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最寶貴要訣「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讀懂了百病不侵保健康

遠古黃帝內經“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的總結簡明扼要、深刻準確地指出了養生保健的最要害,值得深入討論。

主要兩個方面。第一,“神”是什麼。第二,如何“得神”。

一,就像鄧小平說要“準確理解把握毛澤東思想”一樣,我們要準確理解把握古代中醫概念,尤其它在現代醫學生物學背景下的正確含義。

“神”就是一個需要準確理解的中醫概念。

它是指人所具有的體現機體活力,讓人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

再進一步明確說,“神”就是個體對生活狀況、社會關係、未來預期等與個人生存、繁衍有密切關係的各種因素的滿足感、幸福感。因為這種感覺使得他心態平和,充滿活力。

“神”就是滿意幸福的感覺在精神上的體現。

“神”的事,無關理想、信念、追求、目標等思想意識。那些是以“神”為基礎的上層建築。

沒有“神”的基礎,所有上層建築就只有坍塌。所以古中醫強調“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二,怎麼得“神”

1,千古以來,很奇怪的,全世界沒有哪位先哲正確、完整提出解決方案。

就是沒有誰提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讓人怎麼獲得快樂滿足的方法。

2,先哲對此也是做了大量深入思考的

。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開悟之後,他說人生就是苦難,唯有出世忘卻煩惱,四大皆空心靈寧靜。

。基督教的先哲不懼千難萬險傳播福音。他們說“不斷向上帝懺悔自己各種的罪惡,救贖自己的罪過,就可以得到上帝的保佑,死後進入幸福萬萬年的天堂”。

。儒家孔子說“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禮之用,和為貴”“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以建立心理平衡。

等等。

就是那麼的宣傳,教化,甚至在宗教得勢的時候,可以武力強制嫁接信仰,但是,各種宗教所第一追求的讓人人心滿意足,從來沒有完全達到過。

只有最虔誠者獲得宗教宣示的精神狀態。但是他們最大的煩惱隨後來了:他們為還有那麼多人沒有被神保佑而焦慮。

3,“心滿意足”很難嗎?

回答是肯定的!

所有人“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有種憂慮是在“得神”前提下的不滿,比如埋怨自己努力不夠,要求自己精益求精,進而勤奮苦幹,甘灑汗水。這種情況是一種超級滿足下的幸福感。絕不是“失神”下的蠻幹盲從!我們說的憂慮不是這個。

當憂慮來自一種自己強烈反對的、厭惡的、懼怕的不滿事件,是一種無可奈何、被壓迫、被控制,達到影響正常能力發揮,人就進入“失神”狀態。

我們討厭追債者、懼怕疾病、擔心不被上級看好、害怕失敗,我們不滿意自己貧窮、缺錢、朋友背叛、罹患發病…甚至不滿意自己的長相、身高、膚色…

能夠讓我們不滿意的東西太多!

所以我們總是沒有“心滿意足”,總會突然“六神無主”“丟魂落魄”。

當憂慮長期困擾,我們就成為“失神者”,就走向崩潰。

4,在那麼多的困擾下,怎麼能做到“心滿意足”?

“境由心生”是一個佛家的偈語。是說你面對的是美麗的風景還是討厭的混亂,決定於你的心情,不是決定於身外之物。

大家再想到,再有錢的人也會煩惱不已,再窮困的人也能自得其樂。再高貴的人也會六神無主,再低層的人也能氣定神閒。

你就明白了,生活中的滿意與不滿意,完全決定於個人怎麼想!

是的!完全!不是一點、一部分。

你被人侮辱了,你如果想“侮辱又咋啦,我的一根汗毛都沒有被碰到”,還會發怒嗎?

你被欠債不還了,反覆催債不得,你就想“好吧,虧得我有能力支援他,好在我還能繼續賺錢,就當贈送他了”。

你躺在病床上,愁苦無邊。你要想“看看那個昨天死去的,我還活著,太好了,我還能做自己喜歡的事”。

這樣的想法,真心這麼想的開,你能有不滿意嗎?

我們人生的任何問題,其實都有幾乎無數個角度可以觀察、結論。那個讓我們煩惱的僅僅是一個角度而已!為什麼不能換一下?

魯迅嘲笑阿Q“哼,打我?就當兒子打老子”的精神勝利法,實在就是人生要經常運用的法寶。

否則,阿Q一天都不能活!

如果各種不滿讓我們糾結著、沉浸著、恐懼著、煩惱著…,我們還有什麼“神”保持健康、活力、免疫力!?

學會滿足,才能保養精神。保養精神,才能身強體壯,獲取一切。這就是對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的應有解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