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穀鳥的歡唱,拖拉機的「突突」聲,是那年麥收季動聽的交響樂


每年一到五月,舊時麥收的記憶就會浮現於腦際,總也抹不去放不下。布穀鳥的歡唱聲,不時的在耳邊迴響,一幕幕手割肩扛的麥收影像定格在那年六月收穫的季節裡,那是父老鄉親守望一季的幸福,那是豐收的樂趣和付出辛勞的成就。

麥收季節並不單單只是割麥要緊,還要種地。二十年前,人們為了搶墒搶種,大家一般是割一塊種一塊,俗話說五黃六月去種田,一天一夜差一拳,晚種半天就不一樣。

千百年來祖祖輩輩就是這樣一鐮刀一鐮刀收割著,雖然充滿著艱辛勞苦,但也有豐收的喜悅。

溫熱的夏風拂過,那稔熟的金燦燦麥浪只在溫存的記憶中搖曳。

那時候,拉麥子還都是用牲畜,家裡的小毛驢也是鉚足全身力氣,拼命拖動著載滿麥子的車輪,緩慢地吃力行走著。

只有經過農田勞作,才深深體會到“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內涵。

那一年麥收時節美好的經歷,沉澱在流年歲月中,刻在了我們的腦海裡,成了珍貴的記憶和永遠的鄉愁。

兒時的打麥場,大人的繁忙場,孩子的歡樂場。無所顧忌,肆無忌憚的玩耍。

“突突突”拖拉機的轟鳴聲也是那個年代麥收季最動聽的交響樂。

我們這些個吃著饅頭長大的中原人,對麥子有著深入骨血的情感。

顆粒歸倉,袋袋如樁。

四十年前大集體的時代,收割完麥子,大傢伙總要聚在一起商討明年的打算。

曾經的麥田,是鄉村的最美風景,煞是漂亮。

土地,我們的來處,一直都那樣不卑不亢,孕育出一季又一季的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