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千年中式坐具演變,中國人是如何「坐」起來的

引文:之前有朋友在上篇文章給我留言,認為提及凳子就扯上中國文化是我們在誇大其詞。今天我整理了一些資料,想讓大家瞭解到中國人在近5000年的歷史中是如何真正“坐”起來的。

獨特的生存規律

觀千年中式坐具演變,中國人是如何“坐”起來的

琅琊榜劇照

坐具在演變過程中,有著它獨特的生存規律,而這些規律也在歷史的煙雲中逐漸被塵封,現代人並不能準確地理解坐具為何演變成現在這個樣子。

根據古書的記載,古人有幾種不同的坐姿:"趺(音"副")坐",即雙足交迭,盤腿而坐,又稱"跏趺坐";"箕踞",即兩腿平放而直伸,像簸箕一樣的坐姿;"跽"(音"計"),即跪坐,臀部壓在後曲的小腿和腳上

觀千年中式坐具演變,中國人是如何“坐”起來的

跏趺坐

觀千年中式坐具演變,中國人是如何“坐”起來的

箕踞

其中,箕踞則被視為最不禮貌的坐姿,這是由當時的服飾決定的。在漢代,古人所穿的是套褲(無襠褲),而不是連襠褲,箕踞就顯得很不禮貌。

觀千年中式坐具演變,中國人是如何“坐”起來的

如果和尊者,長者,朋友交談,或在議事,宴會和招待客人時,就要採用禮貌的姿式——"跽"了。跪坐,衣服就蓋下來了,將下半身遮住了。

“垂足而坐”的興起

魏晉南北朝以來,垂足坐開始流行,高足坐具開始興起,"席地而坐"漸漸被"垂足而坐"所取代。胡床、筌蹄(束腰圓凳)、座墩等相繼誕生。

觀千年中式坐具演變,中國人是如何“坐”起來的

竹林七賢

這些衣無禮數、坐無端嚴,寄情山水、放浪形骸的魏晉名士們,他們起到的表率作用,對世俗社會觀念的影響是巨大的。被傳統"坐禮"束縛,而難以擴散的高足坐具,也更容易被人們所接受。

觀千年中式坐具演變,中國人是如何“坐”起來的

宋代時期的坐具

隨著社會的進步,椅子作為一種方便的坐具廣泛普及。宋代之後婦女坐椅子就不算違禮了。宋代進入完全高坐時期,南宋已相當完備。

以"椅"字為例,最初的寫法是"倚",有倚靠之意。到了宋代,隨著木質傢俱增多,這個字的寫法便逐漸變成木子邊的"椅"了。

觀千年中式坐具演變,中國人是如何“坐”起來的

宋代的靠背椅

而"凳"最開始就是用來踩踏的,如上馬凳,所以凳子是沒有方向性的,四面都可以坐,而椅子則是有方向性的。

觀千年中式坐具演變,中國人是如何“坐”起來的

宋代時期的凳

同時,跪坐禮儀中的"下面低坐"也慢慢淡化,"高坐具"逐漸在民間普及,舒適的"垂足而坐"基本代替了可致人兩腿痠麻的"席地而坐"。

坐具樣式追求設計感

明代至清前期,坐具達到鼎盛。內外有別、長幼有序的封建思想也體現在傢俱設計上,那些被認為不夠端正的三角形、梯形等造型被完全否定。

明代坐具,傢俱種類漸趨豐富,製作技藝精益求精,逐漸建立了簡約、古樸的審美理念,開始推崇素雅、高古的藝術風格。明朝,坐具以椅子為代表,到達了其製作的巔峰,形成了獨有的明式簡約風格。

觀千年中式坐具演變,中國人是如何“坐”起來的

交椅

明及前清,傳統傢俱黃金期。工料精良,重美學,製作藝術登峰造極。椅子主要種類,有交椅、太師椅、官帽椅(四出頭官帽椅、南官帽椅)、圈椅、玫瑰椅、燈掛椅、寶座等。

觀千年中式坐具演變,中國人是如何“坐”起來的

明清代表坐具(博物館收藏)

由"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中華民族的坐具史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演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