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泉 哭泉

哭泉 哭泉

哭泉,什麼意思?會哭的泉,還是說泉水喝了人會哭?多奇怪的一個詞語啊。走210國道,行至陝西省宜君縣境內,你就會經過這麼一個叫哭泉的地方。原來,哭泉,是一個小得不能再小的站,處在一個半山樑樑上,不過,也許你一疑未解,一疑又生:為什麼有這樣一個名字,這裡面有什麼說道麼?

說實話,提及“哭泉”二字,就像打開一個記憶的開關:

“哭泉到了,快了!”

頭腦中總迴盪著這樣一句話,愉快而興奮的腔調,說話人不是別人,是我的父親。

伴隨著這一令人精神振奮的報告,他會起身向窗外仔細查看一番,以確定這個地方確是傳說中的哭泉。周圍有人也在嚷嚷,像即將歸巢的鳥雀的歡樂的聒噪。

這是一趟從銅川發往延安的班車。也不知道班車行駛到哪兒了,只能感到汽車在爬山,爬得很慢很慢,氣喘吁吁,不堪重負的樣子。透過車窗望去,路一邊是陡坡,一邊是溝壑,道路蜿蜒曲折。乘客都蜷縮在各自的座位上,車廂裡瀰漫著沉悶和疲憊的空氣。車到哭泉,讓他們暫時高興了一陣,不久又在車子的顛簸和搖擺中昏昏睡去,車廂內又恢復了原來沉悶的氣氛。

其實我並沒有聽清楚,我把哭泉聽成了“苦泉”。啊,“苦泉”!還有這麼奇怪的地名?是不是泉水是“苦”的。聽他的口氣,“苦泉”過了目的地就快到了,就 “不苦”了。

在晃盪的班車上,我小小的心裡懷揣著小小的納罕,暗暗地這樣思忖。

可是我要到的又是個什麼樣的地方?什麼時候才能到達?我一無所知。為乘這趟車,我們父子天未明就起身…已經走了大半天了,還在這大山裡轉悠。

我很羨慕靠窗的座位,因為可以透過車窗觀觀窗外的風景,不至於太寂寞無聊;但是也怕坐在那裡,因為車窗跟前冷風颼颼,有那麼明晃晃的縫隙。

我的雙腳早已凍木,雙腿僵硬,座位把人硌得人座臥不寧。

我祈望汽車能快一點翻過山,快一點結束這漫長的無聊的痛苦的旅程……而旅程的終點應該是個美好的地方。——這是藏在我內心深處的願望。

以上情景發生在上世紀七十年代。那幾年,每到正月十五前後,為了上學,我要隨父做一次長途旅行,從豫西一個貧窮偏僻小山村,到陝北一個同樣貧窮偏僻的小山村。旅途漫長單調還在其次,最難以忍受的是緊張、擁擠、飢寒,以及由此帶來的各種苦痛。完全沒有我們今天所想像的外出旅行的輕鬆愉快。其間要倒好幾次車,最後一次就是由銅川始發的這趟汽車。而宜君哭泉又是必經之地,漫漫長途中的一個不起眼的小站。

印象中,車過哭泉天就沒好過。天寒地凍,道路艱險,大雪阻途。有時走著走著車就停了,要麼是出故障了,司機立刻就要下車檢修,一面罵罵咧咧;要麼前方發生事故,堵住了。也有可能是路太爛了,司機師傅要我們下車步行一段,待車輕裝前進,到達安全地帶,我們再上車……車是那個年代的老式班車,行李背在車頂,像頂著一座小山包。車外冷風呼呼,車內呼呼冷風。乘客們瑟瑟發抖,默不作聲。飢餓、寒冷和疲憊,今天人們難以忍受的,在當時的人們看來,都是天經地義的,是旅途的標配。

哭泉 哭泉

哭泉雖小,車過必停。一停,我才注意到哭泉的冷落、荒涼。路邊有幾所小房子,或許還站著一二個神情漠然者。這些景象又引起了我這個天涯孤客莫名的悲傷和焦慮。

啊,哭泉,“苦泉”,它彷彿與我有了某種心靈感應,我不忍其苦,急欲逃離。所以啊,哭泉,哭泉,連著我人生的哭和苦。

可是人生來就是要受苦的。我的苦,算什麼苦。再訪哭泉,才明白孟姜女才是大苦之人。哭泉的含義是,悲苦人哭出來的甘泉。

春閨人,孟姜女,尋夫範喜良,千里送寒衣。來到了長城腳下,被告知夫婿已死,可是生不見人,死不見屍。孟姜女傷心欲絕,號啕大哭,哭聲震天動地,長城為之坍塌,現出了累累白骨。可憐那孟姜女的範郎,原來早已葬身長城。孟姜女尋得夫君骨殖,就揹著一包骨殖,急急忙忙向南奔逃而來。

經過宜君一處山樑,孟姜女既餓又渴,精疲力竭,癱坐在那裡,再也跑不動了。而此時,遠處又傳來追兵的聲音。這可怎麼辦?孟姜女思來想去,無計可施,不由得大放悲聲。這在這時,奇蹟出現了,就在孟姜女眼淚灑落之處,泉水汩汩湧出,可憐的孟姜女,就坐化她歇腳的地方,她悲苦的面容就面對這眼甘泉。這眼泉,後人給它取名哭泉。

孟姜女有無其人?因哭而泉出有無其事?

我們無法考證,但是,一千多年後的今天,那眼泉水還在;孟姜女早化為泥土,而在泉水旁邊,還立有她的坐像。坐像基座刻有兩個字:淚園。她低首下視,面含悲慼,悲哀地面對著前來瞻仰、來打水的人們,好像還有訴說不盡的痛苦和哀愁。她流不盡的眼淚化為腳下這眼永不幹涸的清泉。

這眼泉,現在仍然為當地人飲用。我們去的那天晌午,炎陽當空。泉旁停著一輛三輪車,一男子正用吊桶打水。我們與他攀談了起來:

“這水還能吃嗎?”

“咋不能吃!”男子很奇怪地反問,“我們都吃。”

“能讓我們喝口嚐嚐嗎?”

“可以。”

男子把塑料吊桶的水倒得剩下一點兒,遞給我們。我們一人美美地喝了一口。

天很熱,水卻清涼甘甜。

我們站在井邊向下望——說是泉,其實近似於井。井口是個長方形的小口,向下二米來深就是水,水面微漾。它就是孟姜女的哭泉。

這個小小的庭院裡,還立的一個碑廳,碑名為“孟姜女哭泉碑記”,院牆四周,鐫刻著歷代名人的詩賦。

院門兩邊的對聯是:千古忠烈女,撼天慟地泉。門額上三個字是:姜女泉。

孟姜女哭長城,人人皆知。我原以為,這個傳說距離我們非常遙遠,沒有想到哭泉這個小地方,竟與孟姜女大有淵源。

據歷史學家考證,孟姜女故事源頭在春秋戰國齊國。孟姜女送寒衣哭長城故事在唐代基本定型,並流傳開來。無疑,孟姜女故事表達了人們的一些願望。比如反抗暴政,希望安定生活的願望;希望獲得美好、忠貞愛情的願望。人們傳誦它,甚至把它附會在一些自然景觀上,也總是表達了人們的希望。

可是,哭泉怎麼會與孟姜女結緣呢?

也許有一些機緣巧合,只是我們無從得知。不過,更深層的原因恐怕是當地人生活苦焦,吃水艱難。實際上,哭泉處於半山樑梁,長期以來,人們的日常用水還以窖水為主。可以想像,人們多麼希望能渴上清冽的泉水或者井水。

為了這個夢想,人們流過多少汗,又哭過多少回?如果眼淚能化成甘泉,甘泉早已湧出,如果哭聲能感動天地,天地也不會無動於衷。

而當人們喝上了甘甜清冽的泉水的那一刻,所有的汗水和痛苦都沉澱在記憶深處,珍惜和感念之情油然而生。人們相信,孟姜女一哭而長城倒,那這眼泉何嘗不是姜女眼淚感出的呢,那這眼泉,自然也該叫“哭泉”。

如果以上我的推測是合理的,我就不由得對我們的先民心生敬意。他們想像大膽,嫁接合理,他們對哭泉的理解完全是一種大膽美麗的藝術創造。

這一浪漫動人的傳說既賦予了姜女以獻身、造福的意義,給姜女形象增加了新的內涵,同時又給人以深思:一哭而泉出,姜女何其苦!挖掘泉水如此驚天動地,又何其難。姜女的眼淚難道不是哭泉人的眼淚?人們敬拜姜女,其實是感恩關心民瘼,造福桑梓的人。

姜女已去,而昔日傷心泉水,依然清波盪漾,滋潤萬家。

田漢《過哭泉》詩云:

古城荒祠斷碣眠,當年姜女走三邊。

關城萬里功千古,莫忘民間有哭泉。

民間疾苦不能忘,誰心繫民生,人們就感謝誰。

姜女一哭使地泉湧出,而且世世代代為當地人飲用,——如此造福百姓,姜女泉下有知,也當為之舒顏一笑。

至於我個人經歷的艱苦磨難,雖不能如姜女一樣化為甘泉造福世人,但誰又能說毫無意義呢?它是我人生的一筆財富,我也要感謝!

何況,我個人的痛苦也是時代痛苦的一筆。

哭泉 哭泉

作者:王西奇,富縣牛武人,高中語文教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