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中興四將」最後只有岳飛不得善終,又爲什麼非死不可呢?

中興四將分別是:岳飛、韓世忠、張俊、劉光世。宋高宗趙構重建宋王朝的時候,在南宋初年宋朝軍人抗擊金軍的入侵的那段歷史被稱為“中興”。在這期間,有四位軍事統帥的抗金功績尤其突出,所以就被合成為“中興四將”。對於中興四將到底是不是上面這四位,其實一直存在著爭議。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都在抗金的戰爭中,立下過巨大的功勞,也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為何“中興四將”最後只有岳飛不得善終,又為什麼非死不可呢?

  韓世忠,字良臣。他是南宋朝著名將領,也是民族英雄。韓世忠身材魁偉,勇猛過人。他出身貧寒,18歲應募從軍後,在抵抗金兵南侵中建立戰功。為官正派,不肯依附丞相秦檜,為岳飛遭陷害而鳴不平,晚年和妻子梁氏(小說中說是梁紅玉)閒居於家中,閉門謝客,不問軍政大事,過著淒涼的生活,他是南宋朝一位頗有影響的人物。

  張俊,字伯英,是成紀(今甘肅天水)人。他是著名的抗金將領,但後來夥同秦檜、万俟卨等人陷害岳飛。岳飛獲得平反後,人們修建了杭州岳廟,其中除了著名的秦檜跪像外,還有張俊、秦檜妻子王氏、万俟卨的跪像,可謂遺臭萬年。

  劉光世,是南宋高宗時抗金將領。字平叔,保安軍(今陝西延安志丹縣)人,劉延慶之子。徽宗時奉命鎮壓河南叛軍張迪,因功授承宣使,充任鄜延路馬步軍副總管。靖康初率部戍邊,敗夏兵於杏子堡。金兵大舉南侵,與韓世忠等共守江南,屢立戰功,升司檢校太保、殿前都指揮使,封榮國公。紹興年間,為三京招撫處置使,率部抗金,後因朝廷主張議和被召回。紹興七年(公元1137年),引疾罷去兵權,拜少師。後因病去世,贈封太師,諡武僖,後追封鄜王,列七王之首。

  岳飛,字鵬舉。岳飛在20歲的時候,開始投軍抗金,精忠報國,他屢立奇功,“岳家軍”名震四方,令金軍聞風喪膽。紹興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將39歲的岳飛毒死於臨安風波亭。乾道五年(1170年),宋孝宗詔復飛官,以禮改葬,建廟於鄂。六年,賜岳飛廟曰忠烈。淳熙六年(1180年),諡武穆,嘉泰四年(1204年)宋寧宗追封高宗的抗金諸將為七王,岳飛封為鄂王。

為何“中興四將”最後只有岳飛不得善終,又為什麼非死不可呢?

四人都是為保衛南宋而立下汗馬功勞的,但為何只有岳飛不得善終,其他三人都是安享太平呢?大致有以下幾個原因。

後來居上遭人嫉

在南宋初年的“中興四將”裡,岳飛出身農家,年紀最輕,資歷最淺。他比張俊小17歲,比劉光和韓世忠小14歲。由於在一系列的軍事行動中,岳飛藝高膽大敢打會拼,且治軍嚴謹身先士卒,富有軍事洞察力,從而數次創下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輝煌戰例。因此,他的聲望後來居上,已經遠遠超過了其他幾位。這一切,大約使上述幾位的心頭相當不舒服。

為此,岳飛曾經給他們寫了數十封信,殷勤致意,聯絡感情,均沒有得到響應。平定楊么之後,岳飛特別將繳獲的大型戰船配備好全套人員和裝備,贈送給韓世忠和張俊。韓世忠畢竟是一個坦蕩磊落的人,他非常高興與岳飛冰釋前嫌。而張俊則認為岳飛是在向自己炫耀,反而更加嫌棄起來。

假如用今天的語言形容,很有可能人們會說岳飛是個性情中人。若用民間的說法形容,大概會說他相當“一根筋兒”。

莽撞進言惹龍顏

大約就在1137年,有一天,岳飛與皇帝趙構談話。君臣二人十分投機,可能是談得興起,岳飛突然相當莽撞的提出,希望皇帝早日解決皇位繼承人的問題。此言一出,談話的氣氛立即急轉直下。趙構呵斥道:“你雖然出於忠心,但是,手握重兵在外,這種事情不是你所應當干預的”。岳飛的臉色當時就變了,十分尷尬。岳飛觸犯了皇家最大的忌諱,手握重兵的武將對皇位繼承感興趣。我們知道,皇權繼承問題在歷朝歷代都是一個絕對核心的敏感問題,人們歷來特別容易把這個問題和那些手握重權、重兵的文臣武將們的政治野心聯繫起來。

誰知,後來,岳飛在一封密奏中,又一次談到這個問題,希望皇帝儘快確定過繼皇子的繼承名分。這就表明他並不是談的高興一時口快所致。

事實上,這件事情確實是岳飛的一塊心病。1127年,中國遭遇了“靖康之恥”後,金國人扣住宋徽宗、宋欽宗不放,有著相當重要的政治原因。趙構稱帝以後,金人就曾經考慮將宋徽宗放回去,用以削弱趙構的影響。後來一直存在一種可能,就是金人以武力扶植一個宋欽宗嫡系當傀儡皇帝,這位傀儡皇帝具有趙宋帝國先天的大宗正統地位,將使南宋政權相當難堪、被動,甚至對其存在的合法性都可能形成挑戰。當時,部分地區為了對抗這種可能,趙構從太祖趙匡胤一系挑選了兩位皇室子孫,過繼到自己名下,但還沒有確定究竟是由哪一位繼承皇位。岳飛的提議,從抗金斗爭的現實出發,雖然是好意。但是,這種好意是否能被皇帝愉快的接受,卻大成疑問。

陷入險惡漩渦

岳飛的做法雖然在政治上是不可取的。這位天才的軍事統帥,富有軍事上的洞察力,在政治上卻表現出了十足的幼稚。事實上,當皇帝想要岳飛死時,岳飛到底是不是想要謀反之類的爭論就已經變得並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岳飛必須死。誠如宰相秦檜所說,這些罪名是否成立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此乃上意也”——這是皇帝的意思。

為何“中興四將”最後只有岳飛不得善終,又為什麼非死不可呢?

在秦檜們提供給皇帝的岳飛罪證裡,有幾條相當的駭人聽聞。

其一,他們告訴皇帝,淮西戰敗之後,岳飛曾經當眾罵道:“國家了不得了,皇帝又不修得”。這句話,今天聽不出什麼了不得的意思,然而,放在當時,已經足可以讓一個人家破人亡了。

第二,朱仙鎮班師之後,岳飛和他的主要助手張憲,曾經當著不少人的面,有過這樣的一段話。岳飛問張憲:天下事該怎麼辦?張憲回答說:就看您想怎麼辦。

第三,據說岳飛曾經說,自己與太祖趙匡胤都是三十歲就當上了節度使。

當時,這樣三句話連起來,的確可以要了岳飛的命了。

1141年,即紹興十一年十月,岳飛被正式逮捕入獄。岳飛拒絕自救。他說:‘上蒼有眼,就不會陷忠臣於不義。否則,能往哪裡逃呢?“

宋太祖趙匡胤曾經立過一個誓約,禁止殺大臣和上書言事的人。因此,那時流放到南炎蠻荒之地,已經算是最重的懲罰了。沒想到,一件”莫須有“的罪名,竟然愣是被秦檜及其屬下們問成了”大逆不道“之罪。

紹興十一年十二月,皇帝批准賜岳飛死,並將判徒刑兩年的岳飛,親手改判為處死。

史書記載說,判決公佈後,”天下冤之“,眾多士民為之淚下。

據說,行刑當日,1141年,即宋高宗紹興十一年,陰曆大年除夕,杭州城悽風苦雨,整日不決。

為何“中興四將”最後只有岳飛不得善終,又為什麼非死不可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