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人为什么不排外?

孟冬


关于这个问题,我说在其他城市遇到的一个反面例子。

我初中的时候,随老爸去长三角地区某最大城市参加我姐姐的婚宴。我从小在南京长大,爸妈天天在南京上班比较忙,管的严可以说小时候的我和我爸妈除了南京和家乡没怎么接触过其他的城市,大家都知道,南京地铁是硬币状,出闸机要像投币一样投入才会开门。(不过一般我们都刷金陵通)


然后那次,爸爸和我带着一些行李形色匆匆的从那座城市火车站出来,在随着人流找到地铁站。我们不在这个城市居住自然要去买地铁卡,排了半天队买到了地铁票,我愣住了。哎?居然不是硬币状?


对于那个时候还是初中生的我确实有点孤陋寡闻了,原来除了南京地铁硬币状地铁票还有长这样的。这对当时没去过几个城市的小欧确实是非常新奇的体验。

结果,下地铁出站的时候,被人翻白眼了。南京地铁出地铁站投币就行,然后我们准备出地铁站的时候有点懵,拿着票不知所措,学着别人把票插入下面的设施,却怎么也插不进去,正着急呢,后面一提着菜篮子的大妈直接把我从旁边挤了开来,刷卡,撇了我一眼,嘴里还嘟囔着什么。

旁边的工作人员还一脸嫌弃的喊我们:“你们把票往里插哎,插哎!”

当时我们提着行李的我们,真有那么几分尴尬,在人流中格格不入。

在南京坐地铁又是什么样的体验呢?有些时候,一些没有南京公交卡的朋友,拿着地铁币想要入站,结果怎么也入不了,过往的人都会很好心提醒他往后退一点,等一会刷。南京地铁不能站在很靠闸机里刷卡,要不然刷不开。



这种情况我遇到过很多次,包括我自己遇到这种情况我也会很热心的帮他们一下。


就这么一件小事,我想这就是什么是排外和不排外的区别吧。

文【小欧说南京】

网图侵删,请勿搬运文章。


小欧说南京


作为一个在南京生活十多年的外地人,亲身感受是南京人确实不排外。虽然,也有一些自诩为土著的装逼人士,学人家将外地人叫外码,结果却发现原来自己祖上两代也是外码。



关于南京人的包容,网上很多人说这是因为当年南京大屠杀时本地人都被杀光,现在的南京人都是外来人口。这只是个段子而已,民国时期作为首都的南京拥有百万人口,还有很多是幸免于难的。

但南京的包容,确实与历史上一次次的大规模移民有关,历史上南京在关键时刻多次接纳外来人口,形成了这座城市的大气包容不排外。说到这想起老婆的爷爷常说的一句话,“生就的南京,造就的北京”。


“衣冠南渡”算是南京历史上第一次移民潮。司马懿的不肖子孙丢了整个北方,琅琊王司马睿在琅琊王氏安排下跑到南京,在南京登基建立东晋。随他一起渡江而来的还有几十万北方人,大多数是举族迁徙,这些人到南京后按照原来的籍贯聚居在一起,还用北方的地名,所以才有了南京的乔郡,例如琅琊、青州等。


几百年后,相同的历史再次上演,宋朝又丢了北方,赵构跑到南京。虽然赵构是偷偷摸摸南渡的,但此前和之后也有不少北方人南渡到了南京避难。

原南京市委宣传部部长叶浩说,南京总是在华夏民族承受浩劫的危急关头挺身而出,敞开胸怀挑起担当。我赞成他的这个说法,正是一次次的担当,造就了南京宽广包容的胸怀。

南京人不排外,就跟南京人的大萝卜精神一样名声在外。在南京,你不用考虑如何融入这个城市,因为这跟不不是个问题。而且,这种包容的心态从民间到官方都存在。

你不用担心语言问题,一口南京话的本地人发现面对的是一个外地人时,一般会自觉切换为普通话。官方制定的很多惠民政策,也是普适性的,有时甚至没有户口的限制。

这座城市从孙中山时期就提出了博爱的口号,如今博爱的精神依然在。虽然有人说他是徽京,有人说他这个江苏省会不称职。


凡尘往事


有一大半文字都在写南京的作家叶兆言,看到了南京人的性格:南京大萝卜。他的《南京人》一书道出南京人的典型性格——包容。包容性是南京的城市精神之一,而这样的城市精神也是南京人一一构筑的。

此外,南京人本身性格里所带有的那种包容与沟通的气质能力,让南京人在面对很多来自不同地方的朋友的时候,所想到的第一件事不是他如何如何或有可能侵犯到我的什么利益,而是他来自的地方是哪里呢,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呢,那里的山水人文怎么样呢,好想和他聊一聊呢,甚至了解完之后还想去看看。这样的南京人是比很多地方的人的精神生活都要愉悦的,南京人乐在其中。

不同的考虑问题的方式与开放豁达的心境,大约就是南京人不排外的原因吧。

今年,在市委市政府创新名城“一号文件”的指引下,市人社局推出了青年大学生“宁聚计划”。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刘莅说,“宁聚”是谐音,表示欢迎和集聚更多的青年人才大学生来到南京,安心在南京发展。这个“1”有三层意思,一个表示“宁聚计划”是在市委“一号文件”指引下推出的;第二个是吸引一大批高技能优秀人才来到南京,汇聚在一起创业,来争创一流,敢为人先的意思;第三个是代表南京人社和各相关部门,向来到南京的人才做出庄重的承诺,一定为大家提供好一流的服务。


龙虎网


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现在的南京人本来就是南北各省回迁之人的结合体!

一、明清更替之际,满夷大举南侵,在南京有屠杀行,之后;政局稳定,外地人大量入迁南京等地!

二、中国近代,小日本在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南京人口十不存一;国共交替之际又有大量南京人随蒋公东渡台湾!中共坐了江山之后,又有大量外地人迁人南京!

故而,现在的“南京人”本来就是大量外地人与少量本地人的结合体,其大部分祖籍都在外地,受中国传统宗亲地域观念及各种地方文化交融的影响,其在现今并不太过排外!


博闻阁阁主


南京不排外的表现与南京的建都史、江苏的文化多样性、和南京独特的地缘有关。

南京曾经多次成为首都,历来是人口净流入地,流入人口分为两类:政治流入与经济流入,前者构成上流社会,把控话语权。然而最近几百年,南京一直是短命之都,上流社会更迭频繁,很难形成强大的本土势力。

南京是江苏省会,主要外来人口首先是江苏人。江苏虽然面积小,却分为四个明显的方言区:吴语区、江淮官话区、中原官话区,加上南京独有的宁普,构成了一个文化成分异常丰富多彩的东方大省,南京正是江苏多元化一面的窗口。

南京是江苏省会,但是南京的北、西、南三面实际上都是安徽城市,由于江苏与安徽经济实力的巨大落差,南京在很长一段时间起到了实际上的安徽经济中心的作用,安徽人大量涌入,南京对此习以为常。

南京所在地区千年繁华,仓廪实而知礼节,是南直隶的文化中心,总的来说普遍素质是不错的。排外行为一般是屌丝逆袭后,暴发户心态的标志。


尹潇深


南京先后有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南唐,明朝(初年),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在此建都。讲起来也是六朝,十代的古都!所以说南京人骨子里还是很大气的(虽然脏话比较多)历史上南京人世面见的还是比较多的!无论王侯将相,贩夫走卒,,,,,远的不说就说近代,民国作为首都,什么没见过。说南京人大萝卜,其实是褒义的,南京人与世无争,既没有一线城市那么灿烂夺目,也没有很多二线城市那么活跃露脸,但南京人文化底蕴还是比较深厚的!举一个例子:早几年两个地方为曹操墓属于那个地方,争的不可开交!其实东吴大帝孙权的墓就在紫金山梅花山地下(这是确实可信的)你看南京人很少去宣传!更别说,向大家耳熟能详的明朝开国功臣,徐达,常遇春,祁阳王李文忠的墓,,,都在锁金村一代,当然还有洪武大帝朱元璋的墓,,,,说了那么多废话,总结一下,就是南京人敦厚,包容,见过场面多!文化底蕴深厚,故而理所当然的不会排外!


解百纳风情之大肉面


我在南京医院工作过。在我心里一直都感觉南京是我省外的第二故乡。这里人很好,很随和,而且素质高,不排外。让我在南京工作的这段时间里,大家相处很融洽,医院的大夫,老师对我都很好。让我在南京工作的这段时间很轻松。

至于南京为什么不排外。我也并没有很深究,只知道这里是一座很包容的城市。希望南京可以在城建上再多下功夫,道路扩宽一些。南京必将是中国的特大城市。


厚朴莲心


我是土生土长纯土著南京江宁人。我们是非常欢迎外地人来南京发展的!一是让我们的房子好出租。二是带动本地的各方面消费。三是员工好找生意好好(这第三点,目前是不行了,感觉外地人突然变少了)


东山文靖路电信营业厅


南京是一个移民城市,原住民不是很多,1937年4月南京做过一次人口普查,南京常住人口在93万多。1937年下半年不少人西迁,又经过日军南京大屠杀30万,剩下来没有多少人了。1945年抗战胜利,不少外地人随“返都”到南京,1948年淮海战役后苏北大量难民涌入南京,基本上住在下关一带棚户区,解放后一大批南下干部进入南京,历年来大专院校的毕业生在南京就业,几十年退伍转业干部战士的安置,真正的“老南京”没有多少,大家都是外来户,排什么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