驢可樂
徐達確實有兩次能抓住元順帝的機會。但不能因為沒抓住元順帝,就說徐達就是故意放走元順帝。
這個事情要具體根據兩次沒抓住元順帝的具體情況來分析。
第一次是洪武元年(1368年)閏七月初二日,徐達率軍自汴梁出發,於陳橋渡過黃河,攻取大都的行動。
閏七月十四日,常遇春佔領德州。閏七月十五日,韓政、孫興祖等都趕到了臨清徐達處,徐達在留下韓政“守東昌並鎮撫臨清”後,立即率馬步舟師沿著此前傅友德開闢出的道路北上,在德州會合了常遇春、張興祖、高顯、毛驤等人。閏七月二十日,徐達佔領長蘆。二十三日,徐達又佔領直沽。直沽為元軍海港,明軍在這裡奪取了七艘元軍海船,將其用於搭浮橋以方便大軍前進。同時,常遇春、張興祖則率舟師沿運河東西兩側同時進軍,元朝防守海口的將領也速“望風奔遁”,由此“元都大震”。閏七月二十五日,明軍抵達了河西務。在這裡,明軍總算遇上了一次像樣的戰役,元朝平章俺普達朵兒只進巴率兵迎戰,“我師與戰,大敗之,擒知院哈剌孫及省院將校三百餘人,獲馬六百匹、船百餘艘、糧二千六百石,平章達朵兒只進巴等遁去”。之後,,徐達馬不停蹄,立即兵進通州,在河東岸紮營,常遇春則在河西岸紮營。二十七日,元國公卜顏帖木兒率軍出大都前來迎戰,被常遇春擊敗,“擒卜顏帖木兒及副樞也先迭兒、脫脫帖木兒,獲馬四百匹、船百餘艘,國公五十八遁去”,明軍在閏七月二十八日佔領通州,兵臨大都城下。
然而徐達佔領通州,大都已在眼前時,他卻在通州停留了三日之久以修築通州城牆,沒有趁大都內部人心惶惶的時刻對其發動攻擊,顯得非常反常。俞本對此解釋為“哨兵至燕都城下,不逢敵兵,城上亦無旗幟,疑其有伏兵而回”。
但徐達的做法讓他錯失了第一次擒獲元順帝的機會。實際在閏七月二十八日,元順帝在分析形勢時已經表示“也速已敗,擴廓帖木兒遠在太原,何援兵之可待也”,認為大都已不可守,並在當夜率三宮后妃、皇太子、皇太子妃等人北出建德門逃往上都開平。如果徐達在閏七月二十八日當天不是僅僅派遣哨兵而是以大軍迅速挺進大都,還有可能將元順帝堵在大都城內,即便不能將其包圍在大都,也能根據形勢迅速追擊。但徐達在通州耽誤了三天,在八月初二日才分兵左、中、右三路奪取了已經成為一座空城的大都。
第二次是徐達奪取大都後,沒有追擊到元順帝。
根據《紀事錄》的記載,徐達在攻克大都的次日,即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初三日,“(命)薛右丞、參政傅友德領鳳翔等五衛步軍三萬,出虎北口追元君”。薛右丞為薛顯,虎北口為古北口。但是到了《明太祖實錄》中,卻根本沒有記載這次繼續北上追擊的戰事,取而代之的是一段頗為奇怪的記載。
《明太祖實錄》記載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初二日,即徐達攻克大都同日,“仍命右丞薛顯、參政傅友德、平章曹良臣、都督副使顧時將兵偵邏古北諸隘口”,八月十七日,薛顯抵達古北口,“追元潰散遺卒,獲馬一千六百匹、牛羊八千餘頭、車二百五十輛而還”,隨後,薛顯、傅友德奉徐達軍令率軍轉向大同,參加明軍平定山西的戰事。仔細分析就會發現這段記載完全是自相矛盾的。按照《明太祖實錄》的說法,薛顯、傅友德率軍出古北口只是為了偵查,而且他們似乎達到了目的,發現並擊潰了元軍殘餘並頗有斬獲。但僅僅為了偵查就動用一位右丞、一位參政、一位平章再加上一位都督副使,如此陣容,實在太過誇張。從他們自古北口歸來後直接參與了攻取大同的戰役可以看出,薛顯攜帶北上的這支軍隊實力是頗為雄厚的,以至於可以直接自古北口歸來後轉向大同,而不需要休整補充。凡此種種都說明了薛顯北上古北口的目的絕不僅僅是為了偵查,必定是衝著北逃的元順帝去的,但是並沒有達成目標,僅僅擊潰了一些散兵遊勇,因此才在實力幾乎沒有受損的情況下轉向大同參戰的,《紀事錄》對此的記載更為可靠。
那麼薛顯為何沒有追上元順帝呢?元順帝出逃是在閏七月二十八日,且攜帶大量老弱婦孺,行進速度並不快,徐達又是在八月初二日攻克大都後立即派大軍兼程北上追擊。從此後明軍與元軍作戰的情況可以看出,明軍是不可能追不上的。
藉助元朝方面的一部史料,就是跟隨元順帝出逃的劉佶的《北巡私記》,將之與《紀事錄》結合,就能夠分析出究竟是什麼事情導致了薛顯追擊的失敗。
《紀事錄》記載,薛顯、傅友德所率大軍在八月初八日進至興州,沒有斬獲,因為元順帝北逃走的是東路,但明軍追擊走的卻是西路,因此“兩路互差”,剛好錯過。當明軍抵達古北口時,只擒獲了一些元軍潰散士卒和牲畜。當大軍返回向徐達報告失敗原因後,徐達大怒,命傅友德再沿東路追擊,然而時間已經是八月底了,元順帝早已逃遠,不可能追上了。
根據劉佶在《北巡私記》中的記載,元順帝在閏七月二十八日逃出大都,二十九日至居庸關,三十日至雞鳴山。八月初五日,元順帝得知大都已經失守,初九日,抵達中都,八月十五日,元順帝逃至上都,二十六日得知了薛顯至古北口的消息。從元順帝北逃路線可以看出,居庸關、雞鳴山、中都、上都一線是在大都西北方向,而明軍追擊的興州、古北口一線則在大都東北方向,兩軍確實因為“互差”而沒有相遇,不過俞本將東西記載顛倒了,實為元順帝走西路北逃,明軍沿東路追擊,兩軍錯失,明軍因此沒有追上元順帝,錯失了摧毀元廷的最佳機會,讓元順帝逃回了上都。
總之,從兩次情況來看,第一次徐達確實遲疑了一下,導致元順帝逃跑了。但第二次徐達確實想抓住元順帝,只不過追擊部隊跑錯路了,導致沒抓住元順帝。
那麼朱元璋沒責備徐達的理由則很簡單。因為朱元璋注重的是北伐成功,對於能不能抓住元順帝不是那麼在乎。
洪武元年(1368年)六月初一日,徐達至開封行在謁見朱元璋,朱元璋當然先要慰勞一番,他稱讚徐達:“將軍率師征討,勤勞於外。古人所謂忠爾忘身,國爾忘家,誠將軍之謂也。朕聞河朔之民日夕望吾師至,將軍宜與諸將乘時進取而安輯之”,然後發表了自己關於進取大都的樂觀看法,“朕觀天道人事,元都可不戰而克,大丈夫建功立業,各有其時,揆時之會,不失事機,在將軍等勉之。”
徐達聽完朱元璋的慰勞和鼓勵,頓首告退,但才走沒幾步,又被朱元璋重新召入。朱元璋對攻取大都畢竟不放心,因此又問徐達:“今取元都,計將安出?”徐達當然不能給朱元璋潑冷水,而且他對於克取大都確也很有把握,於是從容回答道:“臣自平齊魯,下河洛,王保保(即擴廓帖木兒)逡巡太原,徒為觀望。今潼關又為我有,張思道、李思齊失勢西竄,元之聲援已絕,臣等乘勢搗其孤城,必然克之。”徐達的分析入情入理,擴廓帖木兒因為和元順帝之間的矛盾,在此前徐達率軍平定山東、河南的過程中並沒有進行有效的增援,因此在徐達最終進軍大都的過程中,仍舊有可能持消極態度。另一方面,隨著明軍佔領陝州、潼關,陝西李思齊、張思道東進增援的道路也被封閉,明軍解除了西顧之憂,此時的大都,確與一座防守虛弱的孤城無異,只要正常用兵,攻克不成問題。
朱元璋對徐達的回答很滿意,但仍舊通過地圖進一步表示了自己的擔憂,即“卿言固是,然北土平曠,利於騎戰,不可無備”,而他提出的解決方案是“宜選偏禆提精兵為先鋒,將軍督水陸之師繼其後,下山東之粟以給饋餉,由鄴趨趙,轉臨清而北,直搗元都,彼外援不及,內自驚潰,可不戰而下。”朱元璋仍舊擔心一旦其他地區的元軍增援大都,將會給明軍造成不利,因此他建議徐達以精銳先鋒為前導,沿東線進軍,趁大都外援未至,內部驚慌失措的時候一鼓作氣將其奪取。但徐達也有自己的擔憂:“臣慮進師之日,恐其北奔,將貽患於後,必發師追之。”徐達的意思就是儘快奪取大都他沒有意見,但一定要提防元順帝北逃留下後患,因此在奪取大都後,一定要立即乘勝追擊,務求徹底消滅元廷中央。面對徐達除惡務盡的計劃,朱元璋再度顯示出了自己的保守,他認為:“元起朔方,世祖始有中夏,乘氣運之盛,理自當興,彼氣運既去,理固當衰,其成其敗,俱繫於天,若縱其北歸,天命厭絕,彼自澌盡,不必窮兵追之,但其出寨(塞)之後,即固守疆圉,防其侵擾耳。”應該說,朱元璋此時是過於保守和天真了,對於朱元璋的話,徐達不能反駁,只能接受。他於六月初四日離開開封返回河陰,籌劃進軍大都。專門從陝州跟隨徐達返回汴梁的馮勝則被任命為徵虜右副將軍,參與最後攻取大都的戰役。常遇春等人也奉命率軍進至出發前最後駐軍的陳橋。朱元璋則在處理完河南地區事務後於七月返回南京。後來的事實證明,正是因為明軍在出發時並沒明確是否乘勝追擊,導致後來決定追擊時過於倉促,錯失了擒獲元順帝的最佳時機,也給此後的明朝留下了無窮的後患。
冷兵器研究所
公元1368年的七月,徐達率領大軍北伐到達河北通州,當時距離元朝國都也就一兩天的路程了。可是,令人不解的是北伐軍統帥徐達偏偏要在通州什麼事情也不幹,足足停留了七天。
當時,明朝北伐軍勢如破竹,抵達通州時,嚇得元順帝不知所措,可是在這七天之中,元順帝緩過神來,在半夜打開健德門,連夜逃跑了。等到元順帝逃走之後,徐達這才率領大軍姍姍來遲。
洪武二年,也就是公元1369年,在開平(今天內蒙的正藍旗閃電河北岸,是元朝的上都。)戰役中,徐達率領大軍兵臨城下,本可以將元順帝甕中捉鱉,可是徐達卻偏偏漏下一個缺口。元順帝又從這個缺口逃跑了。
本來明明可以活捉元順帝,成就千古奇功,名留青史的,可是卻被徐達故意放走的。開平王常遇春終於憤怒了,質問徐達。
徐達卻不慌不忙地說道:“元朝末代皇帝雖然只不過一介夷狄(當時對少數民族的一種蔑稱),但是怎麼說他也曾是我們的皇帝,還管理中原大地那麼久,是個合法的統治者。如果真的被我們逮住了,你讓我們的皇帝朱元璋如何處理他呢?對於這個前任皇帝,是要封一塊土地給他,還是要把他殺了才能高枕無憂呢?我覺得嘛,兩種選擇都不好,還不如把他放了,別讓我們皇帝為難。”
常遇春聞言後,不太認同徐達的做法,心中有些怨氣,班師回朝後向朱元璋打了小報告,說徐達故意放走了元順帝。
朱元璋得知後,只是點點頭,並沒有怪罪徐達。
史書上是這樣記載的:
大將軍達之蹙元帝於開平也,缺其圍一角,使逸去。常開平怒亡大功。大將軍言:“是雖夷狄,然嘗久帝天下。吾主上又何加焉?將裂地而封之乎,抑遂甘心也?既皆不可,則縱之固便。”開平且未然。及歸報,上亦不罪。
明朝馮夢龍的《智囊·上智部》
據說徐達在北伐之前,關於如何處理元順帝的問題上曾經跟朱元璋有過密切的交流。史書上曾記載,有一次,朱元璋在汴梁的時候,徐達曾秘密向朱元璋請示:如果元順帝逃跑,要不要乘勝追擊,將其擒獲?朱元璋回答他說只要將元順帝趕到塞外就行了。
在封建社會,雖然元朝是朱元璋率領群雄推翻的對象,但是對於元順帝,無論是朱元璋還是徐達還是把他當成“君”的,畢竟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君臣觀念還是很重的。
其實在元朝政府那裡,元順帝被稱為“元惠宗”。朱元璋命徐達等人多次北伐,元順帝多次棄城而去,史書上說他是“知順天命,退避而去”,因此封他為“順帝”,或許這才是最好的結局。
------------------------------------------------------------------------------------------------------------------------------------------------------謝謝閱讀,歡迎訂閱收藏與轉發!本站作品都是本人的原創作品,請勿轉載,謝謝大家!
清風明月話歷史
元順帝的逃脫,一直是個謎。早在公元1368年的7月,徐達北伐的大軍達到了河北通州,距元朝國都也就一兩天的路程了。然而,弔詭的是,北伐軍事統領徐達偏偏在通州什麼也不幹,待了7天。7天時間,對於元順帝逃跑而言,已經夠用的了,元順帝似乎明白對方的意思,果然在半夜打開健德門,跑了。然後,徐達的大軍才姍姍來遲,這是第一回。第二回發生在不久之後的開平,開平是今天內蒙的正藍旗閃電河北岸,是元朝的上都。徐達的軍隊懶洋洋地來了,大明王朝的軍隊兵臨城下,看樣子應該是甕中捉鱉,徐達卻將包圍圈故意漏一個口子。元順帝似乎明白徐先生的意思,又跑了,這是第二回。開平王常遇春憤怒了,因為白白丟失了活捉元朝皇帝的大功勞,徐達卻不慌不忙地解釋他的動機:“元朝末代皇帝雖然只不過一介夷狄 ,但好歹也曾經是我們的皇上,管理中原那麼久,是合法的統治者,怎麼也要給點面子吧。如果真的逮住他,我們的老大朱元璋該怎麼處理他呢?對於這個前任皇帝,難道封一塊地盤給他?還是把他殺了才甘心?我覺得兩者都不好,還不如把他放了最好。”常遇春很不認同徐達的做法,班師回朝後向朱元璋打了小報告,朱元璋卻沒有怪罪徐達。由此可見,朱元璋和徐達在處理元順帝的問題上,是有默契的。有專家考證徐達可能沒有參加過開平追擊戰,但《明史》確實記載了君臣二人關於元順帝去向問題做過交流,朱元璋在汴梁的時候,徐達曾秘密向朱元璋請示:元順帝若逃跑,要不要乘勝追擊?朱元璋回答說:把他趕到塞外就行了。《元史》裡也有證據,“元順帝本紀”裡就交代:朱元璋鑑於元順帝棄城而去的合作態度,認為他“知順天命,退避而去”,勉強算是實現了元朝明朝的和平交接,鑑於此,因此封其為“順帝”。而在元朝那邊,元順帝被稱為“元惠宗”。明太祖朱元璋和徐達的這點心眼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正確的,在封建社會,君臣觀念很重,雖然元朝是起義軍推翻的對象,但對於元順帝本人,大家還是把他當成“君”。
左右手倒影
個人認為
1朱元璋已稱帝,已不需要元順帝來弄禪讓那套。根本不需要元順帝這張牌。元順帝必竟當了元朝皇帝三十多年,中國大地還是有很多元朝遺民殘餘勢力。抓了殺不得,又放不得。留在身邊吧,該咋稱呼???
2不能逼的太緊,明朝軍隊連年徵雖然一直大勝。但也疲憊不堪,逼的太緊元朝殘餘勢力會拼命。孫子兵法講:歸師勿遏,圍師遺闕,窮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意思是:對正在向本土撤退的部隊不要去阻截。對被包圍的敵軍,要預留缺口。對於陷入絕境的敵人,不要過分逼迫。這些都是用兵的基本原則。如果徐達逼的太緊,元朝必然死戰。這樣明軍要攻佔大都必然傷亡慘重。必竟元大都城堅牆高,攻堅戰傷亡太大。徐達停留不前,元廷就只顧逃命。可兵不血刃拿下元大都。
3元順帝是在元大都即北京長大深受漢文化。元朝在蒙古的勢力還是有一定勢力的,蒙古騎兵的戰力還是非常強的。但由於元廷入主中國近百年,對蒙古的一些部落撐控力減弱。如果元順帝被抓被殺,蒙古地區必然會重新推舉一個大汗。蒙古人是信奉強者為尊的。如果蒙古出現一位強勢的領導人,一個統一的蒙古對明朝非常不利。必竟明朝經過數十年戰爭,當時全國尚未一統。西南西北暫未平定,中原也是剛剛平定。急需修養生息,恢復國力。元順帝逃回蒙古後,繼續高舉元朝大統。如果把元順帝和元朝殘餘勢力消滅在元大都。那麼黃金血脈將無法繼續控制蒙古。蒙古將會讓別的血脈部落取而代之。放虎歸山,就是要山下的老虎跟山上老虎相爭。由於入主中原百年對蒙古的一些控制力減弱。北元分裂為瓦刺(不服元朝的勢力,非黃金血脈的部落。)北元殘餘勢力為韃靼。(繼續由元順帝血脈為大汗,也稱黃金家族。黃金血脈)後期瓦刺強於韃靼
,明朝初主要的打擊韃靼。可以想像下如果蒙古統一對明朝將是多大的威脅呀。明英宗土木堡之變,也先率軍攻京師。也先就是瓦刺部落。俺達汗兵臨京師城下,史稱庚戌之變。俺達汗也是瓦刺部落。如果瓦刺和韃靼統一對明朝會更加不利的。韃靼憑藉黃金血脈苟延殘喘。明成祖的策略是誰強就打誰,就是為了避免一個統一的蒙古。明成祖徵北元就是為了避免蒙古的統一(終明一世蒙古部落也沒有統一,北南宋時的契丹金國對蒙就是分裂治之。但後來金國坐視蒙古統一。最終讓蒙古滅了)很簡單的道理,元朝在中原吃喝用度都依靠中原。蒙古的蛋糕🍰就那麼大,你們(元廷)回來了。還要分一份給你們,而且還要拿大份的。其他的蒙古部落自然是不服。( 黃金血脈組成韃靼,非黃金血脈組成瓦刺。在整個明朝歷史中瓦刺威脅最大,幾乎每年都打進來一次。 在清朝也是如此,皇太極打敗黃金血脈的林丹汗。把黃金血脈部落編入八旗。準葛爾就是瓦刺後裔,清朝康雍乾打了近百年。)小鴻哥
元順帝是個昏君,殺了元順帝,蒙古王爺就少了皇帝的瞎指揮。那些王爺個個能征善戰,徐達明軍肯定會敗。
元順帝多活幾年,蒙古王爺就多一份頭疼。這是頭一次。
第二次,元兵大潰敗,中原已失。
但草原還有蒙古勢力。殺了元順帝,草原會立新帝,而放走昏君,元順帝在中原長大,對草原陌生,還可以繼續穩定禍害蒙古。使草原陷入瞎指揮。
元順帝一死,草原就會興旺,而明軍北伐就更困難。
瞎指揮的皇帝,是難得的寶貝。一定要讓它充分發揮作用。
有元順帝在蒙古王爺們只有被明軍虐。
畢竟草原還有雄厚的實力。一個瞎指揮的“阿斗"才是諸葛亮和姜維們最大的魔咒。關外草原幾十萬的蒙古鐵騎一旦由蒙古王爺隨心所欲的指揮,明軍就完了。
AUTUYG
朱元璋是元朝忠犬,最愛打的是起義軍,早年就和元軍眉來眼去一起夾擊張士誠。韓林兒和劉福通都死在朱元璋手裡。在推翻元朝後,中原漢人們歡欣鼓舞,紛紛要求朱元璋清算元朝統治者的罪惡,這其中就有個被俘虜的元朝皇子,但朱元璋卻拒絕了大臣們的舉行“獻俘”典禮的要求,理由是“雖古有獻俘之禮,不忍加之”。在進軍元大都剿滅元朝殘餘勢力時,他更是要求屬下“元之宗戚,鹹俾保全”。對於俘獲的元室宗親,他一概封很高的爵位,並要求大臣們繼續對他們行禮如儀。對於滅元功勳將領是朱元璋是屠刀高舉,只有湯和逃過一劫,藍玉被剝皮填草,誅連達數萬人,傅友德殺了二子提著人頭去質問朱元璋滿意了沒有,問完自刎而死,全家被流放雲南。基本參加追討北元的將士,沒死在戰場和惡劣的環境上卻死在朱元璋的屠刀之下。
朱元璋在講述自己不得已參加起義軍時還鄭重說道:“朕本元民,天下之亂,實非朕始。”他還反覆強調自己“取天下於群雄,不在元氏之手”。為了表明他的民族態度朱元璋還敕諭邊將說:“元運既終,天命歸我中華,凡其遺民,皆吾赤子。”
朱元璋曾說:“元主中國百年,朕與卿等父母皆賴其生養。”相信說這句話的時候他一定抱著感恩的心態說的。
假如這話還不足以證明的話,那麼我們再來看更有力的一句——“朕本農家,樂生於有元之世”
如果這話還不足令人採信的話,再來看《明太祖實錄》裡更清楚的朱元璋對元朝的評價:“元雖夷狄入主中國,百年之內,生齒浩繁,家給人足。朕之祖、父,亦預享其太平。”
元朝的民生在朱元璋看來是很不錯的。他還曾再次強調說:“如予父母生於元初定天下之時,彼時法度嚴明,使愚頑畏威懷德,強不凌弱,眾不暴寡,在民則父父子子夫夫婦婦,各安其生,惠莫大焉……”
血色的蒼穹
這個說法是不成立的。
徐達一生中只有一次接近捕捉到元順帝,就是洪武元年(1368)夏天的大都之戰。
當年閏七月二十八日,徐達率領北伐主力軍攻佔大都以東的通州城,距大都僅有四十里路。當天半夜,元順帝就帶著自己的后妃、太子從城北的健德門溜走了。但徐達並沒有馬上進兵大都,直到四天後才進軍。這是為什麼呢?
根據明軍老兵俞本的《紀事錄》所載,徐達攻克通州後,令各衛軍隊“立柵挑塹以待戰”,建立營寨、開挖壕溝作為戰鬥的依託,顯然是認為元軍還會主動進攻。
同時,徐達派出偵察兵,一直偵查到大都城下,都沒有碰到元軍,城上也沒有豎起守軍的旗幟。明軍判斷,這可能是元軍設置了伏兵。
不過,從後來的情況看,大概並沒有什麼伏兵。八月二日,明軍兵分三路進攻大都,明軍從齊化門(今朝陽門)外填平壕溝、爬城而上,打開了城門,當天就順利攻佔了大都。
(徐達像,清人顧見龍繪,《紫禁城》雜誌刊)
發現元順帝已經逃走,次日,徐達派出了追擊部隊。《明太祖實錄》說法較為委婉,作:“仍命右丞薛顯、參政傅友德、平章曹良臣、都督副使顧時將兵偵邏古北諸隘口。”但《紀事錄》則說徐達派薛顯、傅友德等人“領鳳翔等五衛步軍三萬,出虎北口,追元君。”當時北元方面的記載《北巡私記》也有薛顯出古北口、元朝古北口守將敗逃的記錄,可知確有此事。
但明軍並沒有追上元順帝。元順帝的逃跑路線是先向西北出居庸關,之後偏離皇帝平時前往上都的路線,向西一直繞到中都(在今河北省張家口市張北縣),然後再折向東北方去上都。而明軍情報沒有做好,向東北出古北口,一開始方向就搞錯了,初八日追到興州(今承德市西部)回軍,路上倒是截獲了一大批迴回商人的牲口。追擊部隊回到北平之後向徐達報告,徐達大怒,令傅友德換路追襲,但元順帝已經跑遠了,而明軍也必須先應付背後擴廓帖木兒的軍隊,不能繼續遠征塞外了。明史學者李新峰認為,《太祖實錄》所說的“偵邏”只是掩飾無功之詞,應該是可信的。
此後兩年間,徐達主要活躍在西北方向的戰場上,無論是洪武二年的常遇春、李文忠攻佔上都開平,還是洪武三年李文忠襲取應昌,徐達都沒有親自統帥。而元順帝就死於應昌陷落前夕。
明軍之所以沒有擒獲元順帝,先是因為徐達用兵謹慎,希望吸引元軍主動進攻,導致元順帝有了好幾天的時間先行逃跑;後來是情報沒有做好,追擊錯了方向。但要說什麼“故意放跑元順帝”,那絕對是冤枉徐達的。徐達並不是一個人指揮北伐大軍,如果他敢耍什麼花樣,軍中的副將軍常遇春、大將薛顯、傅友德等人都是宿將,很容易被發現的。
溫長卿
徐達 (1332年—1385年),字天德,漢族, 中國明朝開國軍事統帥,民族英雄,濠州鍾離(今安徽省鳳陽東北)人,農家出身。
元朝末年,徐達參加了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大敗陳友諒。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任他為左相國。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率軍消滅張士誠地方割據勢力。同年任徵虜大將軍,與副將軍常遇春一起揮師北伐中原,推翻元朝殘暴黑暗的統治。
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今北京),元朝滅亡。以後又連年出兵打擊元朝殘餘勢力。官至右丞相,封魏國公。他為人謹慎,善於治軍,戎馬一生,建立了不朽的功勳。為明朝開國第一功臣。死後大明帝國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追封其為中山王。
元順帝的逃脫,一直是個謎。
早在公元1368年的七月,徐達北伐的大軍達到了河北通州,距元朝國都也就一兩天的路程了。然而,弔詭的是,北伐軍事統領徐達偏偏在通州什麼也不幹,待了七天。
七天時間,對於元順帝逃跑而言,已經夠用的了,元順帝似乎明白對方的意思,果然在半夜打開健德門,跑了。然後,徐達的大軍才姍姍來遲,這是第一回。
第二回發生在不久之後的開平,開平是今天內蒙的正藍旗閃電河北岸,是元朝的上都。徐達的軍隊懶洋洋地來了,大明王朝的軍隊兵臨城下,看樣子應該是甕中捉鱉,徐達卻將包圍圈故意漏一個口子。元順帝似乎明白徐先生的意思,又跑了,這是第二回
朱元璋與元順帝不如不見
開平王常遇春憤怒了,因為白白丟失了活捉元朝皇帝的大功勞,徐達卻不慌不忙地解釋他的動機:“元朝末代皇帝雖然只不過一介夷狄(這是當時對少數民族的蔑稱,是歷史的侷限性),但好歹也曾經是我們的皇上,管理中原那麼久,是合法的統治者,怎麼也要給點面子吧。如果真的逮住他,我們的老大朱元璋該怎麼處理他呢?對於這個前任皇帝,難道封一塊地盤給他?還是把他殺了才甘心?我覺得兩者都不好,還不如把他放了最好。”
常遇春很不認同徐達的做法,班師回朝後向朱元璋打了小報告,朱元璋卻沒有怪罪徐達。
由此可見,朱元璋和徐達在處理元順帝的問題上,是有默契的。有專家考證徐達可能沒有參加過開平追擊戰,但《明史》確實記載了君臣二人關於元順帝去向問題做過交流,朱元璋在汴梁的時候,徐達曾秘密向朱元璋請示:元順帝若逃跑,要不要乘勝追擊?朱元璋回答說:把他趕到塞外就行了。
《元史》裡也有證據,“元順帝本紀”裡就交代:朱元璋鑑於元順帝棄城而去的合作態度,認為他“知順天命,退避而去”,勉強算是實現了元朝明朝的和平交接,鑑於此,因此封其為“順帝”。而在元朝那邊,元順帝被稱為“元惠宗”。
明太祖朱元璋和徐達的這點心眼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正確的,在封建社會,君臣觀念很重,雖然元朝是起義軍推翻的對象,但對於元順帝本人,大家還是把他當成“君”。
例如隋煬帝是暴君,是被推翻的對象,但是當他被殺於揚州之後,造反的李淵、竇建德等人都痛哭流涕為隋煬帝披麻戴孝;再如崇禎皇帝,是李自成推翻的對象,但李自成進北京後還是厚葬了自殺的崇禎。他們這樣做,是為了向天下宣揚君臣的理念。而且元順帝這個皇帝當得還不算賴,他恢復科舉,減輕賦稅,成績還拿得出手。
鑑於這個大背景,如果元順帝被擒獲了,朱元璋和這個前朝的老大該怎麼相處呢?怎麼相處都是尷尬,所以說還是不如不見。這是封建社會的特有現象。
金山萬丈
徐達兩次放走元順帝的事情是在朱元璋剛剛建國稱帝之後一兩年內發生的事,主要是在朱元璋起兵北伐元朝的過程中。
第一次放走元順帝是在元大都北平。洪武元年七月,徐達率領著大明強兵一路行至今河北通州城,並駐紮在城內,準備和元朝苦戰,結果當晚元順帝就帶著後宮以及大臣們從元大都內逃跑了,而徐達還以為接下來會有大戰仍在繼續準備著。七天之後通過斥候才知道元順帝已經跑了,於是趕緊派兵進駐元大都。殺死了留守的建國淮王后,佔領了元大都北平。很明顯,這不是徐達要有意放走元順帝,而是徐達戰略判斷錯誤,以為元順帝會在接下來被圍城後會有魚死網破之心,畢竟當時的元朝只是喪失了南方部分領土而已,而且元朝的大軍仍在。
第二次,則是在不久以後的元上都開平(今內蒙古正藍旗閃電河北岸)。話說元順帝上次從元上都逃跑後,徐達就率領著大軍隨後追擊,到了上都之後,徐達又對元上都進行包圍,然而這次元順帝又從包圍圈中的薄弱處逃走,順利逃脫了徐達的捕捉。不知道這是徐達的疏忽,還是一個功敗垂成的準備守株待兔的圈套,甚至還有可能是徐達故意放走元順帝的。因為據馮夢龍《智囊·上智部》中記載,徐達曾說過“是雖夷狄,然嘗久帝天下。吾主上又何加焉?將裂地而封乎?抑遂甘心焉?既皆不可,則縱之固便。 ”可見徐達極有可能是有心放走元順帝的。
至於為什麼,極有可能是得了朱元璋的授意。朱元璋這是一個非常敬天和將君臣之道看的很重的人。從他廢除丞相和改聖旨的稱謂為“奉天承運皇帝”就可以看出。
朱元璋從心裡是不想讓自己的臣子殺元順帝的,畢竟元順帝是皇帝,哪怕是外臣弒君,也是大逆不道的,朱元璋不會允許。但是朱元璋自己要做皇帝,就必須要從元順帝下手,這樣一個人,殺也不是不殺也不是,只好放走。這樣一來全了君臣之道,元順帝沒有死在臣子手裡,而且元順帝的主動退讓也能夠讓接下來大明更加名正言順。豈不是一舉兩得?
夜月下鳴蟬
總得來說兩方面原因,其一徐達是不是故意放走元順帝,有人就根據徐達在7.27攻克通州,一直到8.2才包圍元大都,這中間的7天為何徐達會按兵不動,而不是全力進攻元大都他們只說徐達為何不提此時的元順帝在幹什麼呢?因為這和他們強調的互相矛盾。
在7.26時元順帝已經做好了逃跑的準備,他在這一天已經把太廟的排位收拾好,準備一有問題就逃跑,27日元順帝預感不妙,下詔讓帖木兒不花監國,這一天徐達攻破通州,消息傳來,元順帝收拾妥當28日逃跑,而從通州到京城徐達大軍還需一兩日才能到達,並且剛攻破通州,難道不需要休整麼?大軍不同於信使,所以就算徐達馬不停蹄的往元大都趕,元順帝也已經逃跑了,既然如此,徐達這時只能把這種情況彙報給朱元璋。
而後經過休整,徐達帶領大軍在8.2攻破元大都。
其二原因就在於朱元璋了,朱元璋為了證明自己是順應天命,只能把元順帝趕跑而不是殺害,不然就會揹負一個弒君的罪名,皇位會得之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