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易發眩暈 中老年如何做好保健措施

冬季易發眩暈 中老年如何做好保健措施

  為什麼冬天頭昏眩暈患者就這麼多起來,是否能早預防就可少發甚或不發呢?

  1.頭昏眩暈的起因

  在眩暈專科門診病人中最多見的原因是“頸性頭昏眩暈”,其中包括中老年人頸椎病和青少年的頸項軟組織(肌肉、肌腱等)病損——源於頭頸長期處於被動固定姿勢(如會計、汽車司機、電腦族等)。無論前者或後者,均因增生骨質或僵硬“發炎”的肌腱,剌激其下方血管(椎-基底動脈——供應大腦後部枕葉血液)外膜的交感神經,→引起該血管張力增加→血流量減少→枕葉缺血→枕葉處的前庭神經核及其通路和視覺中樞缺血。前者是掌控人體平衡,後者是視覺中樞,兩者缺血結果即出現霧視、頭昏眼花,自身不穩,重則自覺天翻地覆,猶如跌落萬丈深淵、心慌恐懼或伴噁心嘔吐,少數還有耳鳴(中老年人多見)。

  2.冬季頭昏眩暈的促發因素

  (1)入冬天冷,人體皮膚肌肉緊縮,全身血管,特別是相對暴露的頸項部的肌肉緊縮,由此直接影響其下方的椎-基底動脈對大腦枕葉的供血→腦(後循環)供血不足。

  (2)因天冷,血液粘滯度增加→血流緩慢,(如伴有“三高”更明顯)。當人體自安靜狀態變動體位時(如翻身或頭側轉)即可能發生頭暈眩暈發作。這就是中老年人常在夜間翻身、早晨起床時發生短暫性眩暈或歷時數分鐘、數小時不等的眩暈之主要原因。

冬季易發眩暈 中老年如何做好保健措施

  中醫認為,導致眩暈的原因有風、痰、上虛氣陷等,日常不妨從以下幾方面調養預防。

  1.頸部常暖擋風寒

  中醫認為風邪有內外之分,秋風蕭瑟,外風侵襲,有頸椎病的患者在這個時候應注意防風寒和頸部的保暖。風寒之邪會使頸部的局部血管收縮,血流速度降低,誘發眩暈。所以秋涼時節外出應戴圍巾或絲巾等,防止頸部受風受寒。此外,中醫認為:“諸風掉眩,皆屬於肝。”這裡的“風”多指內風導致的抽搐、眩暈。很多人常感覺工作壓力大,容易導致肝氣鬱結,所以人們日常要注意調節情緒、減壓護肝、祛除內風。

  2.久坐勤動莫偷懶

  痰也是導致眩暈的病因之一,中醫就有“百病皆由痰作祟”之說,比如痰濁上犯頭部,可引起眩暈。這類患者多具有身體肥胖、睡覺流涎、舌苔滑膩等特徵。很多上班族往往是一坐就是好幾個小時,面對著電腦,長期保持一個姿勢,這樣不但對頸椎不好,而且還容易造成脂肪堆積,出現痰溼體質,更加容易引起眩暈。所以建議大家時刻提醒自己保持正確的姿勢,儘量不要久坐不動,常起來走走,活動活動筋骨。

  3.搓耳補氣腎常健

  “氣陷”也會導致眩暈,氣陷是指氣虛無力升舉而反致下陷,常由氣虛進一步發展而來,或者勞動用力過猛、過久損傷某一臟腑之氣所致。而大家最容易忽視的與眩暈有關的氣便是腎氣。中醫古籍記載:“腎水虧少,虛火炎上,眩暈耳鳴,此嗜慾人多腎虛眩暈。”也就是說眩暈與腎虛是有聯繫的。中醫認為“腎氣通於耳”,因此,搓耳對腎臟功能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同時也有助於預防眩暈。

冬季易發眩暈 中老年如何做好保健措施

  湯劑方推薦:三眩定暈湯方劑加減根據個體差異和病因病情辨證施治,臨床應用更具針對性。具有益肝、補腎、健脾、利溼、和胃、化痰的作用,可有效改善惡心、嘔吐、耳鳴、頭脹、眩暈等症狀。

冬季易發眩暈 中老年如何做好保健措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