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好詩友高適,當了大官後爲何不救下獄的李白?

當年好詩友高適,當了大官後為何不救下獄的李白?

當年好詩友高適,當了大官後為何不救下獄的李白?

天寶三載(公元744年),44的大詩人李白拿著唐玄宗賞賜的一筆銀子,出了京城,一路往東。他先是到了洛陽,在洛陽城裡,李白遇到了另一位唐朝大詩人,比他小11歲的杜甫。在其後的近兩千年時間裡,這兩個人的名字光輝奪目,成為名副其實的詩歌史上的雙子星。

李杜兩人一見如故,一個名滿天下,一個脫穎而出。兩人惺惺相惜,就開始有了接下來的“梁宋遊”。

當年好詩友高適,當了大官後為何不救下獄的李白?

“一朝去京國,十載客梁園。”兩人至汴州,然後從汴州到了宋州,一路遊玩、寫詩、唱酒、泡歌伎。在宋州,兩人遇到了唐朝著名的邊塞詩人高適。

高適(704—765年),字達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滄州)人,後遷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陽)。安東都護高侃之孫,唐代大臣、詩人。

開元11年(723)的夏天,高適隻身來到繁華的長安,拿著自己的詩篇拜謁在京城做官的父輩的故交,希望得到他們引薦,然而卻沒有成功。初出茅廬便受挫,他覺得無顏面對江東父老,從長安一路東行,路過洛陽和汴京(今開封),來到宋州(今河南商丘)。

這位落魄的詩人停留下來。靠親友的資助,他在宋州城東郊定居下來,開始了一種半耕半讀的隱居生活,耐心地等待機會的垂青。

當年好詩友高適,當了大官後為何不救下獄的李白?

他在宋州一住就是10年。

李白和杜甫同遊梁、宋(今河南開封、商丘一帶)間,仕途不順的高適此時正客居於宋州。名滿天下的李白、初出茅廬的杜甫和仗劍遊俠的高適三人在河南梁園相會,三人詩酒唱和,“醉眠秋共被,攜手同日行”,留下了文學史上的千古佳話。

唐玄宗天寶八年(749,高適經過多半生的打拼,就任封丘縣的縣尉。雖然這只是一個負責一縣治安的附屬於縣令的芝麻小吏,但畢竟有了功名,拿到了俸祿,不再是低賤的一介布衣了。

當年好詩友高適,當了大官後為何不救下獄的李白?

唐玄宗天寶11年(752年),高適辭封丘尉,客遊長安。在朋友們的幫助下,高適懷揣隴右節度副使哥舒翰幕府判官田良秋給哥舒翰的推薦信,踏上了西出陽關的征程。

哥舒翰對高適的詩文、人品和才能很欣賞,上表奏請高適為左驍衛軍曹,充幕府掌書記,並把高適視為心腹,常隨左右。高適感激哥舒翰的知遇之恩,從此一心一意地在哥舒翰鞍前馬後效力。

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亂爆發,這場突如其來的政治災難使承平日久的大唐王朝驟然由盛轉衰,但同時也給高適和許多讀書人帶來了一個展示才華、實現抱負、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高適自此迎來了人生的鼎盛時期。

當年好詩友高適,當了大官後為何不救下獄的李白?

安祿山的叛軍於范陽(北京)起兵,一路攻城掠地。唐玄宗任命哥舒翰為太子前鋒兵馬大元帥,率河、隴兵鎮守潼關,同時拜高適為左拾遺,轉監察御史,協助哥舒翰守潼關。

唐玄宗攜楊貴妃出奔四川。不久,長安被叛軍攻陷,許多朝中官員、高適的朋友,如王維、儲光羲等人變節接受了偽職。高適潼關脫險後,從小道日夜兼程,在河池郡(今陝西鳳縣附近)謁見唐玄宗,陳述哥舒翰兵敗的原因,並建議玄宗西幸蜀中,依靠巴蜀之險,避敵鋒芒,再圖平叛大業。高適的忠貞得到唐玄宗的讚賞,隨即任高適為諫議大夫,賜腓魚袋。

當年好詩友高適,當了大官後為何不救下獄的李白?

不久,被封為江陵府都督、統江南西路等四路節度使的永王李遴造反,肅宗任命高適為御史大夫、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淮南節度使,與淮南西道節度使來鎮,江東節度使韋陟共同平定永王之亂。

叛亂很快平息,被永王延為幕僚的李白被牽連入獄。

在潯陽獄中,李白向一切能救自己的熟人求助。宰相崔渙、御史小丞宋若思,在朝廷中還有一位重量級人物為李白說情,他就是中興第一名將郭子儀。

當年好詩友高適,當了大官後為何不救下獄的李白?

就在朝中大佬對李白施以援手的時候,令人不解的是,多年前的好朋友高適卻給了李白沉重一擊,讓他看到了人性的悲涼。

其實,李白在獄中,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高適。此時,李白的身份是附逆文人,而高適是討逆主將。李白本對高適抱有很大希望,然而,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當年好詩友高適,當了大官後為何不救下獄的李白?

具體情節已不可知,《高適年譜》記載:“高適對李白之厄難,似無所幫助。”又有野史說,李白夫人宗氏也來求助於高適,高適不但冷漠以對,反而燒掉了當年和李白來往的一切信函和證據。

不久,李白流放夜郎。遇大赦而還,五年後,病死於當塗。

至於高適為何不救李白,後人猜測,原因有二:一是擔心影響自己的仕途,害怕引火燒身;二是和李白交往是十幾年前的事,高適和李白雖然都是詩人,但李白天真,高適現實,兩人的政治理想有差別,實為不想救這位當年的好詩友,現如今的大唐罪人。

當年好詩友高適,當了大官後為何不救下獄的李白?

代宗永泰元年(765)正月,元宵節剛過去幾天,在正月二十二這天夜裡,高適安靜地離開了人世。

(本文圖片為網絡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