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崛起——第四回 呂后專政

當初曹參不理政務,惠帝派人問責,這也說明惠帝不是一個醉生夢死之人,而是勤於政務,只是在那種條件下,他很難有所作為。雖然呂后對劉盈很放權,但在某些方面上,她依然是一個強勢太后。就比如說劉盈的婚姻問題,呂后的干涉則到了喪心病狂的地步。


呂后為了親上加親,竟然將魯元公主與張敖的女兒嫁給惠帝劉盈為後,由於這個姑娘姓張,大家都稱她為張皇后。要知道的是,魯元公主可是惠帝劉盈的親姐姐,也就是說,呂后讓兒子娶外甥女,如此滅絕人性的婚配,呂后都能想出來。劉盈自然不願意,他反對意見就兩條,第一,倫理問題,兩人畢竟是甥舅關係;第二,年齡問題,當時魯元公主的女兒只有10歲。對於惠帝的反對意見,呂后輕描淡寫的說道:“歲數小可以長大,甥舅關係也不再五倫之列。”


呂后說的輕鬆,敢情不是她嫁給自己的舅舅。要是放在現在,不但民政局不給辦手續,還涉及違法,在古代也受道德倫理約束的。然而這些都抵不過呂后,因為法律是她制定的,漢代又是以孝治天下,皇帝的婚事,太后是有權決定的,向來溫順的劉盈只能服從。


劉盈對母親、兄弟、大臣都以仁愛謙恭為標準,對待自己的外孫女,自然也如此。雖然呂后強行將魯元公主的女兒立為皇后,但劉盈依舊將這個小姑娘當作自己的外甥女,自始至終都是。


呂后發現劉盈非暴力不合作,也沒有辦法,只有將惠帝與其他妃子生的孩子冒稱是張皇后之子,同時將這個妃子殺死。呂后這樣做的目的無非就是防止大權旁落,她非常擔心惠帝劉盈。因為劉盈的身體實在太差,萬一劉盈一病不起,又沒有立太子,劉邦可是還有幾個兒子在的。但呂后這樣做只會是弄巧成拙,不但讓惠帝去娶他的外甥女,還將惠帝寵妃殺死,如此滅絕人性之舉,惠帝那柔弱的心理怎麼能承受的住?


公元前188年,七年八月,年僅二十四歲的大漢第二任皇帝——劉盈,在未央宮病死,諡號“孝惠”。在劉盈執政的短短七年中,他政治上清靜無為,經濟上與民休養生息,文化上廢除《挾書律》,唯一修建的大型工程就是長安城,從這些例子看,他絕不是一個碌碌無為的君王。“惠”字有“仁慈、柔順”之意,他的確不是一個強勢的君王,“孝惠”這個諡號概括了他的一生。

由於歷史上凡是諡號中有“惠”字的帝王,名聲都不太好,所以我認為,劉盈的諡號應該是“仁”。因為他對兄弟篤厚親情,恩敬友悌,對大臣進諫則問過失色,心悅納諫,如此作為不愧為一代寬厚仁愛之君。


劉盈死後,呂后作為皇太后自然要主持劉盈的喪事。對於劉盈的英年早逝,呂后或許有些悔恨,因為她發現劉盈死後,她少了安全感。不管劉盈如何仁弱,但他畢竟是劉邦的嫡長子,不管是功臣還是劉邦的那些兒子,自然都遵奉劉盈。然而劉盈一死,危機立刻顯現出來,劉盈留下的六個兒子都非常小,最大的不過五六歲,再加上呂后的兩個兄弟以及她的妹夫樊噲都已死亡,真是孤兒寡孫,無依無靠。反觀劉邦的那些兒子,如今各個都長大成人,成為坐鎮一方的諸侯王,還有一大批重臣悍將都健在,這些都讓呂后心憂不已。


在劉盈出喪的那幾天,呂后一直擔心出現叛亂,也有懷著對未來的恐懼,幾中感覺交替在一起,自然就不會呈現出哀傷之感,以至於大臣們只聽見呂后的哭聲,不見呂后的眼淚。要說女人心、海底針,連陳平這樣謀聖都不知道呂后為什麼沒有眼淚,以為呂后欲哭無淚。對於呂后的反常表現,還是有人明白了,這個人年紀不大,只有十五歲,當時擔任侍中,名字叫張闢強。強不強不知道,但他是張良之子,應該遺傳了父親的某些優秀基因。


張闢強就對陳平說:“太后只有惠帝一個兒子,現在惠帝死了,她哭的並不悲傷,您知道為什麼嗎?”要是一般人反問陳平,陳平或許不會搭理,可是張良之子自當別論。陳平問道:“你說是什麼原因?”張闢強說:“惠帝的兒子都很小,太后怕你們。”聽到張闢強這樣說,陳平頓時恍然大悟。於是陳平接著說:“那你有什麼好辦法嗎?”張闢強回道:“只要封太后的親侄呂臺、呂產為將軍,讓他們統率南北二軍,並將太后孃家姓呂的都封官掌權,這樣太后才會安心,你們也將倖免於難。”

大漢崛起——第四回 呂后專政

一代謀聖——陳平


陳平就按照張闢強的謀劃上奏。呂后聽到後,不但對陳平感激萬分,而且心中懸著的那顆心總算安定下來。要說張闢強真不愧是張良之子,隨後呂后眼淚就嘩嘩的流了下來。處理好惠帝的喪事後,呂后就將太子劉恭立為皇帝。雖然劉恭不是嫡長子,但也是惠帝的兒子,大臣們自然沒有意見。此時少帝劉恭只有四五歲,根本不能上朝聽政,只得由呂后臨朝稱制。所謂臨朝,是指在朝廷上裁決政務,而稱制是指發佈制書、詔書。臨朝稱制意味著這兩項原本只有皇帝才能行使的國家權力由皇太后全權代行。至此,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太后正式從幕後走向臺前,這也掀開了西漢外戚掌權的先河。


文武百官同意呂后臨朝稱制,證明功臣們是信任呂后的能力的。劉邦登基以來,大部分時間都在外戡亂,一直都是呂后和蕭何坐鎮長安處理朝政,這些都可以反映出呂后的理政能力;滅韓信、彭越,保太子,以及應付匈奴冒頓挑釁,都很好的展現了呂后的權謀,再加上呂后作為大漢朝的太皇太后,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的。


呂后的能力在當時的大漢朝是數一數二的,此時劉邦的託孤之臣只剩下王陵、陳平、周勃,劉邦死前對這三人做出評價,說王陵憨厚正直,陳平智謀強大,周勃穩重忠厚。劉邦建議王陵和陳平兩人擔任左右丞相,一個負責治國,一個負責權謀鬥爭;周勃文治不行,但忠厚,可以擔任太尉。呂后深明權謀之道,知道她孤兒寡母要想坐穩大位必須要拉攏這三個人,所以呂后堅決執行了劉邦的遺命。


劉邦留下的這三個託孤大臣,的確陣容強大,治國有王陵,謀略有陳平,軍事有周勃,都是大漢最頂尖的人才。如果結合後面發生的一切,可以清楚的發現,劉邦看低了陳平和周勃。其實這也不能說劉邦缺乏識人之明,主要在於他沒有那麼多看人的機會。可能劉邦也不怎麼清楚,謀略分為兩種,一種是軍事謀略,一種是職場謀略,陳平在跟著劉邦平定天下時,展現的幾乎都是軍事謀略,所劉邦不清楚陳平的治國能力到底怎樣,所以安排王陵、陳平共同輔政。至於周勃,的確不善於文事,但是人是會成長的,周勃天天跟著陳平,陳平一肚子的陰謀詭計,周勃耳濡目染,自然會學到不少。


在劉邦臨死時,發生了一件事就可以很好看出呂后、陳平、周勃三人的水平。當時劉邦重病,燕王盧綰叛亂,劉邦就命樊噲帶兵平叛。不知道是不是樊噲平時得罪了什麼人,反正有人偷偷地告訴劉邦,說樊噲準備在皇帝死後,殺掉戚夫人和劉如意。劉邦當即大怒,立即命陳平和周勃一起去樊噲軍中,殺掉樊噲,讓周勃領軍平定燕國之亂。陳平和周勃接受詔令後,立即動身追趕樊噲大軍。在路上,兩人商量說:“樊噲畢竟是皇帝的老朋友,也是呂后妹妹呂嬃的丈夫,皇親國戚,功勞顯著。皇上因為一時憤怒,就要處斬樊噲,恐怕將來會後悔,我們乾脆將樊噲抓起來,押到長安交給陛下自己去處決。”


於是陳平、周勃抓住樊噲後,直接綁起來塞進囚車裡,然後陳平押著樊噲返回長安覆命,周勃則統率大軍去平叛。陳平還沒返回長安,就聽到劉邦去世的消息,他害怕呂嬃向呂后進讒言,於是加緊趕回長安。要說陳平猜想的的確不錯,呂嬃的確向呂后告狀。呂嬃為什麼如此對待陳平呢?原因在於抓捕樊噲的計謀是陳平告訴劉邦的,呂嬃就將罪責全部算在陳平頭上,即使後來樊噲安然無恙,呂嬃還是一直在想方設法找陳平麻煩。然而,此次呂嬃的讒言並沒有起到作用,因為呂后此時想的不是幫妹妹報仇,而是想著怎麼保住兒子劉盈順利即位。這樣看來,呂后的智商顯然比她的妹妹高不少。


當陳平趕回長安的路上時,接到了呂后一道詔命,讓他和灌嬰率領十萬大軍駐守滎陽。陳平接到這個詔令時,心中暗自佩服呂后的謀劃。呂后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因為她擔心有人要來搶皇位,而她防備的人應該就是皇長子劉肥。當時劉肥高居齊王之位,手下有曹參等人輔佐,又擁兵二十萬,自然是最危險的人物。劉邦一死,作為皇長子的劉肥要是帶著二十萬人前來奔喪,那皇位的歸屬還真不好說。呂后讓陳平、灌嬰派守住滎陽,等於直接堵住了關中的大門,這樣自然可以保證劉盈登基萬無一失。


陳平並沒有按照呂后的詔令行事,而是留下灌嬰守滎陽,自己趕回了長安。陳平趕到長安後,連家都不回,就風塵僕僕的跑到劉邦靈前大哭,這可是真正的嚎啕大哭,比呂后那隻出聲不流淚的假哭要感人的多。呂后看到陳平哭的是那樣傷心,自然假裝慰問一番,陳平就乘機將處理樊噲事件的經過告訴了呂后。呂后聽到自己妹夫沒有死,又看到陳平已經哭得幾乎到聲嘶力竭,臉上又是一臉的疲倦,於是傷感的說:“你辛苦了,回家休息吧!”陳平還是害怕呂嬃進讒言,於是再三要求留宿宮中為劉邦守靈。呂后就任命陳平為郎中令,並告訴陳平,讓他好好輔佐新君。


顯然,陳平的示弱迷惑住了呂后,但呂后也需要陳平的輔佐,而周勃,也不是那麼忠厚,不然也不會和陳平商量放過樊噲。至於呂嬃,註定了就是一個失敗者,她的所說所想,完全都在陳平的意料之中,證明她是一個膚淺的人,不知道鬥爭的殘酷。這樣分析下來,最終能夠和呂后交手的,只有陳平和周勃。

此次少帝劉恭登基,呂后又面臨當年的情況,而且局勢更加兇險,因為劉邦的好幾個兒子都已經長大成人,都是手握重兵的諸侯王,而呂后的兄弟、妹夫都已經死亡,雙方實力己消彼長,呂后的擔憂可想而知。那究竟呂后擔憂那些諸侯王呢?


齊王劉肥作為劉邦的長子,自然應該是呂后重點防範的對象,然而此時劉肥已經去世了,算是上蒼幫助呂后除掉一個大患。劉邦的三子劉如意早就被呂后幹掉了,四子就是代王劉恆,五子是梁王劉恢,六子是淮陽王劉友。劉如意死後,呂后將劉友改立為趙王,七子淮南王劉長,八子是燕王劉建。劉邦還有五個兒子健在,這些兒子中,年紀最大的就是代王劉恆,不過才十五歲,那剩餘的肯定都是十歲左右,照理說,劉邦的這些兒子年紀不大,實力應該不怎樣呀,呂后為什麼擔心呢?


實力是不強大,關鍵就在於這五個人都是劉邦的兒子,他們的血統註定了他們有資格競爭皇位。再者,年紀不大可以慢慢長大,而此時少帝劉恭才五歲,呂后也會一天天老去,呂后的擔心肯定不是多餘的。除去劉邦的五個兒子,還有兩個人也讓呂后不放心,一個就是劉邦的弟弟楚王劉交,還有一個就是劉邦的侄子吳王劉濞。楚國、吳國都是當時的大國,劉交老當益壯,劉濞勇冠三軍,這兩個諸侯王自然讓呂后不省心。


要說呂后運氣也是蠻好的,劉邦的五個兒子雖然有資格競爭皇位,但年紀小,實力自然弱,而吳楚二王實力強,但血統決定了他們沒有資格競爭。這樣看來,有資格的沒實力,有實力的沒資格。唯一擔心就是怕他們聯合,一起挑戰中央,那樣呂后就危險了。


呂后要想防止宗室搶班奪權,必須要仰仗功臣,功臣們倒向哪一邊,勝利就向誰傾斜。此時功臣們主要有五人,除了三個託孤之臣外,還有將軍灌嬰、酈商,這五個人的態度很重要。這五個人已經貴為列侯,作為侯爵當中的最高級,已經沒什麼可以追求的了,再想要進步,那隻能封王了,但想著韓信、彭越等人的下場,他們都知足了。在他們看來,只要呂后還在,他們就要全力支持呂后,畢竟呂后代表中央,名正言順。


自古皇權交接時,局勢最兇險,所以在惠帝重病時,呂后就命灌嬰率十萬大軍守住滎陽,防止劉姓宗室帶兵進入關中。要說呂后實在過於謹慎,劉邦的那些兒子都是安於現狀之人,都害怕呂后,劉如意的榜樣就在前面。種種原因讓五位諸侯王對皇位都無絲毫覬覦之心,在少帝劉恭登基時,並未出現狀況。


長期的政治鬥爭使呂后行事異常謹慎,她深知要想控制朝政,必須具備兩點,第一,百姓要擁戴,第二,功臣要支持。只有百姓擁戴,各地諸侯王才沒有藉口鬧事;只有功臣們支持,才能鎮住各地諸侯王。為了籠絡民心,呂后在少帝登基時,就大赦天下,同時將“滅三族令”和“妖言令”全部廢除。“滅三族令”非常好解釋,韓信就享受到了此種待遇。何為“妖言令”呢?這是秦王朝的法令,規定百姓不能議論政府,不能議論皇帝,不能議論官員,一經發現,全部斬首。顯然,“妖言令”也是一條秦王朝遺留的嚴刑峻法,呂后廢除掉,自然深得民心。這兩招下來,百姓自然感恩戴德,之後呂后又賜名爵,賞賜百姓之中孝悌的代表人物,幾招下來,老百姓徹底被征服了。


對於功臣們,呂后自然也不含糊,畢竟這些人才是主要的。那怎麼拉攏這些功臣呢?要想拉攏一個人,就要看他們需要什麼。功臣們需要的就是將自己的侯爵、封地永遠傳遞下去,除非大漢滅亡。說的通俗點,就是保證功臣們的既得利益,傳至子孫後代,只要家族有男兒,利益永遠不斷。呂后做的更讓功臣們感動,直接下詔書,讓所有列侯一起商討功績,然後按順序全部記載下來,放在高祖劉邦廟中,以便後世之君瞻仰學習,同時也將爵位的傳承明文記載在上面。呂后這樣做,等於就是將功臣們的功勞寫進大漢的憲法之中,讓憲法賦予功臣們的爵位永遠傳承的權力。這劑猛藥太厲害了,五大功臣當即上書,表示歡迎。這樣,呂后終於將功臣們拉上她的船。


呂后先後頒佈了幾道詔命,終於獲得萬民的擁戴,功臣的擁護,然而這些她並不滿意,因為她知道這樣絕非長久之計。她已年過半百,說不定哪天就隨劉邦而去,而劉邦的那些兒子一個個都變得年富力強,一旦她離去,少帝根本鎮不住他的那些叔叔。在她看來,這些劉姓諸侯王和當年的異姓諸侯王沒有區別,對她的統治都是威脅。她想到當初劉邦為了防範異姓諸侯王,採取大封劉姓宗室的辦法,她認為這招也可以用一用。


於是呂后決定,採取分封呂氏子弟為諸侯王的方式來防範劉姓諸侯王一家獨大。呂后這樣想也沒錯,但劉邦與功臣們簽訂的“白馬之盟”還沒過十年,她要提出封呂姓為王,功臣們會同意?要知道的是,白馬之盟就是劉邦為了防止呂后篡權設立的。裡面清楚的記載:“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也就是說,只有劉姓宗室才能封王,旁人只能通過立功來封侯。


但呂后行事一向果斷,想到了就立即去做,從來不猶猶豫豫。她趁著早朝廷議時提出冊封幾位呂家子侄為諸侯王。當文武百官聽到呂后要冊封呂氏為王時,原本吵鬧的朝堂立即安靜了下來,人人低著頭,閉口不言。因為他們都是“白馬之盟”的見證者,劉邦死了還沒有十年,所立盟約就要被人廢棄,他們自然不敢支持呂后的主張。當然,更不敢反對,畢竟死人可以不管,活人可不能得罪。


呂后看到無人回應自己的提案,當即便問右丞相王陵。王陵不愧是第一硬漢,直接對著呂后說:“高帝曾經將一匹白馬殺掉來盟誓,說‘非劉氏而稱王的,大家一起消滅他。’如今您封呂氏為王,不符合盟約。”王陵就這樣直接將呂后給頂回去了,呂后氣的半天說不出話來。過一會兒,呂后緩過神來,她不死心,又接著問左丞相陳平以及太尉周勃,這次,這兩位重臣沒有讓她失望。兩人像是事先商量好的一樣,一起說道:“高帝平定天下,封劉姓子弟為王。現在太后掌權,封自己的呂姓子弟為王,也沒什麼不可以。”呂后頓時眉開眼笑,而王陵氣的想殺了陳、週二位,他有一種被深深出賣的感覺。


退朝之後,王陵攔住陳平、周勃,罵道:“當初與高皇帝飲血盟誓時,你們二位不在場嗎?現在高帝駕崩了,太后以女主當政,要封呂氏為王,你們為了逢迎太后懿旨而背棄盟約,可又有何臉面去見高帝於地下呢?”陳平、周勃一起看著王陵,微笑的說:“現在,在朝廷之上當面諫阻太后,我二人確實不如您;可將來安定國家,確保高祖子孫的劉氏天下,您卻不如我二人。”面對陳、週二人這種說法,王陵氣的連話都說不出來,只能獨自離去。


陳平、周勃兩人顯然已經建立了一種默契,認為只要大漢皇帝還姓劉,呂后還是大漢的太后,他們只能服從命令。因為以目前的形勢,呂后作為大漢的太后,臨朝稱制,行使皇帝生殺予奪之權,他們無法阻止,既然阻止不了,那乾脆蟄伏待機,保存實力。畢竟呂后是會老去的,陳平、周勃的策略很明顯,就是熬死呂后。


當然,王陵如果不出面阻止,那就不是王陵了,劉邦當初就是看中王陵的剛正,才推薦他當丞相的。但是,王陵再怎麼剛也沒用了,因為他馬上就不是丞相了。隨後不久,呂后就發佈了一條詔令,說王陵功勞卓著,理應升為皇帝的太傅。皇帝的太傅排位在三公之上,但此時皇帝才五歲,還被呂后一手操控,太傅毫無實權。顯然,呂后採用明升暗降的辦法,將王陵調開了,而王陵發現自己被授太傅虛職後,索性連朝都不上了。呂后看見王陵不上朝,索性直接將王陵免職。


王陵的下場已經清楚的告訴了陳平,現階段根本阻止不了呂后,只能隱藏實力,等待時機。右丞相的職位空出來了,呂后將陳平由左丞相升為右丞相,將她的相好審食其升為左丞相。呂后非常清楚審食其的能力,不讓他行使左丞相的權力,只讓他處理宮廷裡面的事務。更重要的是,呂后直接讓審食其住進了皇宮,以便兩人交往,文武百官想要見呂后,都需要審食其通報。劉邦要知道呂后這樣幹,恐怕墳頭都要冒火了。


一個寡居的太后和臣子搞在一起,成何體統,難道沒有人出面勸諫?難道王陵之後,劉邦的那些大臣就沒有一個有骨氣的?也不是沒有,還真有,出來阻止的人叫任敖,也是一位牛人,雖然名氣沒王陵大,但官職可不比王陵低,因為他是御史大夫。任敖出來阻止呂后,讓很多人都看不懂,甚至呂后自己都蒙了,因為就是呂后將前任御史大夫趙堯免職,提拔任敖繼任御史大夫。呂后想不明白的是,這個任敖怎麼如此不通情理呢?


這隻能怪呂后不理解任敖的為人,任敖是一個可以為兄弟兩肋插刀的人。秦末時期,劉邦私放犯人被官府通緝,官府沒逮住劉邦,卻將呂后給抓住了。呂后被關在沛縣的監獄中,當時的呂大小姐還是蠻漂亮的,有個獄卒調戲呂大小姐,被同是獄卒的任敖撞見了,直接將調戲呂后的人打成重傷。任敖一直將劉邦視為兄弟,認為朋友妻,不可欺。呂后也是因為這樣的原因,才將任敖提為御史大夫的。但呂后不清楚的是,任敖幫她只因為她是劉邦的老婆,僅此而已。


任敖勸諫的畢竟是關於呂后的私生活,呂后也不好反駁,在她看來,只要任敖配合她的政治主張,那就讓他接著幹御史大夫。呂后也想培養幾個她自己的親信,在她看來,只要她加以引導,稍加點播,任敖就會堅定支持她。只能怪呂后想得太簡單了,任敖不但數次阻止呂后封呂家子弟為王,還多次勸諫她不該將審食其請進皇宮,動不動就拿劉邦出來,這呂后哪能忍住。三年之後,呂后終於也忍不住了,將御史大夫任敖罷免。


任敖之後,選擇誰接任御史大夫,呂后想了很久,終於讓她找到了以為合適的人。呂后選擇的人是曹窋,曹參之子,由曹窋出任御史大夫,大臣們也沒有意見,畢竟他是功臣之後。事實證明,呂后這次的選擇沒有錯,或許是當初曹參的二百大板讓曹窋開了竅,明白了無為之道的妙處,所以曹窋當了御史大夫之後,和當年的曹參一樣,每天就是喝酒,什麼事都不管,呂后說什麼,他都支持。對於曹窋的表現,呂后相當滿意。


呂后的種種所作所為,身為丞相的陳平能忍受嗎?陳平不但忍的住,反而很享受生活,每天什麼事都不管,除了喝酒就是逛妓院,呂后的一切主張他都支持。顯然,陳平是採用韜晦之計。陳平這一生雖然數次背主,但他只認一個主人,這個人就是劉邦,是劉邦給了他建功立業的機會。當劉邦選擇將他選為託孤之臣時,他心中就暗自發誓,絕不會讓劉家天下損失半分。陳平認為:當前局勢兇險程度絕不下於白登之圍,呂后控制住了天子,呂家子侄掌握了南北二軍,雙方實力過於懸殊,他如果要阻止,不但阻止不了,反而自己會身陷囹圄,保存實力才是為今之計。


陳平不但具備張良的軍事謀略,還有強大的職場謀略,這也註定了他才是呂后的真正剋星。要說陳平的演技還真不是蓋的,他的老仇人呂嬃依然不忘記當年之仇,多次在呂后面前說道:“陳平當丞相不管事,天天喝酒玩女人。”陳平聽到後,更加放縱無度,而呂后更加高興。有一句說的好,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呂嬃就是這樣的人,要說樊噲都死了好幾年了,怎麼還念念不忘那點仇,她一直不停的在呂后面前控告陳平,弄得呂后都煩了。有一次,呂后當著呂嬃的面,對陳平說:“俗話說,‘女人和小孩的話不能信’,現在就看你怎樣效忠我。不要怕呂嬃講你的壞話。”呂后等於是當著陳平的面,打妹妹呂嬃的臉,來給陳平吃定心丸。其實呂后和呂嬃也差不了多少,不管什麼仇都是刻骨銘心,呂后對待戚夫人不也是這樣的嗎?


陳平、曹窋都實行無為而治,周勃作為武將出生,按說脾氣應該比較暴躁,可是面對呂后所做的一切,也是不知聲,只要呂后問他,他都同意呂后的建議。周勃的這種反常表現,顯然是被陳平做了工作,讓他蟄伏待機。三公都不管事,呂后自然想怎麼幹就怎麼幹。

於是,呂后準備無視“白馬之盟”,大封呂家子弟為王。那當初一起簽訂盟約的大臣該怎麼應對呢?請看下回——《封王博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