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欲發汗,還需養陰——養陰發汗法治療幾種皮膚病

若欲發汗,還需養陰——養陰發汗法治療幾種皮膚病

皮膚乃身體衛外之藩籬,失營則易受邪變病。那麼在這營衛之間出現的問題所引發的種種皮膚疾病,你是否曾經束手無策過?希望通過本文,能為你在臨床上帶來新的啟發,同時,對於養陰發汗的大法,有更深入的理解。

皮膚乃身體衛外之藩籬,失營則易受邪變病,常表現為皮膚粗糙、肥厚角化、脫皮屑、瘙癢、無汗等等。筆者運用養陰發汗法治療該類皮膚病,常獲良效,茲舉案例如下。

1.硬皮病

張某,女,38歲,1995年11月10日初診。皮膚硬如皮草4年餘,曾在某醫院確診為系統性硬皮病,用激素、維生素等藥治療,病情略有控制,停藥後加重,多方尋治,均未取得效果而來我處治療。

診見:面部及頸、四肢皮膚髮硬呈蠟樣光澤,深棕色,不易捏起,知覺遲鈍,患處無汗,並伴胸悶氣短,舌淡紅、少苔,脈細。心電圖示:心肌輕度損傷。

證屬陰血不足,皮腠痺阻。治宜開腠解肌通痺,養陰補血生津。擬麻黃鱉甲湯。

處方:麻黃、天花粉、葛根各20g,炙鱉甲、阿膠、當歸、桂枝、甘草各15g,川牛膝30g,黃芪40g。水煎服,每天1劑。

服藥10劑後,皮膚即有潮溼感,且較服藥前柔軟。繼守上方增減2個月後,患處皮膚柔軟,知覺明顯,顏色接近正常皮膚,損害區有毛長出並伴汗出。再服藥4個月,諸症消失。

按:硬皮病多由風寒諸邪侵淫肌膚,營衛失和,腠理閉塞,經絡阻隔,痺阻不通,造成陰津失布,肌膚失養,日久陰血耗傷,臟腑失調。

故治療本病以宣疏肌表,養陰補血為基本法則,用麻黃鱉甲湯疏肌表,和營衛,開腠理,通經絡,使陰血得補,肌膚得養而獲效。

方中麻黃因有黃芪之斂汗及諸養陰藥,藥量可用至30g,未見不良反應。

2.銀屑病

趙某,男,33歲,1996年11月11日初診。自述全身出現紅斑及丘疹3月餘。診見:全身形狀不同、大小不等的紅斑及丘疹,表面覆有銀白色鱗屑,腰以上及上肢皮損為甚,部分融合成片,剝除鱗屑,則露出粉紅色透明薄膜,刮下此膜,即見篩狀珠樣出血。

自覺皮膚瘙癢難忍,大便乾燥,舌紅、苔薄白,脈細。西醫診斷為銀屑病。

證屬腠理閉塞,陰津不布,化燥生風。治宜開腠養陰潤燥。擬麻黃潤燥湯。

處方:麻黃、桂枝各10g,白芍、當歸、生地黃、北沙參各15g,白蒺藜20g。

服上方10劑,紅斑明顯消退,鱗屑減少,瘙癢大減,無新皮損出現,大便通暢。繼以上方增減治療月餘痊癒。

按:銀屑病發病有明顯季節性,多為冬作夏瘥,乃冬季寒邪束表,腠理致密,無汗膚燥,陰津難於外布以潤肌膚所致。本案病發於冬,故師仲景意,用麻黃與桂枝相伍,不僅辛溫宣肺,開腠理,透毛竅,且能溫通經絡,引動諸養陰藥達表以潤肌膚,故能取效。

3.蕁麻疹

孫某,女,20歲,學生,1997年1月5日初診。

1個月前皮膚瘙癢,起紅色丘疹,此起彼伏。自述近2年來反覆發作。診見:顏面及背部大面積紅色丘疹,惡寒無汗,胃脘不適,大便乾燥,7天1次,舌紅、苔薄白,脈沉細。

證屬陰血不足,風寒束表,肺衛失宣所致。治宜養血滋陰,祛風散寒止癢。擬荊防四物湯與麻桂各半湯合方加減。

處方:麻黃10g,當歸、白鮮皮各20g,桂枝、防風、荊芥、白芍、生地黃、陳皮、川芎、生何首烏、甘草各15g。

服藥7劑後,諸症消失,隨訪2年未復發。

按:蕁麻疹急性期治之得法,多可獲愈,或自行緩解;若轉成慢性,多陰血耗傷,且常易感受風寒或風熱。

本案因病久陰血虧虛,感受風寒所致,轉為慢性。故選用荊防四物湯合麻桂各半湯合方加減以養陰血,除風寒而止癢。由於該患尚有胃脘不和之證,又於方中加入陳皮以和胃。諸藥相合而奏良效。

4.無汗症

吳某,女,27歲,1997年5月6日初診。無汗4年。

診見:皮膚乾燥,常伴低熱,體溫波動在37℃~38℃之間,鼻中乾燥,咽喉及胸上發緊而有熱感,舌紅、少苔,脈弦細而數。證屬鬱熱傷陰。

擬養陰發汗、疏解鬱熱法,方用《傷寒論》麻黃升麻湯。

處方:麻黃20g,黃芩、桑白皮、升麻、生地黃、牡丹皮、白芍、知母、玉竹、天冬、白朮、甘草各15g,生石膏30g,薄荷、桂枝、乾薑各10g。

服藥7劑,皮膚即見汗出潮溼感,體溫降至36.5℃,餘症亦明顯減輕。上方續服7劑,諸症盡除而停藥。

1個月後因情緒波動,體溫又升至37.9℃,汗出減少。又以前方加柴胡15g,囑其繼服6劑。服藥後熱退汗出,隨訪2年未復發。

按:無汗一症,如因外感持續時間短,隨著外邪的去除則病癒而汗出復常;如因內傷則持續時間長,一般為數月或數年,或由少陽樞機不利,或由陰血虧虛,或由經脈不暢等。

本案之無汗,乃由陽鬱化熱傷陰,且陰傷又難以作汗,致玄府閉塞。故遵經旨“火鬱發之”,選經方麻黃升麻湯發越鬱熱,滋陰清火而取效。後因情緒變化復發,系肝經鬱熱使然,故加柴胡疏肝清肝後又獲良效。

每日一文,陪伴中醫人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