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真的要這麼幹淨嗎?

我們真的要這麼幹淨嗎?

近來,有些媽媽關注到這樣一則消息:9月2日美國FDA宣佈一條規定:包含某些殺菌成分的洗滌產品將不再售賣。製造商沒有證明長期日常使用這些成分是安全的,也不能說明在預防疾病和某些感染的傳播上這些成分比普通的肥皂和水更有效。

感興趣具體內容的可以看下列鏈接:http://www.fda.gov/newsevents/newsroom/pressannouncements/ucm517478.htm

我們選擇洗滌用品主要為了清潔,如果裡面含有抗菌成分,我們常常感覺更好更有效,但針對細菌,我們真的要儘可能的殺死嗎?

我們從來沒生活在一個無菌的環境,每個人的器官、組織也都是有細菌的,比如皮膚、口腔、氣管、腸道內都有很多細菌存在,這些細菌有些是對人體有益的,有些是對人體有害的,有些是與人和平共處的,有些是鍛鍊人的免疫系統的。

因此,對於細菌,我們有時也是需要保護的,或至少不去消滅它。過度的乾淨,過度的殺菌,不僅不利於健康,反而有損健康。

皮膚不需要過分乾淨

皮膚表面的微生物是人體的第一道屏障,在正常的皮膚表面住著表皮葡萄球菌、類白喉桿菌,白色念珠球菌、丙酸菌等。

皮膚暴露在外,無時無刻不與外部的有菌環境接觸。這些正常的菌群在皮膚生長後,對其他的菌群有拮抗的作用,而對致病菌的拮抗就起到了防病的作用。

而如果過於乾淨,頻繁洗手,所用洗浴產品都是含有殺菌成分的,就可能破壞皮膚的正常菌群環境,干擾了皮膚的正常免疫,這樣不僅沒有起到保護的作用,還為壞的細菌(致病菌)撕開了防線,給了他們可趁之機。

腸道不需要過分乾淨

有的家長說,洗手不是為了手乾淨,是為了細菌不被吃到肚子裡。我在診室經常看到家長反反覆覆讓孩子洗手。

還有的家長在家將孩子所有的奶瓶餐具都進行消毒,或經常用消毒劑擦拭玩具、桌面、地板、沙發,希望孩子在一個儘可能純淨的環境中。

這樣真的好嗎?這不僅對孩子是無益的,甚至有時是有害的。

孩子出生後,腸道菌群逐漸建立。主要腸道菌群是雙歧桿菌、乳桿菌、腸球菌、大腸桿菌等。這些細菌有些參與合成多種人體生長髮育必須的維生素,如B族維生素(維生素B1、B2、B6、B12),維生素K,煙酸、泛酸等。有些參與糖類和蛋白質的代謝,同時還能促進鐵、鎂、鋅等礦物元素的吸收。

如果過於乾淨,腸道正常菌群建立不足,會影響孩子的消化吸收功能。不僅如此,正常的腸道菌群不足,致病性腸道細菌就會趁虛而入,導致腸道感染易發生。

而且,正常菌群的抗原刺激可以使機體產生免疫,起到練兵作用,一旦致病性的細菌入侵,機體就會有良好的防禦能力。

身體不需要過分乾淨

20世紀80年代以來,過敏體質和過敏性疾病的發病率逐漸上升,尤其是在西方國家或大多現代化國家,有些學者提出“衛生假說”。

依據“衛生假說”的觀點,兒童早期得到愈多感染,則日後發展成過敏性疾病的機會愈低。關於“衛生假說”的機理比較專業,涉及到輔助性T淋巴細胞的兩型Th1與Th2的動態平衡關係,Th2過多會導致過敏性疾病的產生。當外界各種微生物刺激,Th1受到刺激多,被活化的數目多,其結果便是Th2的免疫反應受到抑制,從而抑制過敏反應的發生。

關於“衛生假說”的機理非常複雜專業,不好理解。比較顯而易見的現象是:我們發現鄉村或衛生條件相對不佳的地區過敏性疾病的發生相對較少,這可能就與這些地區的病原體相對較多有關。

由此看來,我們的身體並不需要過分乾淨,過分乾淨不僅不能使我們少生病,反而會增加一些過分乾淨而造成的新病。

當然這樣講並不是說就不要講衛生了。適當的病原體接觸和刺激以及病原體在體內的存留是利於身體健康的。但如果超過限度,就會造成機體患病。比如沒有適度的皮膚清潔可能會患膿皰疹、癤腫,不注意洗手、不注意食物是否變質會造成腸炎。而如果呼吸道病毒感染嚴重,不僅不利於減少過敏發生,反而造成肺部損害,使其將來易發展成過敏體質。

要衛生,不要過分乾淨。就像美國FDA建議的:用水和肥皂洗手就可以了,不需要使用殺菌性洗滌產品。而其他的過分消毒也不提倡。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