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陽典故傳說——紅軍將領陳昌浩

20世紀30年代,有一位赫赫有名的紅軍將領,他是紅四方面軍政治委員,曾領導過一大批後來在中國政治舞臺上叱吒風雲的人物,如李先念、徐海東、許世友、陳再道、陳錫聯、洪學智、秦基偉、張震、劉華清等。他出自漢陽,叫陳昌浩。

陳昌浩1906年8月出生,湖北漢陽縣人,曾就讀於武昌中華大學、中山大學。1927年5月任共青團湖北省委宣傳部幹事。1927年9月經黨組織選派去蘇聯學習,在蘇聯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11月回國後,歷任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委員兼共青團中央鄂豫皖分局書記、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政治委員、第四方面軍政治委員,成為張國燾手下的重要領導成員。1931年陳昌浩執行張國燾的“肅反”政策,給鄂豫皖蘇區造成了嚴重的損失。

1931年11月7日,紅四方面軍在湖北黃安七里坪成立,徐向前任總指揮,陳昌浩任總政委。在黃安戰役中,陳昌浩親自坐上繳獲的國民黨空軍飛機(被紅軍命名為“列寧號”),帶著手槍、手榴彈監督指揮飛行員,飛往黃安城上空。困守在城中的敵軍以為是空投糧食彈藥補給品的飛機,紛紛跑出工事來,等到的卻是陳昌浩扔下的一枚接一枚冒著煙的手榴彈。

1932年10月,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第四次反“圍剿”失利後,紅四方面軍主力被迫西征。在事關紅四方面軍生死存亡的漫川關突圍戰鬥中,紅軍處境一度極為險惡,張國燾驚慌失措,提出化整為零,讓部隊分散打游擊。徐向前堅決反對這種正好被敵人一口一口吃掉的錯誤做法。陳昌浩堅定支持徐向前,並表示願意率前衛部隊突圍開路。陳昌浩帶領前衛部隊,付出沉重代價,終於殺開一條血路,使紅軍連夜突圍而出,於1932年年底到達川陝一帶,建立川陝革命根據地。

入川后,張國燾提出《入川綱領》,企圖放棄蘇維埃政策,放棄土地革命。陳昌浩和徐向前站出來,公開批評張國燾背離黨中央的方針政策。陳昌浩指出,紅軍在川北立足未穩,前途困難尚多,如果張國燾堅持其《入川綱領》,繼續詆譭蘇維埃運動,那勢必引起“紅四方面軍內部的動盪而影響與田頌堯作戰,對創建新的革命根據地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張國燾終於接納了他們的意見,表示讓步。

長征途中,一、四方面軍會師後,陳昌浩受命擔任右路軍前敵總指揮部政委,隨黨中央和毛澤東北上。中央政治局在沙窩開會時,陳昌浩被補選為政治局委員。

漢陽典故傳說——紅軍將領陳昌浩

1935年9月,張國燾與毛澤東在紅軍南下與北上問題上發生嚴重分歧,陳昌浩成為毛澤東與張國燾爭取對方的中間人物,十分為難,但最後還是屈服於張國燾的壓力,離開毛澤東,與徐向前一起率領右路軍南下同張國燾會合。12月,由於中央紅軍在陝北取得勝利,共產國際同意中共中央的政治路線,並電告張國燾。陳昌浩在政治部編的《紅色戰場》和《紅星》小報上刊登了這一最新精神和中央紅軍勝利的消息,迫使張國燾北上。

1936年10月下旬,紅一方面軍、紅二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會師於甘肅會寧。11月奉中央軍委命令,陳昌浩與徐向前率領紅四方面軍一部2萬餘人西渡黃河作戰,執行寧夏戰役計劃,陳昌浩任西路軍軍政委員會主席,徐向前任副主席。西進的途中,遭遇到駐守甘肅、青海的馬步青和馬步芳以騎兵為主力的“馬家軍”3萬餘人和10萬民團的瘋狂圍追堵截。由於河西走廊地區沒有根據地,沒有黨的工作和群眾基礎,沒有援軍,西路軍孤軍苦戰四個月,殲敵2.5萬餘人,最終未能免於失敗。西路軍指戰員所表現出來的驚天地、泣鬼神的大無畏英雄氣概和獻身精神,成為紅軍戰史上最為悲壯的一頁。

陳昌浩兵敗突圍,因病與徐向前分手,輾轉回到武漢,與老母和妻兒見過面後,趕赴陝北。1937年8月到達延安,被安排到中央宣傳部工作,次年8月去蘇聯治病,在俄十餘年,翻譯了《列寧選集》(第二卷)、《論共產主義教育》等政治書籍,還編纂了國內第一部《俄華詞典》。1951年回國後,他曾在許多場合檢討自己紅軍時期所犯的錯誤,眼含熱淚向他的舊部致歉,獨自承擔西路軍失敗的責任。但他還是無法逃脫命運的無情追擊,“文化大革命”開始後,遭到林彪、江青的殘酷迫害,於1967年7月30日含冤逝世,終年61歲。

1980年8月21日,黨中央為陳昌浩舉行追悼會,稱陳昌浩同志為“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忠誠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評價“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忠於黨忠於人民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