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下的大禹文化遺址是如此的美麗,了解我們禹城的文化

開始
大禹文化價值

“禹城有個禹王亭,大禹治水留英名。”禹王亭既是大禹治水留下的一處古蹟,又是一處龍山文化遺址,具有雙重文物價值。

鏡頭下的大禹文化遺址是如此的美麗,瞭解我們禹城的文化
鏡頭下的大禹文化遺址是如此的美麗,瞭解我們禹城的文化
鏡頭下的大禹文化遺址是如此的美麗,瞭解我們禹城的文化

傳說四千年前

傳說四千多年前堯舜時期,洪水滔天,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鯀治水九年而無效,被舜處死。鯀的兒子禹繼承父業,採用疏導的方法,苦戰13年,終於戰勝洪水,使千里沼澤變成糧田。大禹治水經過禹城縣時,為查看水勢,在城西十里處率百姓聚土成丘,堆成一個“高十仞,廣倍之”的土疙瘩,這就是“具丘”。

鏡頭下的大禹文化遺址是如此的美麗,瞭解我們禹城的文化
鏡頭下的大禹文化遺址是如此的美麗,瞭解我們禹城的文化
鏡頭下的大禹文化遺址是如此的美麗,瞭解我們禹城的文化
鏡頭下的大禹文化遺址是如此的美麗,瞭解我們禹城的文化
鏡頭下的大禹文化遺址是如此的美麗,瞭解我們禹城的文化

明代規模宏偉

大約在明代或明代以前,有人在具丘上建築了一個亭子,取名“禹跡”,以此來頌揚禹的功績。禹跡毀壞後,張邑侯在原地修建了一座禹王廟。明朝舉人紹延達曾撰文描述過禹王廟:“大門三楹,中門三楹……則旋題耀日,珠綱懸星……士人過者,穆然思明德之遠……”由此可見,當時禹王廟的規模是很宏偉壯觀的。


鏡頭下的大禹文化遺址是如此的美麗,瞭解我們禹城的文化
鏡頭下的大禹文化遺址是如此的美麗,瞭解我們禹城的文化
鏡頭下的大禹文化遺址是如此的美麗,瞭解我們禹城的文化
鏡頭下的大禹文化遺址是如此的美麗,瞭解我們禹城的文化
鏡頭下的大禹文化遺址是如此的美麗,瞭解我們禹城的文化

康熙年間禹王亭

清朝康熙年間,禹王廟又破落不堪了。甲午年間,禹城知縣曾九皋,答應百姓的請求,“復草創焉,塑像焉,置田數畝,招僧而祝之。”從此以後,“禹王廟”改稱“禹王亭”。


鏡頭下的大禹文化遺址是如此的美麗,瞭解我們禹城的文化
鏡頭下的大禹文化遺址是如此的美麗,瞭解我們禹城的文化
鏡頭下的大禹文化遺址是如此的美麗,瞭解我們禹城的文化
鏡頭下的大禹文化遺址是如此的美麗,瞭解我們禹城的文化

記憶遙遠模樣

至於禹王亭的樣子,據老人回憶,禹王亭佔地約40平方米,牆是用灰色的大磚壘成,頂部用綠色琉璃瓦蓋成,其餘為木質結構;門扇,可伸可縮,二層樓上有高一米八九的泥塑大禹全身坐像,面朝東方,上塗金黃色,間配他色。坐像兩側各有一年輕女子,手持日月龍鳳扇。坐像前上方有一刻著“神功千古”的橫匾;樓閣前左側有平房三間,平房南另有一小屋,為看廟之人所住。小屋附近有一棵碗口粗的松樹,上掛一口古鐘。樓閣前右側有平房5間。

鏡頭下的大禹文化遺址是如此的美麗,瞭解我們禹城的文化
鏡頭下的大禹文化遺址是如此的美麗,瞭解我們禹城的文化
鏡頭下的大禹文化遺址是如此的美麗,瞭解我們禹城的文化
鏡頭下的大禹文化遺址是如此的美麗,瞭解我們禹城的文化
鏡頭下的大禹文化遺址是如此的美麗,瞭解我們禹城的文化

衰落文化破壞

禹王亭的香火曾在清末和民國年間出現盛況。解放後,也在亭內辦過學。遺憾的是,人們沒有妥善保護,使它日漸衰敗。“文革”使它全部毀掉,只剩下幾根與土丘面相平的殘柱。

鏡頭下的大禹文化遺址是如此的美麗,瞭解我們禹城的文化
鏡頭下的大禹文化遺址是如此的美麗,瞭解我們禹城的文化
鏡頭下的大禹文化遺址是如此的美麗,瞭解我們禹城的文化
鏡頭下的大禹文化遺址是如此的美麗,瞭解我們禹城的文化
鏡頭下的大禹文化遺址是如此的美麗,瞭解我們禹城的文化

今天文化的復興

大禹治水距今已有四千年的歷史,但人們仍在頌揚禹的不朽功績。禹城人民把生產出來的最美最香的酒,冠以“禹王亭”的美稱,它的醇香伴隨著禹王的美名,飄向全國各地。當年大禹戰鬥過的地方,已變成千裡良田;滾滾的徒駭河水馴服地流過它身旁,歡快地唱著人定勝天的讚歌。禹城人民,正以當年大禹冶水的幹勁建設著自己的幸福家園。

鏡頭下的大禹文化遺址是如此的美麗,瞭解我們禹城的文化
鏡頭下的大禹文化遺址是如此的美麗,瞭解我們禹城的文化
鏡頭下的大禹文化遺址是如此的美麗,瞭解我們禹城的文化

發展文化的繼承和發揚

禹城經濟繁榮,社會穩定,為保護和繼承民族優秀文化、弘揚大禹精神、探討大禹文化,禹城市政府於1996年決定重修禹王大殿和禹王亭,並於1997年1月順利完成。二十一世紀之初,禹城市政府再次整修禹王亭景觀,將其建成供人觀光、遊玩、考察、研討、休閒、娛樂的開放式古文化 “禹王亭”公園。園內有禹王殿正廳,進廳是 “禹王亭題記”碑和為建禹王亭捐資的 “功德碑”,左右兩側是 “大禹世紀鐘”鐘樓和鼓樓。再往裡走,中間是享殿,享殿內塑大禹治水像和九鼎模型。享殿兩邊建有碑廊,安放著遺存和當代名士頌大禹功德的碑刻。穿過享殿,是禹王大殿正殿,大殿上方懸掛著曾九皋縣令親書的 “神功千古”匾額,門兩邊是取自大禹陵清乾隆皇帝撰寫的楹聯。進大殿,正中塑禹王神像,左右兩邊還塑有曾協助大禹治水的四位功臣:皋陶、伯益、后稷、啟。周圍牆上配以有關大禹治水的木刻壁畫。正殿兩邊為東西配殿,分別闢為 “禹城出土文物展室”和 “禹城回顧展室”。出後門,便是山東省重點保護龍山文化古遺址——具丘山,具丘山上新建六楞形禹王亭。具丘山後右側是打於唐代的神井。禹王亭公園內,蒼松翠柏,綠樹成蔭,景色怡人,此乃大禹文化之聖地。

鏡頭下的大禹文化遺址是如此的美麗,瞭解我們禹城的文化
鏡頭下的大禹文化遺址是如此的美麗,瞭解我們禹城的文化
鏡頭下的大禹文化遺址是如此的美麗,瞭解我們禹城的文化
鏡頭下的大禹文化遺址是如此的美麗,瞭解我們禹城的文化

詩歌丘禹跡》

四周青未了,大野入雲橫。

客子登高望,悠然萬里晴。

古今空代謝,天地自成平。

緣此思明德,千秋俎豆榮。


鏡頭下的大禹文化遺址是如此的美麗,瞭解我們禹城的文化
鏡頭下的大禹文化遺址是如此的美麗,瞭解我們禹城的文化
鏡頭下的大禹文化遺址是如此的美麗,瞭解我們禹城的文化

國家3A級旅遊景區

  禹王亭古蹟始建於唐代,後經諸朝擴建修補,至明代改建成禹跡亭,由翰林劉士驥作《禹跡亭記》以記之。清康熙五十年重修,改稱禹王亭,後毀於戰亂。1996年禹城市重修禹王亭。
  現禹王亭博物館以禹王亭、禹王殿正廳為中軸線,集古建、水泊、園林於一體,清式建築為主體,配以享殿、配殿、碑廊、鐘樓、鼓樓,另有名人字畫、石刻、展覽室等建築設施。其中,位於殿後的具丘山遺址,南北長45米,東西寬50米,高8米,山上建有八角重簷雙排柱亭。相傳,4000多年前大禹治水時,曾在此具丘為山,登高望遠,察看水勢,具丘山因此而得名。
  禹城市大力發展文化旅遊產業,以城區8公里徒駭河水利風景區和相關水系景觀為基礎,以禹王亭博物館周邊6平方公里文化旅遊產業園為核心,打造中國大禹水生態文明新城——大禹水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