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X 又一次大賣,蘋果的魔力究竟在哪?

1.用戶要的是創新嗎?

政治是關於“制衡”的藝術,供應鏈管理同樣。當然,被制衡方會很不爽。

9月12日 iPhone "Ten" 發佈當天,高通的官方博客同步了一篇十分吸睛的文章,大意是“操蛋的蘋果沒有什麼了不起 bla bla,iPhone的很多創新,都是Android手機最先使用”

文中一條條列舉了詳實的證據:

HTC One M8、LG V30、小米5都比 iPhone "Ten" 更早用上快充。

虹膜識別 / 面部識別什麼的,首創於三星Note 8

AR 也沒什麼了不起,你聽都沒聽說過的聯想Phab Pro 2早就玩剩下了

iPhone X 又一次大賣,蘋果的魔力究竟在哪?

高通懟蘋果,實在懟的沒什麼新意。因為隔三差五,總有一些人跳出來,“蘋果沒什麼了不起!”,“BOM根本不高,機器不值那個價”,“所謂的創新不是抄襲就是炒冷飯” ,而 Steve Jobs 的那句 “Good artists copy, great artists steal” ,在歷史深處閃耀著智慧的光芒...Jobs 最敬仰的人之一,Dieter Rams,作為博朗的首席設計師產出了上世紀50-70年代許多經典的設計,涵蓋消費電子、工業用品甚至家居。Jobs 的產品到處都有他的影子:

iPhone X 又一次大賣,蘋果的魔力究竟在哪?

iPhone X 又一次大賣,蘋果的魔力究竟在哪?

赤裸裸地“致敬”....

令人困惑的是,很多人一邊拿著放大鏡檢查著蘋果,找出了多少瑕疵。一邊又毫不猶豫地拿出真金白銀。

這種場景,像極了雷軍一年前的喋喋不休,“互聯網思維會革了那些不思進取的廠商的命,OV像賣保險一樣賣手機,早應該掃進歷史的垃圾堆” ,“低配高價,買的人就是傻逼”,然後雷同學得出了一個結論:三四五線的用戶換機潮,因為用戶群體不一樣,需要迎合他們特定的消費行為模式。2016年年末開始,雷同學也學起了OV,一邊到處開起小米之家和小米小店,一邊也搞起了高顏值機器+小鮮肉代言,放棄了長久以來倡導的黑科技。

“消費者並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直到我們拿出自己的產品,他們就發現,這是我要的東西”

你看,人心總是那麼難以捉摸。

2. 蘋果領先,可能領先的是“對創新的理解”

無論是偷了施樂的GUI,還是從博朗首席設計師Dieter 那裡‘steal ideas’,Jobs 似乎重新定義了“抄襲”:比如Jobs和Jonathan Ive 都公開承認受到Dieter的影響,Dieter 非但沒有指責蘋果抄襲,反而在工業設計紀錄片《Objectified》當中表示:

“據我觀察,如今只有少數幾個認真看待設計的公司,美國就有一家,蘋果公司。”

iPhone X 又一次大賣,蘋果的魔力究竟在哪?

客觀地說,蘋果從來沒有直接照搬博朗的設計,蘋果的產品本身是革新性的,比如蘋果將博朗在收音機上的鋁殼設計貫徹到了自己的電腦上,將博朗收音機的操控方式變成 iPod 專屬的觸控轉盤等等,這些設計延續了博朗的元素與理念,並用蘋果的方式完成了面向現代與未來的傳承。

當抄襲跳出純粹的照搬去迎合市場流行,而建立在品牌更多地對“用戶對產品的需求和感覺”進行考慮、在設計中表現出對“人本”的重視和關懷的話,這樣的設計將同樣有說服力,甚至讓人心生敬佩並得到市場與用戶的肯定。

——出處來自 《蘋果“借鑑史”:向當年經典的博朗設計“致敬”》

那創新在喬布斯眼裡是什麼?不知道。

可以看到的創新總是伴隨著商業上的極大風險。有些公司是為了追求創新而創新,蘋果卻從來把一項足以成為噱頭的創新技術,打磨到足夠成熟才會推出,雙攝、無線充電都是如此。而且偏偏研發支出常年低於友商,效費比驚人。

有些公司不斷教育用戶,驅動用戶以參數和跑分來衡量產品的價值,強調硬件更新。而蘋果強調的是科技和創新技術本身,能帶來什麼,不是新產品帶來了什麼新技術。

科技促進了人的什麼東西,而不是理所當然人們需要什麼樣的科技。老一套的說辭:科技和人文,誰排在前,誰排在後,什麼時候需要“結合一下”。如果朝這裡多想一點點,出來的東西可能就完全不一樣。

指紋識別在之前的筆記本電腦和手機上都有出現過,唯獨蘋果把它用火了。iPhone 一代率先使用多點觸控的電容屏,在以往的“掌上電腦”的概念拋棄了觸控筆,最自然的手指觸摸和點擊成為了新型交互方式。 知乎上曾有一段微軟工程師的細膩描述,講述2007年iPhone 一代發售時受到的“震撼”:

啊,這怎麼可能。在我周圍 40 平米內,所有世界已發售的新智能手機,都有樣機,不僅僅 MS 的盟友多普達,還有 Nokia、Moto,甚至是歐洲一些小品牌的,我從未見過如此驚才絕豔的系統。同時,那些演示在我心中逐漸轉換為一個個軟件指令和硬件適配,我清楚的知道當前業界工業已知水平的極限,沒有哪一個組合,能夠產出一個系統良好完成那些操作,比如,拇指按屏幕 keyboard 輸入字符(WM 必須用筆桿精確點擊)、兩隻手指放大照片、相機取景的時候的自然拉伸……實在是太多...獨自一人使用的時候,我竟有種想哭出來的感覺,技術與設計的完美結合,完全超越我認知,讓我清晰的感受到那種技術斷層的存在...

微軟著名的Kinect ,硬件由一家著名的以色列公司PrimeSense提供支持。 PrimeSense會投射肉眼不可見的紅外點陣,然後檢測並通過特殊處理芯片獲取深度信息。Kinect的輸出是320x240深度圖,具有2048個靈敏度(不同的深度),基於30,000個激光點,IR投影機有專門的斑點圖案進行處理。蘋果在收購了PrimeSense後,iPhone X的原深感攝像頭基本上就是一部新版Kinect。

iPhone X 又一次大賣,蘋果的魔力究竟在哪?

而友商完全不在一個頻道上。虹膜識別被束之高閣,面部識別算法簡陋到擺一張照片即可騙過,毫不考慮技術的實用程度,甚至誰還記得Galaxy 某代旗艦眼球翻頁的功能。亦步亦趨模仿卻不得其法,原因就是對新技術的應用場景,淺嘗輒止,在發佈會上興奮地告訴人們我們帶來了很酷的黑科技....什麼四軸防抖,光學防抖、數碼防抖,用戶拿到真機後迫不及待試了試,繁瑣、撓頭、搖了搖頭就沒了後續。

並不富裕的中產養子喬布斯在昂貴的裡德學院只學了幾個月,僅僅只為“培養美感”,後來去印度進行身體的苦修和心靈的求索,最後才是在車庫裡創立蘋果。如此獨一無二的經歷,太少人能夠“模仿”。

3.你看不到的那些極致細節

不知道還有多少人記得,當年iPhone 4天線門引起巨大波瀾的時候,眾人質疑蘋果是一家“外行”公司,最後逼急了的蘋果主動向媒體開放了它極少對外透露的神秘實驗室一角。下面這個絕大多數蘋果員工都沒有走進去過的房間,就是蘋果產品的信號實驗室。

iPhone X 又一次大賣,蘋果的魔力究竟在哪?

據參觀者描述,實驗室中安放著多個巨大的鋁製外殼立方體,即所謂的“吸波室”或者“消聲室”,每一間吸波室造價都超過100萬美元,17間吸波室總造價一億美元。房間內部各面都覆蓋著金字塔形和矩形發泡材料,用於吸收電磁波(也包括聲波)。房間的門用銅框密封,甚至門把手都是玻璃纖維做的,保證整個房間都是隔絕電磁波的完美“法拉第籠”

還有知乎上的這一篇描述蘋果黑科技的神文,細節滿滿,不知何故被刪

iPhone X 又一次大賣,蘋果的魔力究竟在哪?

iPhone X 又一次大賣,蘋果的魔力究竟在哪?

iPhone X 又一次大賣,蘋果的魔力究竟在哪?

iPhone X 又一次大賣,蘋果的魔力究竟在哪?

iPhone X 又一次大賣,蘋果的魔力究竟在哪?

iPhone X 又一次大賣,蘋果的魔力究竟在哪?

iPhone X 又一次大賣,蘋果的魔力究竟在哪?

難怪最近彭博社報道 “蘋果為了提高產量,保證供貨,將iPhone X 面部識別的精準度降低”,引起了蘋果強烈的反彈。

所以,蘋果那一股強大的扭曲現實力場,也就不足為奇了: 每年都收割了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差不多90%的利潤,蘋果吃肉、其他人喝湯早已是常態。強悍如三星,幾年前市場份額是蘋果幾倍,利潤卻差了蘋果幾十倍。

當然,公允地說,蘋果軟硬件整合一體、以打造以用戶體驗為核心的設備,業界獨此一家。迷信開放、輸出廉價設備統治世界的Google 發現,幾年過去了,iOS生態並沒有凋敝的跡象。移動時代的玩法可能真的不一樣了,所以Google 才會收購HTC團隊,也嘗試起軟硬一體打造高端標杆設備Google Pixel 系列。微軟推出Surface ,也同樣領悟到了這一點。

無敵是多麼,多麼的寂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