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當代書法藝術創作研究

海峽品牌雜誌社 黃 鑫

一、藝術個性是藝術家的生命

書法是一門藝術,書法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是世界藝術之林的奇葩。書法是一門學問,一種文化。書法藝術是建立在漢字的基礎上的藝術創造,具有審美的藝術價值。書法是一門奇妙的藝術。

中國書法既是無聲的音樂,紙上的舞蹈,又是詩意的線條化,以表現和抒情為主。她是藉助於漢字形式的結構,充分發揮毛筆的特殊性能,通過抽象的點畫線條的流蕩旋折、收擒縱放等造型運動,將主觀內宇宙和有靈世界各種物態以及生命形象集中、提煉、濃縮、轉化而為“有意味的形式”。書法是線條(點畫)的藝術組合,線條的質量是書法藝術的基礎,是書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書法創作上很講究筆墨結構,筆墨結構不僅在形似,而且在於神似,在於筆韻。

淺談當代書法藝術創作研究

中國書法藝術從一開始就和文化有著天然的聯繫,文人和書法之間本來就存在著不可分割的情緣。有不識字的“畫工”但決沒有不識字的“書奴”。明嶽正發出這樣的議論“畫、書之餘也。學者於遊藝之暇,適趣寫懷,不忘揮灑;大都在意不在象,在韻不在巧,巧則象,工則俗矣”。書法藝術並非純形式觀賞藝術,它須讀其文以品味其文學內容之情境;觀其藝,以欣賞其書法形式美之情境。書法作品表現形式是線條藝術,其基礎卻是字外功夫。書法屬於美學範疇,而其創作又不可避免地與文字學發生關係。書法作品應文、書兩境俱美,並且無錯字之瑕,才可謂完美的書法藝術作品。書法不是“獨立”的藝術,它是中國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不能脫離中國文化而“獨立”。書法不僅是表現自我書法個性美的一種形式,同時也是表現自我文學個性美的最佳載體。發自自我性靈之詩文,以之作書更為自然,更能深入表現其意境。宋人晁補之雲:“學書在法,而其妙在人,法可以因人而傳,而妙必其胸中所獨有。”妙是一種體現心境於形質之中的精神旨趣,需要用靈心慧性去體悟。悟,是對事物本質的一種直觀而透徹的察照能力。這是書法家人格的涵養,天機的培植,心靈的化育、德識才學等內外工夫的全面修養,也就是一種文化的軟性綜合積累。能感、能思、能憎、能愛,能運用思維財富而獨有所悟,才是一個真正人的完整的生存方式,才能體現出作為人的高貴面與尊嚴感,才能體現出藝術存在的意義,才能創造出放射人格光輝,獲得獨立藝術品位的偉大作品。

魯迅先生說過“美術家固然須有精熟的技工,但尤須有進步的思想與高尚的人格。它的創作,表面上是一張畫本,一個雕像,其實是他的思想與人格的表現。”書家要獲得藝術個性的自由展示,首先要衝破僵化的藝術思維模式,去認識必然,掙脫必然(即認識客觀和認識自我。感悟自然和忘懷自我)才能進入自由的創造境界。書法品位的提高,在於培養完美和諧的個性情感,塑造純潔高尚的精神境界,創造活潑多樣的表現形式,展現生動鮮明的時代風貌。對於書法藝術而言,學問的價值最終要體現在豐富作品內涵和形式創新上,同時也包括理論的創新和發展。時下,草書的創作十分繁榮,能者甚多,新作萬千。大有鋪天蓋地之勢。行草書藝術是最需要精諶功力,創作實作的難度也是相當大的。草書需要堅實的書法功底,草書需要才情,最具有藝術表現性的就是行草書。書法中諸體的創新,以行草書為容易,實也最難。難在何處?主要原因在於傳統的行草書藝術成就最高,最講功力和才性,也最講筆墨和結構。《書概》說:“觀人與書,莫若觀其行草”。書家的情緒、情感以至自我的氣質,也在草書的律動中自然地流露出來。草書之難在於快速實成骨力與氣度組合,展現作者控制筆墨、架構字形、調度通篇的能力。需要從形質到膽識的修養,是“非力運之能成”的書體。靈動使轉提按中生髮峭拔之質,能自如的收放開合流露舒宕之氣,錯落有致、擒縱適度。書法創作很講究筆墨結構,而書法筆墨結構的追求。永遠不僅在形似,而且在於神似,在於筆韻。今人作草、有膽有意而無筆無形者比比皆是,常令人有欺世惑眾,急功妄為的感嘆。學行草書要有所突破很難,其次形式與內容的拓展,在這些難處上不少人踏步不前,望而生畏,不是在傳統面前踟躇不前,就是忽略傳統過早地另立門戶而不得書法要領。在從事行草書研習書家之中,有既紮實學習傳統,又十分注意張揚個性,在筆墨語言方面進行鑽研探索並取得成果的人甚少。

有漢字書寫以來,寫字就不期而然地發展為書法藝術。現在有些人寫的不是漢字,而是“類漢字”,有的根本不寫字,書法與抽象畫要不要有所區別?書法不是畫畫,它是以漢字書寫自然發展形式的藝術。書法藝術是伴隨著漢字的產生過程共同成長的,它是漢字一種共生物。沒有漢文字書寫,也就沒有書法存在的必要。書法可以作為專門的藝術發展,不寫字只造型,與抽象畫合流,失去自身的特點,也就失去獨立存在的價值。現代社會生活的快節奏,研究著種種的速成辦法,製造出日新月異的轟動效應,人們對接受必要的“過程”失去了耐心。中國書法發展幾千年延續至今書法藝術仍然有無比的生命力,是“過程”孕育了她堅貞的品格。明未唐志契說:“臨摹最易,神氣難得,師其意而不師其跡,乃真臨摹也”。藝術創造離不開個性,沒有個性就沒有藝術。若沒有創造性的個性,就失去了靈魂。書法講究“風神”,風神是指書家作品氣韻的個性風格。“書、心、畫也”,也是心物的交融,是自我心靈的反映,在字裡行間中隱含著形象的生命。晉人尚韻,個性出於自然。唐人尚法,個性成於法度。書法的個性沒有一成不變的模式。如果書畫家是一位庸庸碌碌毫無個性的人,他肯定不會超越古人,超越別人,超越自己,也就創造不出新穎獨特的作品。平日對藝術理論、美學現象的關心,但對書法美學特徵也應系統深入地研究,對與書法有關的方面的問題要多關注和思考。書家對書法的理解以及把握是頗具膽識與魄力的,有著聰慧與穎悟,在藝術語言的個性化方面再加以磨練與強化,有過人的才氣,多是在於文化或書法的思考,氣質修養的影響是極為重要的。神聖的藝術殿堂中,能起到作用的是自我的審美追求與價值取向,有著常人做不到的妙處。書法的表現不僅是停留在技法上,書法中能透著一種不可思議的心靈感受,達到脫俗神妙的境界,書法的根本在於精神,而光靠技巧是寫不出好的書法作品的。書法要注重字外功夫的修煉,全面地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質,打好紮實的基礎。

寫草書難,識草書難,大草更讓人有眼花繚亂的感覺,書法圈外的人,不知正誤,更難別高下。草書崇尚意境,繼承傳統精湛內涵,當今書寫大草的人現在還不能達到唐人那種忘懷機巧坦然表現、清湛絕倫的境地。有些書家在創作中明顯的失誤影響了書作的大局。談到草書創作部分書家對結構的刻意強求,太過於表現,出現文字結構上的俗氣,在傳統書法裡是很少見的,我們應認認真真向傳統學習,老老實實的打好基礎,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地去創新。不可輕走捷徑、拔苗助長,其結果會適得其反。如盲目過分崇拜某種書體或某種書風。如果書作者擋不住誘惑,迎合低俗,趨趕時髦,而放棄了自己原來有價值的追求,就勢必淪為低俗。錢鍾書先生說:“俗的東西就是可以感動‘大多數人’的東西——此地所謂‘大多數人’帶著一種譴責的意味,不僅指數量說,並且指品質說。”

當今書壇有些人急功近利,缺乏品德修養、文學修養、藝術修養,擺脫不了低級庸俗,甚至搞不正之風,拉關係,走後門,自我吹噓,自我推銷,把高雅的藝術活動變成追名逐利的商業活動,離書法藝術越走越遠。作為書家還是寫字都來不得半點俗氣,學寫字重要,但做人更為重要。當一名書家要有充分的心境,靜心沉入歷代經典作品之中去感悟,體驗古人用筆技巧的微妙變化。書法藝術的最高境界是一種象外之象,無味之味,僅靠字內的紮實功夫,則一輩子將無以企及。書法界重視書者的文化修養,同時,又產生了另一個問題,不是所有具有高文化積累的人都有較高的人生境界,都可以不假他力地成為書法藝術家,但書法家不能沒文化修養。對書法藝術潛心和專注可以造成階段性極佳的精神狀態。對書法藝術無比熱愛使藝術觸角變得超常地敏銳鮮活,以理解的動態切入,並作有益的汲取,取得意趣上的重要收穫,吸取其營養以充實其形式與內質。

很多書家在創作中寫自己最熟悉的東西,唱誦在心頭的歌,這幾乎是藝術創造成功的奧秘,書家鍾情過的藝術素材,便是他創作的最好源泉,抄寫一些唐詩宋詞名言古句都已成了一部分書家常有的事,當今大家也不離外。經常看到被書家寫俗的東西還常常在大賽中獲獎。為什麼新鮮生動的藝術感受有吸引力的東西都沒有了,希望書家能有自己的獨特審美角度,挖掘美感不與人同的內容,能夠意識到美的創造途徑,屬於創造和欣賞的範疇,擁有獨特優美和典雅之美,能開闊視野,捕捉傳統精華,藝境深遠、趣味離古而平淡自然風格獨特的藝術語言。每位成熟的書家,必須有明確完整的目標,有相當規模的在書法藝術語言風格上比較一致的作品,才能顯示自己的風格面貌,給人以完整的印象。在當下書壇實際創作中,時常可以看到一些書家完全以導師的面貌出現,有的臨習當代一些書家風格,筆畫中一成不變,俗不可耐,為什麼這些人不師法於前賢呢。另有一種人是字形結構上過於誇張變形,嚴重比例失調,結構形式過分險絕,甚至難以分辨,字中筆畫反差太大,對比過於強烈,以致造成極度失調來體現個性,使人感到很不舒服,甚至有人以風格不一書體不同組合成章,對結構、章法變異的刻意強求,過於表現的結果出現在我們面前,我就把他們定位為名大於法,統稱為紅色書法家。談到書法藝術水平的高低時很容易傷害到一些人,筆者認為這是站在藝術的角度來衡量一個人的藝術水準的高低,對於人格方面也無礙,有些人在學習過程中借鑑了一些古代或現代書家的短處來作為自己的優秀學習範本作為長處來發揮,豈不是貽誤終生。

很多書家都談到藝術個性與傳統、藝術風格、技法線條、用筆用墨。真正的書法藝術創作不是簡單的將自己學會的某一程式重複在自己的筆下。書家如何將平時錘鍊的技巧、創作衝動中的種種意象,在很短的時間內體現在作品中,是一個極為複雜的過程。書法創作還存在著身體的狀態問題。書法創作不全是精神活動,一部分因素是依靠手臂及身體其他組織的肌體運動。而心理的放鬆程度,對手臂的肌肉活動直接產生影響,而這種影響關係到作品的效果。書法創作的成功與否,心理狀態在其中起著關鍵作用,但對書寫心理問題的影響,時間地點和環境都會產生一種不同的效果。書法創作是在一個時間流程中不斷展開的,它必須遵守漢字書寫的先後順序。一次性不多更改的特質藝術創作。藝術個性是藝術家的生命,無論哪一門藝術,缺乏藝術家藝術個性的作品,總是不大被人看中而難於長久流傳的,書法藝術也不例外。藝術的個性是一種創造,是既在法度、情理之中,又能超乎尋常之外的創新,是藝術家技藝功底,學識修養、氣質品性、審美情趣乃至創作靈感都達到一定高度之後的綜合體現,不是故作驚俗刻意雕琢。

二、書法藝術品質的深度覺解體悟

當代藝術家們急功近利的浮躁風氣日盛,它消滅了往日安寧與淳樸。但另有一些書法家被生活重壓擠到懸崖者也大有人在,他們為生活重任所累,買不起宣紙墨汁,創作便只能作罷,生活的待遇不是每個人都公平的,它會扼殺許多天才,同時造就很多平庸之士,為我們今天的藝術製造出許許多多文化垃圾,這同時需要我們充做清道夫去清理和識別。有很遺憾,文字可以包裝和設計書家,但真心的發展還在於書家的作品,天賦和才華是書家的靈魂,像風緣起於我們這個時代的造就,窺視到書家心靈真實的可信程度。

當今書壇中也有混水摸魚的那些功力淺薄的人,忘乎所以,把傳統優秀文化攪得一塌糊塗。有些人缺少文化素養,他們沒有較好的文學、文字功底。現在的蘭亭獎、全國展、中青展、楹聯展、新人新作展便屢屢獲獎的作者,作品中錯字、別字疊出,繁簡不分及不規範草體字等,不符合對聯規則(平仄對仗用韻)寫成對聯,都暴露出自己不足的一面,國展的品質和高水平區別在哪裡?有些作者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水平低劣,這種情況出現,是評委權力相對集中或一家獨言,幾人私下結盟出爐,純屬於一種江湖作風決定了作品的命運,不論作品水平高低,評選過程中,評委與評委之間的搞串聯,是否符合要求就讓它入選獲獎,每屆的展覽說法不一,根據一些獲獎作品的分析,評委在整個評選過程中也過於浮躁。過於扶持弟子其實是一種無形的傷害,對他將來書法藝術發展方面留下一道很深的傷痕。書法官們大部分思想也不統一,鬧矛盾的也有,互相依附在此難免。幾年前隨著政治、經濟、文化的相繼轉型,面對翻滾的商潮使他們的心態嚴重失衡,也變得更加複雜,雜亂的思想裡產生利益與文化的分歧,利益因素有直接影響了學術的品質問題,學術上的公平與否只憑一家之言。書法藝術必然要體現學人的思想和傳統文人的稟賦,並不是掛著頭銜來說服天下有識之士,帶給書壇的只是短暫的狂熱,經不起歷史的見證,其徹底暴露了某些書家的藝術水準的高低,代表不了中國書壇文化的過程,象這類書家只能是在自娛自樂,自我狂歡。作為書家太缺乏自已獨立的藝術語言,沒有開闊的胸懷,藝術的進步只釘在書展的競技賽場上,就象作生意趕行市一樣,利用這樣一個機會坐上這趟班車上路,一但得到了官方書展賽事的默許,生成與傳播就隨著不斷升溫。官方規定的標誌杆那些展覽體制那又是誰訂出來?官方書展的藝術性質已越來越令人生疑。直接一點說就是部分書法官們可能強化自己的地位,擴大自己的名聲;宣揚自己的政績,扶著、抱著弟子成長,想方設法讓這些關係擠進擁擠不堪的書法圈,共同分享瘋狂的大餐,這時候就有想過給以後究竟還能留下些什麼?這樣下去可能會使許多人誤入歧途,不少人被引上彎路迷途遠程,劣性品質影響了整個書壇學術的權威性,每次評選出來的結果,難道都沒有一些遺憾?評選機制完善和程序的完善與合理,以及評委們的綜合素質都有待於提高,“學高為師,德高是範”,身為評委要站在公平合理的高度,負有藝術的責任感,為書壇辦實事,名垂千古。有些實力不夠或非專業書家,他們所具有的專業素質修養就沒有資格坐上評委的這把交椅。評委必須履行的社會義務和必須具備的行業道義,長者的風度另人仰慕與敬重。當今書壇書家互相吹奉也是常有的事了,甚至違背了書法藝術的根本真令人痛心,一個人光做學問還不夠,重要的是還要學會做人,這樣才算得上是真正意義上的學者風範,有利於平等的學術討論,更有利於書學研究的正常展開和健康發展。

當代百萬弄墨染翰的人,人人自稱書家,個個自稱第一。多少想當書法家的人,窮畢生精力,池水盡墨也難成書家。我們每一個人都想盡法子出人頭地,作為有很深中國傳統文化修養的文人。而成書家的人,則又不是專此一技。諸如毛澤東、魯迅、董必武、李叔同等則不然,他們無心作書法家,但他們對書法的天才敏銳感悟,廣博的文化藝術修養,胸懷寬廣,高尚的人格,文書並茂在中國書壇卻佔有了他應有的地位,使他成為世人公認的書家。一切偉大的藝術創作,如果它以雄強秀美為特徵,那麼在它的背後必有更深邃、更隱蔽的內涵只是我們不易發現,保留有一種神秘。

每一個書法家都是從摹寫別人的作品開始的,但有的人從摹寫中走出了自己的路成為書法藝術家,有的人永遠依附在別人的作品上成為附庸,缺少感悟豐富的書法家語言,藝術個性和創造天才,不具備嚴格意義上的書法家素質。摹寫不是為摹寫而摹寫,不能停留於某家的影子裡,藝術家需要臨摹但摹寫必須轉換,從摹寫別人的視覺形式轉換到形成自己的視覺語言,從摹寫別人的精神氣質轉換成對自己的內在精神情感的張揚,通過個性的形式語言述說抒寫自己的情感。書雖小藝,但要達到高境界,卻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它要求學書者必須有廣博的知識和高尚的人格,要有較高的綜合素質。一件好作品是一種情感的表達。

書法作品既然走出書齋,也就成了“商品”或“產品”,而作書則成為一種社會活動,但也要考慮到社會較果。入展、成名、名利雙收,由書法帶來的名譽居於高位獲得聲望和利益。市場經濟型注入了活力滋生了書法的各種弊端,企及邊語境裡。我們不能漠視客觀事實的發生,我以為這種形式的發展有一種根本性的失誤,希望藝術關懷現實生活,關心書法藝術生存發展和命運。借用古人的文字語言機械書寫,當今書壇名家也普遍現象,甚至有些書家抄寫錯字,抄漏字的不少。一件完美的作品不能乎略了文字內容的重要性,大家挖空心思追求技巧與風格的變化,形式表現以及時代特徵抱著探索創新的目的自得其樂。近二十年來繁榮昌盛的書法時代,文字語言無法反映當下的生活、情感、思想與精神,只能取悅於普通人的感官。時下市場經濟無孔不入,對於藝術家的評價日益被藝術以外的因素——如經濟的、政治的、社會的——所控制,因此對於藝術家人格的要求越來越弱化似乎一個藝術家的成就是靠經營或市場運作出來的。就拿中央電視臺第一屆“杏花村”杯電視大獎賽來說,命題給書寫的內容千篇一律,只看字寫的如何,而不管內容是否生動,是否有書法藝術的學術性書法文化內涵?像此類形的比賽只能算是一種技術競賽,而不是藝術盛會。作為書家,不能把書法藝術當作一種筆墨遊戲,或逃避現實。一個書法成名以開始寫字到能夠寫出一般性的書法作品,再到較為得心應手的創作,學書過程充滿了波折,經歷了若干艱辛的實踐和理性和思考,演變和提高真正走上創作之路時歷盡了千辛萬苦,能得到書壇的認可那是一種榮幸的事,但由於評委藝術水平良莠不齊,距精品尚遠,缺乏藝術的高度,“杏花村”電視大賽算是在玩夠一場好玩的遊戲。現實的中國,現實的中國藝術界,在許多時候,真正的藝術或學術水準是不管用的,真正撐起一個人名聲、地位的是藝術以外的東西。書法藝術的發展在今天情境尷尬,正因為它的難度,才決定了它的價值。在這個時代的一批書家的作品創作無法超出清末書家們創作時的動機,決不能代表當代書壇藝術發展的方向或基本策略。我們要站在一個大時代的轉折點的高度上,站在實際的出發點,承擔起這個時代的責任和使命。

夜來隨筆,悟言直必虧,木直必折,吐納作文。情以物遷,辭以情發,然語言之規律不可變。筆者撰寫此文的目的,意不在也不敢指責書法屆的評委專家,我知道實話實說總免不了會讓有些人認為是“大不敬”。以上是十年前撰稿,當時在那麼熱鬧的書壇我只是想從中多學到一些有益的東西,見識一下。我學識淺薄,說了一些讓書壇有威望的書家心裡有點納悶。意思浮淺,知與不知,實為千秋之隔,但筆者可求安然無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