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宗明绘画之路浅析

张宗明绘画之路浅析

宋人苏东坡说过:“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论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诗忌直说,画忌无韵,“形”是具体可观的,“韵”则是一种感受,没有形以外的感受,则不能称为艺术,所以,人们总是以“弦外之音、味外之味”来比喻艺术作品之妙。能表达感受并引起观者共鸣的作品,才是艺术的根本。正如马蒂斯所说:“只有他忘掉一切他所见过的玫瑰,他才能创造自己的玫瑰。”我想,这里的“自己的玫瑰”应该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气”吧!黄宾虹的雄浑,齐白石的天真,傅抱石的恣肆,潘天寿的刚劲,李可染的厚重,成为他们绘画得以成功的因素。艺术上要有自己的面貌与画风,是一件很难的事,风格之难得,难就难在艺术家对现实反映的独创性上,难就难在对独特的艺术形式的发现上,尔后,去揭示现实生活中的美及其内在的含义,开创别人无法替代的艺术之美。画家宗明在画坛上一直在努力为自己打造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画有令人喜者,有令人惊者,有令人思者,我认为宗明的绘画属于第二种,其韵趣之跃然,情思之飞动,意兴之勃发,成为宗明多年来的追求所得,现代水墨和彩墨创作成为他的努力方向。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人们对现代水墨画的提法开始关注,谈论也较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自从不同的角度,为一种理论上的认知和学术研究而各抒己见。“新笔墨”、“观念水墨”、“抽象水墨”、“实验水墨”等,都是对中国画艺术发展流向中不同现象的表述。宗明是一位年轻的画家,更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创新是他的愿望,大胆去实践是一种可喜的态度,他的新作,如《幻秋》、《秋山唱晚》、《夜山》、《静湖晨曲》和《寻梦荷塘系列》、《清供系列》等一批作品有一种超乎平常的想象,是“有令人惊者”的美感,勇敢地探索前人很少涉足之形式表达,取得了可喜的创作成果。

诗言志,歌咏言,成为诗论纲领,“言”,心声也,应目会心,以心感物,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以心观物,以物移情,有情有心,方臻妙品。宗明的花鸟画,我的看法是自娱之物,他以画来平衡纵深的思想,获得心灵的畅然,是一种精神的需求。

张宗明绘画之路浅析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文艺思想获得了空前的解放,美术界,潮起潮落,风雨多变,对传统的研究,对美术运动的观察,争论不休。宗明生活在这个时代,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对画家的影响极大。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种尊重和秉持的心态,对西方文化,有一种洋为中用的态度,他的画并不僵化地做传统的代言人,以继承为基础,以创新为主导,构成了继承与变革“对立统一”的关系,在长期的反思与追寻、研究与观察之中,默默地走着自己的求新之路。宗明是一个勤奋的画家,多年来创作的画作逾千幅,花木有心皆有生命,以花木为媒介,寄托他对人生、对社会、对事业的真实感受,大自然的风风雨雨、花开花落,通过绘画作品来传达他的情绪,在他的画作里,很少有市场习气,更没有故意造作的影子。宗明的绘画呈现了他与大自然亲和的情怀,“意象造型”,以不到之到,不周之周,笔不到意到的原则依神写形,以笔畅意,追求简约,以心作画,少有迟疑,没有工匠之气,这一切的取得,与他的书法功底和勤奋读书有关。宗明在公安部门工作,业余时间从事绘画,自学成才。在这条艰辛的上,需要有一种长期坚持的韧性,也难免走一些摸索的弯路。世事沧桑,波澜起伏,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有晴天丽日,也有风雨交加,在他的个人问题上,既有相濡以沫的真情也有淡漠如冰的痛苦,如今,他已过不惑之年,回顾往昔,更觉时光如驹,时不我待,纵情画事,不计晨昏。

宗明学画,早年投师张宽先生门下,复又得到马自强先生的教诲,此时也与我相识,相知而成为挚友,岁月匆匆,已过二十余年。我是个版画家,中国版画最高奖“鲁迅版画奖”获得者。我喜爱安静、寂寞、平淡和超然,对待绘画艺术,信奉“法本由人起,法本由人灭,起灭自由人,法本无起灭”的中国道学哲理。“破成法之法,无法而法立”成为我的追求,我很少用毛笔画国画,一个耍刀子的版画家从事中国画创作,其作品纯属滥竽充数,难入中国画传统之列。一天,接到宗明的电话,请我去他家看看他的近作,其中有幅作品形式感不错,但我觉得过于传统,于是我用纸片为他改画,边改边讲,向他阐述我的艺术思想“造化在手,心运无穷,质延古意,文变会情,无法之法,独辟蹊径,不西不中,是画即可。”画改好后,宗明很是喜欢,问我起个什么名字?我便即兴呤道“惚兮恍兮有无中,有法无法法自成,风兮雨兮真情在,一点一滴藏秋声。”就叫《秋声图》吧!这幅四尺整宣的大横披就成了我和宗明的合作作品了。

新时期随着我国的进一步改革开放,多元的社会,多元的艺术,多元的标准,具有流动性的表述,地域文化的差异,正在不断被清除,人类的大一统,大大推进了人类的文化交流,作为个体的自我,不可能阻止艺术进程的速度。写实、写意、抽象、意象,呈现出的都是表现人类社会的真实,其艺术手段源于个体对存在的认知。文化决定思维,思维决定表现,情于心,形于言,奥妙的大自然,才是人类的审美之源,熟察万物之性情,妙合天趣于笔端,宗明的绘画受到东西文化的多层次影响,他通过对史论的研究,将东西方文化的美学思想,化入他自己的绘画之中,诗化的心迹,不似之似的造型,浓淡相宜的笔墨色彩,都以一种自然、自由的姿态得以释放,毛笔的功能,笔墨形式的特征,满足他这样一种心性的贯通。

张宗明绘画之路浅析

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精华,是几千年累积下来的一种具有美学价值的民族艺术规律,像大海,广阔而又深沉,“山凳绝顶我成峰”的大好风光,全凭个人去领略。作为一种文化精神,绝对不是固定、僵死的形式,它只是艺术发展中的过程,先有生活,后有艺术,生活改变了,艺术要跟上时代。先有具象,后有意象,之后才有抽象观念的诞生。绘画艺术,不是客观事物的现实,而是超验的存在精神实体,具象、意象、抽象不过是艺术表现的形式,画家在生活中,由内向外,由理性到感性,首先是内在观念性的实质,即思想、情感和创造意识,而后才是规则,按照美术的规律进行概括、提升,由创意向图式构想转换。造型、色彩、笔墨技巧,呈现出来的是物的外在形式,由此而唤起的“象”,从心理学上解释是表现,从艺术作品上说是意象,这种“象”是一种想象的空间显现,恍兮惚兮,虚无飘渺,具有无限流动和变异的可能,与其相伴的是艺术家灵感的显隐和情绪的消长。这种“象”是艺术家心理结构与来自外部世界的信息所形成的一种主观认识,它随着艺术家的情绪节奏的参透、撞击和影响,作品的内在形式便由此而产生。从艺术角度来说,先有内在形式,后产生外在形式;先有精神想象中的胸中之竹,才有技术笔墨下的手中之竹,而对读者来说,首先看到的是艺术的外在形式魅力,而后去理解内在的意趣,意中潜形,意高则高,意远则远,两者合而为一,才获得彼此的接纳与认同。宗明的绘画是意象的,所谓“意象”,指形中有意,意中潜形,中国人是用意念、意象、意趣、意韵这些真实但又不确定的意会性去认识中国绘画的传统的。宗明的画有传统的因子,画的比较大气。大气是一种意境、胸怀、气魄、豁达、崇高等积极向上的状态和气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因此成为写人状物的褒义词语,同样对绘画来说,大气是指表现构成作品的因素,如构图、造型、意境等所体现的一种综合的笔墨效果,代表一种难度和高度。大气不是指表面形式的大、粗、重,也不是剑拔弩张与锋芒毕露,而是内敛的,准确把握审美取向的,一种老到成熟的表现。

艺无止境,重在发现,艺术发现高于一般模仿,也高于一般反映和再现。艺术家笔下的对象,不再属于自然,因为画中的自然,已包含着艺术家的深情、观念、和修养。品格和品位,是艺术家定格的生命线,它是由艺术家的情操、素养而定,博观约取,厚积薄发,自适其适,自见自性,无为而为之。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其艺术作品自然而超脱,无心求之,尽得天趣,达此境界者不多矣。宗明和我在艺术活动的经历上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有一种能长期坚持下去的韧性,艺术上的一得之见都是来自个人的实践。相识二十年,是一段愉快的共同创作的过程,在这段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受益良多,也就有了共同的艺术语言,回顾起来仍令人神往。

张宗明绘画之路浅析

我写这篇短文,正是以此种相似的艺术语言谈出我对宗明绘画艺术的感受,聊以充作他第二次个人画展的序言。文末赋诗一首,望宗明通向更高的艺术境界:

艺海莽原无坦途, 有法无法无成竹。

创作原本重探索, 画在修养多读书。

三分技巧七分悟, 画有真诚美自出。

读书深思立身道, 人品画格双丰收。

张宗明绘画之路浅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