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上半年增1.5萬億 公募權益類規模不如十年前

時代週報記者 寧鵬 發自上海

7月10日晚間,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以下簡稱“中基協”)發佈了最新的私募基金備案登記數據。數據顯示,截至6月底,私募管理基金總規模為12.60萬億元,上半年猛漲了1.5萬億元。

不過,上半年私募基金的增長主要由股權創投類私募貢獻,證券私募規模則持續縮水。而公募基金的權益投資規模則頗為尷尬,相比十年前,整體規模反而縮水了數千億元。

上半年增長1.5萬億

據中基協數據,截至2018年6月底,協會已登記私募基金管理人23903家,較上月增長0.84%;已備案私募基金73854只,較上月增長0.85%;管理基金規模12.60 萬億元,較上月增長0.27%。私募基金管理人員工總人數24.52萬人,較上月增加 1236 人。

實際上,這個數據相比年初增長1.5萬億元,增速依然可觀。截至2017年年底,協會已備案私募基金66418只,管理基金規模11.10萬億元,相比2016年新增規模3.2萬億元。

從基金的類型來看,截至2018年6月底,已備案私募證券投資基金35983只,基金規模2.54萬億元,較上月減少89.86億元,減少0.35%;私募股權投資基金25883只,基金規模7.20萬億元,較上月增加496.28億元,增長0.69%;創業投資基5693只,基金規模0.75萬億元,較上月增加 101.84 億元,增長1.38%;其他私募投資基金6295只,基金規模2.12萬億元,較上月減少169.54億元,減少0.79%。

綜合以上數據,在弱市環境下證券類私募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縮水,而股權類私募依然保持了一定的增速。實際上,證券類私募的表現延續了5月份的弱勢。

據招商策略數據,5月私募證券基金管理只數為35903只,較4月減少105只;管理規模為25452億元,較4月下降197億元。今年以來,私募證券投資基金髮行放緩的趨勢較為明顯。

截至2018年6月底,已登記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有管理規模的共21005家,平均管理基金規模6億元。值得注意的是,管理規模頗為可觀的私募已經不再罕見,其中規模100億元及以上的有224家,管理基金規模在50億–100億元的269家,管理基金規模在20億–50億元的649家。

“我瞭解到的情況,有些中小公募基金的投資總監‘公轉私’,有的也只管理了幾億元。”好買基金研究中心總監曾令華告訴時代週報記者,不能僅僅以規模來看待私募的實力,目前私募行業擁有10年以上從業經驗的“老司機”不少,這在資管管理行業意味著競爭力。

聯訊證券分析師李奇霖認為,在2014年以來的金融大爆發中,私募在規範中得到了快速的成長。在短期內,居民收入沒有出現跨越式增長,也沒有出現其他的政策性紅利,這一輪金融擴張是在流動性和金融創新浪潮下偏寬鬆的監管環境催生的。

在李奇霖看來,未來證券類私募需要在產品的契合性、產品的可獲性,以及產品的信任度上下功夫,來滿足後剛兌時代下居民仍相對低風險的投資需求。在嚴監管環境下,經常可以聽見業務如何難做的負面聲音。然而,依然能看到有良好的投研能力、有確切突出的業績表現的機構,擁有較好的生存發展環境,甚至可以看到爆款基金出現。

公募權益類規模不如10年前

對比私募的高歌猛進,公募基金的數據卻稍顯尷尬。

據中基協數據,截至2018年5月底,中國境內116家基金公司以及15家獲得公募牌照的券商、保險資管等機構合計管理的公募基金資產規模為13.41萬億元。這是中國基金行業資產規模有史以來首次攀升至13萬億元上方。

公開數據顯示,公募基金資產截至2007年末規模約為3.1萬億元,10年半後增長至13.41萬億元,增幅逾3倍。

整體規模數據雖然可觀,實際上這與貨幣基金規模首次站上8萬億大關密不可分。貨幣基金佔公募規模的比重達到了61.8%,這也是有史以來貨基佔基金資產的比重首次超過六成。

從權益類資產的角度來看,公募基金過去十年的發展要打上一個很大的問號。截至2007年末,股票型及混合型基金合計規模2.97萬億元;截至2018年5月末,股票型及混合型基金資產淨值合計不足2.5萬億元。不僅未有增長,整體規模反而下滑。

有業內人士告訴時代週報記者,即使考慮到2007年末仍在牛市當中,與目前的市況有較大差別,公募基金在權益類領域的地位下降依然很明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是,十年前證券類私募剛剛萌芽,陽光私募的規模還在千億以內,如今從規模的角度來看,已經有了數十倍的增長。

有個數據或許能夠說明公募基金在權益類領域的影響力變遷。2007年,在中國股市的流通市值中,公募基金佔比為28%,而現在只有3.98%;同期,所有公募基金持有股票市值2.47萬億元,而現在只有1.78萬億元,減少約7000億元。

更為尷尬的是,並未有數據能夠證明,證券類私募的投資業績,長期業績超過了公募權益類基金。

實際上,與個人投資者持有公募基金呈縮水態勢不同,機構投資者倒是頗為認同公募基金的投資能力。

據2018年度保險資金委受託工作交流會上披露的數據,截至2017年末,獲得受託管理保險資金資格備案的114家業外機構中,公募基金公司有68家,受託規模2640.47億元。其中,受託規模排名前五位的機構分別是匯添富基金(288.80億元)、富國基金(213.66億元)、易方達基金(212.53億元)、景順長城基金(168.93億元)和國壽安保基金(166.15億元)。

投資者結構變化產生影響

浙商證券研報指出,回顧2003年和2017年,除了基本面的驅動因素之外,也應關注到投資者結構發生變化對市場投資風格的影響。

該研報指出,2003年QFII投資規模大幅增加。上市公司財報數據顯示,2003年底QFII 持股從無到有,累計持股市值7.58億元,佔A股所有上市公司流通市值的0.07%。此後QFII 持股規模持續上升,2004年、2005年分別持股市值29.58億元、91.98億元,分別佔A股流通市值的0.29%、0.99%。

與此同時,開放式基金規模爆發式增長,2003年、2004年、2005年分別達到921億元、1490億元、1651億元,分別佔流通市值的8.12%、14.57%、17.73%。QFII入市疊加開放式基金需求爆發,驅動了五朵金花行情,煤炭、電力、鋼鐵、汽車、銀行五個行業走出了結構性投資機會。

當時開放式基金持股市值佔前6的行業,分別是公用事業、交通運輸、汽車、鋼鐵、通信、銀行,構成五朵金花結構性投資機會的直接驅動力,公募基金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實際上,在機構投資者佔比方面,海外同國內存在較大的差異。在成熟市場,機構投資者佔據絕大部分比例。

以美國為例。從美聯儲的數據來看,截至2017年底,機構投資者持有股票市值佔比高達61.0%(不包括非營利性組織,實際比例會更高),其中共同基金、海外投資者、交易所基金、地方政府養老金以及私人養老金機構佔比較高。在時間維度上,自1990–2017年,美股機構投資者佔比數據在持續上升,近14年維持在62%左右的水平,遠高於個人投資者。

長江證券研報指出,在A股市場上,機構投資者賬戶佔比在0.4%左右,交易佔比為12%,總市值佔比為16%,而流通市值佔比接近40%,市場仍是個人投資者佔主導,且隨著市場的發展,這一情況並未得到改善。對於機構投資者而言,無論是賬戶數量佔比、交易佔比還是市值佔比,這一數據都在不斷降低。

總體上,所有機構的流通市值佔比在不斷下降,近期穩定在6%附近,與法人資本比例在增大有關。分機構來看,基金佔比較高(一部分原因在於基金信息披露比較完善),但隨著市場的發展,該比例在不斷下降。保險持倉市值也逐漸升高,並接近於基金。銀行佔比上升明顯,券商、社保、QFII則保持相對穩定。

本網站上的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文字、圖片及音視頻),除轉載外,均為時代在線版權所有,未經書面協議授權,禁止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聯繫本網站丁先生:[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