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度最催泪电影:在爱的记忆消失前,请记住我

有生之年,一起庆祝对彼此存在的意义。

2017年度最催泪电影:在爱的记忆消失前,请记住我

供奉的遗像是牵引家人回家的通道,

驻留的记忆是保持亡灵存续的神力,

热闹的音是唤醒思念启封的药引。

在你心里,也有一个想念很久,却终不得相见的人吗?

本来那些陪孩子看一场“动画片”、以为自己要在影院无聊度过105分钟的成年人,看完电影纷纷感叹余味无穷;每个进影院前说自己不会哭的人,在影院中也会猝不及防地流泪。

光怪陆离的奇幻世界、瑰丽绚烂的画面、恰如其分的音乐,虽然全片有很多骷髅,但是却并不吓人,相反还给人温暖。有人说,这是年度最佳亲子电影。

总之,这是一个关于爱,关于家庭,关于原谅的故事,有笑、有泪、有梦想、有收获。

01

关于梦想|“吉他没了,音乐也没了!”

主人公米格尔一心梦想成为音乐家,更希望自己能和偶像歌神德拉科鲁兹一样,创造出打动人心的音乐,但他的家族却世代禁止族人接触音乐,必须追随家族的步伐,当一名老实的鞋匠。

为了追求音乐,米格尔在广场上给音乐人擦鞋,被奶奶发现撵回家,自己偷偷在阁楼摆上偶像歌神的海报,反复播放模仿歌神的作品。还靠自己的巧手,自制了一把吉他。

但很快,这一切被发现,米格尔奶奶愤怒地砸烂了他自制的吉他,并说道“吉他没了,音乐也没了”,恼羞成怒的米格尔,夺门而出,扬言道“我不想有这样的家”。

米格尔想要通过参加“亡灵节”的才艺大赛证明自己,然而到处找吉他而不得,竟跑进了歌神的纪念馆,如愿见到了歌神那把经典的吉他。谁曾想,他只拨了一下琴弦,就闯进了亡灵世界,邂逅了自己已逝的曾祖父、姑妈、舅舅以及最大的权威——曾曾祖母等人。

他在一边追寻自己梦想的同时,一边重拾与过去亲人的联系,在选择亲人还是选择梦想的两难中,他得到了成长,也从中找寻到了人生的意义。

2017年度最催泪电影:在爱的记忆消失前,请记住我

其实,电影中的处境在我们身边也不断上演。很多家长希望孩子能遵循大人所灌输的行事准则,以“我都是为你好”的名义,扼杀孩子的每一个理想。

尽管家长们的出发点是为了让孩子过得更好,然而更多时候,我们或许可以坐下来听听孩子的声音,为什么他们会选择这条路?他对自己的梦想有什么规划?

或许,当我们静下心来听听孩子的声音,我们的心中也会有另一种答案。就像电影中的奶奶,从来不愿意听米格尔讲述关于音乐的任何说辞,甚至都不给米格尔弹奏一首歌曲的机会,就将米格尔全盘否定,这样对孩子的伤害无疑是最大的。

作为孩子最信任的亲人,如果我们都不能给他鼓励与支持,谁又能更好地为他引路呢?当孩子的梦想与我们的想法背道而驰,我们或许应该尝试尊重孩子的选择,并陪伴他一同前行,在他遇到挫折时给他鼓励,在他为成功沾沾自喜时给他告诫。

02

关于家庭与责任|爱让活着的人学会成长

故事除了米格尔的音乐梦想,还有一条线是关于家庭和责任。米格尔的曾曾祖父为了追求音乐梦想抛弃家人,拆散了整个家庭,曾曾祖母一人靠做鞋为生,拉扯孩子长大,撑起整个家族。当曾曾祖母把家族鞋业做大时,也立下了一个规矩,族人世代不再接触音乐。

夫妻是家庭生活的核心,夫妻对伴侣的态度,对伴侣事业的支持度,也潜移默化给了孩子。所以在故事中,米格尔的家族没有人再提及曾曾祖父。曾曾祖母把对曾曾祖父的“恨”传递给了子孙,家族的牌位也没有曾曾祖父的照片。没有被家人供奉牌位的人,无法在亡灵节当天通过花瓣桥,回到自己生前的家中,看望自己在世的亲人。

米格尔的曾曾祖父为了音乐梦想,不愿意被家庭束缚,放弃了自己的家庭,逃避了承担家庭责任。他一直没有被家庭原谅、甚至不再被家人记起。这样的选择是否值得?

而现实中,这样的家庭并不陌生。有些家长背井离乡外出打拼,没有太多时间照顾家庭和孩子,总是缺席孩子的成长。然而我们更应该明白,作为父母,我们赋予了孩子生命,同样也应该为生命的成长保驾护航。家人是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谁都不能缺席孩子人生的盛典。

除了成人的家庭责任,我们在小小的米格尔身上也同样看到了责任和成长。

阴差阳错来到亡灵世界的米格尔,发现自己心心念的歌神其实是个杀人凶手,而落魄的埃克托才是自己的曾曾祖父,他尝试用自己的力量解开曾曾祖母对曾曾祖父的误解和心结。为了避免埃克托被人遗忘消失,不惜牺牲自己的梦想,愿意接受曾曾祖母不再碰音乐的要求而回去供奉埃克托的照片。

2017年度最催泪电影:在爱的记忆消失前,请记住我

他竭尽全力和坏人德拉科鲁兹斗争到底,尽管最后还是丢失了埃克托的照片,但他学会了勇敢;眼看着埃克托即将被遗忘消失,他不顾活着的家人阻挡,通过弹吉他唤醒太奶奶的意识,(影片中米格尔的太奶奶是埃克托的女儿,也是唯一记得他的人。)补全照片让埃克托重新回归阴间,他因为爱学会了责任。

如何教育孩子弄清楚“家”的意义?又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或许,也值得每位家长思考。

03

关于死亡教育|“只要你不忘记他们,他们就永远生活在那里”

人有两次死亡。第一次是当他停止呼吸,离开活着的世界,来到另一个世界,这是“生物学死亡”;第二次是当最后一个记得他的人忘记他的时候,他就会彻底消失,这是电影中的“终极死亡”。

在电影中的亡灵节当天,小镇上举办各种庆祝活动,灯火璀璨,热闹非凡。人们在家里摆放逝者的照片,等待他们“回家”团聚。这个节日没有因死亡元素而变得严肃、沉重,反而因为爱与亲情、理解与支持显得温暖人心、充满希望。

死亡是每个人在成长中必将面对的话题。所以,和孩子讨论死亡是必要的,只有当孩子正确理解死亡,他才能更加尊重和爱惜生命。

那么,家长们又该怎样和孩子谈论死亡?

  • 直面死亡并不可怕

每个人的生命都有终点,我们都会老去,但是这并不可怕。

因为有爱,我们生活在一起的日子会变成回忆留在心底,而这份记忆会让彼此无论在哪个世界都依然在一起。亲人离世的痛苦会随着时间淡化,而回忆和思念则是我们唯一能够留住他们的方式。

我们应该告诉孩子,直面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对死亡的正确价值观。

  • 鲜活的记忆让逝去的生命依然活着

我们应该告诉孩子,即使在我们展望未来的时候,也应该牢记过去。如果亲人离世,记住,未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缅怀。“只要你不忘记他们,他们就永远生活在那里”。

人总是在认识了死亡之后,才能更好的认识生命。有生之年,一起庆祝对彼此存在的意义。

2017年度最催泪电影:在爱的记忆消失前,请记住我

2017年度最催泪电影:在爱的记忆消失前,请记住我

如果最近的你觉得世间冷漠,负能量爆棚,那就不妨去电影院看一场《寻梦环游记》温暖自己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