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要讓孩子怕父母,而是要讓孩子知道,父母相信與支持孩子

不是要讓孩子怕父母,而是要讓孩子知道,父母相信與支持孩子

以前跟孩子們在溝通不同意見與想法時,他們冷不防的,會丟出一句很值得玩味的話:“您以為我怕您嗎?”我總是很認真的跟他們說:“我從來沒有要你們怕我。”

父母為什麼要孩子怕自己呢?親子是仇人嗎?還是為了要樹立做為父母的權威嗎?

孩子會長大,父母會老。如果,父母的尊嚴與價值,只是建立在孩子的懼怕與驚恐之上,那這樣的價值與尊嚴,隨時都會破滅與瓦解。

父母只是比孩子更早來到這個世界學習,而我們生下孩子之後有了更多互相學習的機會。父母,是要給孩子情感上的灌溉與涵養,讓孩子在接受愛中,也學會了付出自己的愛。另一方面,父母也要不停的引導孩子,做理性思考能力的訓練與建構。

常常有人問我,要怎麼跟孩子溝通?孩子現在很叛逆,動不動就發脾氣,要怎麼辦?對於跟孩子溝通的方法與技巧,就孩子的發育進程,應該分成四個階段:

一、從懷孕到學齡

胎教真的很重要。在懷孕時期,常常跟胎兒說話與互動,在孩子誕生後,真的比較好帶。

孩子出生後,扣除睡覺的時間,就要天天跟孩子說話。透過大量的聽,孩子才可以學著說。當孩子開始會說出有意義的字彙時,更要不厭其煩的引導孩子說話。

當孩子可以用說話來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意見時,你的教養,才可以在雙向的互動交流中,容易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從小學到前青春期

孩子進入學校上課之後,要每天問問他在學校的狀況。這個階段,要慢慢的把親子對談時間,變成聽孩子說。一定要讓孩子有說話的機會和權利,不然,現在你不懂得聽,以後他會根本連說都不願意對你說。

在小學中年級時,就要跟孩子分析,他以後進入青春期會遇上的身心變化。讓孩子在心裡對青春期,先有一個概念,免得在日後發生情緒失控時,自己都會感到害怕。

三、青春期

孩子在青春期,會出現叛逆的頂撞行為,在所難免,但是,青春期耍叛逆,並不是百無禁忌的免死金牌。當孩子情緒失控時,父母不需要隨之起舞,可以讓他自己發洩出來後,自己恢復冷靜。但是,在事後要進行良性的溝通,要糾正孩子錯誤的言語內容或是行為。

父母可以包容子女,但外人不會因為孩子說自己在青春期,就可以有失控的言行。父母一定要讓孩子建立正確的觀念,所有的言語和行為,都是需要負責任的。父母沒把孩子教好,讓他日後在大社會的衝撞中,才學習,那付出的學費或代價,是無法精算的昂貴。

在青春期,父母最重要的功課,就是協助孩子建構理性思考與溝通的能力。孩子在青春期前,得到了感性的愛的涵養與灌溉,在青春期,就要把冷靜的理性思考能力,建構起來。

孩子的青春期拉的愈長,就表示他的成熟期愈晚,這對孩子來說,不是好事。

在初中階段,孩子的第二性徵,都會慢慢出現,當他的身體逐漸長成大人,卻還用著青春期當藉口的叛逆行為,不是既衝突又不協調嗎?

教會孩子尊重與自重,尊重自己在家庭裡的身分與責任,自重自己是一個逐漸成熟的個人。每個人都有情緒與壓力,不是打著青春期的旗幟,就可以一再的任性叛逆。

你可以問問孩子:“每個同學都在青春期,大家每天都發脾氣嗎?在臉上寫著,我青春期別惹我嗎?”別開玩笑了,還是在學校談笑風生,可以跟同學好好說話與溝通的人,才會有好人緣。

父母對孩子,不能無止盡的包容與縱容,這樣不是愛,是礙與害,過多的包容與縱容,是防礙了孩子的成長,傷害了孩子的成熟。愛孩子,要引導他成長,不是縱容他拿青春期當藉口。

四、後青春期

當孩子的外貌,蛻變成為大人以後,一定要尊重他的意見與想法,要真的把他當個大人。我們的想法,只能提供他們參考,而不是他人生的作業手冊。

其實,我已經把初一的長子當成大人看,因為他知道我支持他,相信他,也尊重他,所以,我們什麼議題都可以聊。偶爾他情緒不好,跟我說話比較不耐煩時,只要提醒一下,他馬上會修正。

經由跟孩子們天天的對談與交流,我不但更瞭解孩子們思考的脈絡,甚至在聆聽他們的想法與意見後,可以給自己帶來不同的啟發與領悟。這種教學相長的感受,傳遞著“青出於藍,更勝於藍”的感動。

孩子的可塑性很強,你給他足夠的支持與信任,他比你更想證明自己慢慢的,在成長與成熟。不要小看孩子,當你一直只把他當成小孩子,他也就放任自己不長大。當你告訴他,他慢慢長大與成熟時,要負擔自己的責任與義務,他也會長出承擔一切的肩膀。

從說給孩子聽,到聽著孩子說,再到親子之間可以理性的溝通與交流,就是親子一起用心經營的,甜蜜又豐富的家庭生活。這些愛、支持,與信任,會一路陪伴孩子長大,也成為我們老後,反覆回味的精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