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直連」延期,銀行先終止支付業務

2017年8月,央行發佈《關於將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由直連模式遷移至網聯平臺處理的通知》,規定所有支付機構必須在2018年6月30日之前接入網聯,切斷之前支付機構直連銀行的模式。

在將近一年的時間內,在央行推動下,包括銀聯和網聯兩家清算中心、商業銀行、第三方支付機構,都參與到了這場聲勢浩大的“斷直連”中。

而據央行發佈的《2018年第一季度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顯示,2018年第一季度,全國支付體系運行平穩,社會資金交易規模不斷擴大,支付業務量穩中有升。其中,非銀支付2018年第一季度交易筆數、金額再創新高,筆數突破1000億筆,金額突破50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34.00%和93.15%。

而現在6月30日已過,本是“央媽”給非銀行支付機構“斷直連”的最後期限,然而在大限之日整個行業都靜悄悄。

經瞭解,“斷直連”已經明確延期,暫定8月底執行。具體原因主要是利益各方的合作問題還在談判當中。

但是近日,銀行已經下手“斷直連”了。不少第三方支付機構透露已收到某銀行深圳分行的通知,將在2018年7月20日停止與三方支付機構條碼支付業務合作。

“斷直連”延期,銀行先終止支付業務

“斷直聯”後,支付產業的出路在哪?

我們不禁要問,“斷直連”之後,第三方支付行業究竟將迎來哪些實質性的變化,支付公司的業務將如何發展,支付行業的未來將如何走向?

不難看出,付款流程發生了鉅變,支付寶上用銀行卡付款消費後,交易類型變成了:網聯協議支付。

事實上,央行推動網聯成立的意圖也非常明顯:利於監管。近幾年,第三方支付行業的快速發展,給支付和金融市場造成了混亂。而網聯的成立,通過可信服務和風險偵測,可以防範和處理詐騙、洗錢、釣魚以及違規等風險。從某種程度上講,網聯可以減少銀行與眾多第三方支付機構直連的繁瑣過程,特別是一些中小型銀行。網聯可以讓參與支付的各方,權責逐漸變得更加明確、清晰和獨立。

而對於支付業務的影響,“斷直聯”之後,最大的影響莫過於所有支付公司的銀行通道都將站在同一起跑線上,行業支付渠道的基礎設施將形成統一化和標準化,這對於一些金融渠道能力較為薄弱的支付公司來說反而是一個機遇,可以快速實現金融通道的完備性。

同時對於金融渠道較為健全的支付機構來說,這也是間接促進行業進化的一次創新性改革:因為在“斷直連”以後,以支付通道服務作為主要業務的支付公司之間必然會面臨產品同質化的問題,而支付機構之間又不能再以低成本的通道費率和通道數量這種底層的基礎服務實現差異化競爭,這必將倒逼一些支付企業迫切通過產品創新、業務創新以及服務創新以保證持續發展和盈利。

相比以往與各大銀行建立的直連渠道,對於第一、二梯隊的支付公司而言尤為重要,在過去的幾年為這些大的支付公司提供了通道費率的競爭優勢。但現在銀行通道的差異不復存在,如果過往它的核心業務能力只停留在通道業務上,將會帶來比較大的影響。

隨著“斷直連”靴子的落地,未來支付行業或將形成三大市場:C端用戶支付市場、B端企業級支付服務市場和跨境支付市場。

而B端市場潛力無限,但它對支付提出的要求也遠高於C端。支付機構能否以金融科技賦能,實現商戶綜合解決方案的定製化,將成為此輪支付競逐B端的關鍵賽點。

同樣B端支付並不是新生事物。十餘年前,國內第三方支付公司就開始為解決企業間的支付痛點提供服務。但隨著國內人口紅利帶來的消費升級,近年來,國內C端市場異軍突起,贏得了外界更多的關注。眼下,C端流量紅利依然誘人,但依靠簡單的流量直接變現換高速增長的模式已近瓶頸。若要繼續掘金流量紅利,就需要藉助科技驅動,不斷提升B端商戶服務C端用戶的效能。

另一方面,來自B端市場自身的支付需求也越來越大。伴隨著經濟結構調整、產業升級、產融結合等步伐加快,B端市場對支付服務深入行業、助力效率提升的需求快速升溫。可以看到,與十餘年前相比,客戶的支付需求早就從最初的單一支付及資金結算,擴容到如今要有兼具集合資金歸集、數據交互、會員管理、營銷助力等綜合化支付解決方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