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道建立,醫藥板塊是否一馬平川?

通道建立,醫藥板塊是否一馬平川?

春節過後,醫藥板塊已經和指數形成共振,和以前認為的“防守板塊”概念不同。所謂防守板塊,是中短線資金(真正做行業或公司所謂的價值投資資金不算)在市場上沒有明確熱點,或者市場長時間情緒非常差,而進入到醫藥、釀酒等板塊,尋找一些品牌辨識度高的品種,大家集體抱團取暖。這裡有兩個重要的點,一個是時間,必須是長時間市場沒有賺錢效應;第二個是企業,一般會選擇一些業績穩定的。而且與指數一般不是同步的,關聯不大。市場長期萎靡,而大部分業績穩定的且比較安全的,大部分都集中在大消費類板塊,這樣慢慢形成了所謂的防守板塊。

但是今年春節以來,醫藥板塊特點已經發生了變化。首先,板塊與指數發生共振,大家翻看下醫藥板塊的走勢,已經和指數“齊榮辱,共存亡”了。其次,在此期間,除了片仔癀、雲南白藥、恆瑞醫藥這些龍頭外,一些小市值的也在所謂的防守階段出現漲停。最後,上述那些板塊內的老大,已經長期構建了慢牛的走勢,緩緩上行。最近幾個月,靠消息刺激的5G、國產芯片、海南概念,此起彼伏,但是基本特徵就是消息一出就大漲,隨後快速回落,很容易讓人站在高崗上,沒有形成一個主要的上漲架構,而醫藥、食品飲料等消費板塊,已經開始形成穩定的上升通道。

近期來看,5月29日和30日兩天,特別是5.30日下跌幅度超4%,兩天的成交額近1000億元,部分資金已經跑出來了,同時這幾天的調整,也釋放了高位的壓力。5月31日到6月7日,開始了震盪調整,量能也開始縮小。個股來看,恆瑞醫藥、片仔癀、愛爾眼科也分別在當天出現了放量下跌,長期以來,他們已經形成了慢牛的走勢,但是這次下跌不同以往,幅度較大,且伴隨著大的成交量,能否在震盪中守住支撐位,還要看整個市場的情況。有文章分析說他們的整體估值已經過高,風險太大,這個觀點我是不贊同的,什麼都是相對的,如果估值高就是有風險的話,那估值低的就有上漲潛力了?無論是A股還是其他市場,判斷依據只有標的好壞,沒有估值高低,所謂的估值高風險高,是被資金拋棄了之後找補的說法。況且醫藥行業的整體估值,仍然是低於歷史的平均水平的,截止6月1日,醫藥指數市盈率為36.50,環比上週下降1.76個單位,低於歷史均值5.57個單位;滬深300指數市盈率為12.6428,醫藥指數的估值溢價率為188.7%,環比下降9.3%,低於歷史均值4.5個百分點。基本面上業績穩定,技術面上已經形成上升通道,這已經具備中線建倉的標準了,所要做的是確定支撐的穩定,做好止損的設定。上述的醫藥界的大佬,在經歷了29、30日的調整,目前來看正在震盪調整,不破位的話,可以適當輕倉佔個坑,但是止損位一定要設置好。

還有一種策略是短線的,因為近期市場很明顯,就是在消費、5G、芯片這幾個大的板塊輪動,這是把市場放長遠來看(像近期表現不錯的CDR、知識產權概念,我更傾向看成是6月份的題材主線,不認為會成為下半年的主線),確定好之後,選擇一些具備概念的、前期有過不錯上漲的高科生物類的標的,提前潛伏進去,上漲後短線出來,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無論是哪種選擇,關鍵是看技術上形態的構架不被擊穿,這是趨勢交易或者說中線交易的根本要素,剩下的就是建倉位置的選擇,同時也決定著止損位置的選擇,這個依照個人不同而設定,我個人是在下跌後,到支撐位震盪3日左右,如果沒有放量下破,可視為短期支撐有效。以上都一些基本技術上的理解,同時還要去觀察其他的一些因素,畢竟6、7月份,整個市場上的資金還要面臨著小米、阿里的CDR,富士康的上市,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導致其他板塊資金的出逃。

除了醫藥,還有食品飲料行業,趨勢上也已經成型,而且最近在漲幅和成交上面,也頻繁超越老大哥醫藥,如果是分佈建倉,也可以考慮配置一些,找個機會再把這個板塊好好的說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