面,进一步开放能力,这些猜想,也许微信团队也不知道。

1998年,马化腾在深圳100平米的办公室,和张志东说起腾讯第一个三年计划:3年内,招18个员工填满这里。小程序的明天会是怎样,或许就如陈浩所说:“我们一直对自己的定位是走自己的路,微信从最开始有了摇一摇、扫一扫,有了微信红包,都是真实的解决了用户的需求。所以我们觉得微信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服务,仅此而已。

作者 | 李昊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