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X 又一次大卖,苹果的魔力究竟在哪?

1.用户要的是创新吗?

政治是关于“制衡”的艺术,供应链管理同样。当然,被制衡方会很不爽。

9月12日 iPhone "Ten" 发布当天,高通的官方博客同步了一篇十分吸睛的文章,大意是“操蛋的苹果没有什么了不起 bla bla,iPhone的很多创新,都是Android手机最先使用”

文中一条条列举了详实的证据:

HTC One M8、LG V30、小米5都比 iPhone "Ten" 更早用上快充。

虹膜识别 / 面部识别什么的,首创于三星Note 8

AR 也没什么了不起,你听都没听说过的联想Phab Pro 2早就玩剩下了

iPhone X 又一次大卖,苹果的魔力究竟在哪?

高通怼苹果,实在怼的没什么新意。因为隔三差五,总有一些人跳出来,“苹果没什么了不起!”,“BOM根本不高,机器不值那个价”,“所谓的创新不是抄袭就是炒冷饭” ,而 Steve Jobs 的那句 “Good artists copy, great artists steal” ,在历史深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Jobs 最敬仰的人之一,Dieter Rams,作为博朗的首席设计师产出了上世纪50-70年代许多经典的设计,涵盖消费电子、工业用品甚至家居。Jobs 的产品到处都有他的影子:

iPhone X 又一次大卖,苹果的魔力究竟在哪?

iPhone X 又一次大卖,苹果的魔力究竟在哪?

赤裸裸地“致敬”....

令人困惑的是,很多人一边拿着放大镜检查着苹果,找出了多少瑕疵。一边又毫不犹豫地拿出真金白银。

这种场景,像极了雷军一年前的喋喋不休,“互联网思维会革了那些不思进取的厂商的命,OV像卖保险一样卖手机,早应该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低配高价,买的人就是傻逼”,然后雷同学得出了一个结论:三四五线的用户换机潮,因为用户群体不一样,需要迎合他们特定的消费行为模式。2016年年末开始,雷同学也学起了OV,一边到处开起小米之家和小米小店,一边也搞起了高颜值机器+小鲜肉代言,放弃了长久以来倡导的黑科技。

“消费者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直到我们拿出自己的产品,他们就发现,这是我要的东西”

你看,人心总是那么难以捉摸。

2. 苹果领先,可能领先的是“对创新的理解”

无论是偷了施乐的GUI,还是从博朗首席设计师Dieter 那里‘steal ideas’,Jobs 似乎重新定义了“抄袭”:比如Jobs和Jonathan Ive 都公开承认受到Dieter的影响,Dieter 非但没有指责苹果抄袭,反而在工业设计纪录片《Objectified》当中表示:

“据我观察,如今只有少数几个认真看待设计的公司,美国就有一家,苹果公司。”

iPhone X 又一次大卖,苹果的魔力究竟在哪?

客观地说,苹果从来没有直接照搬博朗的设计,苹果的产品本身是革新性的,比如苹果将博朗在收音机上的铝壳设计贯彻到了自己的电脑上,将博朗收音机的操控方式变成 iPod 专属的触控转盘等等,这些设计延续了博朗的元素与理念,并用苹果的方式完成了面向现代与未来的传承。

当抄袭跳出纯粹的照搬去迎合市场流行,而建立在品牌更多地对“用户对产品的需求和感觉”进行考虑、在设计中表现出对“人本”的重视和关怀的话,这样的设计将同样有说服力,甚至让人心生敬佩并得到市场与用户的肯定。

——出处来自 《苹果“借鉴史”:向当年经典的博朗设计“致敬”》

那创新在乔布斯眼里是什么?不知道。

可以看到的创新总是伴随着商业上的极大风险。有些公司是为了追求创新而创新,苹果却从来把一项足以成为噱头的创新技术,打磨到足够成熟才会推出,双摄、无线充电都是如此。而且偏偏研发支出常年低于友商,效费比惊人。

有些公司不断教育用户,驱动用户以参数和跑分来衡量产品的价值,强调硬件更新。而苹果强调的是科技和创新技术本身,能带来什么,不是新产品带来了什么新技术。

科技促进了人的什么东西,而不是理所当然人们需要什么样的科技。老一套的说辞:科技和人文,谁排在前,谁排在后,什么时候需要“结合一下”。如果朝这里多想一点点,出来的东西可能就完全不一样。

指纹识别在之前的笔记本电脑和手机上都有出现过,唯独苹果把它用火了。iPhone 一代率先使用多点触控的电容屏,在以往的“掌上电脑”的概念抛弃了触控笔,最自然的手指触摸和点击成为了新型交互方式。 知乎上曾有一段微软工程师的细腻描述,讲述2007年iPhone 一代发售时受到的“震撼”:

啊,这怎么可能。在我周围 40 平米内,所有世界已发售的新智能手机,都有样机,不仅仅 MS 的盟友多普达,还有 Nokia、Moto,甚至是欧洲一些小品牌的,我从未见过如此惊才绝艳的系统。同时,那些演示在我心中逐渐转换为一个个软件指令和硬件适配,我清楚的知道当前业界工业已知水平的极限,没有哪一个组合,能够产出一个系统良好完成那些操作,比如,拇指按屏幕 keyboard 输入字符(WM 必须用笔杆精确点击)、两只手指放大照片、相机取景的时候的自然拉伸……实在是太多...独自一人使用的时候,我竟有种想哭出来的感觉,技术与设计的完美结合,完全超越我认知,让我清晰的感受到那种技术断层的存在...

微软著名的Kinect ,硬件由一家著名的以色列公司PrimeSense提供支持。 PrimeSense会投射肉眼不可见的红外点阵,然后检测并通过特殊处理芯片获取深度信息。Kinect的输出是320x240深度图,具有2048个灵敏度(不同的深度),基于30,000个激光点,IR投影机有专门的斑点图案进行处理。苹果在收购了PrimeSense后,iPhone X的原深感摄像头基本上就是一部新版Kinect。

iPhone X 又一次大卖,苹果的魔力究竟在哪?

而友商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虹膜识别被束之高阁,面部识别算法简陋到摆一张照片即可骗过,毫不考虑技术的实用程度,甚至谁还记得Galaxy 某代旗舰眼球翻页的功能。亦步亦趋模仿却不得其法,原因就是对新技术的应用场景,浅尝辄止,在发布会上兴奋地告诉人们我们带来了很酷的黑科技....什么四轴防抖,光学防抖、数码防抖,用户拿到真机后迫不及待试了试,繁琐、挠头、摇了摇头就没了后续。

并不富裕的中产养子乔布斯在昂贵的里德学院只学了几个月,仅仅只为“培养美感”,后来去印度进行身体的苦修和心灵的求索,最后才是在车库里创立苹果。如此独一无二的经历,太少人能够“模仿”。

3.你看不到的那些极致细节

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当年iPhone 4天线门引起巨大波澜的时候,众人质疑苹果是一家“外行”公司,最后逼急了的苹果主动向媒体开放了它极少对外透露的神秘实验室一角。下面这个绝大多数苹果员工都没有走进去过的房间,就是苹果产品的信号实验室。

iPhone X 又一次大卖,苹果的魔力究竟在哪?

据参观者描述,实验室中安放着多个巨大的铝制外壳立方体,即所谓的“吸波室”或者“消声室”,每一间吸波室造价都超过100万美元,17间吸波室总造价一亿美元。房间内部各面都覆盖着金字塔形和矩形发泡材料,用于吸收电磁波(也包括声波)。房间的门用铜框密封,甚至门把手都是玻璃纤维做的,保证整个房间都是隔绝电磁波的完美“法拉第笼”

还有知乎上的这一篇描述苹果黑科技的神文,细节满满,不知何故被删

iPhone X 又一次大卖,苹果的魔力究竟在哪?

iPhone X 又一次大卖,苹果的魔力究竟在哪?

iPhone X 又一次大卖,苹果的魔力究竟在哪?

iPhone X 又一次大卖,苹果的魔力究竟在哪?

iPhone X 又一次大卖,苹果的魔力究竟在哪?

iPhone X 又一次大卖,苹果的魔力究竟在哪?

iPhone X 又一次大卖,苹果的魔力究竟在哪?

难怪最近彭博社报道 “苹果为了提高产量,保证供货,将iPhone X 面部识别的精准度降低”,引起了苹果强烈的反弹。

所以,苹果那一股强大的扭曲现实力场,也就不足为奇了: 每年都收割了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差不多90%的利润,苹果吃肉、其他人喝汤早已是常态。强悍如三星,几年前市场份额是苹果几倍,利润却差了苹果几十倍。

当然,公允地说,苹果软硬件整合一体、以打造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设备,业界独此一家。迷信开放、输出廉价设备统治世界的Google 发现,几年过去了,iOS生态并没有凋敝的迹象。移动时代的玩法可能真的不一样了,所以Google 才会收购HTC团队,也尝试起软硬一体打造高端标杆设备Google Pixel 系列。微软推出Surface ,也同样领悟到了这一点。

无敌是多么,多么的寂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