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哈佛讀大一的學長向我透露了一些名校申請潛規則

剛剛,哈佛讀大一的學長向我透露了一些名校申請潛規則

今天(5.2),我們在微信群開展了一場主題“哈佛‘新鮮人’和你”的線上講座, 邀請到了正在哈佛上大一的傅裕同學,為我們分享他申請哈佛的成功經驗和就讀哈佛後的真實體驗。

傅裕(Harry),高中接受SM1獎學金赴新加坡高中留學,現哈佛就讀數學和神經科學專業。

講座中傅同學細緻地描述了他為申請藤校做的準備,還有他明智的高中選擇是如何幫助他成功地進入哈佛這個平臺的。

從何時種下“上藤校”的種子,併為之開始準備?

當時我只是覺得新加坡是一個非常好的跳板,國外機會畢竟比國內要多。直到到了那邊之後我才覺得這是一個非常正確的決定,因為的確機會非常的多。

當時有個非常敬重的學長去了普林斯頓,於是我就去了解了普林斯頓,非常喜歡,於是定下目標去普林斯頓,併為之努力,結果也是意外之喜。

我非常幸運,數學競賽社一個老師對我幫助非常大,

使我從申請季前三年就開始規劃活動,從活動準備來說,我覺得要做到三點:

01、首先要做的好。比如說你加一個社團,如果你想用這個社團來申請哈佛這樣的學校的話。至少得是一個能做出突出貢獻的這麼一個人。

02、我覺得需要做的獨特。當時非常流行的活動就是,自己去想辦法捐款給特困群體或者組織的這麼一個活動,很多同學都做了,當時有同學邀請我問我來不來做。我考慮一下後,覺得如果我們都做,去申請哈佛他們看過來,大家都做這個活動等於誰都沒有做。所以我就沒有參加,而是參加了另外一個適合自己的活動。

這個活動叫做新加坡青年成就獎。我最後申請上了還和總統握手,我覺這個獎對我的加分是非常大的。我還有一個朋友, 是活動裡面的總負責人。他也拿到這個獎,現在他是我的同班同學。

03

、要做的多種多樣的。我覺得美國學校喜歡的那種興趣愛好廣泛,涉獵也非常廣泛的人。我當時主要有戲劇,數學競賽。然後我上交了兩首的鋼琴錄音,我從五歲開始學習鋼琴,再有就是主球,學校每年都有組織足球賽,而我是中國隊隊長。這樣子寫上,再加一些科研,涉獵面就很廣了,而我覺得他們就非常喜歡這一點。

然後就是申請材料的統一性。我覺得這點其實非常重要,很多人就是在申請大學的時候想不好應該申請什麼專業,因為他們很多活動跟這個專業不搭。首先從選課開始說,如果比如想學數學的話,如果不選高級數學,這就不足以說服人家,我的數學競賽很好的說明我對數學非常感興趣。然後推薦信,我當時需要我的班主任寫一封,我的數學老師給我寫一封。然後,如果申請排名很靠前的大學的話,她們會要求第三方,從不同領域的老師給你寫推薦信。

所以,如果一份申請材料做下來,這個選課、活動、推薦信都能說明你不僅對於數學專業的非常熱愛,競賽成績還不錯。但你又是一個涉獵面很廣的人,他們就會覺得這是一個全面發展的一個人。

所以我覺得總的來說,申請藤校大概有3-4的時間來做鋪墊吧。

海外高中如何給我的申請助力?

首先我覺得教育理念,從中國到新加坡到美國都是非常不同的。國外西方的教育是一個更注重思考過程,更傾向於激勵你去提出問題,而不是被動吸收知識的這麼一種教育的理念。所以啊,他們允許一些同學就是在某一方面有特別突出的特長,可以忽略掉其他的東西,這這件事情在國內,我覺得並不能得到很好的發展。

其次就是學校的權威性那我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我當時的高中是全球最好的ib學校,多於一半的滿分來自於我們學校,當時他們的副校長來杭州招生把我要去了,我跟那個副校長關係特別好,我也請他給我寫的推薦信。就是非常權威的一封推薦信,然後她對我的評價也很高,他對我的幫助也是非常大的。

然後在一個好的高中的好處,就是有一些很出色的學長學姐給我們帶路。在新加坡其實有很多中國學像我這樣的中國獎學金生。他們就是我們這些中國學生俗稱坡大。真是一個非常有愛的群體啊,有很多出色學長學姐在美國非常知名的學府。所以如果他們在那些學校表現的好的話,一般來說,他們表現都很好。我不知道這個是不是一定能給我們加分,但至少不會給我們扣分,同時還有激勵作用。

再者就是有多到難以想象的機會如果在中國的話,想要參加一個全國數學競賽。你得先在市裡考到一定的名次,省裡考到一定的名次,再全國篩選,然後再去參加國際數學比賽,但是在新加坡的話,尤其是新加坡,因為它本身就只是一個城市,所以任何比賽,動不動就是國際級的。我主要參加過的有像美國的、澳大利亞的這樣重要的數學競賽。

還有就是國外高中和國內高中對於社團的概念的理解是完全不一樣的。在國外大家對於社團非常重視,甚至到了一種半職業的這種地步,如果我戲劇有表演的話,要花兩個禮拜,我們不上課就是專心排練,然後等表演完了大家回去補作業。就這樣子的一種狀態,放在國內是無法想象的,這樣的社團態度,是我申請時不用刻意去過度包裝自己,本身我們活動就做的很好。

最後就是新加坡的大學有自己的科研項目,參與項目的研究生、導師會主動希望一些高中生來幫忙,因此科研機會相對非常多的。但你可能會覺得大家都在做這個,可實際這個和活動不同,科研經歷,對於你的學術能力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考察股。

因此用一句話來說,如果我沒有去新加坡讀高中,是不可能來到哈佛這個平臺的。

傅裕同學的熱心分享,使我們很多家長第一次近距離接觸到最新的、最真實的申請訊息和申請經驗,告訴我們申請名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決定的事情,應及早有策略的去做準備,瞭解學校情況,選好目標專業、院校,進行長遠規劃。

以上是部分講座內容,想要完整講座實錄的同學,直接搜鎖微號(kaiyin1666)。獲取講座實錄或者申請入群參加下次講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