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元惠宗開始,蒙古與大明之間進行了長達近300年的復國之戰,爲什麼一直無法成功呢?

睿兒媽有話說


胡無百年之運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他讓遊牧民族的牧人知道了,原來征服天下如此美好!馬鞭所指,鐵蹄之下,盡為我所有!但近百年的安樂窩,讓曾經的黃金家族狼性全無,雙眼沒了鬥志。就連蒙古騎兵也縮了水,後期都要靠色目人充數。

這也不是個例,酒是穿腸毒藥,色是刮骨鋼刀,遼金的勇士,蒙元的騎兵,滿清的八旗,從所向披靡腐化到毫無戰力,都用了不到百年而已。這也是那句:“胡無百年之運”的由來。

永遠無法模仿的成吉思汗

對於遊牧民族來說,成吉思汗是一個相當於秦始皇的角色。在他之前,遊牧民族雖然充滿狼性,但普遍目光短淺!冒頓單于因枕邊風放走了漢高祖!遼國契丹和金國女真立國不就就等不及享受生活了!

只有成吉思汗飲馬多瑙河,成為一個傳說!但這個傳說同樣也是血色的,是文明的噩夢!這裡不做點評。成吉思汗很牛!但可悲的是每一個遊牧民族勇士都想成為成吉思汗,導致的結果就是誰也不服誰!

【你瞅啥,瞅你咋地!】

細心的會發現這跟秦朝以後的中原很像,大家都知道了統一天下好處,因而都會為這個目標而奮鬥。因此應了那句:“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為啥中原玩的轉,草原上卻行不通呢?

這個問題我也想了很久,後來我想到了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人口!是的,生活環境惡劣的草原,人口繁衍緩慢,經不起折騰啊!不像中原,即使如漢末三國打到就剩幾百萬人口了,沒用多久就又回到千千萬了。

人丁稀少,還誰都不服誰,得不到補充的內耗,讓曾經的成吉思汗子孫就這樣再沒有了重現祖先榮光的機會。

【所以說,老百姓還是單純點好,懂得太多,看的太透,就不好管了】





瓦爾登的船伕


非常感謝@頭條家的史先生 的邀答,願您天天康樂。

金國海陵王有三志:國家大事,皆我所出,一也;帥師伐遠,執其君長而問罪於前,二也;無論親疏,盡得天下絕色而妻之,三也。福垊總結如下:當本國皇帝、擒鄰國皇帝、娶天下絕色。朱元璋有三憾,沒得到傳國玉璽,沒擒住元太子,沒抓住王保保。正是因為王保保才沒得到傳國玉璽,沒擒住元太子。那王保保死後,為什麼明朝沒有滅了北元,而北元也沒有復國成功呢?其實蒙古差點復國成功,不過那是不叫北元而是瓦剌。

因為早期有人——朱元璋最大的遺憾——北元支柱

起兵抗元功勞最大的南北兩宋紅巾軍,天完是南宋,韓宋是北宋。而朱元璋則是北宋裡的一支武裝。韓林兒劉福通在北方抗擊強敵,朱元璋在後方時而打蒙古分化隔離的軍閥殘部時而打義軍,為的是擴大地盤。等大局已定時,朱元璋才跟元朝PK了起來。其他軍閥都被朱元璋一一搞定,而朱元璋最大的遺憾以及心目中的奇男子王保保,讓朱元璋弄得很沒脾氣。

擴廓帖木兒就是王保保,要麼朱元璋的軍隊敗給了王保保,要麼好不容易贏了王保保卻又總被他溜掉了。真是打不死的小強,勸不降的隔壁老王(保保),朱元璋甚至讓老二秦王朱樉娶了他妹妹,他還是不投降。王保保被很多軍閥吊打,也打不敗,真是神一樣的存在。王保保成了北元的中流砥柱,對北元有再造之功。最讓朱元璋痛恨的是元朝太子和王保保聯合起來了,太子愛猷識理達臘即位,是為元昭宗。君臣和好,勵精圖治,還準備者復國之戰。

於是朱元璋先發制人。洪武五年(宣光二年)1372年明軍三路,共15萬大軍北伐。

東路李文忠從西北面襲擊和林,西路取甘肅作為疑兵吸引其主力,中路徐達直趨和林。徐達派藍玉出雁門關,在野馬川小勝元軍。藍玉直攻圖拉河,王保保嚴陣以待。藍玉氣勢洶洶,王保保佯敗,退到和林。而他的主力正在和林,且做好備戰。將輕舉妄動的藍玉引入包圍圈,大敗藍玉。而且李文忠也遭遇包圍,只有疑兵西路軍馮勝取得勝利。朱元璋本想一勞永逸,結果反而被打的灰頭土臉,明軍戰死數萬人。明朝再也不敢有滅亡北元的想法了。王保保打出了南北對峙的局面。

因為中期沒法——大明顧東顧不了西——投降猖狂

1376年王保保薨。幾年後,明朝得到消息,保保已死,而元主正在捕魚兒海(貝加爾湖)。在1388年,由藍玉統兵15萬,孤軍深入到距貝加爾湖四十里的百眼井,而不見敵人。鑑於上一次被圍攻的教訓,藍玉就打起了退堂鼓。定遠侯王弼說:您可不能學習李廣利的無功而返。於是一路向前,而元軍以為明軍長途奔襲會很疲憊,加上他們根本不相信明軍會孤軍深入,因為糧草供應困難啊。而且這天還有大風,風吹草動見不上明軍,(因為昏天暗地,飛沙走石)更感覺不到馬蹄聲,就在這裡等死,故而這次明軍大獲全勝。遺憾的是讓元主和太子和他們的隨從溜了。此前此後朱元璋北伐七次,朱棣北伐五次都沒實現征服蒙古的夢想。

不停的征伐把蒙古打的分裂了,因為大明只攻蒙古主力,而蒙古的主力都是東部。東部的主力見這樣拉鋸戰有點危險,而明朝也感覺太累,太不好玩了。於是明朝修長城,東部蒙古給大明的面子,讓明朝封個王爺什麼的。可這個期間,北元的丞相的後裔在西部做大,於是蒙古分成兩部,一部是正統的蒙古——韃靼;一部是非正統的蒙古——瓦剌。瓦剌也有夢想,他的夢想跟元惠宗的夢想一樣——復國。

明正統十四年(1449)七月,瓦剌分四部南下。東路兀良哈(烏梁海)部攻遼東,西路伐甘肅張掖,中路為重中之重(分兩路,阿剌下宣府圍赤城;也先攻大同)。明朝不敵,太監王振讓明英宗御駕親征。在打仗時王振指導皇帝打仗,真的是皇帝不急,太監急,明英宗所率主力在王振的指揮下,毫不猶豫進入了包圍圈。在土木堡,明朝主力被也先殲滅,明英宗被俘虜,王振被樊忠錘死。同年十月,也先進攻北京,若非於謙,估計元朝就真的復國了。而這時,明朝才開國71年。福垊需要說明的是也先不是大汗,大汗是東路烏梁海部的脫脫不花,但實際權利在也先手裡。後來也先為搞亂明朝,就將明英宗放回,看他們手足相殘,兄弟鬩牆,最終明英宗二次即位。

因為晚期團結——明蒙唇齒相依抗清——為了活著

東部的韃靼(喀爾喀——外蒙古)後來分為三部:札薩克圖、土謝圖、車臣;西部的衛拉特(瓦剌)分為四部:綽羅斯(準噶爾)、和碩特、杜爾伯特、土爾扈特等。常年紛爭內耗,導致土爾扈特部遷徙,後來又在沙俄的欺負下又回來。林丹汗為了一統蒙古,下勁了功夫。也曾多次明朝聯合,抵禦後金。但後來又與明朝鬧矛盾,更加上他們內部紛爭,導致了林丹汗的失敗。最終,明朝被清朝所滅,林丹汗的兒子額哲在位時被後金大敗。清朝時,將額哲封為親王,公主下嫁,封地在察哈爾。


福垊


1356年至1359年間,漢民族起義軍首領朱元璋不斷擴充自己勢力,至此已統一江南半壁江山。

1367年朱元璋開始北伐,在大將徐達、常遇春等部將協助之下,於1368年八月間攻陷元大都,元惠宗(順帝 孛兒只斤妥歡鐵木兒)見大軍將至,於深夜之間開建德門北奔,逃往上都。

元上都位於今中國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境內。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之前,命劉秉忠建王府於此。1279年滅宋後,改為陪都,作避暑行宮,每逢夏季之時在此處理政務。

此後,在漠北的蒙元君臣依舊沿用大元國號,史稱“北元”。北元政權持續了二百六七十年,差不多與明朝相始終,雖然沒有被明王朝消滅,但最終皆被清王朝所滅。

明朝興,元朝滅,但身居北元的蒙古貴族不甘心失敗,仍然企圖重新入主中原,於是不斷組織力量反攻。明朝初建之時,根基還不穩定,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只能對蒙古採取征討和招撫並用的策略。其結果,雙方都沒有能夠如願以償,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

北元初期,蒙古貴族依靠的力量主要有三支:

(1)、元河南王擴廓帖木兒(又名王保保)率領十餘萬軍隊,佔據山西、甘肅方面。(2)、北元丞相納哈出擁二十餘萬眾據守遼東。(3)、元梁王管轄之下的雲南還有十餘萬軍隊,策應北元皇帝的軍事行動。

此外,北元與東面的高麗、西面的畏冗兒地區仍舊保持著密切的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面的聯繫。

北元復國大事表

1368年冬,惠宗命擴廓帖木兒從山西出兵奪回大都。軍行途中,明朝將領徐達乘虛襲擊他的後方太原。擴廓帖木兒回師救援,正中計謀,被明軍襲破大營。折兵四萬,僅率十八騎逃入甘肅,山西地區自此被明王朝佔據。

1369年春夏,北元遠相也速幾次進攻通州(今北京通縣),但都被明軍擊退。明軍乘勢北進。惠宗從上都退往應昌(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達裡諾爾西岸),宗王慶生、平章鼎住被明軍追及擒殺,一萬將士被俘。上都陷落。

1370年四月,駐守在沈兒峪口(今甘肅定西縣北)的擴廓帖木兒與徐達率領的明軍激戰。擴廓帖木兒大敗,僅與妻子和少數隨從北渡黃河,跑到漠北和林,八萬六千多官兵全部被俘。自此,陝西、甘肅等地區也被明朝佔據。

1370年五月元惠宗因痢疾剛剛去世,明朝大軍隨之而來,展開應昌圍城戰。一日而下,惠宗之孫買的裡八刺及后妃、諸王、官吏等多人被俘,而後被押解京師。惠宗之子愛酞識理達臘(北元昭宗)率數十騎逃往和林,與擴廓帖木兒會合。

這一年,愛酞識理達臘即皇帝位,稱必力克圖汗,年號宣光,為北元昭宗。

北元節節敗退,明朝打算乘勝徹底打垮它的勢力,以絕後患。1372年,明軍十五萬分東西中三路進攻北元。

但這一次明朝對北元的戰爭,卻以失利告終。明朝在短時期內再沒有能力深入北方草原作戰,北元則爭取到了喘息時間,雙方在邊境地區不斷髮生拉鋸式的衝突,雙方各有輸贏。

1375年,擴廓帖木兒死於漠北,使北元軍隊失去了一位能征慣戰的驍將。這一年納哈出進攻明朝遼東州城,屢被擊敗。

北元昭宗於1378年逝世,他死後由弟脫古思帖木兒(北元平宗)繼位。

l380年.北元國公脫火赤等經常進擾明邊,在亦集乃遭征討被俘。次年,北元平章乃兒不花在邊境地區被徐達擊敗。

1381年,據守雲南的元軍遭明朝大軍的征討。白石江(今雲南曲靖縣東北)一戰,十餘萬北元大軍潰敗,被俘者二萬有餘。梁王匝剌瓦爾密見大勢已去,帶著妻、子一同投滇池自殺。與漠北蒙古貴族逐相呼應的這支力量被消滅了。

1388年,明朝大將藍玉率師掩襲北元平宗脫克思帖木兒於捕魚兒海,蒙古軍倉猝拒戰,大敗。太尉蠻子被殺﹐諸王﹑平章以下官員三千多人﹑軍士男女七萬多人被俘。

1402年(明建文四年),東坤帖木兒自立為汗,去元國號﹐改稱韃靼。至此,北元實際上滅亡。

從此之後,蒙古內部紛紛自立為汗,相互廝殺,有些部族選擇與明朝合作,有些則選擇繼續抗明,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1636年,韃靼十六部降清,韃靼亡。8年之後,清兵過山海關,明朝亡。


大獅


元朝皇帝有兩個頭銜,一個是漢地的大元皇帝,還有一個是蒙古大汗。1368年,元惠宗逃離大都,遷都上都,之後幾次南征均失敗,未能重新佔領大都。1388年,明將藍玉取得捕魚兒海大捷,天元帝出逃途中被殺,大元國號及帝位從此不再使用,只剩下了蒙古大汗的頭銜。剩下的時間,只不過是分裂的蒙古各部之間的內訌,蒙古大汗的號召力也因為捕魚兒海之戰大為削弱。期間蒙古有過短暫統一,但是對明朝都沒有形成足夠威脅。真正意義上的蒙古和明朝之間的復國之戰,其實只有20年。那麼這20年時間,蒙古為何沒能復國,我們試著來分析。

一、北元內部鬥爭激烈

元朝自從忽必烈之後,皇帝的位子就一直不穩,內部派系鬥爭一直非常激烈。元惠宗繼位後,這個狀況依然沒有改善。元惠宗與太子之間形同水火,甚至在紅巾軍已經攻佔江淮的情形下,元軍之間自己打了起來。元惠宗逃離大都後,一直想收服大都。此時元軍掌控的區域還有山西、關中、遼東、雲南、高麗等地。但是掌控這些地方的只能算是軍閥,他們雖然還奉詔,但是自己的私利才是最大的。看起來好像可以遙相呼應,實際上真正需要配合作戰時,往往選擇觀望。比如元惠宗幾次下詔,命令右丞相擴廓帖木兒回應昌,都被拒絕了,擴廓帖木兒反而建議元惠宗放棄應昌。總之一句話就是人心不齊。北元的局勢很像黃巾之亂後的東漢末年。

二、人才匱乏

元惠宗死後,其子元昭宗繼位。元昭宗整合了各方勢力,並且重用擴廓帖木兒,一度擊敗了朱元璋的第二次北伐大軍,迫使明朝採取守勢,形成了對峙局面。明朝在採取守勢的同時,對被俘和投降的元朝貴族、官員和百姓都給予優厚的待遇,招攬了大量的人。元朝貴族和官員之所以想恢復元朝,無非就是恢復自己的利益。現在明朝直接給了他們利益,他們也就用不著跟著在塞外受苦。這一措施,導致北元小朝廷很難招納到人才,擴廓帖木兒沒多久就去世了,再也沒有得力的人才了,而元昭宗自己也在1378年駕崩。

這個狀況跟成吉思汗時期完全不同,那時候成吉思汗招攬了大量人才,無論是色目人還是漢人,很多都為成吉思汗效力。

人才匱乏,導致了一個很大的問題,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北元還擁有強大的實力,但是卻無法有效利用。既缺少具有戰略眼光的人才,又缺乏能征善戰的武將。元軍雖然勇武,但將領在面對進攻的明軍時,常常被對方的計謀所騙。

三、對手的強大

相比之下,明朝要強大許多。明太祖朱元璋雄才大略,麾下能征善戰的將領無數,比如徐達、藍玉等人。朱元璋從群雄割據中脫穎而出,其所擁有的謀略和政治經驗都遠遠超過了元惠宗和元昭宗。更何況,明朝所在的漢地,為天下財富之地,無論是人力還是財力,以及文化,都遠遠超過北元。雖然第二次北伐失敗,明軍損失慘重,但是對於明朝來說,是可以承受的。但是北元所掌控的地方環境惡劣,人煙稀少,制度落後,經過一次沉重打擊之後,短時間內很難恢復。

經過數次攻伐之後,北元其實已經沒有能力再復國了。天元帝死後,草原上又恢復到了成吉思汗之前的狀態。


迷蝶夢文史社


蒙古人從成吉思汗開始,到他的孫子拔都和旭烈兀,戰鬥力都是爆棚的存在。尤其是拔都領銜的長子西征,橫掃西方世界,不僅滅了阿拉伯帝國,還殺到了多瑙河西岸、距離維也納僅有一步之遙的諾伊斯達。當時的歐洲人都悲觀的認為,整個歐羅巴怕是將不可避免地被東方的鐵騎踏平了。



然而在此之後,草原本部的蒙古人的戰鬥力就莫名其妙的不行了!究其原因,除了腐化墮落之外,蒙古與各汗國之間的不團結,也是一個很關鍵的因素

蒙古人的第一次分裂,是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大汗繼承爭奪戰。由於忽必烈贏的不地道,導致各個汗國跟他搞掰了。而他又是蒙古草原本部的代表,等於在事實上,蒙古本部與各汗國之間分裂了。為此,忽必烈不得不大量起用色目人和北方漢人,用以對付南方的南宋和西面不服自己的汗國。使用這些非蒙古人,確實解決了人力資源的問題。但是民族過於複雜也有個毛病,就是凝聚力很差。這一點在後來蒙古大軍征討南宋、安南、日本的過程中看得很清楚。說的再直白一點,蒙古本部從忽必烈時代開始,就已經明顯退步了,不再是那個武德充沛時期的蒙古了

個人見解:南宋王朝最後的滅亡,其實是多種因素共同導致的結果,並不完全是軍事上的失利。南宋的很多將領是因為政治的原因而選擇叛逃蒙古,比如四川和襄陽軍區的大批武將就是如此。這些人在轉投到蒙古後,打起南宋一點都不手軟。所以忽必烈滅南宋,政治方面的作用可能比軍事上面還要更大一些。此時的蒙古帝國真正挑大樑的,其實是北方的漢人和回回人。




後來元成宗時期,雖然解決了各汗國與蒙古本部的臣屬關係,但是新的問題又來了。這個問題用秦朝李斯的話來說就是: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後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簡而概之,成吉思汗的兒子很團結,孫子之間也還行,但是到了第五代,第六代子孫的時候,相互之間沒有親情可言了。

想當年成吉思汗時期,蒙古人打仗堪稱是變態級別的。除了變態的戰術外,

足夠的團結也是關鍵因素。失去了這個根本,蒙古人的衰落就不可避免了。到了元朝末期,蒙古人不夠團結的毛病越發明顯。

當明朝大軍大舉北伐時,沒有一個汗國派出救兵援助本部。不救也就罷了,甚至還有乘機挖坑的。就比如控制西域地區的察合臺汗國,它們跟元朝都是成吉思汗的後裔,但這沒有什麼卵用。元朝被明朝暴揍時,察合臺汗國不僅不救,反而派兵攻打元朝,乘機佔了元朝在西北一大塊領土。

當時元朝管理西域哈密地區的肅王兀納失裡被察合臺汗國打的實在是受不了了,便嚮明朝主動投降,尋求庇護。蒙古人被自己同族兄弟打的找中原人幫忙,這也是沒誰了!既然人家主動來降,明朝豈有不受之理?明成祖朱棣封兀納失裡為忠順王,就在哈密原地建立衛所,兀納失裡的後裔均被封為忠順王或者忠義王,並由明朝派來的漢人充當長史輔佐外加監視。相當於是一個半獨立的附庸政權。本來明朝對這個地方是沒有興趣的,結果因為蒙古人內訌,反倒讓明朝撿了便宜。

蒙古人之間在內耗,明朝方面卻在大量的吸收蒙古人和色目人。歷史彷彿輪迴了,昔日忽必烈依靠北方漢人和色目人打南宋;明朝則依靠蒙古人和色目人打蒙古人。這在當時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


明憲宗時期的內閣首輔李賢,在他還年輕的時候第一次進北京(進京趕考),當身為河南人的李賢走在北京大街上時,被京城的景象給震驚了!沒想到啊,貴為大明京城的北京城裡居然有那麼多被南方人視為仇寇的蒙古人!著實令人想不通。這就好比外地人走在南方某大城市的街上,結果全是黑哥們的身影,瞬間會有種凌亂感,這還是咱們天朝的土地麼?

本著樸素的華夷主義觀念,當時還是年輕人的李賢對朝廷上了一道自己的陳述。李賢的這道陳述,簡單點說就是,韃子都是靠不住的,還是少用一點蒙古人吧!然而等到李賢也坐到了內閣首輔之後,他對蒙古人的利用,也是一個鳥樣

根據嘉靖二十六年《功臣襲封底簿》中的備案記載,僅僅截止到明世宗中期。大明朝一百多個世襲爵位中(多數以武功得爵),北方胡人出身的就有二十個,佔了總數的五分之一!其中主要是蒙古貴族或軍人,個別是回人和西番等族的將領。


備註:截止嘉靖中期,有爵位的番人一共有二十人。這些人雖然都取有漢名,但實際上都是番人。具體名單如下……

忠勇王金忠;忠勇伯蔣信;恭順侯吳允誠;廣義伯吳管;安順侯薛貴;

永順伯薛斌;順義伯金順;順義伯羅秉忠;伏羌伯毛忠;會寧伯李英;

高陽伯李文;懷寧侯孫鏜;東寧伯焦禮;懷柔伯施聚;忠勤伯李賢;

靖安伯和勇;清平伯吳成;奉化伯滕定;南寧伯毛勝;武平侯陳友。


到了明朝末期,這個現象有增無減。用當時人茅瑞徵的話說,當世將門世家,首推『東李西麻,土達祁魯』四家。而漢人名將雖然也有很多,但是能稱得上世家的,無一家爾!

那麼啥叫『東李西麻,土達祁魯』呢?

東李指的是遼東李氏家族,他們是從東面的朝鮮歸附來的?西麻值的是大同麻氏,他們是回回人;土達祁魯,指得是西寧的祁氏與莊浪的魯氏皆,這兩個家族都是蒙古人,並且莊浪魯氏還自稱是孛爾只斤氏,元朝宗室的後裔。

講到這裡,有心的朋友應該心裡有數了。當年元朝用漢人制漢人,番人監督漢人;到了明朝就變成了用番人治番人,用漢人監督番人。本來番人的數量就少,還被明朝用高官厚祿挖走了一大群“蒙奸”給自己效力。這些蒙古人後來很多就直接跟漢人融合了,成了漢人。關外蒙古人在這種前提下,要是還能復國,就是活見鬼了。

明朝在不斷挖牆腳,蒙古人在幹什麼呢?繼續分裂!先是韃靼和瓦剌,後來直接分裂成了一大票以蒙古或是韃靼冠名的部落,大概的分裂狀況,請看下圖:

凡是拿紅圈圈出來的,都是蒙古部落。而這些部落,還只是大部落聯盟,在每一個部落聯盟下面還有若干個小部落。比如清朝時期跟康雍乾三代扛了七十年的準噶爾,在明朝時期就是和碩特部落之中的一個小部落。這些小部落之間相互沒有隸屬關係,打起仗來各顧各,一點都不團結。

就總體而言,蒙古人因為不團結,分裂成了十幾個大部落,幾十個小部落,總體力量雖然不算弱,但是沒有一個強有力的強權人物將他們整合起來。也就是說,蒙古人缺一個像成吉思汗這樣的人物領導他們。

反觀明朝,明軍之中的蒙古、回回官兵數量總數雖然不詳,但是極度龐大。從明太祖時期就開始吸納,到了明後期已經變成了明朝北方國防力量的頂樑柱。這種此消彼長,蒙古也就不可能有掀翻明朝的實力了。

所以王朝的興衰,除了天時、地利之外,比的就是一個人和!這裡所說的人和,指的不是拼人頭,比誰的人更多。而是比團結,比誰的可動員、可組織的人頭多。因此大不一定強,小不一定弱,關鍵在於團結!


Mer86


這得考慮到天時問題,整個歷史上也就碰到宋朝豬會自縛手腳,國君防武將防成了傻逼。整個宋朝時期,連一個可以帶兵超過兩萬的大將都沒有。這一點明朝皇帝要做得好很多,明軍雖然在後期戰鬥力也不強,但是明朝將領的統兵之權卻從來沒有被削弱。比如,吳三桂的直屬兵力就高達十萬人。

其次,地利問題。明軍守著山海關進可攻退可守。長城本就是一條難以逾越的天塹,金兵能夠南下與清軍能夠南下都是因為燕雲十六州的和平易手(北宋沒有控制燕雲十六州,而清軍是因為吳三桂開關投降)明軍一直控制著北境防線,使得元朝的騎兵根本沒法南下作戰。

在來就是人和問題了。北元殘暴天下盡知,在蒙古人統治中原時期把漢人當成第四等人民,而在北元退出中原的大肆搶掠殺戮籌集糧餉,這使得明朝對北元發動戰爭是人人擁護。朱棣下西洋十個人裡有九個反對,征伐北元則獲得百分百擁護,這足以說明問題之所在。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一點,這時候北元的國力在這時候比不上明朝,明朝的農耕經濟比北元的遊牧經濟好太多了。


優己


打仗打的是國力和資源。自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蒙古的唯一軍事優勢--騎兵,都不在是優勢了,大明也有優質馬場和自己的騎兵部隊。另外,拼國力的話,大明完勝蒙古政權,明朝的經濟總量常年佔到世界的百分之35以上(明朝末年是世界總產值的45%)。這樣的大明,蒙古拿什麼打?蒙古最終還被滿清韃子收編了,要知道滿清的東北也算是苦寒之地,連東北女真都打不過,你憑什麼跟大明打?要不是明朝一直覺得蒙古高原是雞肋,沒太多收益,早都直接佔領了,自藍玉發動的捕魚兒海大戰結束,大明實際就可以直接佔領蒙古高原了,但是他們班師回朝了,因為佔領也是無利可圖,還不如不要,留給蒙古自己玩。


有點小曖昧哦


北元復國戰時期

自從元惠宗妥歡帖木兒被逐出北京城死在應昌後,他的太子愛猷識理達臘即位,在位的七八年間,一直都懷抱著反攻中原光復中國帝位的希望,併為之努力,但是令他失望的是,到死也沒有復國成功,他的弟弟脫古思帖木兒即位後,繼承了他的復國夢想,繼續為之努力。

對於明國來說,從太祖太宗,對北元的殘部都認真對待,從東、西、南三個方向包圍和壓制。設置泰寧、福餘、朵顏三衛,切斷北元左翼,隔斷他與朝鮮、女真的聯繫;在青海西寧設置罕東、安定、阿端、曲先四衛,招撫西藏,在西域設置赤斤蒙古、沙洲、哈密等衛,切斷右翼,隔斷與西藏的聯絡;並在遼東設立建州、兀者等衛所;明軍從中路出擊,反覆掃蕩大漠南北。

隨著洪武二十一年的捕魚兒海、哈喇哈河戰役,決定了北元的命運,從此,再也不能和明國對抗,復國戰爭再也打不響。


隨著這次的慘敗,脫古思帖木兒被也速迭兒襲擊殺掉,忽必烈系後裔的黃金家族徹底喪失威信,大部分蒙古部落紛紛脫離他而自治,進入蒙古的內訌戰國時代,自此,蒙古的漢文化因素徹底衰退,再沒有年號和廟號的存在。

蒙古分裂內訌時期

這個時期的蒙古四分五裂,黃金家族淪為周天子的地位,群雄爭霸,都想坐坐全蒙古合罕的寶座,甚至不惜向敵對國明國稱臣納貢取得支持,明國的皇帝對於這種狀況很滿意,因為知道這樣會增加蒙古人的內部分裂。

1400年,弒君的鬼力赤被阿速部的酋長阿魯臺和斡亦剌部的酋長馬合謀擊敗,阿魯臺和馬合謀對於蒙古復國毫無興趣,他們希望成為獨立於蒙古部之外的部族,因此選擇嚮明國朝貢,並得到明國的支持,斡亦剌趁機擴張到西蒙古,形成瓦剌;東部蒙古被稱為韃靼。

在明國的支持下,幫助新崛起的瓦剌去壓制忽必烈的後裔們,擴張的勝利讓瓦剌人想恢復成吉思汗的高貴經歷,而明國也為之付出了一些苦果,直到也先的死去,黃金家族後裔的最後一次復辟在達延汗的手中實現,推翻了瓦剌的優勢建立了東蒙古的霸權。

但是隨著達延汗的死,他的兒孫們瓜分了部落,而且分的無比細緻,成為聯邦的形勢,名義上的最高汗察哈爾汗只保留了名義上的領導權,已經徹底墮落成無組織的國家,直到被崛起的女真人降服。

就是這樣。

請大家多多支持猴格,覺得猴格寫的還行的就賞個關注!點個贊吧!

覺得猴格寫的有誤的也請不吝賜教!謝謝!


猴格大人


北元皇帝是被靼韃弄死的,北元皇室是被瓦剌清洗的,他們自己內部都沒辦法搞定還跟明朝鬥。還有瓦剌這個在新疆地區的西蒙古根本不被大草原上的蒙古人承認,有一部小說稱瓦剌為“西邊來的客人”。無論是瓦剌還是後來的準葛爾都無法得到草原上的蒙古人的支持,他們的下場都是非常悲慘的。黃金家族的後裔達延汗統一蒙古後就跟明朝交好,不想再打下去了


靜夜思160519196


滅國之戰最終比的都是國力,明朝中後期雖然武力越來越弱,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明朝從人口經濟戰略縱深等各個方面來看都比蒙古強太多。而蒙古又缺少一個成吉思汗那樣能夠統一團結所有的力量的梟雄。從中國歷史來看只有中國自己人不發生很大的內戰動亂,東北和西北的少數民族是很難佔領中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