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1 你的“溼氣”到底哪裡來的?看懂這一篇就夠了!

你的“溼氣”到底哪裡來的?看懂這一篇就夠了!

“溼”是一個嚴格的中醫名詞,但溼也是日常生活中一個極易理解的名詞,所以容易理解模糊。這不是“溼”本身的問題,這是中醫整體的特徵,直接來源於生活實踐。下面所談溼均為中醫範疇的概念。

溼、溼氣是人體一種正常的水液交換的功能或狀態,如同人體需要火一樣。核心負責溼的臟腑為脾,所謂脾土,倉廩之官,負責人體後天飲食的。值得指出的而是,平常討論的溼其實指的是“過溼”、“溼氣太大”。權威的中醫典籍《黃帝內經》中提到:“生病起於過用,此為常也。”

對大部分人來說,對應脾(胃)的過度使用有兩種基本的情況。首先是吃的太飽,因為現在不缺吃,滿街滿超市的好吃的太多了,口食之慾,人之常情。其次是吃的油水太大、口味太重,還有最重要的是吃的生冷太多。怎麼說呢,這一點不太容易理解,舉個不太雅觀的例子吧:)我們每個人每天吃的差異很大,各式各樣,各種溫度,但每個人的大便的形態、溫度等是差不多的。很明顯吃下去的食物是被某個器官統一處理和加熱了。其實是一組器官(西醫叫消化道),但最關鍵的是脾和胃。那麼太油味重過冷的食物是不是對脾胃負擔更重呢,這一點是不容置疑的。比如你餐後洗一個油大的盤子容易還是洗一個沒油水的盤子容易呢?還有用熱水洗容易還是用冷水容易呢?

說清楚了這一點之後,我們就不難理解當前常見的“溼氣大”或者“溼性體質”的種種表現:大便軟、稀、短,甚至沾馬桶;四肢困沉,頭不清爽;肥胖;舌胖苔厚膩等等。和身體寒熱結合、其他疾病結合,溼的表現還有很多種,每個人可能側重點不一樣。這些表現均是脾胃負擔過重,處理能力下降的後果,用中醫術語講就是脾胃不能升清化濁,輸布精氣。

如何解決溼的問題呢?流行的紅豆薏米水可以嗎?大部分情況下是效果是不理想的。因為這兩個藥主要作用是利溼,健脾補氣作用是輔助的,也就是說驅邪有餘,扶正不足。簡單說臨時利溼之後,過幾天溼又捲土重來了。還有脾胃已經寒涼的人,也沒法溫補脾胃陽氣,這種情況下不能不能解決問題,還有可能加重。其實中醫有很多解決方案和手段也很多,需要依據個體體質具體情況來治療。不是簡單食療能解決的。食療那點作用根本經不起一頓胡吃海喝。

當前最重要的還是提前預防,誰喜歡吃藥扎針呢?如果你耐心讀懂上面所說,你應該明白如何預防。

你的“溼氣”到底哪裡來的?看懂這一篇就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