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死後,李傕郭汜為什麼不跟隨呂布?

715457390177張建軍


以涼州、幷州集團之間的關係,李傕、郭汜,是無論如何不可能跟隨呂布的。

以李傕、郭汜的實力,他們原本沒有機會選擇自己的命運。王允要收留,或者處理他們,原本輕而易舉。

只不過,王允舉措失當,使得李傕、郭汜強勢崛起,翻雲覆雨。

不同派系,內部矛盾重重


董卓率領涼州軍團進入洛陽後,又吞併了丁原的幷州軍團,把持朝政,權勢熏天。

不過,董卓集團內部絕非鐵板一片,尤其是幷州軍與涼州集團之間,互相不信任。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著名的“斬華雄”了。

董卓派胡軫、呂布進攻孫堅。胡軫看不起呂布,揚言:今天要斬一青綏。所謂青綏,一語雙關,就是暗指呂布(騎都尉)。

呂布聽聞後很驚慌,行軍逼近孫堅後,趁著營地工事還未建,就與軍中的幷州軍大呼“賊至矣”!胡軫軍自相驚擾,一場大敗,華雄被斬!

誰殺的華雄?你說是關羽,他說是孫堅,我說是呂布!

這表面上只是胡軫與呂布的矛盾,但實際上,這是涼州集團與幷州集團的矛盾。

在董卓集團中,儘管呂布受到董卓的重用,“視為己子”,但官位並不高,也一直被“涼州大人”壓著一頭。幷州軍內裡是不服的。

王允,正是利用了這一矛盾,並利用自己與幷州老鄉(王雲也是幷州人)的關係,完成了對董卓的刺殺。

而在李傕、郭汜反攻長安取勝後,又把怒火發洩到了幷州人身上,幷州男女數百人被殺!

可見,幷州、涼州軍團矛盾極深,相互仇視。

在王允當政期間,涼州歸順的胡軫、徐榮等人,也都與呂布相互獨立,互不統屬。

因此,即使李傕、郭汜投降王允,也是不可能跟隨呂布的。

董卓死後,還輪不到李傕、郭汜選擇立場

當然,董卓死後,李傕、郭汜等人,還輪不到自己來選擇立場。

當時,二位都還只是校尉,同屬於牛輔。

董卓死後,他手下五位大將發生了分化。

胡軫、段煨、徐榮歸順了朝廷。董越、牛輔,不從。

牛輔吞併了董越的部眾後,由於實力強大(之前已經吞併了段煨的部隊),且是董卓的女婿,一度成為涼州軍團的主心骨。

此時,李傕、郭汜的歸屬,基本上是由牛輔說了算!他們大可以躲在大哥後面乘涼。

可是,牛輔並非將才。他疑心部隊“賣了他”,自己跑路了,結果,在路上被僕人幹掉了!

乞降

靠山倒了,現在,輪到李傕、郭汜這些校尉們自己選擇命運了!

此時,涼州軍歸順的歸順,剩下的群龍無首,他們兩個校尉是沒有資本和朝廷叫板的。

胳膊拗不過大腿,兩位一起表達了歸順朝廷、期望赦免的要求。

王允的“神邏輯”

呂布,也建議赦免他們。也有人建議:不如讓名將皇莆嵩來統領他們嘛!

這時候收不收李傕,呂布也說了不算。王允始終只是把呂布當成一個劍客,呂布的話語權不大!

可是,王允卻“神邏輯”:

1、把董卓舊部都收攏起來,關東諸侯會怎麼看我們?

2、至於涼州軍嘛,他們有罪,還赦免他們,他們心裡會自安嗎?還不如讓他們接受懲罰,懲罰完了,他們也會心安的!

說起來很有道理的樣子,不過,人家怎麼想,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關東諸侯,他們原本就不過是為了趁亂起事,擴大自己的勢力,不是你王允說拉攏就能拉攏得了的。

涼州軍呢?給一點懲罰,究竟是什麼懲罰?

他們看到的是:大名鼎鼎的蔡邕,就因為受過董卓的恩惠,在董卓死時悲傷了一下,就被幹掉了!

對蔡邕如此,涼州軍敢迎接“適當”的懲罰嗎?

雪崩

走投無路,李傕、郭汜的選擇和他們的老領導牛輔一樣:跑路。

跑到半路,遇到了賈詡。

賈詡表示:牛輔的教訓還不深刻嗎?現在逃跑,一個亭長就能滅了你們!現在打著為董卓復仇的旗號,一路殺回去,還有機會!

於是,李傕、郭汜整軍反擊,沿途散播“王允想殺掉所有涼州人”的謠言!

自從董卓死後,這些涼州人本就一肚子窩囊氣,王允的所作所為又讓人不得不懷疑謠言是真的,於是,紛紛參加李傕、郭汜的隊伍。

王允派胡軫、徐榮帶兵來攻,徐榮被殺,胡軫入夥!

由此,原本群龍無首的涼州軍團被兩個校尉發動了起來,一路殺向長安!

看王允的作為,雖然不智,但他似乎沒有參與逐鹿的意思,似乎是真心要恢復大漢秩序。

王允被殺,呂布出逃!

以李傕、郭汜的基礎,他們原本能求保命就不錯了,根本沒有機會翻雲覆雨。

以董卓被殺後涼州集團的群龍無首,王允原本也有機會整頓好全局!

李傕、郭汜及其他涼州將領,他們在重新奪回主動後,又不斷內訌、分裂,可見,他們內部矛盾重重,原本未必會組織到一起去!

可是,王允卻把“群龍”一起推到了人人自危的地步!

王允,在暗處時洞若觀火,利用董卓的內部矛盾除掉了董卓,不可謂不是一個明智之人。

可惜,在上位後,卻舉措失常,把原本矛盾重重的對手推到一起來對付自己!

王允還是那個王允。他的作為,不是亂世中的“爭霸邏輯”,因此,不急於收編涼州軍馬,他依然試圖採取治世的邏輯,追責賞罰。

雖有智謀,但追求的東西已不為時代所容許,其悲慘結局,也就註定了!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這是個好問題,值得仔細思考。

如果李傕、郭祀在董卓死後跟隨了呂布,那麼漢朝廷或許能夠光復,天下就不至於大亂。

那為何沒有呢?從以下方面來看這個問題。

01

李傕、郭祀的意願就是歸順朝廷。

樹倒猢猻散,董卓死後,西涼軍就解體了,處於群龍無首狀態。其根本原因,在於董卓並非善類,專橫跋扈、無惡不作。

鳥擇良木而棲,因而,跟隨董卓的人,沒有忠義之士,只有唯利是圖之人。

因此,董卓死後,其部將沒有人提出為其復仇,而是希望歸附朝廷。只要有官做,保住自己的利益,跟著誰混無所謂。

在這種情況下,朝廷或者呂布能夠收編董卓的部眾,讓他們替朝廷出力,這是最完美的結果。

02

王允的態度。

王允與呂布聯手誅殺董卓之後,開始飄飄然,居然囂張地說:“像董卓這樣不可一世的大奸賊都死在我的手下,我還有什麼懼怕的呢?”

每當群臣聚會,王允不再有溫潤之色,而是正襟危坐,高高在上,十分傲慢的樣子。

本來除掉董卓之後,王允與呂布共執朝廷,這會兒,王允根本不把呂布放在眼裡。呂布逐步失去了話語權。

不管王允以前如何勤政奉公,也無論誅殺董卓的功勞多麼巨大。如果李傕、郭祀不誅殺王允,很難說王允就不是董卓第二。人都會變的,屁股決定腦袋是很有道理的,坐在不同的位置上,想法是不一樣的。

在對待李傕、郭祀等董卓舊部的問題上,王允聽不進任何人的意見,一意孤行,且優柔寡斷,遲遲拿不定主意。

漢末大儒蔡邕就因為董卓對他不錯,聽聞董卓被殺,輕輕一聲嘆息,就被王允下獄處死。幾乎所有的人替蔡邕求情,王允都不答應。

王允的專權驕橫甚至超過了董卓。起碼幾次重大問題,蔡邕力諫,董卓還能夠採納。

但王允聽不進任何不同的意見,執意要全部處理掉董卓舊部,也就堵塞了李傕、郭祀等人歸順朝廷意願。最終導致李傕等的叛亂,這是王允一手造成的。

03

呂布缺乏領袖擔當。

都清楚呂布驍勇無比,但呂布是以騎都尉的身份跟隨幷州刺史丁原,得到其賞識後,擔任主薄。

主薄一職是為主官掌管文書的佐吏,像楊修就是曹操的主薄,這是細緻的針線活。由此看來,呂布並不僅僅是有勇無謀的莽漢,更好比是猛張飛能繡花,能文也能武,這可能是許多人想不到的。

但作為一個刺史的主薄,呂布或許能夠輕鬆駕馭。但作為政治家來處理國家大事,就顯得捉襟見肘,謀略不足了。

王允逐步控制朝政之後,呂布被邊緣化。如果呂布有大智慧,能夠把董卓的部將收歸己用,那真是漢室之幸事,天下百姓之幸事。

在朝廷內可以制衡王允的飛揚跋扈,對外可以震懾天下諸侯。從者安撫,逆者討伐。匡扶漢室,千古一人。

即便自己想做皇帝,那也是最起碼的資本。

由此看來,李傕、郭祀跟隨呂布還是有可能的。根本而言,是呂布缺乏政治家的智慧,沒有認識到這一支力量的巨大作用。最終呂布被擊敗,既是個人的悲哀,更是漢朝廷的災難。


豹眼看歷史


答案很簡單,李傕郭汜和呂布當時已不是一條船上的人了。

李傕郭汜二人是涼州人,很早便是董卓的部下,是董卓的西涼舊部,而呂布不同,呂布是幷州人,原是幷州刺史丁原部下,並不是董卓的舊部,董卓入京掌權後,聞聽呂布英勇,便收買他並誘使他背離故主,這才加入的董卓的隊伍,所以說,呂布雖然和李傕郭汜二人同屬董卓部下,其實他們分屬兩個派別,一個是西涼舊部,另一個是幷州新部,而呂布此人素來不重情義,所以,他和李傕郭汜的交情頂多算個酒肉朋友。

後因呂布和董卓的侍女有染,呂布自知董卓脾氣不好,怕事情敗露後為董卓所懲罰,心中甚是不安。而早前,司徒王允因覺得呂布是幷州勇士,而以厚禮待之,於是,呂布便把心中的苦悶訴說給王允,而恰巧此時王允與其他大臣正在密謀除掉董卓的事,於是便令呂布為內應,但呂布還是有所顧慮,因而他曾拜董卓為義父,怕落下弒父的惡名,王允又是一番開通,最終呂布終於想明白了,便答應了王允之事。不久便刺殺了董卓了,呂布因殺董有功,一下子就進入了朝廷的權力中心,並協助王允掌管朝權。

那麼問題來了李傕郭汜為什麼不跟隨呂布呢?

前文已經說到李傕郭汜是董卓舊部,他們也只忠於董卓,而在呂布歸順董卓期間,李傕郭汜和呂布應該是平級,並不是從屬關係,更何況他們也沒太深的交情。所以說,呂布背叛董卓,是肯定不會帶著他們一起玩的,而此時他們也就不是一條船上的人了。所以,也就沒辦法跟隨呂布。


混沌聊史


呂布本是幷州軍丁原的部將,後被唆使殺死了丁原,認董卓為義父。王允用離間計讓呂布殺死了董卓。

在董卓被殺後,郭汜與李傕乞求王允赦免,被拒絕。他們走投無路,聽從賈詡意見,攻打長安城。

長安城被攻下後,呂布出逃,經過青鎖門遇見王允,要帶王允一起走,結果他還不肯,最後死在涼州鐵騎手中。

後郭汜和李傕將呂布趕走,掌握了朝政。

其實早在呂布刺殺董卓時,就已經和他們不是一路人了,更何況郭汜李傕投降被拒絕,所以他們不可能跟隨呂布,呂布也不可能跟隨他們。


理科男讀歷史


董卓被殺後,為什麼李傕、郭汜等涼州將領不投靠呂布呢?

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第一,呂布主張殺掉董卓舊部

董卓被呂布所殺後,涼州兵團群龍無首,包括李傕、郭汜等涼州將領也感到前途茫然。為什麼他們不乾脆投靠呂布呢?要投靠呂布,得有一個前提,呂布願意接納他們啊。但是,呂布殺掉董卓後,向主持朝政的王允提出:應該把董卓的部將統統殺掉,一個不留。很顯然,這就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了。

但是王允卻沒有接受呂布這個建議,他一口拒絕了:“這些人無罪,不能殺。”難道王允真的是這麼仁慈麼?並非如此。

自董卓死後,呂布一躍而成朝廷第二號人物,加之他神勇無敵,王允雖視其為親密戰友,也不可不防。怎麼防呂布呢?王允採取雙管齊下的方針:其一,恢復帝國名將皇甫嵩的地位,授車騎將軍,車騎將軍的待遇與三公相同,這是在朝中制約呂布;其二,利用董卓舊部,在朝外製約呂布。這就叫平衡術。

然而,王允並非玩平衡術的高手,他最終搞砸了。

第二,董卓舊部進退兩難

對王允來說,擺在面前最大的問題,是如何處置董卓的涼州兵團。偏偏在這個重大問題上,王允舉棋不定,反反覆覆。

此時董卓舊部分駐於關西各地,人數龐大。董卓被殺後,他手下的將領惶惶不可終日,靠山已倒,大柱已傾,等待自己的命運將是什麼呢?朝廷會怎麼對待他們呢?誰也心裡沒底。他們急迫希望得到一塊免死金牌:朝廷赦令。

不錯,只有發佈一道赦令,董卓這些舊部壓在心裡的大石頭才會落地。但是王允不是說過麼,涼州將領是無罪的。既然是無罪的,何必要赦令呢?好吧,你們統統無罪,不需要赦令。統統無罪!涼州將領們總算鬆一口氣。

王允此舉,本來是想收買涼州將領,為什麼最後搞砸呢?董卓死後,王允原本認為天下太平了,以前反董卓的關東義軍也應該重新聽命於中央了。但是現實卻給王允扇了一記耳光,關東諸侯仍然自行其事,不鳥朝廷。為什麼呢?董卓雖死,涼州兵團還在,與關東義軍的軍事對峙還沒結束呢。

為了爭取關東義軍聽命於朝廷,王允最終下了決心:解散涼州兵團!

第三,涼州將士人人自危

起初王允宣佈董卓舊部無罪,涼州將領剛鬆一口氣,恐懼又襲來:王允要解散涼州兵團!既然無罪,又要解散涼州兵團,你王允到底唱哪門子的戲!

作為董卓的幫兇,在董卓死後人人自危。此時各種謠言四起,稱王允的實際目的是要血洗涼州兵團。涼州諸將惶惶不安,他們在洛陽、長安一帶無惡不作,王允自命清高,血洗並非不可能。大家議論紛紛,拿蔡邕來作例子:“蔡邕只不過受到董公厚待,就受牽連而被處死。朝廷既不赦免我們,又要解散部隊。今天要是解散軍隊,明天我等都成案桌上任人宰割的魚肉了。”

對涼州將士來說,保命是首要事情。

倘若王允真要血洗涼州兵團,就拼個魚死網破。於是乎涼州諸將都加強對自己軍隊的控制,嚴陣以待,如臨大敵。

接下來的一件事,讓人相信朝廷真的要血洗涼州兵團。

為了擺平涼州兵團,王允決定先做掉董卓的女婿,涼州兵團的頭號人物牛輔。王允以皇帝名義發佈一道詔書,誅殺牛輔。呂布派李肅進攻陝縣,但涼州兵團的戰鬥力名不虛傳,把朝廷軍打敗了。不過,牛輔雖然打了勝仗,還是在劫難,他被隨從殺死,砍下腦袋到呂布那兒領賞。

第四,為了自保,涼州兵團發動叛亂

牛輔被殺的消息傳來,涼州諸將驚呆了。

上司死了,他們如何來掌控涼州軍呢?牛輔的部將李傕慌了,他心裡沒底,派人前往長安拜見王允,請求得到朝廷的正式赦令。然而,王允仍然拒絕發給赦令。

這下子,李傕更加害怕了。他心灰意冷,惶恐不安,打算把部隊就地解散,自己回老家種田算了。如果不是一個人及時出來制止,李傕大約真的當農民去了。這個人就是三國時代最出色的謀士之一賈詡,他對李傕說:“將軍您要是解散軍隊,一走了之,王允不必派一支軍隊,只消一名驛站長就可以把你生擒了。”

道理淺顯易懂,不必多作解釋,李傕已是茅塞頓開。賈詡又說:“將軍手握重兵,不如引兵西向,進攻長安。事情若成,便可坐鎮京城,控制天下;事情若不成,再逃也不遲。”

何必馬上逃呢?打不贏再逃不行嗎?

李傕恍然大悟,於是率數千名涼州士兵浩浩蕩蕩,殺奔長安城去了。李傕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他一路向西,隊伍如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多。駐守各地的涼州兵,對朝廷的政策十分迷惘,對前途悲觀失望,見李傕振臂一呼,索性都豁出去了。殺入長安城,或許倒是生路一條呢。叛軍數量以幾何級數增長,到了長安城下竟然有十萬之多。

最終的結果,叛軍攻陷長安,呂布出逃,王允被殺,涼州將領們又一次控制了朝廷。


君山話史


董卓死後,如果讓李傕和郭汜跟隨呂布,應該是不可能的,畢竟他們之間的間隙太深,即使勉強湊合在一起,也不可能友好相處。我們一起分析一下其中的是非曲折。

董卓的涼州軍和呂布的幷州軍。

很多人以為呂布和董卓同屬一夥的,其實不然。董卓來自涼州,其部下大多數來自涼州,因此被稱為涼州集團;而呂布則來自幷州,其部下也是來自幷州,因此被稱為幷州集團。

呂布火併幷州刺史丁原後,統領幷州集團歸順董卓的涼州集團,但是兩個集團之間的關係並不太好,屢次發生矛盾。在嚴重的時候導致在對抗關東聯軍的過程中互相掣肘,屢次戰敗,甚至連大將華雄也被孫堅陣斬。

董卓威逼皇帝西遷後,殺人太多,唯恐有人暗算他,就把呂布調到身邊。董卓對呂布的寵愛導致涼州集團普遍不滿,結果在王允的策反之下,呂布誅殺董卓,徹底引發了涼州集團和幷州集團之間的矛盾。涼州集團為了復仇,將涼州軍內所有的幷州士卒全部殺掉,徹底斷絕了和呂布幷州集團之間和解的可能,兩者之間已經處於不可調和的程度。

董卓死後涼州軍的狀況。

公元192年4月,董卓在北掖門被呂布所殺,距離董卓入京僅僅三年的時間,一時間涼州軍群龍無首,一片慌亂。

董卓手下五虎將:牛輔、董越、段煨、胡軫、徐榮也處於一籌莫展的狀態。董卓沒有兒子,只有一個弟弟董旻,但董旻在京城一起被殺,就只剩下一個女婿牛輔。按照道理,沒有其他繼承人的情況下,牛輔理應擔當起統領涼州軍的責任。

牛輔手握重兵,後來那些風雲人物如李傕 、郭汜、樊稠、張濟等人此時都是他手下的校尉,然而他本人缺乏擔當統帥的才幹,在董卓被人暗害之後,尤為明顯。他不再相信任何人,即使董卓的親信,董越過去投奔他。牛輔依然持懷疑的態度,趁他不注意,將董越殺死,兼併其部屬。

隨著局勢愈發緊張,牛輔大軍晚上發生了營嘯事件,在沒有弄明白事情來龍去脈的情況就攜帶金銀珠寶和親信逃跑,結果被親信所害。

原本有希望能夠把涼州軍集聚在一起的希望破滅了,西涼軍徹底成了一盤散沙,許多人脫隊私自逃回涼州。

原本上面還有牛輔頂著,現在上面沒有人了,只是校尉官職的李傕和郭汜等人成了領頭人,這就是涼州軍自身狀態。

董卓死後,李傕和郭汜等人的出路。

董卓被殺後,朝廷接受了並不是涼州的胡軫和徐榮的投降。對於段煨,這個“涼州三明”之一的段熲同族兄弟,朝廷也接受了他的歸順。唯獨對於董卓的死忠牛輔和董越等人的處置,處於矛盾狀態,意見莫衷一是。

第一,呂布的意見。

呂布和涼州軍的矛盾太深,完全無法調和。根據《資治通鑑》記載:

呂布勸王允盡殺董卓部曲,允曰:“此輩無罪,不可。”

呂布的意見簡單而粗暴,完全處於一種勝利者姿態出現,贏者通吃的想法。幸好此時的王允比較謹慎,否定了呂布將董卓部屬趕盡殺絕的建議。

但是呂布依然故我,還是幹了另外一件事情,根據《資治通鑑》記載:

呂布使李肅至陝,以詔命誅牛輔,輔等逆與肅戰,肅敗,走弘農,布誅殺之。

涼州軍沒有等到赦令,反而等來了呂布征討大軍。呂布和牛輔恩怨太深,就派李肅去誅殺牛輔,牛輔奮起反抗,結果擊敗了李肅,而呂布埋怨李肅辦事不力,居然將李肅也殺了。

從這裡可以看出,指望呂布去招攬李傕和郭汜完全是不可能的,即使勉強招攬來,也是水火不容。

第二,王允不願意赦免涼州集團。

根據《資治通鑑》記載:

允始與士孫瑞議,特下詔赦卓部曲,既而疑曰:“部曲從其主耳。今若名之惡逆而赦之,恐適使深自疑,非所以安之也。”乃止。

王允的行為在此時非常自相矛盾,一方面很想赦免這些人,但是又覺得赦免又會讓他們誤會真的有罪。按照王允的想法就是既然沒有罪,那就不用赦免,最好還是自行解散離開吧。

這是王允的想法,可不是李傕和郭汜的想法,在李傕等人看來,朝廷誅殺董卓,其部下到底有沒有罪?朝廷也沒有說,如果有罪就赦免,如果沒有罪也需要說明一下,就這樣不明不白,還讓他們自行解散回家,這就讓這幫西涼軍心存疑慮。

關東聯盟雖然解散,但是出關的交通要道皆被各個州郡守住,要想通過也不太容易。甚至即使逃回老家幷州,日後會不會算舊賬,誰又說的清楚?畢竟朝廷沒有下赦免的詔書呀。

第三,李傕和郭汜的乞降失敗。

牛輔死後,李傕和郭汜等人失去了主心骨,一心想著投靠朝廷,就再次派人去向朝廷乞降。此時的王允再次狂妄起來,繼續拒絕他們的要求,並且粗暴的說道,朝廷一年不能夠有兩次赦免令。第一次赦免令還沒有下就被撤銷了,何來第二次赦免呢?這就讓以李傕和郭汜為首的涼州軍更加疑慮。

從這裡可以看出,不是李傕和郭汜不想投降,而是朝廷實在不願意。王允固執的認為,這些人沒有罪,不需要赦免,而且他們應該自行迴歸鄉里。

呂布窮追不捨的行為,王允等人的態度再加上李傕和郭汜乞降失敗的疑慮,導致了龐大的涼州軍完全失去了退路,更加沒有機會歸順呂布,這也為後來彪悍的涼州軍危害長安埋下禍根。

綜合以上可以看出,在董卓的被誅殺之後,處於報復的目的,呂布不願意招攬這些涼州軍,更願意痛下殺手,將李傕和郭汜等人斬草除根。另外加上以王允為首的朝廷對於他們的態度,導致涼州軍已經絕無歸順的可能。


笑看三國風雲


董卓被王允設連環計殺死後,西涼軍群龍無首,導致身居校尉的李傕郭汜成為了西涼軍的實際掌權人,統領董卓留下的十萬西涼軍,這時問題就來了良禽擇木而棲,良將擇主而侍,董卓既死,為何李傕郭汜不跟隨呂布一同偷襲王允呢?或者說是投降大漢王朝呢?按照常理來說,王允以及漢王朝是非常需要這批軍隊的,他們為什麼沒能入王允的法眼,這時就涉及到呂布。

1、呂布與李傕郭汜的恩怨

呂布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單說武力方面是碾壓李傕郭汜的,但二人經常的不尊敬呂布,就像張飛一樣認為呂布是一個家奴誰有地位誰有權利就去追隨,這是李郭二人看不起呂布的地方。


然呂布對二人的意見也是非常大的,甚至在董卓死後,要求王允殺死這些董卓遺留下的部曲,可王允不是傻子,雖然這些人不能為我所用,但也不能平白無故的殺害,有一話是非常正確的,屁股決定腦袋。


王允在當司徒的時候,一心一意的想著國家,想著百姓。可最終做到了董卓的位子上,卻是滿腦子如何將大權牢牢把握在自己的手中,如何能夠將大量的財富收斂到自己的府邸,這從根本上思想上就是一個錯誤的決定。


況且李郭二人掌握西涼十萬大軍,呂布手裡也就是守衛京師的部隊不過一萬人,當時群臣建議先穩住李郭二人,但不光王允沒有采納,呂布首先提出守衛京師吾一人足矣的囂張話語,直接導致李郭二人進攻長安,霸佔龍床,王允自盡,呂布出走。

2、李郭二人認為跟隨呂布沒有錢途

李傕與郭汜二人的實力是有的,不然不會被評為董卓手下的第二、第三大將,排名第四的華雄都能將十八鎮諸侯的兵馬嚇的屁滾尿流,何況二人呢?虎牢關失敗的原因並不能怪二人,當時二人全然被呂布壓制住了。


當時董卓認為呂布勝便進軍,敗便退軍,直接導致二人的才能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並且呂布沒有自己的意識,他只知道一件事情,那就是他自認為的報效大漢,那就是跟隨大漢權臣,丁原強便跟丁原,董卓強便跟董卓,王允得勢呂布便跟王允。


因此呂布是一個沒有主見的人,而且呂布不愛財,愛美人,但李郭二人視錢財如生命,如此看來呂布不能給李郭二人帶來想要的東西,自然不會去追隨呂布,況且呂布有勇無謀,二人雖無大志,但有謀略,因此呂布不會成為他們的第一人選。

總結性的來說,呂布不能帶給李郭二人收益,況且呂布與二人此前有恩怨,秋後算賬一直是呂布的性格,因此二人只好投奔王允,王允不從,便進攻長安依靠手中的兵力打敗了戰勝呂布。


摯潷畫畫紅塵


李傕、郭汜兩人原本在董卓的西涼軍中地位是比較低的,而正是因為董卓被殺,李傕、郭汜兩人聽從了賈詡反攻長安的計謀,最終才在歷史的舞臺上出了名。

董卓作為西涼軍的首領,他的手下有六大中郎將,分別是:牛輔、董越、段煨、胡軫、徐榮、呂布。董舊就是依靠這六大中郎將來管理整支西涼軍及所屬軍隊。

而當時的李傕、郭汜兩人都是中郎將牛輔手下的校尉,牛輔是董卓的女婿,同時也是董卓的心腹,受到董卓的信任,牛輔手下自然也是精兵強將,除了李傕、郭汜兩個校尉外,牛輔手下還有張濟、樊稠等校尉。

張濟是張繡的叔叔,樊稠與李傕、郭汜都是後來禍害朝廷的奸臣。

董卓是被呂布和王允合謀殺死的,董卓死的時候,他的手下大部分都被派到長安以東防禦或打擊關東聯軍,比如中郎將牛輔駐守安邑,中郎將段煨駐守華陰、董越駐守澠池,這三個地方都是中原通往長安的必經之路。

由此可見,董卓將自已的主要軍事力量放在長安以西用來防備關東地區可能對關西及關中地區的威脅,當時的校尉李傕、郭汜兩人正在河南中牟、陳留、穎川等地,與漢末名將朱儁交戰,並擊敗了朱儁。

董卓被殺的消息傳來,整個前線一片譁然,西涼軍亂成一團,中郎將段煨、胡軫、徐榮投靠了朝廷,而中郎將牛輔與董越不肯投降,董越找牛輔商量如何行動時,牛輔還把董越給殺了。

到了這個時候,整個西涼軍中只有牛輔這一支沒有投降朝廷,而西涼軍中又數牛輔的實力最大,因此牛輔一下子成了西涼軍不願意投降朝廷的首領,牛輔殺了董越之後,又擔心自已手下的士兵譁變,於是牛輔幹了一件非常愚蠢的事,只帶了親信和財物拋棄了軍隊獨自逃亡。

牛輔由於是獨自逃亡,沒有軍隊保護,於是跟隨牛輔逃亡的親信,一是為了貪財牛輔的財物,二是因為這個牛輔成了朝廷的通緝犯,於是牛輔的親信殺了他,投靠了朝廷。

牛輔一死,西涼軍再次群龍無首,當時的李傕、郭汜等人還在河南中牟一帶帶兵作戰,河南中牟離長安將近500分裡,就算李傕、郭汜想投靠呂布,有這個心,也沒這個可能,這麼遠的路,騎馬也要十幾天。

牛輔沒死的時候,李傕、郭汜還是牛輔的手下,牛輔是堅決不願意投降的,理由很簡單,牛輔是董卓的女婿加心腹,他擔心王允與呂布主導的朝廷清算他,所以牛輔不會投降。

所以李傕、郭汜作為牛輔的手下校尉,也是沒膽子跟牛輔作對的,牛輔死了之後,李傕、郭汜就面臨選擇,到底如何選擇自已的將來,是投靠朝廷,還是另作打算?

而在這個時候,遠在長安的朝廷已是王允主導,王允對於西涼軍如何處理的態度決定了西涼軍如何應對的方式,王允原本也打算赦免西涼軍,畢竟他們的首領董卓死了,赦免西涼軍有益於團結各方勢力,維護穩定,但王允卻因為擔心赦免西涼軍而招致袁紹為首的關東聯軍的不滿,所以猶猶豫豫,最終沒有赦免西涼軍。

由於朝廷遲遲沒有下旨赦免這些群龍無首且兇悍善戰的西涼軍,所以謠言馬上就滿天飛,有人說朝廷要殺光西涼人,這就引起了西涼舊部的極端恐懼,畢竟沒有人不怕死。

由於朝廷沒有赦免西涼軍,當時也屬於西涼軍牛輔部手下校尉的賈詡為了自保,在西涼軍餘部聚集在一起的時候,出了一個計謀,就是勸說李傕、郭汜聯合西涼軍餘部一起進攻長安,如果大家不聯合起來,一個小小的亭長就能滅亡我們。

最終李傕、郭汜就聽從了賈詡的這個建議,並且聯合其他的校尉,如張濟、樊稠等人,聯合西涼軍餘部起兵進攻長安,並在西進路上不斷接收西涼軍餘部,一路攻打。主導朝廷的王允聽說後,派出投降的董卓舊部徐榮與胡軫抵抗李傕、郭汜等人。

結果董卓手下最能打的徐榮戰死,胡軫又投降了李傕、郭汜,中郎將居然打不過校尉,看來確實是李傕、郭汜能打。

等這幫西涼叛軍打到長安時,已經有十萬人,後來因為長安城中的益州兵私自打開城門迎接李傕、郭汜進城,於是與呂布進行巷戰,呂布戰敗逃走,當時在長安城北,呂布還和郭汜單挑了一把,這可是正史中記載的為數極少的單挑,郭汜單挑輸給了呂布,但呂布大勢已去,還是從武關逃離了關中。

李傕、郭汜二將從頭到尾都沒有投靠呂布的機會,再說了,呂布是幷州人,李傕、郭汜都是涼州人,在得知呂布與王允合謀殺死了董卓後,西涼軍中的涼州人殺死了軍中所有的幷州人,只因為怨恨呂布殺死了董卓的行為。

就算李傕、郭汜二將有投靠呂布的機會,他們也不會跟隨呂布的,他們可是殺了幷州人啊,殺了呂布的同鄉,這些幷州人當中難免有呂布的親戚或老部下,幷州人與涼州人已經結下了樑子,更不可能投靠了。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董卓死後,李傕郭汜根本不可能會跟隨呂布。我從三方面來說一下我的理由。

第一,李傕郭汜與呂布互不統屬,關係並不融洽。

董卓在吞併了丁原後,麾下部隊分為三塊,一個是直屬的西涼軍,一個是丁原的幷州軍,最後一個是原本洛陽的軍隊。這些軍隊的關係並不融洽。

在面對關東諸侯的時候,呂布曾參戰過,但是與西涼將領胡軫不和,最後被孫堅所敗。尤其可以看出,兩軍的關係並不好。

而呂布殺死董卓後,王允等人命令呂布將董卓餘部全部清除,李傕郭汜就是其中的人物。本來還有一個董卓的女婿牛輔可以依靠,但是牛輔被殺之後,李傕郭汜採納賈詡之言反攻長安。

第二,李傕和郭汜身上董卓的印記太深了。

要知道董卓死後,之前被董卓強行抓來當官的蔡邕就為董卓哭了一下,就被王允殺了,蔡邕根本不能算是董卓的人,而且還是一個海內名士,都不能倖免。那麼跟隨董卓多年,充當董卓爪牙的李傕和郭汜,就必然是一個被清洗的對象,投降呂布不就是自投羅網嗎?

第三,地位的變化會造成心理的不平衡。

要知道李傕和郭汜是跟隨董卓一直南征北戰,才有了後來的校尉之職,而呂布因為他的勇猛同時因為他關鍵的叛變殺死丁原,使得呂布成為中郎將,都亭侯。但是這些都還沒什麼,因為都是為董卓效力,而李傕郭汜等人更受到董卓的信任,地位與呂布相比,只高不低。

隨著董卓的死亡,如果李傕郭汜投靠了呂布,就會出現,原本地位相等的人,突然只能作為那個人的下屬,這心理難道不會彆扭嗎?更何況,呂布是靠叛變上位的,完全不值得效忠。


秋心談歷史


跟隨有兩重含義,一是奉呂布為主,聽命於呂布;二是仿效呂布,向王允為首的漢政府投誠換得平安。

在董卓死後,涼州軍已準備接受改編,只是王允在處置的問題上猶豫不決。既想處罰,又擔心譁變;不處罰,因董卓而受損的利益集團不答應。還想著藉著整編的機會拉攏關東聯軍。內心惶惶不安的涼州軍眾人,在多變的處置消息傳來時,愈發不安,於是給了他人可趁之機。在李傕、郭汜的帶領下攻破長安,殺王允,挾持漢獻帝,大漢朝廷的顏面再次掃地。

至於說奉呂布為主,不太現實。首先,李傕、郭汜是涼州軍中的實力派,無論地位、官位,還是實力,都比呂布強,他們投靠呂布,先不說肯不肯,呂布本人就不敢相信,更不敢接受,會擔心被李郭二人吞併。其次,呂布同王允聯手殺掉董卓,甭管外人如何看董卓,至少在涼州軍將士看來,呂布是背叛者。再有,殺掉董卓後,王允錄尚書事,總攬朝政,呂布雖和王允同掌朝政,但和王允相比,在朝中根基不深,沒有太大話語權,他的承諾不一定不好使。

呂布和李傕、郭汜一樣,在王允等人眼中都是武夫,都曾是董卓餘黨,最重要的都是低門小戶,在當時注重出身門第的氛圍中,高門大戶掌握資源,掌控生死。李郭二人自然也知道這些,與其投靠呂布,不如投靠背景深厚的王允穩當,只是沒想到王允沒瞧上他倆,不得已之下,李傕郭汜才打上長安,殺王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