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是否應大量參加比賽?

不應“大量”參加比賽,量力而行,適可而止為妥。

大學生是否應大量參加比賽?​​​


如果你有其他更好的提升自己的途徑,去各種刷比賽只能算是一個次優的選擇。當你眼界有限,能力也有限的時候,大量參加比賽算得上一個消耗過剩精力的較優解。說點實在的吧,“比較好的企業”在招正式員工以及實習生的時候,一般來說是按這麼一個順序來篩選簡歷的:學校>>實習經歷≈高價值證書(CPA,司考,CFA,FRM等)≈高GPA>相關項目經歷>相關比賽經歷>低價值證書(各類從業資格證)>社團活動經歷。不難看出,如果你能刷到一份不錯的實習經歷或者考個很厲害的證,是沒有必要花同樣的時間來玩個比賽的。但對於找不到好實習的同學,本專業沒啥好證可以考的同學,在穩住gpa之後尚有餘力的同學,去適當地的參加幾個比賽還是比較有必要的!

1.從前途出發:

你未來想幹什麼?如果是去能源電氣機械等傳統行業工作的話,額,玩商賽好像對你真的沒什麼卵用。如果是去銀行、保險公司這類偏傳統的行業的話,商賽的作用也不會太大,聊勝於無。商賽能起到比較大作用的主要是新興行業,比如互聯網,快消,會計事務所,諮詢公司這種,然後像大多數外企和一部分民企也比較認可這個。

2.從目的出發:

你想在商賽中獲得什麼?我之前在專欄的大綱裡說過的,玩商賽並不是一個“投資小,見效快”的行為,相反,它的特點是:“前期投資較大,前期收益較小,中期收益很不錯,後期收益一般。”請不要指望通過商賽在大學裡一飛沖天,它是一個“結交朋友,鍛鍊職場技能,提升專業能力,乃至於趁機把妹”的不錯的方式,但絕非萬能。如果你想在商賽中立竿見影地獲得什麼,它可能也不太適合你。

3.從效率出發:

直白點就是——你覺得你在這個比賽中獲獎的可能性大嗎?作為一個商賽中的“唯結果論者”,我一直覺得“重在參與”,“初賽也能學到很多東西”之類的說法都是胡扯,或者就是loser的自我安慰。拜託,你初賽學得再多能有過五關斬六將進決賽學的東西多?一百個商賽的參與獎能比一個商賽的冠軍有用?一般來說,五六個三等獎的獎金和獎品捆起來也沒一個一等獎多吧?所以,從效率出發,如果你玩商賽玩了很多次都拿不到獎,就不要強求了,拿精力去做其他事才是更好的選擇。不過有個捷徑就是,在玩商賽的最初期就請個做商賽的大神手把手帶上一兩次,這樣的話後面玩商賽的效率(或者說拿獎的幾率)會提高很多。

4.從時間出發:

你是否已經把其他方面做好,有點閒得沒事做了?坦白地說,讓我回過頭來自己給自己大一大二所有應該做的事排個序,商賽可能前三都排不上。在你決定將大量精力投入“玩商賽”這件事之前,你最好問一下自己:你可以用這些時間弄到一個很不錯的實習嗎?你可以用這些時間把績點提高一個檔次以上嗎?你可以用這些時間把一門很難練的技能練到中高級嗎?如果答案都是否定的,那麼把這些時間拿來玩商賽確實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如果有至少一個答案是肯定的,那麼請慎重,請不要在商賽上投入過多時間,適可而止。

5.從簡歷出發:

大概很多人開始玩商賽的原因之一就是,覺得自己的簡歷上獲獎經歷一片空白會不是很好看。嗯,一般應屆生的簡歷除了基本信息,實習經歷項目經歷,個人特長等板塊之外,好像確實也就商賽經歷可以寫寫了。作為一個業餘的HR,我想說這種想法並沒有錯。但是,需要強調的是,“商賽經歷”對你的簡歷只能錦上添花,不能雪中送炭。如果你“實習經歷,項目經歷,技能特長”這些最基本的內容都是一片空白的話,任你把“商賽經歷”寫出花來,簡歷的競爭力也是不高的。所以,指望通過商賽來刷簡歷的同學,請優先把基本項刷好,再來刷“商賽”這個加分項吧。最後再提醒一下各位,不要因為上面的各位答主說通過玩比賽找到了女朋友,創業成功,或者找到了好實習就覺得自己也能這樣。那些都只是個例,不是普遍現象,不要“光看到賊吃肉,看不到賊捱打“。大多數高質量比賽的決賽晉級率都是低於10%的,這意味著有90%的參賽者都只會是陪襯,也意味著有90%的努力都是得不到回報的。嗯,你做好這個心理準備了嗎?


轉自:知乎~許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