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協同機制促進京津冀城市羣發展

本報記者 徐蔚冰

7月13日,由首都經濟貿易大學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主辦的《京津冀藍皮書:京津冀發展報告(2018)》研討會在北京舉行。

與會專家指出,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這是對我國區域發展的新要求,是新時代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的重要途徑。京津冀作為我國三大城市群之一,亟須創新體制機制實現經濟結構優化與功能提升,提升城市群整體實力。還需要通過探索協同發展新模式,融入新機制,促進城市群內部的功能分工和結構優化,實現城市群內部協調發展。

構建協同創新共同體

課題組專家認為,構建協同創新共同體,一是要搭建京津冀創新資源信息共享平臺。二是要構建創新主體交流機制。三是要完善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推廣平臺。

同時,為了構建產業轉移對接機制。一是應以構建區域一體化要素市場為基礎。二是應以產業轉移、對接和產業鏈延伸為抓手。首先要制定京津冀產業指導目錄,加快津冀承接平臺建設。其次,要立足三地功能定位,引導企業業務的錯位發展。最後,形成產業鏈並擴展延伸。三是以配套服務機制為保障。建立如區域內戶籍、社保等相互認證制度等,吸引勞動力因地就業和資本跨域轉移。

完善京津冀生態補償機制

在完善京津冀生態補償機制方面,課題組專家指出,要完善市場運作的生態補償機制。市場補償是政府補償的有益補充,是促進生態補償機制實現有效運轉的關鍵。建議加快推進生態資源價值化,建立和完善碳排放權交易、排汙權交易等市場化運作機制,同時鼓勵民間組織和個人以購買京津冀生態彩票、居民自發植樹造林、慈善捐贈或者向碳基金組織購買碳匯、採取低碳生活模式等方式,為生態環境建設貢獻力量。完善生態產品資格認證制度。以對高質量生態產品高付費的方式,形成一種由消費者埋單的生態服務付費機制。

另外要完善生態補償標準的確定機制。一方面可以綜合考慮投入成本、機會成本和服務質量來確定生態補償標準。在明確地區的發展階段、地區補償的承受能力和市場價格變化等前提下,生態補償上限為發展階段和社會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度,生態補償下限應至少能彌補生態補償直接成本。另一方面也要考慮生態涵養區為承擔生態主體功能區的主要功能而喪失的經濟發展機會可能帶來的收益。

完善公共服務均等化機制

在完善公共服務均等化機制方面,課題組專家認為,一是要建立公共服務對接共享機制。二是要建立高層次醫療、科技、教育人才共享機制。建立三地教育醫療的定向對接機制,如學生異地教育學分互認、教師互派掛職、取得重大科技成果人員異地掛職與授課、疑難疾病聯合攻關、重大疾病聯合會診等機制,有效推進教育醫療資源的共享。

探索財稅協調機制方面,課題組專家認為,一是要建立京津冀財政統一規則。建議在京津冀探索建立區域預算一致規則。具體包括預算與政策、預算與現金管理、具體的財政收支活動等方面的統一規則。二是要創新適合京津冀區域的橫向轉移支付制度。在現有的橫向轉移支付制度基礎上,建議擴展京津對河北的財政轉移支付方式,以合理方式“抽肥補瘦”,抑制地區間差距擴大。三是要建立財稅政策實施效果評價機制。通過建立指標體系,對京津冀三地的財政、稅收政策的實施效果進行評價,及時發現不足,補齊政策短板,提高區域性財稅政策的實施質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