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上有4個「祛溼穴」,每天按一下,溼氣沒了一身輕!

​我們現在很多人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的習慣都是存在問題的,這樣導致我們很多人身體都會出現大大小小不同的問題,不同的體質的人表現也是不一樣的,很多人就會出現溼氣太重的現象,那麼我們溼氣太重都有什麼表現呢,又有什麼好的祛溼方法呢?下面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體內溼氣大的表現

1. 老是感覺自己的身體很是沉重,而且會出現渾身不清爽的現象,腿也沒什麼力氣;

2. 每天都是滿面油光的,而且毛孔粗大;

3. 早上梳洗時發現自己的舌苔很厚;

4. 每次上廁所的時候,總是出現大便黏膩的現象,馬桶總衝不乾淨;

5. 一段時間的出現體型肥胖,並且還出現大腹便便的現象。

人身上有4個“祛溼穴”,每天按一下,溼氣沒了一身輕!

溼氣重按摩四個穴位

1. 天樞穴

天樞穴屬於胃經,又聯繫大腸,最能通腸道、排宿便,是名副其實的減肥大穴。很多人一敲天樞穴便要跑廁所就是這個緣故。腸道通了,脂肪就不會堆積。按摩此穴可促使溼邪、毒邪從糞便排出。

天樞穴取穴: 取仰臥的姿勢,天樞穴位於肚臍左右兩邊兩寸處。

人身上有4個“祛溼穴”,每天按一下,溼氣沒了一身輕!

2. 中脘穴

中脘穴為胃的募穴、又為腑會之所。脾胃互為表裡,同為後天生化之本,共同協作以化體內水溼。因此,按摩中脘穴能夠溫中散寒、健脾祛溼、和胃理氣,對於緩解伏天暑溼造成的食慾不振、腹脹、腹瀉、腹痛、便秘等症有很好的效果。

中脘穴取穴:中脘穴位於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中上4寸處,即一個橫掌的距離。

人身上有4個“祛溼穴”,每天按一下,溼氣沒了一身輕!

3. 委中穴

膝窩又稱膕窩,在窩的中心點上,有一個重要穴位叫委中穴,走的是膀胱經。膀胱經是人體最大的排毒去溼通道,而委中穴便是這個通道上的排汙口,如果這裡不通暢,溼氣排不出去,可能會導致關節炎。所以平時可拍打此處5~10分鐘至淤斑痧點顯出,每一至兩週拍打一次。

委中穴取穴:採用俯臥的取穴姿勢,委中穴位於膕橫紋中點,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腱中間,即膝蓋裡側中央。

人身上有4個“祛溼穴”,每天按一下,溼氣沒了一身輕!

4. 豐隆穴

中醫認為,"脾為生痰之源",各種原因引起的脾胃失調、運化失司、水溼停滯,聚而成痰,化生百病。豐隆穴是臨床"祛痰"的主要穴位,具有祛溼滌痰的作用,配合足三里長期堅持按摩能清除濁溼。

豐隆穴取穴:豐隆穴在小腿外側,膝眼與外踝尖間的中點,也就是外踝尖上8寸的位置,距離脛骨前緣兩橫指的距離。

人身上有4個“祛溼穴”,每天按一下,溼氣沒了一身輕!

芳香化溼+肚臍給藥,祛溼更徹底

值得注意的是,按摩穴位祛溼只是起到輔助作用,如果真的想達到徹底祛除溼氣的效果,還是需要調節全身器官。在國內知名養生週刊曾介紹過一種非遺名方【天香清溼貼】,此方精選16種上等藥材,裡面有8種芳香型藥材。

此方貼敷後,對內可調理脾,胃,肺,腎;對外消除溼氣引發的嗓子發癢,口乾,口苦 ,口渴;全身肌肉關節痛、頭暈頭痛;皮膚油光,滿臉起痘;大 便糖稀而肛門澀癢;皮膚溼疹等等表症,促進化溼功效,常常兩天就見效。

芳香化溼是中醫祛溼的核心基礎,肚臍給藥,更符合祛溼原則。雙管齊下,祛溼更為徹底。因為此方是國家重點扶持的傳統中醫對象,所以在網上也是可以找到的,無論是自己使用,還是送給家人、朋友日常養生,都是很好的。

人身上有4個“祛溼穴”,每天按一下,溼氣沒了一身輕!

溼氣重日常調理方法

1. 不要直接睡地板。地板溼氣重,容易入侵體內,造成四肢痠痛。

2. 潮溼下雨天減少外出。

3. 不要穿潮溼未乾的衣服,不要蓋潮溼的被子,洗完澡後要充分擦乾身體,吹乾頭髮。

4. 房間內的溼氣如果很重,建議多開窗透氣。如果外界溼氣也很重,還可以打開風扇、空調,藉助這些電器保持空氣的對流。

5. 薏米煮粥,淮山煲湯。可以選擇紅豆、茯苓、淮山、黨參等,放到煲湯材料中,或者煲成粥、煮水喝,都可以利尿、除溼,對水腫的人尤其有效。值得注意的是,這兩種方法都有利尿的作用,不適宜尿多的人食用。

6. 妙用蔥、姜、蒜。蔥、姜、蒜不僅是家裡常用的調味料,還具有不可替代的藥用價值。例如我們可以嘗試在家裡煮一碗熱辣辣的薑湯,用薑湯的絕妙效用將體內的溼氣逼散出來,待到全身發過汗以後,病症就會有所緩解,這個辦法同樣適用於淋雨後預防感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