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和刘备的最大败着是什么?苏东坡父子三人批得很尖锐

对于刘备与孔明的用兵,历代各有高论。有意思的是,名满天下的三苏谈到他们的用兵之道,似乎都看到了他们的最大败着,语调出奇得一致。后人冷眼看前世,兴许其中真藏有可以借鉴的道理。

孔明和刘备的最大败着是什么?苏东坡父子三人批得很尖锐

苏洵在《权书·强弱篇》里是这样评价孔明伐魏的。他说,当年刘邦最大的敌人其实就是项羽,但他却是先取了九江,再攻取了魏、代、赵、齐,然后再集中优势兵力拿下项羽的。再往前说,当年秦国与六国的博弈,也是先取了最弱的蜀国,最后才攻取最强的楚国。依此来看,孔明当年出兵,就直接找魏国开战,这是蜀国自取其亡的败着。原文为:“诸葛孔明一出其兵,乃与魏氏角,其亡宜也。”

孔明和刘备的最大败着是什么?苏东坡父子三人批得很尖锐

又说到,“古之取天下者,常先图所守。诸葛孔明弃荆州取西蜀,吾知其无能为也。”说的是看到当年诸葛亮放弃荆州而去取西蜀,就知道他们成不了一统天下的大事了。这里有点小小的瑕疵,孔明和刘备哪里是放弃荆州,荆州也是好不容易才骗来的,当然是派了最得力的大将关羽镇守,只是后来因为关羽的轻敌而失去,是正儿八经地被吴国被抢走的,何谈一个“弃”字?何况,仅有荆州之地就可以了吗?取西蜀天府之国以为大根据地,进可攻退可守,个人认为,孔明仍然是上上策。

孔明和刘备的最大败着是什么?苏东坡父子三人批得很尖锐

说到取西蜀,苏东坡是赞同他老爸的主张的。他也认为刘备和孔明采取的诈力,跟秦国当年没什么两样,不是仁者所为。“仁义诈力杂用以取天下者,此孔明之所以失也。”刘备和孔明在荆州刘表死后,孔明曾经想杀其子而夺其兵,刘备没有下决心干。而后来,刘璋好心好意请他们到蜀,没几个月,他们就“扼其吭,拊其背而夺之国”,这事干得极其奸诈,所以苏东坡很不客气地说:“此其与曹操异者几希矣!”这跟阴毒的曹操根本没什么两样吧?

孔明和刘备的最大败着是什么?苏东坡父子三人批得很尖锐

所以后来诸葛亮几次出兵伐魏,长驱东向,“而欲天下响应,盖亦难矣。”以兴复汉室为名伐取曹魏,虽然诸葛亮鞠躬尽瘁,但终是难奏其功。所以,后人也哀叹: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意这里就有了矛盾。三国鼎立之后,按苏洵和苏东坡的意思是不应该直接伐魏,难道应该先取吴国?事实上是关羽失了荆州之后,刘备曾经起倾国之力讨伐吴国,结果夷陵之战差点把家底全打光了。如果再继续跟吴国耗到底,拼个两败俱伤,那坐在岸上的曹魏不是笑纳了渔翁之利吗?

孔明和刘备的最大败着是什么?苏东坡父子三人批得很尖锐

苏辙也赞同父兄的意见。他认为,刘备弃荆州而入蜀,则非其地,用诸葛孔明治国之才,而当纷纷之冲,则非其将。意思是论治国,孔明当然是不二人选,但是用其为主将攻伐,似乎不是其所长。这跟陈寿所说的“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是一个意思,但是试问,蜀国的诸将当中,除了诸葛亮,谁还有如此经略一方的才能呢?

孔明和刘备的最大败着是什么?苏东坡父子三人批得很尖锐

​三苏都是大文学家,这没说的,但是否具有治国安邦的才能,是合格的政治家兼军事家,那还很难说。文人胸怀,毕竟少有厚黑的手腕。而在那样的乱世之中,崇尚仁义,刘备和孔明可能连荆州也混不下去,或者继续流浪,或者很快就被曹操和孙权等人收拾得尸骨无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