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是否应大量参加比赛?

不应“大量”参加比赛,量力而行,适可而止为妥。

大学生是否应大量参加比赛?​​​


如果你有其他更好的提升自己的途径,去各种刷比赛只能算是一个次优的选择。当你眼界有限,能力也有限的时候,大量参加比赛算得上一个消耗过剩精力的较优解。说点实在的吧,“比较好的企业”在招正式员工以及实习生的时候,一般来说是按这么一个顺序来筛选简历的:学校>>实习经历≈高价值证书(CPA,司考,CFA,FRM等)≈高GPA>相关项目经历>相关比赛经历>低价值证书(各类从业资格证)>社团活动经历。不难看出,如果你能刷到一份不错的实习经历或者考个很厉害的证,是没有必要花同样的时间来玩个比赛的。但对于找不到好实习的同学,本专业没啥好证可以考的同学,在稳住gpa之后尚有余力的同学,去适当地的参加几个比赛还是比较有必要的!

1.从前途出发:

你未来想干什么?如果是去能源电气机械等传统行业工作的话,额,玩商赛好像对你真的没什么卵用。如果是去银行、保险公司这类偏传统的行业的话,商赛的作用也不会太大,聊胜于无。商赛能起到比较大作用的主要是新兴行业,比如互联网,快消,会计事务所,咨询公司这种,然后像大多数外企和一部分民企也比较认可这个。

2.从目的出发:

你想在商赛中获得什么?我之前在专栏的大纲里说过的,玩商赛并不是一个“投资小,见效快”的行为,相反,它的特点是:“前期投资较大,前期收益较小,中期收益很不错,后期收益一般。”请不要指望通过商赛在大学里一飞冲天,它是一个“结交朋友,锻炼职场技能,提升专业能力,乃至于趁机把妹”的不错的方式,但绝非万能。如果你想在商赛中立竿见影地获得什么,它可能也不太适合你。

3.从效率出发:

直白点就是——你觉得你在这个比赛中获奖的可能性大吗?作为一个商赛中的“唯结果论者”,我一直觉得“重在参与”,“初赛也能学到很多东西”之类的说法都是胡扯,或者就是loser的自我安慰。拜托,你初赛学得再多能有过五关斩六将进决赛学的东西多?一百个商赛的参与奖能比一个商赛的冠军有用?一般来说,五六个三等奖的奖金和奖品捆起来也没一个一等奖多吧?所以,从效率出发,如果你玩商赛玩了很多次都拿不到奖,就不要强求了,拿精力去做其他事才是更好的选择。不过有个捷径就是,在玩商赛的最初期就请个做商赛的大神手把手带上一两次,这样的话后面玩商赛的效率(或者说拿奖的几率)会提高很多。

4.从时间出发:

你是否已经把其他方面做好,有点闲得没事做了?坦白地说,让我回过头来自己给自己大一大二所有应该做的事排个序,商赛可能前三都排不上。在你决定将大量精力投入“玩商赛”这件事之前,你最好问一下自己:你可以用这些时间弄到一个很不错的实习吗?你可以用这些时间把绩点提高一个档次以上吗?你可以用这些时间把一门很难练的技能练到中高级吗?如果答案都是否定的,那么把这些时间拿来玩商赛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如果有至少一个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请慎重,请不要在商赛上投入过多时间,适可而止。

5.从简历出发:

大概很多人开始玩商赛的原因之一就是,觉得自己的简历上获奖经历一片空白会不是很好看。嗯,一般应届生的简历除了基本信息,实习经历项目经历,个人特长等板块之外,好像确实也就商赛经历可以写写了。作为一个业余的HR,我想说这种想法并没有错。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商赛经历”对你的简历只能锦上添花,不能雪中送炭。如果你“实习经历,项目经历,技能特长”这些最基本的内容都是一片空白的话,任你把“商赛经历”写出花来,简历的竞争力也是不高的。所以,指望通过商赛来刷简历的同学,请优先把基本项刷好,再来刷“商赛”这个加分项吧。最后再提醒一下各位,不要因为上面的各位答主说通过玩比赛找到了女朋友,创业成功,或者找到了好实习就觉得自己也能这样。那些都只是个例,不是普遍现象,不要“光看到贼吃肉,看不到贼挨打“。大多数高质量比赛的决赛晋级率都是低于10%的,这意味着有90%的参赛者都只会是陪衬,也意味着有90%的努力都是得不到回报的。嗯,你做好这个心理准备了吗?


转自:知乎~许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