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泉 哭泉

哭泉 哭泉

哭泉,什么意思?会哭的泉,还是说泉水喝了人会哭?多奇怪的一个词语啊。走210国道,行至陕西省宜君县境内,你就会经过这么一个叫哭泉的地方。原来,哭泉,是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站,处在一个半山梁梁上,不过,也许你一疑未解,一疑又生:为什么有这样一个名字,这里面有什么说道么?

说实话,提及“哭泉”二字,就像打开一个记忆的开关:

“哭泉到了,快了!”

头脑中总回荡着这样一句话,愉快而兴奋的腔调,说话人不是别人,是我的父亲。

伴随着这一令人精神振奋的报告,他会起身向窗外仔细查看一番,以确定这个地方确是传说中的哭泉。周围有人也在嚷嚷,像即将归巢的鸟雀的欢乐的聒噪。

这是一趟从铜川发往延安的班车。也不知道班车行驶到哪儿了,只能感到汽车在爬山,爬得很慢很慢,气喘吁吁,不堪重负的样子。透过车窗望去,路一边是陡坡,一边是沟壑,道路蜿蜒曲折。乘客都蜷缩在各自的座位上,车厢里弥漫着沉闷和疲惫的空气。车到哭泉,让他们暂时高兴了一阵,不久又在车子的颠簸和摇摆中昏昏睡去,车厢内又恢复了原来沉闷的气氛。

其实我并没有听清楚,我把哭泉听成了“苦泉”。啊,“苦泉”!还有这么奇怪的地名?是不是泉水是“苦”的。听他的口气,“苦泉”过了目的地就快到了,就 “不苦”了。

在晃荡的班车上,我小小的心里怀揣着小小的纳罕,暗暗地这样思忖。

可是我要到的又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什么时候才能到达?我一无所知。为乘这趟车,我们父子天未明就起身…已经走了大半天了,还在这大山里转悠。

我很羡慕靠窗的座位,因为可以透过车窗观观窗外的风景,不至于太寂寞无聊;但是也怕坐在那里,因为车窗跟前冷风飕飕,有那么明晃晃的缝隙。

我的双脚早已冻木,双腿僵硬,座位把人硌得人座卧不宁。

我祈望汽车能快一点翻过山,快一点结束这漫长的无聊的痛苦的旅程……而旅程的终点应该是个美好的地方。——这是藏在我内心深处的愿望。

以上情景发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那几年,每到正月十五前后,为了上学,我要随父做一次长途旅行,从豫西一个贫穷偏僻小山村,到陕北一个同样贫穷偏僻的小山村。旅途漫长单调还在其次,最难以忍受的是紧张、拥挤、饥寒,以及由此带来的各种苦痛。完全没有我们今天所想像的外出旅行的轻松愉快。其间要倒好几次车,最后一次就是由铜川始发的这趟汽车。而宜君哭泉又是必经之地,漫漫长途中的一个不起眼的小站。

印象中,车过哭泉天就没好过。天寒地冻,道路艰险,大雪阻途。有时走着走着车就停了,要么是出故障了,司机立刻就要下车检修,一面骂骂咧咧;要么前方发生事故,堵住了。也有可能是路太烂了,司机师傅要我们下车步行一段,待车轻装前进,到达安全地带,我们再上车……车是那个年代的老式班车,行李背在车顶,像顶着一座小山包。车外冷风呼呼,车内呼呼冷风。乘客们瑟瑟发抖,默不作声。饥饿、寒冷和疲惫,今天人们难以忍受的,在当时的人们看来,都是天经地义的,是旅途的标配。

哭泉 哭泉

哭泉虽小,车过必停。一停,我才注意到哭泉的冷落、荒凉。路边有几所小房子,或许还站着一二个神情漠然者。这些景象又引起了我这个天涯孤客莫名的悲伤和焦虑。

啊,哭泉,“苦泉”,它仿佛与我有了某种心灵感应,我不忍其苦,急欲逃离。所以啊,哭泉,哭泉,连着我人生的哭和苦。

可是人生来就是要受苦的。我的苦,算什么苦。再访哭泉,才明白孟姜女才是大苦之人。哭泉的含义是,悲苦人哭出来的甘泉。

春闺人,孟姜女,寻夫范喜良,千里送寒衣。来到了长城脚下,被告知夫婿已死,可是生不见人,死不见尸。孟姜女伤心欲绝,号啕大哭,哭声震天动地,长城为之坍塌,现出了累累白骨。可怜那孟姜女的范郎,原来早已葬身长城。孟姜女寻得夫君骨殖,就背着一包骨殖,急急忙忙向南奔逃而来。

经过宜君一处山梁,孟姜女既饿又渴,精疲力竭,瘫坐在那里,再也跑不动了。而此时,远处又传来追兵的声音。这可怎么办?孟姜女思来想去,无计可施,不由得大放悲声。这在这时,奇迹出现了,就在孟姜女眼泪洒落之处,泉水汩汩涌出,可怜的孟姜女,就坐化她歇脚的地方,她悲苦的面容就面对这眼甘泉。这眼泉,后人给它取名哭泉。

孟姜女有无其人?因哭而泉出有无其事?

我们无法考证,但是,一千多年后的今天,那眼泉水还在;孟姜女早化为泥土,而在泉水旁边,还立有她的坐像。坐像基座刻有两个字:泪园。她低首下视,面含悲戚,悲哀地面对着前来瞻仰、来打水的人们,好像还有诉说不尽的痛苦和哀愁。她流不尽的眼泪化为脚下这眼永不干涸的清泉。

这眼泉,现在仍然为当地人饮用。我们去的那天晌午,炎阳当空。泉旁停着一辆三轮车,一男子正用吊桶打水。我们与他攀谈了起来:

“这水还能吃吗?”

“咋不能吃!”男子很奇怪地反问,“我们都吃。”

“能让我们喝口尝尝吗?”

“可以。”

男子把塑料吊桶的水倒得剩下一点儿,递给我们。我们一人美美地喝了一口。

天很热,水却清凉甘甜。

我们站在井边向下望——说是泉,其实近似于井。井口是个长方形的小口,向下二米来深就是水,水面微漾。它就是孟姜女的哭泉。

这个小小的庭院里,还立的一个碑厅,碑名为“孟姜女哭泉碑记”,院墙四周,镌刻着历代名人的诗赋。

院门两边的对联是:千古忠烈女,撼天恸地泉。门额上三个字是:姜女泉。

孟姜女哭长城,人人皆知。我原以为,这个传说距离我们非常遥远,没有想到哭泉这个小地方,竟与孟姜女大有渊源。

据历史学家考证,孟姜女故事源头在春秋战国齐国。孟姜女送寒衣哭长城故事在唐代基本定型,并流传开来。无疑,孟姜女故事表达了人们的一些愿望。比如反抗暴政,希望安定生活的愿望;希望获得美好、忠贞爱情的愿望。人们传诵它,甚至把它附会在一些自然景观上,也总是表达了人们的希望。

可是,哭泉怎么会与孟姜女结缘呢?

也许有一些机缘巧合,只是我们无从得知。不过,更深层的原因恐怕是当地人生活苦焦,吃水艰难。实际上,哭泉处于半山梁梁,长期以来,人们的日常用水还以窖水为主。可以想像,人们多么希望能渴上清冽的泉水或者井水。

为了这个梦想,人们流过多少汗,又哭过多少回?如果眼泪能化成甘泉,甘泉早已涌出,如果哭声能感动天地,天地也不会无动于衷。

而当人们喝上了甘甜清冽的泉水的那一刻,所有的汗水和痛苦都沉淀在记忆深处,珍惜和感念之情油然而生。人们相信,孟姜女一哭而长城倒,那这眼泉何尝不是姜女眼泪感出的呢,那这眼泉,自然也该叫“哭泉”。

如果以上我的推测是合理的,我就不由得对我们的先民心生敬意。他们想像大胆,嫁接合理,他们对哭泉的理解完全是一种大胆美丽的艺术创造。

这一浪漫动人的传说既赋予了姜女以献身、造福的意义,给姜女形象增加了新的内涵,同时又给人以深思:一哭而泉出,姜女何其苦!挖掘泉水如此惊天动地,又何其难。姜女的眼泪难道不是哭泉人的眼泪?人们敬拜姜女,其实是感恩关心民瘼,造福桑梓的人。

姜女已去,而昔日伤心泉水,依然清波荡漾,滋润万家。

田汉《过哭泉》诗云:

古城荒祠断碣眠,当年姜女走三边。

关城万里功千古,莫忘民间有哭泉。

民间疾苦不能忘,谁心系民生,人们就感谢谁。

姜女一哭使地泉涌出,而且世世代代为当地人饮用,——如此造福百姓,姜女泉下有知,也当为之舒颜一笑。

至于我个人经历的艰苦磨难,虽不能如姜女一样化为甘泉造福世人,但谁又能说毫无意义呢?它是我人生的一笔财富,我也要感谢!

何况,我个人的痛苦也是时代痛苦的一笔。

哭泉 哭泉

作者:王西奇,富县牛武人,高中语文教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