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民國時期清水河縣級以下的行政建制

「文史」民国时期清水河县级以下的行政建制

「文史」民国时期清水河县级以下的行政建制
「文史」民国时期清水河县级以下的行政建制

光緒32年(公元1906年),山西省諮議局成立,推行地方自治。當時隸屬山西省的緩遠地區由於“僻遠之區,民智閉塞,風氣未開,多未能如期舉辦”。

在民國期間,“綏遠”為中華民國的一個省級行政區,簡稱綏遠,省會歸綏(今呼和浩特市)。民國初年,北京政府沿用清朝行政制度,對歸綏地區的行政系統基本未作變動,只是在名稱上作了些修改。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袁世凱任命張紹曾為綏遠將軍,塞外歸綏兵備道改為觀察使,由山西省都督任命潘彥禮充任,各撫民理事廳改為縣,清水河縣首任知事為李永清。民國2年(公元1913年),將“歸綏道”改為“綏遠特別行政區”,設綏遠將軍為特別行政區的行政長官,統轄原來歸綏道的12廳和烏蘭察布盟、伊克昭盟以及土默特旗等地。民國3年(公元1914年),改綏遠將軍為綏遠都統。民國17年(1928年),綏遠特別行政區改為綏遠省,清水河縣改知縣為縣長,馬汝驥為第一任縣長。

清水河縣的自治分為區自治和鄉鎮自治。區自治的內容是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將清水河全縣劃分5個區,轄480個村。每區設1名民警長,由人民選舉,承縣長命令,辦理本區行政事宜。民國3年(公元1914年)裁撤民警長,5個區行政統歸縣署辦理。

第一區公所設縣城城關,轄主村13個;第二區公所在韭菜鄉,轄主村26個;第三區公所在陽灣子,轄主村22個;第四區公所在柳青,轄主村43個;第五區公所在五良速太,轄主村12個。

第一區轄古城坡、雷胡坡、神池窯、大南溝、蒙家梁、威遠窯、臺子梁、小廟子、潘三溝、朱家山、楊家窯、他兒畔、西咀,共13個主村。

第二區轄韭菜莊、南王家莊、席麻溝、大樺樹溝、獅子塔、上三道溝、南五里坡、膠泥溝、北圪洞、蘆草圪洞、七墩溝、北盛莊、木瓜溝、正溝、大石梯、西山溝、新窯上、太平窯、永安窯、狼窩溝、長梁溝、新堡子、大雙墩、寺懷裡、打車溝、候林村,共26個主村。

第三區轄陽灣子、三眼井、楊山上、暖泉上、西水溝、洞兒溝、大楊坪、陽山上、陽井上、北堡、老熊溝、破臺子、頭道溝、小井溝、破虎溝、沙草灣、前三黃水、前北溝、三里村、蓮花畔、帳房灣、瞭高山,共22個主村。

第四區轄柳青、喇嘛灣、二道塔、井子墕、王玉梁、火燒墕、焦胡圪洞、上梢稍墕、下梢稍墕、王家坪、上城灣、城咀子、大黑樹樑、小黑樹樑、侯家塔、新窯上、大沙灣、掛羅咀、黑礬溝、鹿頭碑、韓家梁、下城灣、白馬路、鐵駝墕、付家梁、腦包梁、不燦窪、西馬場、西咀、井溝、三王墓、大咀、樺樹墕、帳子峁、菜不浪灣、陽莊窩、大王墳、滑石、三道峁、五道峁、中樑子、南峁上、酸棗窪,共43個主村。

第五區轄五良速太、西庫侖兔、史藍太溝、王桂枝窯、三十一號、藺家山、小廟子、荒地梁、黑蛇溝、前咬刀兔、劉老婆窯、車鋪,共12個主村。

「文史」民国时期清水河县级以下的行政建制

民國初期清水河縣全域圖 圖片來源:《綏遠通志稿》

民國10年(1921年)綏遠道尹周登皞遵令擬定自治籌備處簡章,成立綏遠全區自治籌備處。負責籌備全區自治事宜……歸綏、薩拉齊廳為綏區最繁盛地點,民智開通,定為可能實行縣分,作為第一期舉辦。托克托、和林格爾、清水河等縣,或地勢偏僻,或區域偏小,暫時未能施行,作為第二期……循序漸進,按期實施,以求實效。

民國14年(公元1925年)奉令實施村政,始恢復區制。民國15年(公元1926年),經村政委員呈准,將原有5個區,縮編為4個區,73個主村。第一區公所設縣城城關,轄主村16個,第二區公所在韭菜莊,轄主村20個。第三區公所在陽灣子,轄主村17個,第四區公所在柳青,轄主村20個。區設區長、助理員、區兵4一5人。區級機構掌管民事、戶口、稅收納糧、促學事宜。各區經費,每月均為137元。即由地方收入項下開支。

民國18年(公元1929年),民政廳附設之區長訓練所成立。民國19年(公元1930年),全縣改轄為72個主村,主村設村長1人,村丁若干。民國21年(公元1932年),因地方經費困難,將4個區改為3個區。第一區設韭菜莊,轄主村16個;第二區設陽灣子轄主村28個;第三區設柳青轄主村28個。

民國24年(公元1935年),撤村建鄉,將72個主村併為69個鄉,鄉內設鄉長,鄉導員,鄉丁,鄉長由各村推遠,上層富戶出任,二年一換。鄉導員,由縣署直接委派,通管鄉里一切行政事宜。全縣共3個行政區,3個鎮,69個鄉,轄560個村。村下設間和鄰,5戶為一鄰,5鄰為一閭,鄰設鄰長,閭設閭長,共10519戶,47413人。

第一區轄古城坡鎮、神池窯、祁家溝、蒙家梁、威遠窯、史藍太溝、荒地梁、五良速太、臺子梁、小廟子、康盛莊、潘山溝、朱家山、楊家窯、王桂枝窯、藺家山等15個鄉,73個村。

第二區轄韭菜莊鎮、南王家莊、石灣子、席麻溝、夾榆村溝門、大樺樹溝、獅子塔、上三道溝、南五里坡、大老窯、前膠泥灣、黑蛇溝、前咬刀兔、北圪洞、五道梁、大雙墩、蘆花圪洞、前北清、七墩溝、古窨、丈房灣、前三黃水、三岔河、元嶺子、孔讀林、劉老婆窯、北盛莊、三眼井等27個鄉,151個村。

第三區轄陽灣子鎮、喇嘛灣、柵梢墕、火燒墕、付家梁、不燦窪、黑樹樑、柳青、鹿頭碑、大沙灣、候家塔、三王墓、帳子峁、下城灣、白馬路、單臺子、小石巖、前大井、五道峁、暖泉、西水溝、他兒半、洞兒溝、碓坪、陽井上、北堡、老熊溝等27個鄉,336個村。

「文史」民国时期清水河县级以下的行政建制

鄉鎮自治開始前,雖已劃縣境為5個區、480個村,當時各村尚無村政機構的設制。村中有事,由相沿之甲頭辦理。到了民國14年(公元1926年)實施村政以來,較大村莊始設有鄉鎮公所。民國20年(1931年)後,各鄉鎮公所組設齊全。而調解、監察委員會亦均依法成立,促進村政。平息訟爭,庶稱有力焉。順以地方貧瘠、民風樸魯,除添設小學、增置林場外、修築渾河木橋而外,再無其他顯著成效。全縣共3區、3鎮、69鄉、10519戶、47413口。

民國27年(公元1938年)10月,日偽縣政府成立後,全縣改設12個鄉、1個鎮。分別是榆樹灣、柵梢墕、暖泉、南王莊窩、石灣子、五良太、神池窯、小廟子、付家梁、北堡、窯溝等鄉及城關鎮。

民國34年(公元1945年)8月15日,日軍投降後,中華民國縣公署改為縣政府,基層設四區、六鎮。清水河縣人民政府將全縣劃為6個區。分別是一區(城關鎮)、二區(韭菜莊、盆地青鄉部分自然村)三區(韭菜莊、北堡、暖泉三鄉部分自然村)、四區(窯溝鄉)、五區(盆地青鄉大部分自然村)、六區(喇嘛灣鎮)。

1949年6月13日,清水河縣全境解放,廢保建政,全縣劃為6個行政區,轄48個行政村(含2個鄉級鎮)、957個自然村。第一區駐地小廟子,轄7個行政村,127個自然村,1個鄉級鎮。第二區駐地韭菜莊,轄9個行政村,106個自然村。第三區駐地暖泉,轄9個行政村,163個自然村。第四區駐地菜不浪灣,轄9個行政村,155個自然村。第五區駐地五良太,轄7個行政村,156個自然村。第六區駐地喇嘛灣,轄7個行政村,250個自然村,1個鄉級鎮。

「文史」民国时期清水河县级以下的行政建制

白文宇,清水河縣老牛灣鎮人,自由撰稿人,文史愛好者。喜歡用溫暖語言記錄鄉土,用真實筆觸感知故園。

「文史」民国时期清水河县级以下的行政建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