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託業2018年上半年發展狀況與下半年經營展望

一、上半年信託業發展概覽

1.

信託資產規模出現負增長

截至2018年4月末,信託業信託資產管理規模為25.41萬億元,較2017年底的26.25萬億元,下降8352.95億元;較一季度末的25.61萬億元,下降2030.6億元。從信託資產規模增速來看,呈現出同比快速下滑、環比小幅下滑的態勢,一季度同比增速16.6%,較2017年末29.81%的增速下降13.21個百分點,較2017年一季度末的32.48%的增速回落15.88個百分點。從環比數據看,信託業2018年一季度環比增長-2.41%,2017年四個季度分別增長8.65%、5.33%、5.47%和7.54%。如圖1中所示,自2014年一季度以來,信託資產同比增速是逐季下降的,雖然2016年三、四季度與2017年一、二季度呈高增長態勢;但隨後三、四季度數據證明這種高增長是短週期反彈而非反轉,行業大趨勢是增速下臺階,上半年信託資產規模增速出現負增長是大趨勢在發揮作用。

信托业2018年上半年发展状况与下半年经营展望

2.行業經營業績並未受到資管規模下降影響

長期來看,由於信託業務收入佔營業收入比例很高,信託經營業績與其資產管理規模呈現正相關關係。但從一季度數據看,信託業經營業績並未受到資管規模下降的影響。一季度信託業實現經營收入和利潤總額分別為243.36億元和167.67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2.25%和7.92%。2017年四個季度營收和利潤總額的同比數據分別為0.84%、-0.11%、10.24%、12.69%和11.11%、5.04%、5.34%、6.77%。信託業經營業績並未受到資管規模下降的影響,主要源於通道類信託業務規模大幅縮減驅動信託資產規模出現縮減。與主動管理業務相比,信託通道業務具有“虛胖”特徵,其貢獻的信託報酬率通常很低。此外,信託通道費率的漲價效應也部分抵消了通道類信託資產規模減少帶來的不利影響。總體來講,行業治理雖然減少了行業資產管理規模,對部分公司通道業務帶來較大沖擊,但整體來看,監管倒逼利於行業轉型加速和“強身健體”。

信托业2018年上半年发展状况与下半年经营展望

3.固有資產增速出現放緩,投資類資產配置繼續上升

2018年一季度固有資產為6682.28億元,同比增速和季度環比增速分別為15.74%和1.57%。而在2017年,固有資產一至四季度同比增速分別為25.26%、25.61%、25.88%和18.12%,環比增速分別為3.65%、6.17%、3.51%和3.69%。季度同環比數據都表明信託業固有資產增速出現放緩態勢。

信托业2018年上半年发展状况与下半年经营展望信托业2018年上半年发展状况与下半年经营展望

信託業固有資產配置形式包括貨幣類資產、貸款、投資和其他。2018年一季度末,四者分別為430.97億元、325.34億元、5242.4億元和524.24億元,佔比分別為6.45%、4.87%、78.45%和10.23%。與2017年年末相比,2018年以來信託固有資產配置出現了貨幣類資產與貸款類資產大幅減少,投資類資產作為固有資本的主要形式佔比和金額相比均持續增加的特點。2018年一季度末投資類資產較2017年末增長5.67%,佔比提升3.07個百分點;與2017年同期相比較,投資類資產同比增長19.64%,佔比提升2.55個百分點。此外,與2017年末相比,2018年一季度末貨幣類資產資產配置大幅下降約3.53個百分點,貸款配置下降約0.92個百分點,其他資產配置上升約1.41個百分點。信託業固有資產配置結構的變化既反映出信託機構資產配置的趨利動機,又順應了監管控制非標的政策要求。

4.風險暴露趨於增多,不良資產率維持較低水平

從一季度末數據看,2018年信託業的風險項目個數為659個,規模為1491.32億元,比2017年末的1314.34億元增加176.98億元,增幅13.47%。2017年各季度單季度風險項目金額變化分別為51.63億元、154.06億元、11.33億元和-78.07億元,2018年一季度單季度風險項目金額較2017年增幅較大。在全部風險項目中,集合類信託為798.29億元,佔比53.53%;單一信託為649.85億元,佔比43.58%;財產權信託為439.81億元,佔比2.90%。

行業一季度末的整體不良率為0.58%。2017年各季度末的整體不良率分別為0.6%、0.56%、0.57%和0.50%,比2017年末上升0.08個百分點。與同期商業銀行不良率1.74%相比,行業不良率仍然較低。近幾年來,信託行業賠償準備金佔所有者權益比重一直穩步上升,2018年一季度末行業信託賠償金達到230億元,同比增加近34.77億元,同比增幅17.79%,與2017年年末相比增加近9.07億元,增幅4.10%,伴隨風險暴露增加,信託行業的風險撥備也在同步增加。

信托业2018年上半年发展状况与下半年经营展望信托业2018年上半年发展状况与下半年经营展望

二、上半年信託業主要發展特徵

1.強監管驅動信託業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增強

(1)信託業去通道、減嵌套取得積極進展

過去幾年,伴隨影子銀行快速興起,部分通道類資產隱身事務管理類信託、單一資金信託與財產管理信託,也獲得快速發展。在此過程中,信託業發展出現監管套利現象頻繁、產品多層嵌套、資金池期限風險錯配、成為銀行資金出表通道等亂象,在一定程度加劇了金融系統風險跨行業、跨市場傳遞。2018年以來,隨著國內金融業防風險、去槓桿進程加快,信託業發展迎來強監管環境,以去通道、減嵌套為主要監管特徵。信託業強監管自2017年底頒佈《關於規範銀信類業務的通知》(簡稱“55號文”)以來逐漸加快,旨在引導商業銀行主動減少銀信通道業務。從監管效果來看,今年初以來,信託機構積極落實監管意見和要求並簽署自律承諾書,截至2018年4月末,通道類信託業務規模大幅縮減驅動信託資產規模出現縮減拐點。具體表現為事務管理類信託資產餘額14.97萬億元,比年初減少6719.65億元;全行業信託資產餘額25.41萬億元,比年初減少8334.59億元,降幅3.18%。另外,銀信類業務降幅明顯,多層嵌套規模大幅下降。銀信類業務實收信託餘額11.66萬億元,比年初減少5619.08億元,降幅4.6%;銀行表內資金和理財資金利用信託通道嵌套投資其他資管產品規模合計減少超過2200億元;各類資管產品利用信託通道發放貸款餘額比年初減少1182億元,投向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和金融業的信託貸款規模合計比年初減少1552.54億元。

信托业2018年上半年发展状况与下半年经营展望

(2)信託資金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提升

從信託資金投向領域看,監管引導下的信託資金服務實體經濟質效提升,投入實體經濟領域的信託資產餘額16.92萬億元,比年初增加4029億元,同比增長24.69%,高於全部信託資產同比增速10.97個百分點。其中,投向小微企業的信託資產同比增長19.32%;投向金融業的規模比年初大降9873億元;投向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規模同比負增長,降幅7.32%。從信託資金具體投向領域來看,截至一季度末,投向工商企業的信託資金佔比最高,隨後依次為金融機構、基礎產業、證券投資和房地產。其中,投向工商企業的信託資金規模達6.15萬億元,較2017年末上升0.9%,佔比為28.52%,較2017年末上升0.68個百分點;而資金信託對金融機構和證券投資的投資規模分別為3.84萬億元和2.99萬億元,較2017年末分別下降6.61%和3.53%,佔比分別為17.78%和13.86%,較2017年末分別下降0.98個百分點和0.29個百分點。與2017年末數據相比較,工商企業佔比優勢出現擴大態勢,金融機構、基礎產業以及證券投資佔比有所下降;此外,地產調控使得房地產對信託依賴上升導致地產佔比也有所增加,一季度末房地產投資信託規模為2.37萬億元,佔比為10.99%,分別較2017年末上升3.87%和0.57個百分點。

信托业2018年上半年发展状况与下半年经营展望信托业2018年上半年发展状况与下半年经营展望
信托业2018年上半年发展状况与下半年经营展望

2.“資管新規”正式出臺實施,緊縮效應開始顯現

(1)“資管新規”頒佈實施

在經歷去年底以來為期近半年的徵求意見後,“一行兩委一局”於4月27日聯合發佈正式“資管新規”正式稿,並從發佈之日起正式實施。“資管新規”在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投資、產品淨值化管理、消除多層嵌套、統一槓杆水平等方面均做出了詳細規定。與徵求意見稿相比,“資管新規”正式稿略有寬鬆,主要表現在給予資管公司運營收費管理一定靈活度,強調業績報酬需計入管理費並與產品一一對應;產品計量方式上不再單一要求淨值化,允許部分產品以攤餘成本法計量;標準化產品認定更清晰透明,對私募基金限制減輕和過渡期延長等方面。

當前來看,“資管新規”本質上是緊縮性的強監管制度安排。它通過統一同類資管產品的監管標準,有利於解決過去國內大資管業務領域存在的部分業務發展不規範、監管套利、產品多層嵌套、剛性兌付、規避金融監管和宏觀調控等問題,從而促進資管業務公平競爭並有效防控金融風險。過去幾年,大資管市場發展雖然帶來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行業格局;但亂象盛行也確實加大了系統性風險。根據“資管新規”,統一同類資管產品的監管標準對資管業務實行平等准入,同時要求將嵌套層級限制為一層,禁止開展多層嵌套和規避投資範圍、槓桿約束等監管要求的通道業務,這些措施的落地實施有利於信託資管轉型升級。

信托业2018年上半年发展状况与下半年经营展望
信托业2018年上半年发展状况与下半年经营展望

(2)信託非標融資優勢面臨削弱

“資管新規”鼓勵投資標準化資產,對在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投資做了更為嚴格的限定,實際上對具有非標融資優勢的信託資管是一種削弱。以信託貸款為例,新規實施以來,信託貸款增量下降與非標下降同步發生,2018年5月信託貸款增量顯著下降,5月份信託貸款減少904億元,同比多減2716億元。信託貸款增量下降伴隨著委託貸款等非標融資規模的下降:根據央行數據,5月份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1.14萬億元,同比少增384億元;委託貸款減少1570億元,同比多減1292億元。與非標融資相比較,債券等標準融資下降幅度相對溫和。信託貸款、委託貸款等非標融資的減少成為帶動社會融資規模增量減少的主要原因,5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7608億元,比上年同期少3023億元。從增量看,雖然信託貸款等非標融資出現下降;但從結構看,由於高基數效應和國內間接金融融資特徵,信託貸款、委託貸款等融資方式的增量減少被人民幣貸款等方式取代。這表現為5月末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餘額佔同期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的69.2%,同比高1.4個百分點;委託貸款餘額佔比7.3%,同比低1.1個百分點;信託貸款餘額佔比4.7%,同比高0.3個百分點;信託貸款和委託貸款相對比重出現下降態勢。

信托业2018年上半年发展状况与下半年经营展望

(3)信託產品持股數額持續下降

上半年以來,持股信託計劃出現清倉減持現象,與2017年底相比較,有多達15只信託計劃退出上市公司小股東行列。背後驅動因素主要是強監管行為,年初已有京滬等區域監管部門對信託公司進行窗口指導要求規範信託公司證券投資類業務,停止有中間級(夾層)的結構化證券投資類業務;另外,根據“資管新規”相關條款,“規避投資範圍、槓桿約束等監管要求”的通道業務被全面禁止。

總體來看,截至一季度末,信託產品持股流通市值總量約為485億元,佔總流通市值的0.15%,對市場總量影響有限。但具體來講,部分信託產品對少量個股的影響較大,據統計,有12只個股信託持股佔流通市值比在8%以上。這些具有分級槓桿特徵的信託產品與上市公司市值管理高度相關,主要發揮通道作用。去槓桿主要針對借道信託計劃的股票配資業務,在清理規範過程中,個股“閃崩”屢見不鮮。客觀來講,閃崩個股具有多隻信託計劃扎堆、經營不善、估值偏高、大股東股權質押比例較大等特徵。在強監管背景下,信託集合資金計劃疊加其他類型資管計劃的降槓桿平倉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成為放大股市波動的根源。

信托业2018年上半年发展状况与下半年经营展望

3.信託產品收益率延續上升態勢

(1)信託產品發行出現量縮價升的格局

信託產品與同類金融產品相比較,具有收益率較高的特點;作為居民和機構財富管理和資產配置工具,其給投資者帶來的年化綜合實際收益率為6%左右。與2015年、2016年相比較,2017年以來信託產品收益率有所下降,但從四季度開始,信託產品開始出現上升跡象,四個季度信託年化收益率分別為5.01%、7.01%、5.85%與9.42%。2018年上半年新發行信託產品收益率上行延續去年下半年以來信託產品收益率走高態勢。1-3月,集合信託產品平均年化收益率為7.43%、7.33%和7.49%。而在4月成立的集合信託產品的平均預期收益率達到7.5%,創近一年來的新高。5月份以來,信託產品收益企穩回升態勢出現加速跡象。截至5月末,新成立的信託產品平均預期年化收益率已高達7.9%,部分期限的產品平均最高預期收益率甚至達9.6%。1-6月份,信託產品平均收益率上升14.05%、22.43%、12.58%、15.72%、11.34%和16.94%,在收益率上升的同時,信託產品平均發行規模表現出大幅下降的特徵,上半年除5月份平均發行規模上升42.05%以外,其餘5個月份平均規模分別下降19.58%、33.50%、43.49%、45.23%和62.74%。

伴隨信託產品收益率上升,信託業支付給投資者的收益增加較快。根據一季度數據,68家信託公司共清算1762個項目,清算涉及實收信託金額7244億元,向投資者支付收益663.12億元,已清算信託產品平均年化綜合實際收益率為5.52%。與2017年同期相比較,一季度信託業向投資者支付收益同比增加22.59%。2017年各季度支付收益分別約為541億元、694億元、673億元和964億元,同比變化分別為-30.00%、7.52% 、-0.33%和2.35%。

信托业2018年上半年发展状况与下半年经营展望

(2)受資金成本上升驅動,信託新發行產品收益率上升

在經濟韌性較強、嚴監管去槓桿進程加快、美聯儲加息且美元指數上升、政府融資平臺受限、貨幣政策偏緊等多重因素共同影響下,國內市場資金面整體呈現緊平衡狀態,市場資金成本相比去年同期有較大幅度抬升。在此背景下,信託新發行產品收益率難免“水漲船高”。從信託業自身來看,由於受制於去通道步伐加快、信託業渠道能力相對落後等情形,信託資金募集特別是集合資金信託計劃相比以前面臨更大壓力,這倒逼信託公司依靠提高產品收益率來吸引投資者。除此之外,信託新發行產品收益率上升還受地產調控背景下房企融資受限影響,房企融資受制於傳統銀行信貸和國內發債管控,而信託與海外融資成為主要替代渠道。據不完全統計,截至5月中旬,房地產信託成立規模比2017年同期增長近六成,成立規模約為1633.61億元,在五大類投向中排在首位,比排在第二的金融類產品規模高出約150億元;除此之外,房地產信託收益率也最高(平均約為8.05%),其他類信託收益率相對偏低。預計在房地產銷售回升之前,房地產信託融資需求及融資收益率仍將維持高位。

4.信託違約發生增多,到期信託產品接續壓力較大

據統計,信託、債券等金融產品違約事件增多,風險蔓延具有增大的跡象。數據顯示,2018年以來,已經出現10多隻信託產品兌付風險和20多起起債券違約事件,涉及規模超過200億元。

(1)信託違約是是國內固收市場信用產品違約的一個縮影

信用違約增加源於企業經營不善、嚴監管、去槓桿和產品數量到期增加等多方面因素。信託違約與近期信用違約事件頻發有關,信託違約案例增加是國內債市違約現象持續增加的一個縮影。金融危機後國內債務違約案例呈現舉債高峰後“三年一週期”的小規律,如2011年以雲南城投債為代表對應2008年四萬億後遺症,2014年以超日債為代表對應20111年利息借新還舊,2018年是對應2015年債務高峰兌付集中到期。從最近違約案例看,各種非標和標準債券的違約多集中於民營企業、上市公司和地方政府融平臺等舉債主體。從違約特點看,近期違約債券的主要特徵是低等級債券到期量非常高,尤其是規模AA及以下債券到期量大幅快速增加,信託違約增加與部分作為基礎資產的債券產品違約有關。在融資偏緊環境下,國有企業、大型企業和龍頭企業的盈利能力與融資能力相對較強,抵禦風險的能力也會更強;但是一些盈利能力較弱的中小企業、業績持續下滑的國有企業,則大概率成為違約事件的主體。

信托业2018年上半年发展状况与下半年经营展望信托业2018年上半年发展状况与下半年经营展望

(2)融資渠道受阻,到期信託產品顯著增加傳導違約壓力

2016年-2018年月到期資金平均增速分別是-3.54%、13.63%和35.68%;由此看來2018年以來到期信託業產品金額顯著增加。從到期產品月度分佈看,到期資金主要集中在上半年的1月、3月、4月、5月和下半年的8月、9月、10月、11月、12月,到期資金增速多分佈在35%-62%之間,2月、6月、7月的到期量較低,增速分別為6.88%、14.93%和-13.49%。

信托业2018年上半年发展状况与下半年经营展望

信託違約目前為局部個案風險。從違約性質看,信託違約並不屬於系統性風險,而更多的表現為局部、個體性事件。一方面,作為國內金融產品最大領域的貸款,其不良率走低預示著信用風險整體走勢仍處於低位狀態;另一方面,從宏觀經濟基本面和企業財務狀況看,經濟宏微觀基本面並未出現普遍性惡化,整體風險可控,系統性風險並未出現。雖然如此,信託違約樣本預計仍將快速增加。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1-5月信託產品合計到期規模20961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幅40.48%;除此之外,2018年餘下月份有40968億元信託產品到期,同比去年增幅31.59%。本輪違約特點與上一輪違約既有相似性,又有不同點。本次“違約潮”與2015年底暴露的通縮性質的企業償債風險部分相同,但本輪債務違約加速更受2017年底以來融資環境收緊所驅動,表現為銀行非標資產快速回表給相關主題資金鍊帶來較大壓力。在信託產品“到期大潮”下,“資管新規”和“55號文”將引發作為影子銀行體系的信託規模收縮,從而意味著依靠信託通道融資的企業融資受限,流動性緊張對企業信用風險和信用利差帶來持續暴露壓力,潛在信託違約事件快速增長勢頭難以下降。

5.信託產品登記快速推進

作為國內信託業的基礎性制度建設,信託產品登記的快速推進長遠看有利於行業穩健發展,信託產品的透明度和規範化可為行業轉型升級發展保駕護航。在當前去槓槓、防風險的背景下,信託產品登記制度建設對於信託業補短板、治亂象不但能夠形成有效市場約束;而且也可為“資管新規”的落地實施提供有益的技術支撐。

根據信登公司公告,信登系統自2017年9月1日上線運行以來,全國各信託公司高度關注並積極參與報送各類信託登記。截至5月末全量信託產品累計登記量已超6萬多筆,其中,預登記申請32000多筆,獲取有效產品編碼的信託產品超過24000多個;初始登記申請12000多筆,涉及初始募集金額5萬多億元;有4000多筆存續的集合信託產品開始公示信息,涉及初始募集金額2萬多億元。此外,存量信託產品登記也在積極推進,根據監管工作安排,“施行前已成立或生效的,且至2018年6月30日後仍存續的信託產品,須於6月30日前集中進行補辦信託登記”的要求。1-5月份,各信託公司基本向信登中心提交了初始登記(補辦)申請書,有超過一半的信託公司補辦登記完成比例超過50%。從系統運行反饋看,伴隨中國信登電子認證功能完成上線應用並實現對全國各信託公司全覆蓋,信託登記系統電子化程度和運行效率進一步提高,系統用戶體驗持續優化,得到行業機構普遍認同與踐行。

三、上半年信託公司經營狀況分析

1.業績繼續回暖,信託報酬率走低

(1)收信託和投資雙輪驅動業績回升低

截2018年一季度末,信託業務、投資收益和利息收入分別為182.04億元、45.08億元和13.67億元,三者佔總收入比例分別為74.8%、18.52%和5.62%。與2017年同期相比,信託業務收入和投資收入增長提速、利息收入小幅上升。三者一季度同比分別增長13.63%、20.44%和11.23%;三項業務相比,投資收益增速較快,應視為經營效益繼續回暖的重要因素。從信託業收入結構來看,信託業務收入佔比同比上升約0.8個百分點,結合信託業務收入佔比接近75%以上,信託業務增長成為拉動行業收入增長的首要因素。作為行業主導型業務,信託業務一季度增速與2017年各季增速相比抬升較大,明顯高於2017年各季(2.44%、4.71%、3.01%和7.41%)的增速水平,說明2017年增長規模高速增長對業績報酬的勞動效應逐漸顯現。但由於一季度資產規模出現負增長,預計規模對信託業務的貢獻不具有可持續性,整體來看信託業務增長仍處於但仍處於低速增長軌道。

信托业2018年上半年发展状况与下半年经营展望
信托业2018年上半年发展状况与下半年经营展望信托业2018年上半年发展状况与下半年经营展望

(2)轉型緩慢,信託報酬率低位徘徊

一季度,平均年化綜合信託報酬率指標繼續走低,0.35%的水平已經是有統計以來第二低的水平。這一指標的走低固然有分母端低收益通道資產的因素,但更深層次因素在於信託業面向效益與主動管理的轉型之路任重而道遠、步履緩慢。信託業平均年化綜合信託報酬率連續下降、持續在低位徘徊,說明信託公司整體並未走向成功的轉型之路。

信托业2018年上半年发展状况与下半年经营展望

2.信託公司經營分化加劇

(1)信託公司總體盈利較好,股東回報同比下臺階

根據上述數據,信託業整體仍處在轉型過程,雖然信託業普遍盈利較好,但股東回報與2015年、2016年相比繼續下降。2017年ROE中位數是12.65%,2016年ROE中位數是13%,2015年全部68家信託公司ROE中位數是14.9%。中位數下臺階行業整體ROE仍延續下降趨勢。此外,與資產規模增長相比,營業收入、利潤增長速度處於較低水平。信託資產規模的快速增長對收入和利潤增長的帶動作用較低,信託資產規模的快速增長,主要由報酬率較低的通道業務推動。一方面是行業權益規模的顯著增長,另一方面是利潤水平增長較慢,在兩方面因素下,ROE水平進一步下降。從盈利橫截面數據看,與2016年相比,高盈利能力機構數量在減少。2017年,ROE25%以上的有1家、23%以上的有5家,16%以上的有16家。而在2016年,ROE25%以上的有1家、23%以上的有8家、16%以上的有20家。

信托业2018年上半年发展状况与下半年经营展望

(2)不同信託公司經營績效分化加劇

信託公司管理資產規模的多少直接決定其經營業績的高低,行業內不同公司經營業績的差異首先源於其資產規模的差距。從單個公司資管規模看,行業龍頭中信信託、建信信託、華潤信託等資管規模分別達19867.30億元、14096.70億元和13469.39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9.43%、7.92%和66.65%。與之相對比,處於末尾的西部信託、華宸信託管理規模分別為27.77億元、39.66億元。行業內不同信託機構營收及盈利表現還因其資本金實力、經營能力和資產管理能力不同而呈現較大差距。與2016年同期相比,淨利潤排名頭尾五家公司基本是熟悉的面孔,2017年同期淨利潤排名前三的機構分別是平安信託(53億元)、安信信信託(37億元)、中信信託(36億元),相較2016年而言,安信信託擠進前三。與2016年相比有所不同是民營機制下民生信託在淨利潤排名上的突飛猛進(由22名升至第8名)和愛建信託等中小型信託公司盈利能力的提升。

2017年不同機構間營收、淨利潤分化加劇更加顯著。與此同時,不同信託機構間的業績增長拉動因素差異較大,如2017年民生信託顯著受益於投資收益2.2倍的增長(12.32億元),其固有投資收益快速增長重點佈局了定增、pre—IPO、PE、併購等業務領域;而陝國投雖然全年實現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9.97億元(同比增73.39%),但整體業績卻受制於自營投資浮虧而出現下降。從淨利潤同比增速來看,43家信託公司的淨利潤同比增長,其中有2家基數較低的信託公司增速超過100%;在淨利潤排名前20的信託公司中,有10家信託公司增速接近或超過20%,民生信託、渤海信託、外貿信託淨利潤增速分別高達90.87%、88.54和50.23%。與此同時,有19家信託公司淨利潤同比下降,降幅超過30%的信託公司仍有6家。從信託業務收入增長速度來看,有37家公司實現同比增長,25家公司出現下降。信託業務收入排名前20的公司中,有13家實現增長,其中渤海信託、愛建信託、外貿信託增幅分別達74.83%、64.87%和41.55%,均超過40%;民生信託、平安信託、中航信託增幅分別為36.72%、34.52%和24.31%,均超過20%。與此相對比的是,信託業務收入排名後20名的公司,有11家公司出現不同程度的業務收入下降,其中下降幅度超過30%的公司有7家,最高降幅達到60.7%,與領先公司的差距進一步拉大。

(3)大型公司市場地位較高

在經歷快速發展階段步入成熟發展期後,國內頭部信託公司市場競爭優勢顯著。2012年-2017年間,信託業行業集中度雖然有所波動,但整體而言相對穩定。以信託業務收入作為判斷指標,前五大公司和前十大公司的市場份額分別為(21.63%、22.35%、25.22%、24.35%、22.99%)和(35.69%、37.96%、41.2%、39.90%、40.83%);以淨利潤作為判斷指標,前五大公司和前十大公司的市場份額分別為(24.46%、25.02%、28.51%、27.78%、27.78%)和(38.59%、40.64%、42.35%、41.20%、42.45%)。與國際成熟資管行業相比較,伴隨轉型的深入和信託業主動管理能力的提升,行業集中度仍存在較大提升空間。具有綜合競爭優勢的大型信託公司和特色化、差異化發展的中小型公司將會在行業變遷過程中贏得市場份額的提升。2018年上半年完整的經營數據還未公佈,但從過去幾年信託業發展趨勢看,在行業穩定發展階段,行業競爭將更加激烈,業績分化加劇驅動行業集中度繼續提升。

信托业2018年上半年发展状况与下半年经营展望

3.銀信合作降溫,銀行系信託機構競爭優勢突出

(1)銀信合作通道弱化

銀信合作一直是信託業最重要的特色業務。近年來,銀信合作佔信託資產比重雖然下降,但絕對額持續增加。截至2018年一季度末,銀信合作餘額分別為59714億元,佔信託資產的比重為23.31%。雖然由於慣性原因,2018年銀信合作資產同比增長達22.37%,但信託資產季度下降3.22%,表明銀信合作快速降溫,終結了2017年以來出現的“小陽春”景象。2018年之前的五個季度銀信合作資產環比增速分別為7.34%、2.67%、5.78%、5.28%和13.54%。銀信合作雖然出現向下波動,但是商業銀行仍然是信託業最為重要的合作伙伴和金融同業合作機構。當前,銀信合作亟待需要從傳統簡單的通道類業務向“受人之託、代人理財”的信託本源轉變。銀信雙方唯有加強創新,才能使合作形式與內容走向新的階段。信託機構需要逐步滲透信託業務至銀行業務各個條線,包括銀信理財、私人銀行、銀信同業、銀信代銷、託管清算等,從而逐步拓寬自身業務發展空間。

信托业2018年上半年发展状况与下半年经营展望

(2)銀行系信託機構普遍相對穩健

基於母行控股股東的資金、網點、客戶與渠道等合力支持,銀行系信託公司信託管理規模和經營水平普遍位居行業前列,具有顯著的競爭優勢。雖然2017年銀行系信託公司總體經營穩健,但行業排名較2016年有所下降。究其原因,銀行系信託在充分受益於母行各種資源支持的同時,同樣也受制於其業務模式特點而帶來的發展瓶頸問題。由於銀行系信託銀信合作業務普遍佔比較高,在去通道、降槓桿、嚴查委外風險的大背景下,銀行系信託規模收縮已成必然現象;同時由於在體系內議價能力相對較弱,管理收費費率相對較低從而信託報酬率不高,“以量補價”驅動的收入增長難以為繼,主動管理能力亟待提高。

4.信託機構資本運作步伐加快

近年來,信託機構資本運作成為常態性現象,主要上市(含曲線上市)信託機構已達17家,佔全部信託機構數量的25%,除銀行系信託公司外,多數信託公司選擇以曲線上市的資本運作方式實現補充資本金和做大做強的目的。上市對於信託公司具有補充資本金、拓展業務、改善機制、拓展客戶和擴大品牌等多方面的好處。,上半年,中糧資本借道中原特鋼實現“曲線上市”逐漸清晰,中建投信託也公告稱完成股改,並且註冊資本增至50億。這說明,近期信託業資本運作出現加快的跡象。在股權層面,信託業通過上市、增資、併購等方式實現轉型發展,以應對日益激烈的競爭環境。

“資管新規”對信託機構轉型發展提出更高資本金要求,主要表現為新業務規模的開展與快速增長和資本金相掛鉤,股東權益的增長意味著信託業展業能力的提升和抵禦風險能力的增強。另外,信託業轉型發展還需要更多外部資源支持。信託公司資本運作不僅僅是以增加資本金為目的,本質是以資本為抓手,引入體制機制、項目與資金、品牌、管理經驗等多方資源,以期更好實現協同發展。比如中糧信託與中建投信託在增加資本金的同時,都引入了具有雄厚實力的大股東資源,並在此基礎上改革和完善管理體制,重塑經營模式,這為下一階段搶佔市場競爭制高點奠定了良好基礎。在國內信託業加速轉型的當下,經濟結構持續調整優化、傳統產業提質增效、新興行業孕育新的業務機會、信託業制度與基礎建設進一步完善、國民財富存量持續提高等諸多支持信託業務發展的有利條件持續增加,信託投資和財產管理需求端持續旺盛有利於有遠見的信託機構做大做強。

信托业2018年上半年发展状况与下半年经营展望

5.信託公司集團化發展穩中有進

據統計,信託子公司數量已達40家,全部68家信託公司中,約有20家設立了專業子公司,佔全部信託公司數量的約30%。從發展現狀看,除信託公司早期具有財務投資性質投資入股的機構之外,專業子公司發展普遍處於探索狀態,這些二級機構資管規模相對較小,對母公司財務貢獻也相對較低。信託公司集團化發展的動機是既能夠為客戶提供更好服務的需要,又能應對大資管時代激烈競爭環境的需要。統一監管時代,金融同業資管業務對信託業務的“替代效應”和“擠出效應”顯著增強,專業子公司作為信託機構迴歸本源、轉型主動管理的戰略平臺,是信託母公司充分發揮制度優勢,實現多元化、綜合化發展進而做大做強的重要途徑。

當前,信託專業子公司業務運營存在信託業務差異化經營平臺、非信託資管平臺、創新業務平臺、中後臺服務平臺等多種發展路徑。基於專業化運作目的,這些信託子公司設立多為佈局戰略創新類業務、引入專業人才團隊、拓展產品模式,以滿足不同風險偏好和規模水平的客戶需求。在嚴監管背景下,母子公司之間風險傳導和監管套利確實存在,信託公司組織架構、業務模式呈現複雜化和多元化發展趨勢對監管政策實施效果形成較大挑戰。“資管新規”出臺實施後,其監管理念也將會為“子公司管理監管規定”制定出臺提供借鑑和指導。長遠看,專業子公司監管辦法的出臺為信託機構集團化發展提供製度保障。

信托业2018年上半年发展状况与下半年经营展望

四、下半年信託業發展展望

1.信託資管規模負增長態勢確立、不同信託機構業績持續分化

在經歷2016年下半年及2017年上半年的信託資產規模增速反彈後,從2017年三季度開始信託資產規模增速再度下降,信託資產增長大的趨勢是增速下臺階。信託業資管規模“縮表”主要受制於嚴監管因素,據信託監管規劃,監管層將嚴控通道,並在三年內清理非標資金池。信託業還未公佈上半年業務數據,按照現有數據測算,若按信託資產規模每月減少約2000億速度來估算,2018年底行業管理規模可能會下滑10%-15%,全年下降至24萬億以下的概率較大。

信託資產規模增速下降並不意味著信託業經營績效的轉差,信託轉型推動的信託業務收入增長與投資收益的改善將成為推動行業業績繼續回暖的主導力量。自2002年《信託法》頒佈實施至今,信託公司在實業投行、資產管理等領域積累了一定的主動管理與風險管理經驗。在行業步入穩定發展階段的背景下,不同信託公司轉型速度、力度及戰略路徑的差異決定了轉型成效的不同,信託公司經營業績將持續分化。

2.“資管新規”緊縮效應持續發酵,配套細則發佈在即

“資管新規”從資產端、資金端對信託公司原有的業務模式、盈利模式開始帶來持續的、深遠的影響。這種變化從長期來看將是積極的,有利於信託迴歸服務實體經濟、迴歸資產管理和財富管理的本源。從國內大資管業發展現狀和趨勢看,伴隨資金成本上升和統一監管,過去幾年整個資管行業“虛胖”態勢會逐步扭轉。同業比較看,“資管新規”對信託業帶來的緊縮效應繼續發酵。率先落實“資管新規”的、與信託業務模式類似的基金子公司和券商資管等同業受到的衝擊可作為前車之鑑。2017年底,基金子公司、券商資管管理資產規模分別達到7.4萬億元、16.88萬億元,相比2016年底縮水分別達到30.38%、3.98%。從消費者體驗,信託產品“剛性兌付”為其在資管市場中積累了良好的口碑,但未來產品向淨值型轉化後,對於風險偏好度較低的投資者而言適應難度較大,產品銷售規模大概率下降。

“資管新規”的過渡期安排,針對信託等大資管業的監管辦法將對標參照執行。新規參照執行疊加強監管對信託業將帶來持續性的規範效應,這種偏緊縮性的影響將在下半年繼續顯現,由此對依賴信託渠道融資的市場主體流動性帶來較大沖擊。下半年,預計與之相關的銀行理財新規、金融控股集團監管規章等配套政策也將出臺,系列配套細則將推動大資管監管政策逐步完善,促使信託機構真正迴歸信託本源。

3.高收益信託產品發行不具備可持續性

信託業受制於去通道步伐加快、渠道能力相對落後等情形,信託資金募集特別是集合資金信託計劃相比以前面臨更大壓力,這倒逼信託公司依靠提高產品收益率來吸引投資者。短期內高收益信託產品發行雖具有一定合理性,但從長期看由於缺乏底層高收益資產支撐,新發行信託產品高收益率態勢將不具有可持續性。投資者更需要關注房地產類信託的相關風險。雖然信託產品收益率上升具有一定合理性,但投資者對此類信託隱藏的相關風險不應該選擇漠視。房地產信託收益率整體上漲得益於相關地區房價及房地產業融資的強勁需求。投資者購買此類信託產品時應該區別對待,對於大型優質房企的融資可以大膽參與。但對於部分具有“借舊換新”特點、銷售能力較差的中小房企業則需要保持警惕。在去槓桿背景下,信託業違約現象開始增多,並且違約產品多集中於前期增長較快的上市公司、房地產企業以及平臺公司等業務領域。除此之外,投資者對很多信託產品的兌付風險通過延期兌付、滾動兌付和“拆東牆補西牆”等方式解決應該主動遠離,這類只是信用風險被轉移、延後解決。同時對信託產品發行管理人的信託機構選擇也應該謹慎對待,應主動選擇低槓桿率、能夠做到履行勤勉信託盡責責任的大型機構和成長性機構。

4.信託公司積極佈局家族信託等成長型業務

轉型本源、迴歸主動管理一直是信託業發展的主題和主要內容,也是信託公司內涵式發展的需要。信託業轉型本質是業務模式迴歸信託本源,向資產管理和財富管理方向發展,不斷提升主動管理能力。隨著居民財富的迅速積累、家族財富的傳承、投資理財需求的釋放和多層次資本市場的發展,財富管理和資產管理將是未來幾年的發展方向;而且相比通道業務,信託業務的綜合報酬率更高。對此,信託機構將追求差異化定位,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越來越多的多元化和個性化需求。

通過努力建設和完善多元化業務平臺,推進跨領域財富管理和資產管理,信託公司將積極加快推進佈局醫療養老、大消費、人工智能、現代農業等新興領域和家族信託、資產證券化信託、保險金信託、員工持股信託等成長型業務機會。

5.信託業雙向開放出現提速跡象

信託業引進來和走出去都出現加快跡象。從走出去看,主要表現為信託業管理資產的出海,信託出海方式包括目前信託公司開展的QDII、境外子公司、QDIE、QDLP、人民幣國際投貸業務資格等海外業務,其中以QDII業務和境外子公司開展海外業務是主流。出海提速主要來自於深滬港通等形式下額度放開、擴大,以及國內金融市場對外開放加快的驅動;引進來方面,主要是加快引進外資步伐,對外資持股比例放開;伴隨國家金融機構整體開放進程加快,預計下半年會放開針對外資的信託公司控參股比例限制。

五、加強銀信合作的對策建議

1.“資管新規”強化信託比較優勢,應加快信託牌照驗

“資管新規”強化信託比較優勢,應加快信託牌照申領“資管新規”短期雖然會對信託公司原有的業務模式、盈利模式帶來不小衝擊;長遠看將推動信託迴歸服務實體經濟、迴歸資產管理和財富管理的本源,從而更有利於信託資管信託優勢的充分發揮。公平競爭環境下,與公募基金、銀行理財、證券資管、保險資管等同行相比,信託業具有跨市場資產配置和財富管理優勢。不區分資管機構的機構背景,國內大資管行業集中度仍然較低,排名前五的資管市場份額不到10%,對比美國市場數據,行業集中度存在極大提升空間。伴隨中國經濟步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雖然統一監管將提升資管業競爭強度但行業發展仍然是機遇大於挑戰,資產管理仍然是中國金融服務業領域最具成長性的藍海領域。

結合金融業態相互融合發展趨勢,商業銀行加強綜合經營是主動適應金融業發展大勢的戰略選擇。大中型商業銀行應在綜合化、集團化發展方面抓緊佈局,以提升股東回報和客戶服務能力,積極推進收購、創設信託業公司工作,一方面籍此推動銀信內部合作化,實現銀行收益最大化;另一方面,通過信託公司的發展引領和推動商業銀行由資管“持有行”向資管“管理行”轉型發展,以專業信託資管子公司的發展打造系統內“資產管理高地”,加快推進“大資管”戰略實施。

2.銀信合作堅守本源,注重改善客戶體驗

隨著監管政策對銀信合作中的通道業務、多層嵌套等業務進行壓限,銀信合作業務轉型迫在眉睫。在統一強監管背景下,商業銀行銀信合作應堅持迴歸本源,減少產品多層嵌套,縮短交易鏈條,落實底層資產穿透審查,規範推進業務發展,引導資金投向實體經濟。伴隨“資管新規”及相關細則的落實出臺,銀信合作應迴歸產業鏈原則下的高價值本源業務機會,重塑合作模式,並著重通過分層開發設計產品,優化產品結構,提高附加值,實現資源共享以及創新聯動,在各種資源和要素之間挖掘隱性價值。

從銀信合作重塑路徑看,銀信雙方應根據各自資源稟賦和戰略定位在機構客戶與零售客戶兩端推進,在金融脫媒背景下,銀信合作可著力發展資產證券化、產業基金、投貸聯動等業務,為資本市場的參與方提供綜合化金融服務,重點佈局參與政府合作與企業重組等針對機構投資者的資金規模大、週期長的項目;把握零售端就是要加強財富管理,通過豐富產品池、串聯完整服務鏈條,強化多元服務渠道建設等多方面改善客戶體驗。

本文源自民銀智庫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