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史」梁山歷代清官廉吏

為政尚廉曹玉珂

曹玉珂 ,字禹琉,號陸海,又號緩齋,陝西富平人(一說鎮安人)。順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舉人,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任壽張縣令,後升內閣中書舍人,卒於官。史料記載,他“政尚廉平”,“為政有循聲”,平生“雅善臨池,摹古拓名帖如其真,尤好名篆圖章,收聚法物古器,核鑑以自娛”,著有《潼水閣集》、《緩齋璧言》、《大河志》、《過樑山記》、《如鏡閣記》、《除邪紀事》等。

康熙六年秋,曹玉珂到壽張縣任職時,縣城荒蕪,鄉村凋弊,百姓貧瘠,衙署內雜草叢生,亂石遍地,公堂破敗不能遮風擋雨。退居官舍,僅茅屋數間,百姓雞犬在衙舍裡鳴吠。春夜下雨的時候,房頂漏雨滴在床上,只好在被子上覆蓋油氈,室內的雨水飄起鞋來,積水從門檻流出室外。雖然條件十分艱苦,曹玉珂卻甘之若飴。蒞臨以來,兢兢業業,勤勉謹慎,以古代良臣為榜樣,專心治理地方,百姓爭訟極少。他深憂百姓疾苦,見壽張之境,東昌以南,鄆城以北,旱情十分嚴重,內心焦灼不眠,作《祈雨文》禱告上天。他公餘讀書,穿平民素服,吃家常飯食,生活十分拮据,閒暇之餘,開荒小園種菜以自足。曹玉珂到壽張縣上任半個月,就在一次下鄉考察過程中訪問了梁山,並寫了一篇《過樑山記》。此篇《過樑山記》以疑宋江起事“理所必無”起意,引述《宣和遺事》、《綱目》記載,想象梁山必“峰峻壑深過於孟門劍閣”,及其親眼所見,不過平坦一小丘,“其上果有宋江寨焉”。求教於當地父老,回答說“險不在山而在水”,又歷數當地村名,“多與《水滸傳》合”,當地百姓皆稱“忠義”,言談之中無不流露羨慕之情。最後引用黃山谷的話,指出世態“險易實關人心不關山川”,說明亂自上作,官逼民反,“梁山之泊不在鳥道沮洳,而在象魏闕庭”。這個觀點,即便在水滸文化研究日趨深入的今天,仍被學界經常引用。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曹玉珂在壽張孫口黃堤下古賢橋頭,立了一塊石碑,上書“唐高宗駐蹕訪賢處”,以紀念唐高宗李治訪當地鄉賢張公藝之事。

曹玉珂在壽張任職,約有七、八年之久。他考察地理民情,目睹民間疾苦,對百姓充滿感情,離任之際,他滿懷深情地寫下《壽張雜詠》六首,節錄二首:

邑左當梁苑,山存帝子丘。潢池昔日險,村落此時稠。

善任天官事,棄才閭閈憂。里人傳野史,未雨結綢繆。

到處多殘敝,其尤數壽張。數村無剩樹,孤舍即名莊。

以秸編門戶,何家足稻粱。富民應有術,深慕漢循良。

清官廉吏政聲錄

1、黃肇新:字亦周,因祖功封廕生,洛陽人,康熙二十年任壽張縣令。黃肇新才品兼優,性情耿直,常以安撫施仁政。任縣令期間,刑清政簡,盜息民安。他還千方百計為百姓減輕徭役,勸農耕桑,捐廉俸修建城牆、文廟等。逢久旱不雨,齋戒祈禱,組織抗旱,莊稼連年豐收。聽到黃縣令升任的消息,民眾呈稟留任,得到上級允許,黃肇新任壽張縣令共計九年,後以獎勵升任雲南尋甸州知州,當地百姓為其立碑頌德。

2、孫洪瑞:字子輯,雍正元年拔貢,乾隆三年中舉,貴州安順府普定縣人,乾隆二十二年任壽張縣令。孫洪瑞器宇軒昂,剛直不阿,公正廉明,與黎民百姓同好惡。他勤防河工,防澇保豐,修城防匪,保境安民,百姓深感其恩德。公務之餘,他到書院講課,傳授立身做事的道理,受益的人很多。孫洪瑞後調萊陽縣令,又升四川潼州府知府,後因辦金川軍需,積勞成疾,病逝于軍中,壽張人民曾為其立《去思碑》。

3、彭斗山:字星垣,道光二年中舉,江西鄱陽人,道光十四年任壽張縣令。他在壽張任職三年,施仁愛惠政,在民間廣為流傳,培養選拔人才,人們交口稱讚。彭斗山離任時,百姓攀轅泣送,街道為之堵塞,很多年後人們提起他,都稱他為“慈父母”。他在《壽良紀事述懷以留別》詩中說:“為報壽張諸父老,暫揮手漫沾巾……我來事事慚鳩拙,辜負吾民去後思……匹馬梁山幾次過……瘠土應聞樂土歌”。

4、曹光棟:字隆亭,貢生,河南固始人,光緒十三年任壽張縣令。他清廉慈惠,德洽民心,百廢俱舉,一塵不染。辭官後病歿於鄉,壽張人記其恩德不忘,稟請從祀名宦祠,並立去思碑存念。

清正愛民莊洪烈

莊洪烈(1854—1916),字曜甫,監生,常州陽湖縣人,以祖父死節世襲雲騎尉,光緒二十一年任壽張縣令,後調任諸城縣令,擢任臨清州知州、東昌府同知、山東道兼署兗沂曹濟黃運河兵備道臺。當地人孫肖巖撰文說:“自我莊老父臺曜甫,以常州世家奇英來宰是邑,凡折獄捕盜、浚河築堤、興利除害諸大政,不數月而次第俱舉。且督辦費用均出廉俸,於紳商分文不染,殆兼‘清、慎、勤’之全歟!”

莊洪烈蒞任壽張縣令,雖然只有六年時間,他秉性耿直,勤政愛民,善察民風,以卓越的政績深受百姓愛戴。莊洪烈到壽張伊始就體察社情民意,大興除匪安民之舉。梁山一帶和曹州相連,盜寇出沒無常。莊洪烈制訂賞罰章程,舉報有獎,脅從遣散,並撰《勸民從善歌》廣為散發,使婦孺皆知利害。爾後,親督民役,組織民團,踩點圍剿匪窩,兜拿主要賊首。光緒二十一年冬天,拿獲大窩土匪王如申,斃殺匪首師瞎卜。翌年夏天,承蒙官軍助剿,又將郝金序、呂善承等匪首正法,將王廣見、張二協解往東平府治罪。經此征剿,地方安定,梁山一帶盜賊巢穴,基本得到肅清。平定地方匪寇之後,全力投入治黃事業。光緒二十二年,黃河堤決,壽張縣境中東部受重災,金堤以上,王北等裡一百餘莊,積水成災,民困至極。莊洪烈會同陽穀縣令勘察地形,率領兩岸紳民籌工籌賑,民捐民辦,封堵決口的民埝,地勢低窪的地方墊高填平,分段而修,分段而守,雖然清河和黃河水漲,仍將自然災害降到最低限度,當年糧食幸獲豐收。第二年春天,又溜勢興挑,順勢掏灣,疏導鄆、壽交界裡河,將洩水舊溝加深為底一丈二尺、面兩丈、深一丈,兩岸民埝加寬加高到底六丈、頂兩丈、高八尺,較好地杜絕了黃河水絕,起到很好的抗澇保豐作用。治理黃河期間,莊洪烈要求各里首事監督款項花費情況,縣衙小吏等不得插手管理,更不準以各種名目亂攤費用,黎民百姓深為歎服。莊洪烈到災區檢查災情,里長、鄉紳聞訊置備酒宴,請知縣用膳。莊洪烈拒不進村,而是與隨從人員自帶乾糧在野外就餐。

光緒二十六年,莊洪烈離職時,黎民跪送數里,啼淚挽留。莊洪烈感慨不已,自嘲日常“素餐”,不營半畝私田,感懷百姓厚愛,久久不忍上馬離去,因作《庚子春將之諸城留別壽張紳民》詩曰:

承乏河壖已六年,匆匆又贈繞朝鞭。

治黃竊愧從中策,保赤先為置一椽。

慈惠如僑方用猛,弦韋在晉自知偏。

素餐安得嘲堪解,負郭仍無半畝田。

百廢何曾報俱興,捫心深愧大夫能。

築城且喜民安堵,麗澤還佔士得朋。

曲突徙薪原有幸,琅邪藉稻恐無憑。

鴻嗷乍息驪歌起,久倚徵鞍不忍登。

忠廉節烈沈齊義

沈齊義,字笠亭,浙江烏程人,乾隆甲子科(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舉人,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八月任壽張縣令。清《壽張縣誌·縣令》記載:沈齊義“廉慈勤慎,剔除弊端,蒞任三年不以家室隨”。後任知縣莊洪烈訪問當地故老,都說沈齊義“治壽多惠政”。關於沈齊義惠政的故事記載不多,但他三年未帶家眷,廉潔勤懇,慈善慎行,對壽張地區人民革除弊端,多施惠政,可算是一位清官好官了。

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秋,沈齊義獲悉清水教主王倫將於十月舉事造反,於八月十五日下令逮捕王倫,查禁清水教。不料他手下差役出現內奸,將消息秘報給王倫。王倫決定先發制人,提前舉事。八月二十八日,王倫請戲班在壽張縣城唱戲,以看戲為名聚集數千教徒在縣衙附近。半夜時分,教徒舉火把,持刀棍,一擁衝入縣衙。沈齊義聞知消息,來不及組織防禦,把官印埋藏在衙齋後面的槐樹下面,穿好朝服,登堂而坐。這時,王倫等已蜂擁而至,持刀相逼。沈齊義曉以大義,勸王倫等人改邪歸正,投案自首。王倫說:“知道你是個好官,但人各有志,悉聽尊便。”沈縣令知道王倫等人反心已定,便破口怒罵逆賊不得善終。壽張縣皂役李旺恐事情敗露,對自己不利,便持刀從沈齊義背後刺入,洞穿前胸而死。

沈齊義死後,其僕人劉恩將衙署官印獻給前來征剿的朝廷將軍,又扶沈齊義靈柩回故鄉歸葬。沈齊義的女兒已經出嫁,聽到父親為國捐躬的消息,悲憤投井而死。此後,壽張縣人民感其恩德,為沈齊義修建了祠堂,劉恩接來沈齊義的妻子依祠而居。乾隆五十九年,壽張縣令姜旭呈請朝廷旌揚沈齊義的事蹟,並奉皇帝聖旨重建祠堂,撥官田七十畝以資管理費用。劉恩去世前,讓兒子向縣令請求說:“我在沈以祠侍奉香火三十餘年了,希望死後葬於祠堂臺階下,如果靈魂有知,可以朝夕見到故主!”光緒二十一年,後任縣令莊洪烈又捐出俸祿重修祠堂,建立大門和寢殿三間,榜書匾額“忠義沈公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