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的文艺复兴与古典主义(下)卢浮宫和凡尔赛宫

法国的文艺复兴与古典主义(下)卢浮宫和凡尔赛宫

一个是"带着法兰西历朝王者的无上威严,带着巴黎人最天然的骄傲气场,带着塞纳河悠然的优雅情怀"的卢浮宫,一个是"奢靡时代的纪念,无以复加的雍容华贵,举手投足间都写满法国路易王朝巅峰时期的霸道和奢华"的凡尔赛宫,同是王宫建筑,可谓庄重典雅,而凡尔赛宫则浮华艳丽。

今天,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探访这两座建筑和艺术史上举足轻重的宫殿。

法国的文艺复兴与古典主义(下)卢浮宫和凡尔赛宫

巴黎卢浮宫(TheLouvre,Paris,公元1546~1878年)

在中世纪时,卢浮宫原是国王的一个旧离宫。1546年,法兰西斯一世委派勒斯考(PierreLescot, 1515~1578年)在原有哥特式建筑的位置上重新建造新的宫殿,就是现在卢浮宫院的西南一角。这个设计采用了16世纪法国最流行的文艺复兴府邸的形式,平面是一个带有角楼的封闭的四合院。

法国的文艺复兴与古典主义(下)卢浮宫和凡尔赛宫

1624年,路易十三决定扩建卢浮宫。将庭院面积扩大到120米见方。但只是延长了西面已建成的部分,完全照样造起了对称的一翼,并加上了中央塔楼,形成西面的主体。内院的立面还保持着原状。这一部分一共有9个开间,第1、第5、第9个开间向前凸出,形成了立面的垂直分划部分,它们的上面有弧形的山墙。这种处理,虽然完全用的是柱式,但却是法国的传统手法。阁楼的窗子不再是一个个独立的老虎窗,而是连成一个整齐的立面,好像是第三层楼。中央塔楼部分比两侧高起一层,屋顶也特别强调法国的传统做法,重点很突出。整个立面的装饰很精致,由下而上逐渐丰富。第一层是科林斯柱式,在檐壁上有些浮雕;第二层是混合柱式,檐壁上的浮雕比第一层的深,而且窗子上的小山花里也刻着精致的浮雕;阁楼的窗间墙上布满了雕刻,它的檐口也有一排非常细巧的装饰。路易十四时期,勒服(LeVau)曾在卢浮宫做了许多工作,设计了卢浮宫的南面、北面和东面的建筑物。这三面建筑物朝内院的立面都是按照已经完成的部分设计的,它的风格已经不能适应当时的思想文化潮流。

法国的文艺复兴与古典主义(下)卢浮宫和凡尔赛宫

1667~1674年,路易十四指定勒服、勒勃仑(LeBrun)和彼洛(ClaudePerrault)三人合作重新改建外立面,于是建成了闻名遐迩的卢浮宫东柱廊。它的设计与建造是古典主义原则的胜利。卢浮宫东廊是添加在已经建成的东部建筑物上的,虽然在建造它的时候拆改了部分原有的建筑物,但它和内部房间仍没有很好的联系。东立面总长183米,从现在的地面算起,高29米。在建造的时候,因为有护壕,所以下面还有一段重块石的基墙。这个

立面分成五部分,由于整个立面横向很长,因此立面上占主导地位的是两列长柱廊。中央部分和两端仅仅以它们的实体来对比衬托这个廊子。廊子用14个凹槽的科林斯双柱,柱子高约12.2米,贯通第二、第三两层。第一层作为基座处理,以增加它的雄伟感。这个东立面是皇宫的标志,它摒弃了繁琐和复杂的轮廓线,以简洁和严肃取得纪念性的效果。

法国的文艺复兴与古典主义(下)卢浮宫和凡尔赛宫

用同样的手法,又重建了卢浮宫院的南、北两个立面。在这个立面上,柱式构图是很严格的,在纵横方向都以中央一段为主,产生了明确、和谐的效果。两端的突出部分用壁柱装饰,而中央部分用倚柱并有山花,因而主轴线很明确。有一个明确的垂直轴线,各部分被统治在这条轴线之下,向心性很强东立面主要部分的比例保持着简单的整数比,如中央部分约是正方形;两端突出体是柱廊宽度的一半;双柱中线距是柱高的一半。这种构图具有精确的几何性,是古典主义的唯理主义思想的具体表现。

法国的文艺复兴与古典主义(下)卢浮宫和凡尔赛宫

17~18世纪,古典主义思潮在全欧洲占统治地位时,卢浮宫的东立面极受推崇,普遍地认为它恢复了古代"理性的美",它成为18和19世纪欧洲官场建筑的典范。卢浮宫里的阿波罗长廊(GaleriecTAPollon,1662年)的内部装修是勒勃仑的作品,在1849~1853年由都班(Duban)最后完成。它长61米,宽9.4米,最高点11.3米,是路易十四时代宫殿内部装饰的代表作品之一。17世纪末,路易十四以全力经营凡尔赛宫,卢浮宫的建筑停顿下来,直到19世纪初拿破仑一世时又扩建了卢浮宫院的西部外立面,并拟将卢浮宫与都勒利宫连接起来。这个意图直到拿破仑三世时才最后完成。现在的路易拿破仑广场南北的建筑物(1850~1857年),即所谓的"新卢浮宫"。

法国的文艺复兴与古典主义(下)卢浮宫和凡尔赛宫

2.巴黎凡尔赛宫(PalaisdeVersailles,Paris,1661-1756)

凡尔赛原来是帝王的一个狩猎场,距巴黎西南18公里。1624年,路易十三曾在这里建造过一个猎庄,平面为三合院式,幵口向东,外形是早期文艺复兴的式样,还带有浓厚的法国传统手法,建筑物是砖砌的,有角楼和护壕。1661年,路易十四决定在旧猎庄的位置上新建宏伟的凡尔赛宫,并将勒伏从卢浮宫的施工现场上调来设计建造这里。路易十四有意保留原有古老的三合院砖建筑物,并且使它成为未来的庞大的凡尔赛宫的中心。这就是后来的"大理石院"。勒伏奉命在原来建筑物的外周南、西、北三面扩建,又把两端延长和后退,在大理石院前面形成一个御院,在御院东端正中立有路易十四的骑马铜像,成为整个建筑群的焦点。在御院前面由辅助房屋和铁栅形成凡尔赛宫的前院。再前面则是一个放射形的广场,称之为练兵广场

。新的建筑物都是用石头砌的。

法国的文艺复兴与古典主义(下)卢浮宫和凡尔赛宫

凡尔赛宫的规模和面貌主要是在1678~1688年间由学院派古典主义的代表者,裘·阿·孟莎(JulesHardouinMansart)决定的。他设计了凡尔赛宫的南北两翼,使它成为总长度略微超过400米的巨大建筑物。在中央部分二层的西面,J.H.孟莎补造了凡尔赛宫最主要、最负盛名且艺术价值最高的大厅——镜厅,它高13.1米,长73米,宽9.7米,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大厅。镜厅用白色大理石贴面,镶浅色大理石板,天花是圆筒形的,分划很简单,有大面积绘画,上着金色。长廊的西面是17个大圆额落地窗,保证室内光线充足,东墙上和窗子相对的,是构图和窗子完全相同的17面大镜子,它们与花园景色相映生辉。这个镜厅可以和卢浮宫的阿波罗长廊媲美。大理石院的中央部分,因为是旧猎庄的正房,是路易十四的生活部分,所以这时候也把它的立面稍稍修整了一番。

法国的文艺复兴与古典主义(下)卢浮宫和凡尔赛宫

凡尔赛宫镜厅

凡尔赛宫的平面布置非常复杂:左翼(南端)是王子和亲王们居住的地方;右翼是法国中央政府各部门的办公处;御院北面的教堂是很有代表性的古典主义建筑;中央部分二层东面即国王和王后的起居部分,是法国封建统治的中心。中央部分的内部,布置有宽阔的连列厅和富丽堂皇的大楼梯。墙壁与天花装有华丽的壁灯和吊灯,并布满了浮雕壁画,而且用彩色大理石镶成各种几何图案。

法国的文艺复兴与古典主义(下)卢浮宫和凡尔赛宫

凡尔赛宫的西边是花园,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和最著名的皇家园林,也是规则式园林的典型。它的面积约有6.7平方公里。设计者是著名的造园家勒诺特。凡尔赛花园有一条长达3公里的中轴线,和宫殿的中轴线相重合,中轴线上有明澈的水渠。水渠成十字形。横向水渠的北头是大翠雅浓宫(特里阿农宫),南头是动物园,在水渠和宫殿之间,有一片开阔的草地和花坛,它的两侧是密林。在花园的大路和水渠的尽端或交点上,都设有

对景。除建筑小品外,还点缀着水池、雕像和喷泉,它们都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凡尔赛花园中,许多景物的题材都是以阿波罗为中心,因为阿波罗是太阳神,象征“太阳王”路易十四。花园之外是森林和旷野,所以从宫殿里看出来,花园是没有边界的。凡尔赛宫的东面广场有三条放射的大道,中央一条通向巴黎市区的叶丽赛大道和卢浮宫。在三条大道的起点,夹着两座单层的御马厩,这御马厩是石头造的,像贵族府邸一样精致讲究,甚至还用雕刻品装饰起来。放射性的大道是新的城市规划手法,它也反映了唯理主义的思想与巴洛克的开放特点

法国的文艺复兴与古典主义(下)卢浮宫和凡尔赛宫

凡尔赛宫在设计上的成功之处,是把功能复杂的各个部分有机地组织成为一个整体,并且使宫殿、园林、庭院、广场、道路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规划,强调了帝王的尊严。从正立面看,宫殿的前后错综复杂,一望无边的房屋,加上严谨而又丰富的外形,有着宏伟壮丽的建筑群效果。但是从西立面看,也就是靠花园的一边,高三层,底层是粗石墙面,上面是一排壁柱,顶上有一层阁楼和栏杆。在400米长的水平轮廓线上,没有起伏的变化,产生一种单调的印象。所以,凡尔赛宫的规模虽然非常巨大,但是还没有能充分利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来使它在尺度上达到足够的表现力。

法国的文艺复兴与古典主义(下)卢浮宫和凡尔赛宫

凡尔赛宫是法国绝对君权的纪念碑。它不仅是帝王的宫殿,而且是国家政府的中心,是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政治观点的最完全、最鲜明的表现。

法国的文艺复兴与古典主义(下)卢浮宫和凡尔赛宫

法国的文艺复兴与古典主义(下)卢浮宫和凡尔赛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