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地图|赤壁之战只是场遭遇战?

“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三国志 · 武帝纪》

以上这句话,就是“赤壁之战”的主要出处。如果读史只看本传,赤壁之战的确只是曹操与刘备、孙权的一场遭遇战。

但具有历史意义的赤壁之战,特指孙刘联合、周瑜在赤壁火烧曹操的战役。它是曹孙战争中的一场决定性战役。

一、赤壁之战实际有两场

在孙权和刘备的传记中,也记载了双方在赤壁大破曹军。令人以为孙刘是在长江南岸的赤壁大破曹操,其过程就这么简单。

《三国志·吴主传》: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近,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
《三国志·先主传》:先主遣诸葛亮自结于孙权,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

三国地图|赤壁之战只是场遭遇战?

作于发现中国 (ageeye.cn),点击图片可放大

这实际上是被陈寿的春秋笔法所误导。其实在周瑜传记中就写得较完整。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则整理得更为精确:

《三国志·周瑜传》: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五》:进,与操遇于赤壁。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豫备走舸,系于其尾。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北军大坏,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

这就解释了整个赤壁之战的过程:周瑜、刘备与曹操在赤壁发生遭遇战,使曹操交战不利,在长江南岸的部队撤往了北岸乌林。周瑜与曹操变成了隔江对持,继而周瑜再以火攻大败曹操,并与刘备追击败军至南郡。

二、曹操究竟投入了多少兵力

曹军总兵力十七八万到二十余万已然是普遍说法。周瑜分析曹操总兵力十五六万,荆州军七八万,但荆州军也不可能全部投入前线,曹军还要分兵驻守江陵、襄阳等地。曹仁至少就有三万兵力留在了江陵,所以前线兵力还是十七八万之数。

曹军主要分为两个军团,曹操本部和赵俨、程昱军。曹操本部分布于乌林、赤壁,水军和陆军并进,不过这支部队应当是水军为主。

三国地图|赤壁之战只是场遭遇战?

作于发现中国 (ageeye.cn),点击图片可放大

注:荀攸担任军师一职,陈群担任参军,都是负责统兵的将领之一,不是一般的幕僚。

荀攸、徐晃、乐进、满宠、曹纯、文聘都在曹操军中,曹真、曹休、曹洪尽管没有明确记载参战,不过他们统领虎豹骑和禁卫军常年从征讨,除非生病等情况才会不在军中。但这也仅是可考证的将领,未记载的将领恐怕更多。

谋士方面杜袭、和洽、崔琰、毛玠很可能在军中,甚至陈琳、阮瑀也可能在军中。王粲、贾诩、陈矫明确可知在军中,陈群和董昭一个参军一个祭酒,不在才怪。

赵俨担任护军都督于禁、张辽、张郃、朱灵、李典、路招、冯楷七军,再加上程昱军,总兵力就应该有七八万之多。这只部队具体去向不明,根据曹操主战场的位置判断这只部队最可能沿着刘备、关羽逃往夏口的去路前进,也就是沿着汉水进军,军团大约在曹操本部的北边。

曹操主力由江陵沿着长江水陆并进才到了乌林、赤壁,减去赵俨七军的兵力,在主战场的曹军大约有十万余众,但赵俨军未必就离曹操本部很远。

刘备因在当阳大败,合关羽之兵大约只有一万余众。刘备与刘琦的一万兵力在夏口会合,同孙权结盟之后,周瑜、程普统领三万主力与刘备会师。

孙吴势力在孙策时代就已经控制了江夏南岸,建安十三年孙权又跨江杀了黄祖,刘琦与刘备过江跟周瑜会合时已经等于没有领土,江夏以北已等同于曹操的领土。

吴军以周瑜和程普为左右都督,吴将有参战记载者有鲁肃、黄盖、韩当、吕蒙、甘宁、凌统、周泰,孙瑜常年与周瑜并肩作战,可能也在军中。

不能确定庞统是否已是周瑜的功曹。关羽作为刘备的水军指挥官,肯定是参战了才对,但本传不载,没有凭据。无论如何,曹军的总兵力都是孙刘联盟的数倍之多。

三、纵火犯是周、刘、曹三人

不过因为大规模疾疫,曹操部队战斗力已存在问题。周瑜军水路并进,与曹操在赤壁发生遭遇战,周瑜得胜。曹操驻扎在南岸赤壁的部队退回至北岸乌林,周瑜、刘备在南岸赤壁驻扎,与曹操隔岸对峙。

曹军在乌林驻扎,下令以铁锁连舰,首尾相接,阵势浩大。黄盖观察出了破绽,献计于周瑜,认为敌众我寡,不能够打持久战,当用火攻。

三国地图|赤壁之战只是场遭遇战?

周瑜乃令黄盖先给曹操送上诈降书。黄盖率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豫备走舸,系于其尾。当时东南风大起,黄盖统领战舰为先锋,到了长江中央举帆,周瑜、刘备的水军随后出发。

操军的官吏和将士出营观望,都说黄盖来降。就在距离北军二里余外,黄盖下令纵火烧船,船的速度如同箭一般冲入曹军的连环战舰,火烈风猛,火烧很快就蔓延到了岸上的军营。

顷刻间烟炎点亮天际,长江之水烧的沸腾,正是“樯橹灰飞烟灭”。周瑜轻锐继黄盖其后而来,刘备水军亦纵火烧船,雷鼓大震间,北军将士烧死溺死者甚众。

根据曹操的说法,他自知败局已定,也下令放火烧船,不给敌人留下物资。于是乎这场战争的三大纵火主犯是周瑜、曹操、刘备。

这场战役真正被烧的地方是乌林,不过赤壁名气更大,苏轼其实也知道周瑜烧的是赤壁对岸,但无碍于人们把这场战争称为赤壁之战。

四、曹操为什么败走华容道

船只物资都被烧了,曹军第一个反应就是走陆路往西逃,因为南郡的江陵有曹操大将曹仁镇守。如沿着长江撤退,定为孙刘水军追击;更北边的竟陵水道繁杂,极不适合陆军行进,华容可谓不二之选。

只不过败军误入云梦泽,一度迷失了道路,返回再奔向华容道。道路泥泞,天又刮着大风,曹操令虚弱的士兵用杂草来铺路,骑兵得以通过,而虚弱的士兵被撤退的人马所践踏,陷入泥中被活活踩死。

三国地图|赤壁之战只是场遭遇战?

这样铺出的路,才让曹操顺利经过华容县逃回江陵城。没有给周瑜阻截的机会,足以看出曹操久经沙场之老道。

此时周瑜、刘备水陆并进,趁胜追击。陆军应该紧跟着曹操撤军之路追击,水军逆流而上直取江陵。孙刘联军为什么不先派一支部队在华容道拦截曹操?

我认为汉水上下虽然水道很多,不过曹操大军水路并进,此时主要损失的是水军,应还有陆军沿江进军。于禁、张辽、张郃、朱灵、李典、路招、冯楷七军去向不明,很可能就在曹操主力的北边。周瑜、刘备要分散兵力突破曹军,在华容道拦截曹操就相当困难。

刘备、黄盖的水军进入洞庭湖,黄盖军转入沅江夺取了武陵郡的治处临沅,被孙权任为武陵太守。刘备逆湘江进攻长沙的治处临湘,韩玄没有抵抗就已向刘备投降。与此同时孙权和张昭往东出兵,一攻合肥,一攻当涂。

曹操逃回江陵后,留曹仁、徐晃、乐进、满宠、文聘等分守各处,令军返回北方。整场战役曹军损失大半,最主要的是水军。

赵俨等七军不在主战场,没有受到直接损失。曹操麾下由许褚、曹休、曹纯等人统领的精锐应变能力最强,骑兵跑的比谁都快,损失也不大。

除去在赤壁、乌林损失的部队,曹操在撤退中果断抛弃了虚弱的士兵。急忙撤退没有带走什么物资,还有大量士兵被饿死。总计损失大约六万到十万兵力。但严格来讲,曹操的主力并无过大损失。

附:战争、战役、战斗的区别

战争是宏观的概念,比如一个国家与另一个国家全面交战,会被称为战争。一场战争往往由大量战役所组成。

战役指的是特定地点和时间发生的交战,赤壁战役就只是曹操与孙刘联军的一场战役。赤壁遭遇战和火烧乌林应该被合称为赤壁战役。

战斗是一场战役中的小规模作战。比如曹操与刘备或周瑜最初交战就是赤壁战役中的一场战斗。

比方说解放军和国民军内战是一场战争,这其中包含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等。各场战役中有着数不清的战斗发生。难道你能用解放军击毙黄百韬那场战斗来解释这是整个淮海战役吗?

* 发现中国推出“三国地图”系列,每三天左右更新一期,敬请持续关注。

三国地图|赤壁之战只是场遭遇战?

去公号“长水河山”,看其他精彩知识地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