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瓷器必須要知道的專業術語大全

鑑定瓷器常用的術語,本為歷代行家口語。它主要用以指明器物的完整和傷殘的程度,根據特定的條件和不同部位所出現的各種現象而定名。現將其作為一般性常識,在此大致歸類列出,僅供大家參考。

桶瓷與庫出:清代由景德鎮運往京城的瓷器,傳統都是用木桶盛裝,所以清代宮廷用瓷也被稱作“桶瓷”。這些桶瓷運到京城之後都會用書紙包裹瓷器後裝入木桶,填塞稻轂以求安穩。這類由於擱置年久,未曾使用,也沒有出庫房的瓷器就叫”庫出”。

口磕:器物的口際胎釉,由於撞擊而出現大小不等的缺碴傷痕。

重皮:口部因受重創而出現的斷面隱患,但外觀尚完整,胎釉已分裂卻還未剝離,往往一觸即脫落。

毛口:口邊的釉面間斷脫落。

毛邊:口面的覆釉因傷全部脫落。

衝口:口部因與其他器物相碰而出現細裂紋,長短不一,一些細小的裂紋常不易看出。裂紋往往會逐漸自然延伸,若與冷熱相激,便會順紋路開裂。

釉泡:釉面在燒製時出現的中空氣泡,經受外力以致破開。

棕眼:釉面氣泡在窯中熔融爆破後。未曾彌合而自然形成的小孔。

斑點:釉面出現各種礦物或其他化學物質的斑點和小點。

縮釉:因胎面有油汙,所施之釉未能全部附著。

漏釉:器物施釉時,局部有遺漏而露胎無釉。

粘沙:釉面上有散落的窯灰,或器底因墊燒粘結有沙粒。

磕傷:器身胎釉的某一部分。被其他物體碰撞而磕碰。

開片:由於胎體粗鬆或燒結火度不足,還有的因是漿泥胎體,在驟然冷卻時胎釉的分子結構收縮係數不平衡所導致的自然裂紋。呈深淺不一,大小不等,互相交錯的長短開片紋。

片紋:年代久遠的器物,由於本身仍在蛻變中,釉面出現有長短不一順向的稀疏細裂紋,不透胎體。

軟道:釉面久經磨擦出現的細微絲紋。

傷釉:由於釉面與其他物體磨擦,致使釉面局部損傷。

失亮:器物釉面因長期使用,久經磨損失去光澤。

剝釉:由於胎釉結合不緊密,釉層從胎體上自行脫落。

脫釉:釉面受其他酸,鹹等的腐蝕,或入土年久受浸蝕而至剝落。

傷彩:色彩的表面局部或全部,被磨劃致傷。

脫彩:器物上的彩繪紋飾,由於久經使用而磨脫,或是因為入土年久被浸蝕變質而脫落,或因長期拂掃。

水鏽:器物長期受土埋或水浸,有灰,黃,鐵紅,或銅綠色等化學物質附於器表。

缺碴:器物損壞後缺失碎片。

炸紋:器物的頭,肩,或者腹部受到撞擊後,出現放射性裂紋。

窯裂:胎體在窯內受火不均而出現的裂紋。

窯粘:器物在窯內受火時發生變化,使二物想粘或與匣具想粘而留下不同的粘痕。

夾扁:器體或口部不圓。

翹稜:由於器物變形,以致器口部圓,底足不平。

凸心:器裡心向上凸起。

凹底:質軟的胎體經火燒製,器底心向下塌陷,有些塌陷,圈足不能著地,而器底心可以旋轉。

串煙:釉面受窯火的煙燻,或是氧化,以致釉色局部或全部發生巽變,出現灰,黑,黃色。

火石紅:胎體內含有礦物質,在不施釉的部位受火自然泛出,或是有意塗的漿泥。

糊米底:器物的砂底,因所墊砂粒含鐵質較多,受火時出現鐵鏽斑點,似糊米狀。

復窯:二次入窯燒造。

黃溢子:胎體內含有雜質,透過稀薄釉層而顯露。

磨款:故意磨去青花,紅彩等款。冒充其他年代。

鋦:器物傷殘後,用鑚石工具在釉面打眼。並不鑚透,以金屬鋦釘連接。

玩瓷器必須要知道的專業術語大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