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周平王只是迁了一下都,周天子就开始被诸侯吊打?

萧晓四姑娘


周平王迁都与周王朝衰微并没有因果关系,周王朝的衰微是其制度的负面性所造成的,而并非迁都导致。

首先,周朝的衰亡原因:

第一,周朝施行大规模的分封制度,诸侯国拥有相当巨大的独立性与自主权力,随着周王室分封的广泛进行,王畿的土地越来越小,力量越来越微弱。


第二,随着青铜、铁农具、牛耕的出现与广泛推广,当时的社会生产力不断提升,新兴的地主阶级不断崛起,奴隶主阶级与旧贵族不断被削弱,井田制被破坏。

第三,周王室力量衰微的同时,不断有外敌入侵,犬戎等不断侵入关中等地


周幽王时代,周幽王姬宫涅宠幸褒姒“烽火戏诸侯”,同时废长立幼,引起了申王后的母国申国的强烈不满,最终联合犬戎攻入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覆灭。

太子姬宜臼被自己的外祖父申侯拥立为王,迁都洛邑为君,然而始终背负了弑父杀弟的罪名,周王室在诸侯中的名声威望一落千丈。而诸侯们也分裂成不同派别进行攻伐,弱小的周王室为了生存,只有不断依附不同诸侯,如同饮鸩止渴,最终走向灭亡。


澹奕


周平王东迁,如果放在正常的周王室本来就没什么大不了。

王室东迁,早在西周初就在筹划中了。周人第一次东征倒商之后,就想着东迁中原。但是,由于商人和天下其它方国大多对周人没有心服,因此周人东迁的心愿在周武王生前一直没能达成。

成周洛邑,是周武王亲自规划选址,周公旦亲自营建起来的一座都城。按照周公旦的说法:“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洛邑在伊水和洛水之间,东边有嵩山作为屏障来抵御商人,北有黄河,西有秦岭余脉崤山,西南有熊耳山、伏牛山、嵩山等等环绕,形成了一个极佳的防御型的盆地——洛阳平原。

但是,西周初虽然营建好了成周,但是由于南方淮夷的强大威胁,周王室始终未能放弃镐京而迁都洛邑。成周大多数时候,都被当作周王国的陪都。

虽然是陪都性质,但是哪位周王如果能解除淮夷威胁,正式迁都洛邑,就是实现了周武王、周公旦等人的遗愿,周王国内的各诸侯国应该要普天同庆才是,绝不敢出现所谓的“吊打”周天子事件。


然而,周平王的东迁,却事实上意味着周王室的衰落,这又是为什么呢?

首先,周平王虽然是周幽王之子,但是他被西申国立为天子与周幽王对抗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被天下诸侯视为叛逆了。虽然周王室此时因为周宣王改革的后遗症,得不到天下诸侯的鼎力相助,但是周平王政权的合法性显然得不到天下诸侯国的公认。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西申国联合犬戎、鄫国攻杀于骊山脚下,镐京被彻底焚毁,犬戎从此能自由进出渭河平原。这一事件,意味着叛逆的平王政权战胜了合法的幽王政权,西周正式覆灭。

为维系周王室的存在,周王国诸侯在中原拥立周幽王弟姬余臣为王,是为携惠王,与平王“伪”政权对抗。这意味着,平王政权根本得不到天下诸侯的公认。

后来,因为携王政权失去人心,两个重要的诸侯国先后投靠了平王政权,这就是郑国和晋国。在这两大诸侯国的扶持下,洛阳平原周边荥阳-新密-新郑-长葛-郾城一线西北,成为周平王势力范围;这一线东南,则成为

传统周王室政权势力范围。之所以说“传统周王室”而不说携王,是因为携王政权得不到天下诸侯的真心拥戴。

但是,叛逆的平王政权也得不到天下诸侯的普遍认同。


这样的前提下,平王政权虽然能够东迁,但所谓的“周王室”实力却已是大大地削弱:渭河平原被戎人占领;中原诸侯国大多不认可平王政权;认可平王政权的晋国、郑国虽然土地大大增加,但是利益却是归这两个国家所有,王室沾不了半点光。

因而,平王于公元前759年东迁后,即便后来携王政权被晋文侯彻底摧毁,周王室的实际控制土地也不过是洛阳周边及黄河北岸的河内地区,只比郑国东迁以后的国土稍大一些。

如此羸弱的周王室,怎么能不被诸侯“吊打”?


欲云谈史论今


西周打仗,一般都是周天子领着一帮小弟去打另一帮小弟,主要靠得是威信

周平王刚刚迁都那会,还是有点可以的,虽说实力远不如从前,但依然是名义上的老大,各诸侯国还是会极力和周天子搞好关系,但是……

其实周平王迁一下都就被吊打只是个表现,话说周宣王时期来了个“宣王中兴”,让刚刚经历了“国人暴动”的周朝得以继续下去,周宣王时候,周朝国力彻底走下坡路了,到周幽王时期,完全把权力我在自己手上,大家都知道周幽王喜欢褒姒的吧,最后居然不顾众人反对废黜原来的王后申后和太子姬宜臼,立褒姒为后,结果遭来灭顶之灾,幽王死了。

在幽王时期,周天子的威望已经严重下降,其自身已无什么实力,就是土地多一点而已,都是带一帮小弟打另一帮小弟,老大没落水,小弟还是要听他的话的,结果西边的犬戎一来,侵占了大量土地。

周平王这个新老大是被一众小弟扶到洛邑的,然后周平王把原本不多的土地还要分给功臣,这样一来就剩下国都及周围一点国土了,其中有一个小弟:郑国,原本和周天子走的最近,但是后来周平王又宠信了他人,郑国不干了,说“我对你一心一意,结果你却变了心”,于是便发生了“周郑交质”事件,老大居然要和小弟来交换质子,并且郑国还会偶尔欺负一下周朝,他们互相开战,周天子居然输了,东周出现了郑庄公“小霸”的局面,从此周王室威信大失,连郑国这样不大的诸侯都敢公然挑战周天子,还赢了,让大家觉得这位老大不行了。

周天子威信大失,实力大损,要打人,叫诸侯国,都没人理他,彻底称为诸侯国的“掌中玩物”


林梦佳期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就要搞清楚周平王为什么一定要东迁。通过史料分析,周平王的东迁并不像《史记》中所载的“辟戎寇”那么简单,其中更是牵扯了诸侯们之间的博弈,周平王东迁不过是诸侯分裂的标志罢了。因此,周平王东迁后,再也不能对诸侯们如臂使指。

犬戎为何能构成严重威胁

犬戎是周人对分布在周朝以西民族的称呼,北方的则被称为狄。我们知道,周朝在灭商之前,周文王就是靠着征伐西戎起家的,而周朝建立之后,建都于丰镐的周王室也经常和犬戎交战,且都是胜多败少。那么为何突然间犬戎就形成了巨大威胁呢?

犬戎在西周初期就已被周王朝打怕了,于是形成了“犬戎氏以其职来王”的局面,可以说这一时期犬戎是臣服于周王朝的。但很快犬戎就不再来朝了,于是便有了西征犬戎之战,这一次战争周王室再次大获全胜,“至穆王时,戎狄不贡,王乃西征犬戎,获其五王,又得四白鹿,四白狼,王遂迁戎于太原”(《后汉书·西羌传》)。可见,此时的西戎对周王室根本构成不了威胁。

甚至到周宣王时期,周王室再次多次出击,仍然多次取胜。但到了宣王后期,周王朝再次出兵太原,却落下了“不克”的结局,自此之后周王室多次出征竟然变成了败多胜少。但即使如此,犬戎仍然没有形成巨大威胁,史载晋侯就曾大败犬戎于汾水。

由此可见,犬戎是否能够构成威胁,完全取决于诸侯对周王室的支持程度,如果周王朝能够团结起来,犬戎根本构成不了威胁;反之,一旦周王室再也指挥不动诸侯,那么犬戎的威胁就变得极大了。

周平王东迁的根本原因

这件事还得从周幽王被杀说起,周幽王为何被杀,如今看起来完全不是“烽火戏诸侯”那么简单,而极有可能是权力博弈的结果,周幽王宠信褒姒不过是诱因罢了。

周幽王八年(公元前775年),周幽王废嫡立庶,废黜申后的王后之位,姬宜臼的太子之位,改立褒姒为王后,褒姒所生之子姬伯服为太子。 姬宜臼便与母亲申后暗中逃到申国,投奔申侯。《史记·周本纪》

).

周幽王的所作所为引起了申侯的恼怒,于是他联合鄫国(河南方城)、西夷犬戎大举进攻西周都城镐京。不久,犬戎攻陷镐京,在骊山之下杀死周幽王,掳走褒姒,取走周朝的全部财物离去。申、鲁、许等诸侯国拥立姬宜臼继位,是为周平王。

由此可见,周幽王被杀是申侯与犬戎合谋所致,实际上就是申侯为了外甥弑君夺位而已。

而申侯的所作所为却并没有获得所有诸侯的支持,这种情况下诸侯们自然不会团结在平王周围,于是诸侯的分裂已然成为必然。更重要的是,犬戎“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犬戎虽说帮助申侯杀死了周幽王,可曾经的朋友也会变为敌人,在诸侯分裂之后,周平王根本无力对抗犬戎,这导致犬戎对周王室构成了严重威胁。

所以说,《史记》所记载的“平王避犬戎东迁”不过是结果罢了,根本原因是诸侯分裂导致平王无法有力对抗犬戎,这才不得不用迁都来避祸。

诸侯分裂致使周王室权威尽失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在秦襄公、晋文侯、郑武公、卫武公的带兵护送下东迁洛邑(现在的洛阳)。前文说过,周平王的继位并未获得所有诸侯的支持,谁让幽王死的不明不白呢。于是周幽王迁都后不久,携王在虢公的支持下也称王,周王室出现了“二王并立”的局面。

这样一来,周平王东迁后被诸侯“吊打”的问题就很好理解了,根本原因有三点:

1、周平王的合法性遭到质疑。诸侯们分裂之后,一部分诸侯出于自身利益选择了支持周平王,例如秦穆公、晋文侯、郑武公、卫武公等诸侯。另一部分诸侯对幽王之死和平王的即位与东迁心有怀疑,甚至不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幽王罪不当死,平王继位不正,周平王的合法性受到诸侯的质疑。

2、反对者脱离周王室控制。随着各诸侯的逐渐做大,原本就已经对周王室的统治不再顺从,但由于礼制的原因,加上诸侯之间相互牵制,没有人敢明目张胆的脱离控制。如今周平王的合法性遭到质疑,更使得他们脱离控制变得名正言顺起来。如此一来,周王室的权威大失,反对的诸侯已经完全脱离了周王室的控制。

3、周王室受制于支持者。周王室东迁之后,远离根基之地,处于诸侯们的包围之下,虽然脱离了犬戎的威胁,却又置于了诸侯们的威胁之下。导致周王室东迁后,即公元前770年至前707年长达六十多年的时间里,周王室不得不依靠晋、郑两国的支持和保护,正如《左传》所说“我周之东迁,晋郑是依”。然而,与其说晋、郑等国支持周平王,不如说周平王受制于晋、郑等国。


综上所述,周平王的迁都虽然是无奈之举,奈何也着实是一着臭棋,不论是支持者还是反对者,都已经完全脱离了周王室的控制,周王室权威尽失,衰落已成必然。而随着诸侯的不断强大和周王室的衰落,岂有不被“吊打”之理。


香茗史馆


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

西周约从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朝起至到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和犬戎所杀为止,共经历11代12王,历经275年左右。公元前770年,申侯和犬戎立周平王为天子,周平王将京都从镐京(今陕西西安),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历史上把迁都后的周王朝为东周。

天子之国,距京城外五百里为甸服,甸服外五百里为侯服,侯服外五百里为绥服,绥服外五百里为要服,要服外五百里为荒服。

周王朝兴盛时的状况,百兽率舞,百鸟朝阳,诸侯环拱,一派欣欣向荣,千里之外,款塞朝贡。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率土之滨,莫非王土。

周成王时,周公召公辅政。成王召见召公于丰镐,使营新都洛邑,以副周武王遗愿。周公考查调研又卜筮,大吉,于是营造建筑,使其能容纳重宝国器——九鼎。并诰命:"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这布局公正公平公开,无高下之分,无亲疏远近,国门大开,来的都是友,君民同一家。作,以记之。

盛世讫于成康。周康王死后,周宣王继位,南巡不返,卒于江上。王道开始凋谢,其子周穆王即位己是五十余的老人了,王道衰微。及其不听忠言,执意攻伐犬戎,征伐无所虏获,倒抓了四狼四白鹿回朝。而恶果是"荒服不至",荒服乃蛮夷戎翟之主所管辖的广大地区,他们开始不听周天子号令了。

至周厉王之时,国人不服,道路以目。终于在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把周厉王打跑了。周朝廷不得己而"周召共和″,周天子的势力严重削弱,威德受到严重挑战。

周宣王同姜氏之戎因为"千亩″的事情打了一场恶仗,结果把王朝最精锐的力三大主力之一的"南国之师"打了个干净。王朝的威信越来越衰弱,而齐,楚,秦,晋开始越来越强,国内的他们几个不听招呼了。

迁都的导火线🔥又是谁点燃的呢?是周幽王因爱废申后母子(王后和王太子),而立褒姒母子(王后和王太子)这事引发的。申后的娘家申侯不服,就带兵攻破镐京,抢光了里面的一切,破坏了里面的宫室殿宇。把周幽王杀了扔在骊山下。把美人褒抢了。再把财物运走了。使镐京成了一座空城。申后子宜臼立为太子,继位后为周平王。

周平王一看镐京这空城己无法办公居住,就决定向东去陪都洛邑。周成王的营造真地派上了用场。

后来的刘敬劝刘邦迁都长安时说过这样的话:及周之衰也,分而为两,天下莫朝,周不能制。非其德薄也,而形势弱也。

所以,在于形势强弱。不在于德行有无。能力一弱,不管你是谁,你都可以成为被吊打的对象。积威所劫,不在于结果,于"渐″,逐渐衰弱,然后,积重难返。春秋五霸,政由诸侯出,己经乱了。所以,当时圣人孔子大声疾呼"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可沒一个人听他的,可见,这呼唤得越急的东西,沦丧得越快。周王朝衰弱,众诸侯崛起,此起彼伏,这王朝就逐渐被压服得沒脾气了,东,西二周被春秋五伯,战国七雄轮番"吊打"后,为秦国所灭。





劉一千五


国都在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国防等方面占据重要地位,无论哪个时代,迁都都涉及到大量的政治和经济利益的再分配,说成是一次政治改革也不为过。历史上有名的迁都有秦国迁都咸阳、北魏迁都洛阳,是在社会经济改革后的和平年代,为避免改革受到在旧都盘根错节的守旧势力,力推新政而迁都的。

周平王东迁洛阳的情况却有不同,是周王室遭遇了惨重的失败后被迫迁都的。

周王朝是一个联邦共主制的国家,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亲亲善恩”使得周人的势力在200年的时间里得到快速发展,各地的封国逐渐从一个个孤立的城池发展为连片的领土。虽然周王室也在发展,但是由于周王室作为联邦共主,需要不停地率兵攻打四周的蛮夷,并且巡边,以示周王威仪,使得周王室的实力在战争中受到很大损耗。

此消彼长之下,发展到周懿王时,已有很多诸侯国逐渐不朝宗周,渐成尾大不掉之势。周厉王即位后,淮夷和东夷交相攻打成周,兵锋到达伊、洛之间,周厉王调来西六师,并且从北方调来殷八师,这才击败了戎族发起的攻势。

(改革失败的周厉王:周王室已经受制于贵族势力)

深感于周王室势力衰弱的周厉王,最终决定在经济和军事方面进行改革。然而,经济领域的改革并不成功,周厉王的“山林专卖”政策使得很多百姓没有了生路,“卖官鬻爵”的做法使得“世为卿士”的贵族失去了把持朝政的权柄,周厉王的统治基础动摇了,于是发生了国人暴动,周厉王命令调兵镇压,却被告知“我们周朝寓兵于国人,国人就是兵,兵就是国人。国人都暴动了,还能调集谁呢?”周厉王带领亲信逃离镐京,沿渭水河岸,一直逃到彘,过上了流亡生活。

十四年后,周厉王去世,周宣王即位,在前期尚能举贤任能,国势复振。然而周宣王穷兵黩武,屡次为恢复逐渐没落的王权发动战争,极大损耗了国力。在公元前817年鲁国“废长立幼”的事件中,没有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祖法维持周制,使得周王室在诸侯心目中的威望大损。

在周宣王后期,周王朝已经已经开始衰败了。继承周宣王事业的,是“性暴戾,少思维,耽声色”的周幽王。关于这位周王,历史上有“千金买笑”、“烽火戏诸侯”的典故,成为昏君的代名词。

(烽火戏诸侯:周幽王爱美人不爱江山)

周幽王当政时,周王室力量已大不如前,正当励精图治,然而此君却喜好美色,亲近佞臣。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这些佞臣逢迎周幽王,献上了一个绝色美女,唇红齿白,发挽乌云,仪容娇媚,周幽王喜不自胜,赐名褒姒。周幽王不理大臣女色祸国的劝谏,当夜便与之同寝,在后来的日子里,更是坐则叠股,食则同器,如胶似漆。

申后认为褒姒受宠,自身地位难保,在太子宜臼的设计下,教训了褒姒。美人受辱,周幽王自然愤怒,于是将申后囚入冷宫,并派人追铺在逃的太子宜臼,废掉了他的太子之位。

太子逃到了娘舅那里,将实情告知舅公,申候大怒。不久就听说周幽王将派兵来攻打申国,申候是弱国,抵御周军力有不逮,因此申候历数周幽王的罪过,号召诸侯共讨,并联络犬戎一起攻打周幽王。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后,三川多次地震,民众生活艰难,城墙多有坍塌,宗周势力处于历史最低点,为了防备异族攻击,周幽王决定迁都于向地。然而还未成行,犬戎五万大军攻来。宗周重臣安排抵御,结果失败城破,周幽王被杀,褒姒不知所踪。此即西周版本的“靖康之耻”。

(西周版靖康之变:平王东迁)

西周在异族攻破都城的情况下亡国,犬戎在镐京大肆抢掠数月之久。诸侯见到镐京城破,发兵勤王,在众多诸侯的合力下,击退了犬戎。

外患平靖后,申侯等诸侯在申国共尊废太子姬宜臼为王,即周平王。但姬宜臼太子位早已被废,其交通敌国犬戎、弑父杀弟、灭亡西周王朝的恶行,已经丧失继承王位资格,所以九年之内诸侯们都不来朝贡他。以虢公翰为首的十多家诸侯共同拥立周宣王次子、周幽王之弟姬望为周王,史称周携王。从此二周并立,时间长达10年。在东周刚刚开始,周王室就因王位之争发生了动乱,最后要靠着晋文侯袭杀了周携王才使得二周统一。

此时的周王室,虽然失去了宗周的关中平原,但是在伊、洛地区尚有方圆600里土地,在春秋初年也堪为一流大国。然而由于周平王王位的合法性得不到诸侯的一致认可,周平王不得不分封土地的手段来巩固他的王位。在西周时周王室能够获得单边霸权,是因为其具有碾压的实力。如今的周王室被异族击败,同时自身内部发生的分裂和动乱,也需借助其他诸侯国才能摆平,这动摇了周王室“宗法制”、“礼仪制”的政治基础。人心思乱,各地诸侯从此打破了周王室王权神圣的心理迷信,理解了实力代表话语权的政治语境。

(周王室最后的救亡之举:繻葛之战)

因此就爆发了周桓王在位时的繻葛之战。

郑武公、郑庄公父子因为郑国在护送平王东迁时立下大功,因此被周平王任为“卿士”,以诸侯国的身份掌管全国政事。为避免郑国利用职权变得更为强大,周桓王在郑庄公回国时,罢免了郑庄公的职位,将国事委任给另一个诸侯。郑庄公气愤地质问周桓王何敢有贰心,气的周桓王牙痒痒。随后又发生了郑庄公抢收周国的麦子的事件,周桓王被郑庄公欺负到头上,不得不有所表示。

因此周桓王拉上了几个小诸侯国以壮声势,带领周师兴兵问罪于郑庄公。郑庄公倒也不怵,双方在繻葛发生了战斗。此战周桓王失利,胳膊上还中了一箭,狼狈逃回洛阳。此战后,周王室连维护自己的威信都已做不到,诸侯自此轻之。由此,拉开了春秋五霸的序幕,也开启了周王室被各种吊打的历史。

(王子克之乱:周王室的沉沦不可挽回)

此时的周王室,如果能够振作,也未必没有起死回生的机会,毕竟后世统一六国的秦国此时还在宗主秦开的带领下在关中平原上与戎人打游击战呢。然而,正当有所作为时,往往容易出问题。周桓王之后,由于嫡长子继承制早已被破坏,周王室内部争权夺利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最终又爆发了严重的三次内乱。这些内乱严重损害了周王室的国力,同时让周王室原本不多的威望再次降到谷底。由于这些内乱都是在各个诸侯国的帮助下才得以平定,因此周王室还不得不继续分封本已不多的土地用以酬谢。结果,到了战国后期,周王室已经泯然众人,以至于最后分封的两个封国因国土面积太过狭小,自降封国爵位为侯爵——东周君、西周君。


而知而行


首先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知道周平王为什么会迁都,公元前771年,中国西部的游牧民族犬戎攻破了西周王朝的都城镐京,次年,周平王将周王朝的都城由渭水流域的镐京迁到了黄河南岸的洛邑,史称“平王东迁”。周平王之所以迁都是因为周王室已经没有实力和西部的游牧民族抗衡了所以不得已而迁都的。

而此时东方强大的诸侯国也都在日益崛起,这次迁都使得周王朝对各诸侯国的驾驭能力明显削弱,并且在西周末期出现了很多昏君还出现了“烽火戏诸侯”这样的事情导致周天子在诸侯国中的威信一落千丈所以就导致了后来游牧民族攻进镐京周幽王点亮烽火台却无诸侯国前来营救。这件事也可以看出来周天子手下并没有多少兵打仗的时候还是要倚仗诸侯国的兵马。

当周天子不能保护诸侯国,失去征伐天下的能力了,可以说是自己的责任没办法实施了,那么诸侯国拱卫王朝的义务也因所当然的大为减弱,甚至可以不履行了。

周平王弑父夺位,使得赖以统治的周礼开始崩溃,周平王和祖父申候串通西戎杀父夺位带头与周礼反其道而行之,天子都可以违反周礼那诸侯国也是可以的了,历史之间息息相关周幽王要是不立褒姒为后不立她的儿子为太子也不会有西戎人进攻镐京也不会惨死。

其实周平王东迁以后洛邑那块地方还是比较大的和当时的宋国和卫国的等诸侯国的面积差不多大,如果东迁以后周平王励精图治也不会在已有的地盘上好好经营说不定会慢慢好起来可是东迁以后周平王只顾日日享乐,皇室之间也为了王位折腾的不可开交本来还算不小的洛邑被折腾的越来越小。

什么事情都有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下子突然没落的西周末期出现了昏君所以导致西戎人进攻镐京无诸侯国来救自己也没有士兵,刚开始周平王东迁的时候如果励精图治说不定还可以有所作为,但是周平王只顾享乐导致了后来的春秋时期的周天子空有其名,战国时期的周天子如同空气。


漫画说历史


因为平王东迁的原因不是因为犬戎,而是秦国。当时申猴带领犬戎灭掉周幽王后,他所立的太子因为他的所作所为也没有得到诸侯承认。诸侯因为他灭掉周幽王而联合灭掉西申。后来出现两个继承人。一个是平王,一个是携王。幽王死后,他原来的太子宜臼在申侯的拥戴下继天子位,他就是周平王。另一派势力以虢公翰为代表拥立王子余臣在携地继天子位,史称携王。周携王得到了大多数诸侯的承认。秦国不断攻击周平王,周平王不得已离开西周镐京。而携王因为离晋国太近,阻挡住了晋国的扩张路线,于是晋国冒天下之大不韪袭杀了周携王,拥立一个不得诸侯承认的周平王,开启了礼崩乐坏的时代。由于继位不合礼志,各国诸侯对于周平王十分鄙视,大多都是持抵制态度。周平王及其后代微信一落千丈。


得法的很


周平王,即太子宜臼,他的父亲可能更有名,就是周幽王,幽王的故事大家应该都很熟悉,为博褒姒一笑而烽火戏诸侯,以此招来杀身之祸,最后亡国而死。周幽王死后,国都镐京一片废墟,而且时刻处在西方军事力量强悍的戎人部落的威胁下,而此时的西周因连年征战生产凋敝,国力也早已大不如前了,再加上幽王刚刚惹出的这么一场灾祸,更加无力抵御西方少数民族的随时入侵,所以周平王即位后,不得不向东迁都洛邑。注意,是“不得不”迁都!

而且在迁都之后,周王室以及周平王本人也不得不接受一系列已成既定事实的现实情况:

1、东迁洛邑后,国土面积大为削减

之前在西周时,有所谓“千里宗周之地”,说的就是从镐京到洛邑这一大片肥沃的土地,其实这也就是之前商朝的故土,极为肥沃繁荣,尤其是镐京,但随着犬戎的入侵,镐京整个被掠夺一空。迁都洛邑后,又相当于直接放弃了将近一半的宗周之地,这还不算,帮助驱逐戎狄的各路诸侯总得表示一下感谢、分封一下吧?这一下又分封出去了大片国土。

所以在东周初期(平王东迁代表了东周也就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开启),周王室所有拥有的,也仅仅只剩下洛邑周边的一两百里土地,这样的国土面积,又如何能够威服诸侯呢?

2、失去了控制、威慑诸侯的军事力量

有人说,有人不服,那就出兵去打呗,讨伐呗,但当时的情况是连护卫中央权威与尊严的精锐部队也在之前连年的征战与镐京之乱中彻底丧失了,中央无兵可派、无兵可用,而反观此时的各路诸侯,却在自己的封地国土上军事力量日益强大。

3、财政困难,经济上要寻求诸侯的帮助

前面说过了,镐京之乱是对周王室一个非常大的打击,尤其都城里的大量珍宝都被戎狄部落抢夺一空,迁都之后,随着国土面积的削减、军事力量的减弱,诸侯对周王室也越来越不放在心上,对周天子朝见的次数以及进贡的数量也大大减少,反而周王室在经济上还要时常向诸侯开口求助。

这样的王室,各路强大的诸侯怎么可能会诚心悦服呢?

所以,那个时候的周王室,已经仅仅只剩下一个“共主”的名义来压制诸侯了。

4、道义上本已站不住脚

要说真就有这么个“共主”的名义,周天子所行所为也的确非常符合道义,那天下诸侯国也都会诚心尊奉之,至少不会让周王室太难堪不是?但事实恰恰又并非如此,因为周平王这个王位,其实等于是杀了自己的亲生父亲周幽王而得来的!

当时周幽王因为宠爱褒姒,所以直接废掉了太子宜臼的太子位,而改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这下不但寒了天下人的心,更惹恼了原太子宜臼,在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之后,他联合自己的外公以及犬戎部落攻破镐京,逼得自己父亲落得个被杀的下场。

要知道,周朝从开国之始那便是以什么立国的啊?那是以宗法礼教立国啊!子弑父(尽管可能本意并非这样,但后果已然造就),这种事情竟然发生在天下共同“尊奉”的“共主”身上,又如何能服天下之人心呢!?

所以可以说,周平王最后不得不迁都,以及周王室不得不面对以上所有无力回天的局面,不得不从此看各路诸侯国的脸色行事,实在是咎由自取。


一骑凌崖


呵呵,跟着司马看历史,结果看成史历(失理)了。如果再倒回来读,是“理失”。

周平王成为王,不过十岁左右,或更小。他爹周幽王死,大约二十五六之间。

周平王“弑父”,因而有两王并立现象,擕王、平王。经过十多年对立后,周擕王亡。

平王“弑父”的结果,周东八师、西六师不复存在。东迁,为什么?司马迁修改真实的历史,不责“弑”罪,周地百姓和擕王不会说吗?当然,擕王确让“春秋”大梦的鲁、郑、晋、卫、申、许等做了,结果亡了。然而,他们的后裔,在春秋,同样的梦,经常做。难道不是吗!

呵呵,提问者的“吊打”疑惑,确实看不明白。

东迁,固然避戎,但这样“弑父”的王,脸在原周地怎么放?

谥曰:平,算是平平的迁过来了吧!这样,遮羞布,确实反映了司马迁自己,把自己修到牢房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