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挖出一条“龙”,带回家总发出怪声,上交后文物局给了他18元

龙,是我们华夏先民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动物形象,自8000年前红山文化中龙的图案出现起,其形象便因不同时期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思想文化及审美意识的影响,不断变化与完善着。到唐宋时期,龙的“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形象与体型基本确定下来,而广为后世效仿并保留至今。

崛起于白山黑水间的北方民族女真族,入主中原后建立了威震一时的大金国。受中原先进文化的影响,龙,也成为金代帝王喜爱的帝王最高权力的象征之物。1965年,在黑龙江省阿城市(现为哈尔滨市阿城区)南城城墙边,一位裴姓的农民准备取古城墙遗址的青砖砌猪圈时,意外的挖出了一条“龙”——龙形文物。

农民挖出一条“龙”,带回家总发出怪声,上交后文物局给了他18元

因为我们中国人特别崇拜龙,所以这裴姓农民就把“龙”带回了家,并私藏了起来。只有到了没人的时候才会拿出来瞧一瞧,看一看,欣赏一番。可是自打把“龙”带回家后,裴姓农民家里每天晚上都有奇怪的动物叫声,弄得他心神不宁,但又不知道这动物叫声从那发出来的。

后来,经过裴姓农民细细排查,终于发现,原来这怪声是从自己带回家里的那条“龙”发出来的。因为文化程度不高,加上当时农村流传着许许多多的精怪传说,裴姓农民误以为是这条“龙”显灵要降罪于他。便将发出怪声的“龙”上交至阿城市文物局。

农民挖出一条“龙”,带回家总发出怪声,上交后文物局给了他18元

文物局的工作人员自然是见多识广,因此他们对裴姓农民所说的怪声进行了科学地检查。最后发现:这条“龙”不是那种完全密封着的文物,在“龙”的背部,有一道缝隙,而那道裂隙,就是“龙”发出怪声的原因所在。

工作人员还发现:这条“龙”为黄铜质铸造而成,它集龙、麒麟、狮、犬形象和特点于一身,设计构想及雕塑水平高超。龙呈蹲坐式,龙首微扬,张口似吟啸,肩微前弓,前左腿翘起,其爪飞踏瑞云,瑞云与后腿相连。

农民挖出一条“龙”,带回家总发出怪声,上交后文物局给了他18元

而“龙”的前右腿略向前方直立,爪与地面相连,龙尾上翅向外卷曲,龙首、肩部和四肢饰有卷鬣,威武雄姿,亦动亦静,浩气凛然。在龙的前右腿、尾部及瑞云处有以双向分开的扁锭残迹,当时与它物相连接固定而铸。后来,这条“龙”有了新名字,叫“铜坐龙”。当然,这条“龙”自然就是指“铜坐龙”了。

经专家鉴定,发现这条“龙”大概是金朝皇室所用的器物,是皇室御用马车上面用的装饰品。据《金史•舆服》载:金世宗大定六年(1166年)十二月规定,将金辂“轼上坐龙改为风”,知金辂上曾饰坐龙;又据“大辇……顶轮施耀叶,中有银莲花、坐龙。”

农民挖出一条“龙”,带回家总发出怪声,上交后文物局给了他18元

为了奖励裴姓农民无私的奉献精神,文物局给了他18元,以示奖励。因为在上世纪60,70年代,18元不算少,所以裴姓农民高高兴兴拿着前回家了。此后,“铜坐龙”成了国家一级文物,并有“镇馆之宝”的美称,还在加拿大展览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作为文物之中的珍品,出现在了广大人民电视的荧屏前。(喜欢的话多多关注,多多点赞,多多收藏,转发和评论,谢谢!本人其他文章也很精彩,欢迎品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