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酒等食俗

茶酒等食俗

旧时长沙县一般饮用河水和井水。如长沙县金井镇的“金井”,既有神奇的传说,也是附近农户取水的地方。至于山区,很多人家自古就食用“自来水”,他们用竹枧将山后清泉引入家中水缸。夏天,城乡都喜欢饮用凉茶,即用金银花、淡竹叶、夏枯草、车前草、薄荷之类,加上石膏煎水代茶,既香甜可口,又清热解暑,利尿解毒。

茶叶多自产自制,也有用黄荆叶、十大功劳叶等代用的。有的人家喜欢吃芝麻豆子茶,即在泡茶时加入炒熟的黄豆芝麻及姜末等。由于长沙人离不开茶,故把茶与饭并称,问人家有几口人,常说“有几个人吃茶饭”。

长沙县自古即为茶叶重要产地,饮茶习俗盛于唐代。人们普遍认为,喝茶能生津止渴、助消化、提神,故俗有“饭后一杯茶,我是皇帝老子的爷(读音牙)”之说。长沙县人习惯喝绿茶,尤爱喝谷雨前茶,农民则喜欢喝自己熏制的园茶。农家以大瓦壶“老母叶”泡茶,俗称“包壶茶”。来客时,用本地产的茶叶冲开水,俗称“泡茶”

以茶款待来客为长沙传统礼俗。清末民初,小康人家用盖碗泡茶,用茶盘托出置于茶几,茶几靠近神龛一边为上首,对座为下首。宾主坐定,主人前伸右掌表示请客用茶。用盖碗泡茶既可保温,又可随意调节茶叶溶解的速度,如掀开碗盖用其刮动茶水,使茶叶上下翻动,茶味即可变浓。用茶时,有的炒薯片,或以煮熟的红薯、芋头和糯米粉做成糕点作招待。洽谈生意或公务则俟茶叶缓缓溶解,隔盖吮吸,细口品尝。如主人端茶碗向前平举则表示送客,客人应即起身告辞。

旧时,普通茶楼一般摆方桌三四张,大店多至数十张;桌四周摆条凳,不分上下,随便入座。坐茶馆的人包括各阶层各行业,有的洽谈生意,互通市场信息;有的调解纠纷,宁人息事;有的是邀朋呼友,歃血为盟;有的故旧重逢,互诉离衷;更多的茶客为颐养天年的老叟,他们或畅谈小道消息,或闭目养神。另外有小报记者、刑警密探、帮会袍哥、插旗子的、跑码头的、流氓地痞等出入其间,虽然人群庞杂,良莠不齐,但有一个共同之处,即闲谈时轻言细语,保持安静。如有大声喧哗者,则斥之为“不懂味”。因此,茶馆品茶能揭示各个不同时期的茶文化和政治特征,为长沙县的一大特色。茶馆的茶多谷雨后粗茶,投放量多。精于茶道的人谓“头遍茶香,二遍茶浓”,茶客多爱喝略带苦涩的浓茶,饮之使人心旷神怡。

茶酒等食俗

在战国时期,今长沙县就有酿酒、饮酒习俗。《楚辞》中的“楚沥”、“醴”、“酎”,即酒的原始称呼。“醴”就是将米粮发酵后压榨的酒汁,相当现今的糊子酒,俗称“酒糊子”。用醴经过蒸馏即现今饮用的白酒。“酎”即醇酒。南宋时曾在岳麓书院讲学的理学大师朱熹解释“酎”:“春酿之,孟夏始成。汉亦以春酿,八月乃成。”前者今称“桃花酒”,后者称“桂花酒”或“重阳酒”。因为这两个季节的气温适宜发酵,出酒率高,长沙农村至今仍沿袭此俗。

长沙县酿酒原料多用谷或米,俗称“谷酒”、“米酒”。农村在节庆中习惯做糯米甜酒,用甜酒冲蛋或煮蛋,有的放红枣、荔枝、桂元、蜜枣等。长沙酒市场大体上分烧酒、绍酒和药酒三大类。

烧酒即白酒,以酒精浓度高,能点燃而命名。优质烧酒清澈如镜,商家以“镜面酒”命名;另外在酒杯中能堆出杯口而不外溢,俗称“堆花酒”。粤汉铁路通车后,山西汾酒进入长沙,俗称“西汾”,之后武汉仿制的汾酒,酒精含量超过“西汾”,大受酒客青睐,俗称“汉汾”。20世纪30年代,贵州的茅台酒进入长沙,与汾酒成为长沙市场上“三大名酒”。

男人饮酒喜欢饮40—60度的粮白酒。妇女饮酒的不多,习惯在节庆中用糯米甜酒待客。嗜酒的人常在闲时坐酒店,喝零酒。

长沙乡间在秋收之后,有的人家要蒸点过年酒。蒸酒有专门的师傅,仅一家人请他蒸酒他是不会来的,因为蒸酒的设备很苯重。他在应许多家之约以后,再按居住地方的远近合理安排路线上门。乡下有“蒸酒打豆腐,称不得老师傅”之说,意思是失误难免。气温对酒药发酵起很大作用,摄氏20多度是理想温度。农家不可能有恒温条件,天气太热酒发酸,天气太冷则不发酵。另外,农舍卫生条件也有限,混入杂菌的可能性大,所以酒味酸、苦、杂,出酒率低的情况时有发生。蒸酒之日是酒徒们的节日。邀几个酒友,炒几个农家菜,接一壶又热又香的谷酒,开怀畅饮,漫话桑麻,古风存焉。

茶酒等食俗

吸烟以成年男子居多,也有少数中老年妇女。清代,一般百姓吸旱烟,自己种烟,备有竹节烟竿,配铜烟嘴、烟锅;烟叶切成丝,盛于荷包烟袋。部分财主绅商吸水烟,用黄白铜制的水烟壶和烟铺专门刨的烟丝。

长沙烟草种植始于清中叶。光绪《善化县志》载:“近年种焉(烟)几成美利,或至废田园而为,一亩之焉可获利数倍。”刨丝作坊是清中叶从福建、江西传入的,到清末民初已十分发达。福建人开设的刨丝作坊,选用福建汀州、上杭等地运来烟叶,自制自销,所产烟丝称为“建条”,色泽金黄,气味芬芳,在长沙市场甚为行销。江西人加工的烟丝称为“西条”;本地商人用宁乡黄烟和湘潭下湾叶刨成的丝烟,称为“土条”。

清光绪二十二年(1907年),英美烟草公司来长设立分公司,推销纸卷烟,“哈德门”等牌号香烟的路牌和壁画广告随处可见,此后长沙人的吸烟方式有所改变,由吸旱烟逐步转变为吸纸烟。不少商贩从贵州、河南、广东等地购入烤烟,掺杂本省的晾晒烟叶,仿照洋烟,制作手工卷烟出售。穷人则仍将烟丝用纸片卷成“喇叭筒”抽吸,吸水烟者逐步减少。50年代以后,除少数老人仍吸旱烟外,多数人吸纸烟。

茶酒等食俗

槟榔

长沙人嚼槟榔传自湘潭。20世纪40年代,湘潭客商在坡子街开设甘记槟榔店,引用湘潭槟榔加工技术,放少量石灰糖浆,俗称“改良槟榔”。这种槟榔咀嚼时对口腔刺激不大,为长沙县人所喜爱。后来吃槟榔成为与烟酒并列的社交方式之一。敬酒、敬槟榔俗称“开烟、开槟榔”。市场槟榔以海南产品最佳,肉细嫩,残渣少,口感强烈,为盛宴后解油腻、助消化之佳品,甚为中年男士所喜爱。

嚼槟榔的风俗有一传说。相传清朝顺治六年(1649年),清兵在湘潭屠城九天,尸积如山,血流成河。为了掩埋尸体,防止疾病流行,湘潭风竹庵的老和尚传授了槟榔蘸石灰咀嚼以辟疫气的方法。从此以后,嚼槟榔便成了湘潭、长沙等地一种风俗。《潭州竹枝词》对当时人们边看戏剧边嚼槟榔的情景作了生动描述:“风流妙剧话情长,艳态娇容雅擅场,一串珠喉歌宛转,有人台下掷槟榔。”据《本草纲目》记载.槟榔具有杀三虫,疗诸疟,御瘴疠的功效,嚼食之可以辟瘟开胃。可见,嚼食槟榔有一定益处,但嗜好成癖也有弊端,易致口腔癌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