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挖出一條「龍」,帶回家總發出怪聲,上交後文物局給了他18元

龍,是我們華夏先民創造的一種獨特的動物形象,自8000年前紅山文化中龍的圖案出現起,其形象便因不同時期的社會生產力水平、思想文化及審美意識的影響,不斷變化與完善著。到唐宋時期,龍的“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形象與體型基本確定下來,而廣為後世效仿並保留至今。

崛起於白山黑水間的北方民族女真族,入主中原後建立了威震一時的大金國。受中原先進文化的影響,龍,也成為金代帝王喜愛的帝王最高權力的象徵之物。1965年,在黑龍江省阿城市(現為哈爾濱市阿城區)南城城牆邊,一位裴姓的農民準備取古城牆遺址的青磚砌豬圈時,意外的挖出了一條“龍”——龍形文物。

農民挖出一條“龍”,帶回家總髮出怪聲,上交後文物局給了他18元

因為我們中國人特別崇拜龍,所以這裴姓農民就把“龍”帶回了家,並私藏了起來。只有到了沒人的時候才會拿出來瞧一瞧,看一看,欣賞一番。可是自打把“龍”帶回家後,裴姓農民家裡每天晚上都有奇怪的動物叫聲,弄得他心神不寧,但又不知道這動物叫聲從那發出來的。

後來,經過裴姓農民細細排查,終於發現,原來這怪聲是從自己帶回家裡的那條“龍”發出來的。因為文化程度不高,加上當時農村流傳著許許多多的精怪傳說,裴姓農民誤以為是這條“龍”顯靈要降罪於他。便將發出怪聲的“龍”上交至阿城市文物局。

農民挖出一條“龍”,帶回家總髮出怪聲,上交後文物局給了他18元

文物局的工作人員自然是見多識廣,因此他們對裴姓農民所說的怪聲進行了科學地檢查。最後發現:這條“龍”不是那種完全密封著的文物,在“龍”的背部,有一道縫隙,而那道裂隙,就是“龍”發出怪聲的原因所在。

工作人員還發現:這條“龍”為黃銅質鑄造而成,它集龍、麒麟、獅、犬形象和特點於一身,設計構想及雕塑水平高超。龍呈蹲坐式,龍首微揚,張口似吟嘯,肩微前弓,前左腿翹起,其爪飛踏瑞雲,瑞雲與後腿相連。

農民挖出一條“龍”,帶回家總髮出怪聲,上交後文物局給了他18元

而“龍”的前右腿略向前方直立,爪與地面相連,龍尾上翅向外捲曲,龍首、肩部和四肢飾有卷鬣,威武雄姿,亦動亦靜,浩氣凜然。在龍的前右腿、尾部及瑞雲處有以雙向分開的扁錠殘跡,當時與它物相連接固定而鑄。後來,這條“龍”有了新名字,叫“銅坐龍”。當然,這條“龍”自然就是指“銅坐龍”了。

經專家鑑定,發現這條“龍”大概是金朝皇室所用的器物,是皇室御用馬車上面用的裝飾品。據《金史•輿服》載:金世宗大定六年(1166年)十二月規定,將金輅“軾上坐龍改為風”,知金輅上曾飾坐龍;又據“大輦……頂輪施耀葉,中有銀蓮花、坐龍。”

農民挖出一條“龍”,帶回家總髮出怪聲,上交後文物局給了他18元

為了獎勵裴姓農民無私的奉獻精神,文物局給了他18元,以示獎勵。因為在上世紀60,70年代,18元不算少,所以裴姓農民高高興興拿著前回家了。此後,“銅坐龍”成了國家一級文物,並有“鎮館之寶”的美稱,還在加拿大展覽過。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作為文物之中的珍品,出現在了廣大人民電視的熒屏前。(喜歡的話多多關注,多多點贊,多多收藏,轉發和評論,謝謝!本人其他文章也很精彩,歡迎品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