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方先觉将军,他在衡阳保卫战中的选择究竟是正确还是错误?

大不列颠的帝王


我认为是正确的 第一: 在这里首先必须先明确一件事情,衡阳城沦陷,最根本的原因是第十军作为一个整体,在长达47天的消耗战之中已经失去了扭转战局的能力,无力阻止日军占领衡阳。 虽然有资料表明,衡阳城破时第十军仍旧有至少一千多人的有生力量,但其分布在衡阳的各个阵地上,通讯已经中断,无法集结,即使能够集结也已经无力将四面八方的日军统统赶出衡阳城区。

而反观日军,光是火炮这一项,就几乎调度了十一军所有能抵达衡阳城周边的火炮,根据日军战史记载,第三次总攻衡阳的火炮已经达到让站在地上的士兵感觉到“天旋地转”的程度,同时,随着长沙方向日军第58师团这一生力军的加入,进攻衡阳的部队与衡阳城内的第十军光是人数差距就已经超过十倍,第二: 谈一谈方先觉选择停战所导致的结果。 方先觉与日军的谈判协定主要的两点就是不得屠杀,收容和治疗伤兵,对于伤兵的处理,各类资料并不统一,有说日军当时几乎处决了所有的伤兵,也有过伤兵被日军治疗并痊愈的记载,我们可以中肯一点去看待,这些问题可能都存在。

而根据葛先才所说,第十军最后的幸存者约为三千人,可见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之下,停战协定并没有被百分百的执行。 方先觉此时的身份不仅仅是第十军军长,而是决定这一区域内所有人死活的决策人,在援军无法赶来的情况下(如有人认为援军能够解围一定是没有了解过援军的准确位置),他更应该做的就是保全活着的人的生命。 其实笔者认为后人有很多时候无法去替前人下盖棺定论,特别是方先觉这样的人,我们可以确定的是方先觉在被俘期间并没有背叛行为,也没有助纣为虐,也许方先觉自己也不会知道的事情是,他的名字在衡阳流传了很长一段时间,直至今日仍是不少衡阳民众心里的一尊英雄雕像经久不衰。 在结尾,笔者说句心里话,方先觉对得起国家,对得起部下,唯一对不起的就是他自己。


李三万的三万里


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年代,是无法感同身受和深刻理解战争年代的残酷与惨烈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埔系名将方先觉的形象也逐步接近真相,回到历史现场,引发后世人的同情与理解,不再求全责备。日本为了确保衡阳战役的胜利,打击国军的防卫决心,重兵压境,疯狂围攻,兵力占有极大优势。

而方先觉部后援跟不上,情势危急,处境堪忧,他给国民党军事委员会致电,生出拼死到底的想法:

敌人今晨由北门突入以后,即在城内展开巷战。我官兵伤亡殆尽,刻再已无兵可资堵击,职等誓以一死报党国,勉尽军人天职,决不负钧座平生作育至意。此电恐为最后一电,来生再见!

但是,战争实在是太惨烈了,构筑的防御工事已经不起作用,联络中断,从而开始巷战。

方先觉将军最大的争议,就是1944年8月衡阳保卫战中接受了日本的劝降。在自杀未遂后,流血漂橹,方先觉思想开始松动与悲观,爱惜出生入死的子弟兵,并带领第十军伤兵同意停战协议。投降之前,方先觉无奈地说:

不是我们对不起国家,而是国家对不起我们;不是我们不要国家,而是国家不要我们!

第十军虽然号称泰山军,战绩彪炳,意志坚定,但也是血肉之躯,战事紧张危险,在晚年方先觉提起停战此事,依旧是感慨万千,说出“功败垂成,惟欠一死”的话。实际上,之后方先觉逃回重庆后,没有被军事法庭大处分,而是受到蒋介石的表彰,如英雄般被报道,蒋介石称赞他:忠义表天地。

社会各界也纷纷发表言论:欢迎抗战的灵魂归来,认为方先觉无愧于国家。如著名报刊《大公报》就发表评论说:

拿衡阳做榜样,每一个大城市都打四十七天,一个个地硬打,一处处地死拼,请问:日寇的命运还有几个四十七天?

可见,当时国民政府高层对方先觉的选择和处境没有激烈地指摘,而更多是敬仰与同情,对衡阳之战极为夸赞,激励前线将士。

抗战后崛起的著名媒体《救国日报》1944年12月20日发表社论,动情地说道:

方军长因弹尽援绝,防无可防,始被敌人俘虏。这在方军长及其部下,真百分之百尽了职分,不论对于国家,对于长官,对于国民,均无愧色。

但无论怎么说,正面反面,方先觉由于生出投降之意,并付诸实践,签订协议,难以成为一个完美的形象。总体来说,方先觉在决战中功篑一亏,率部停战,不免未竞全功,是一个悲剧性人物,我们可以同情与理解,但也不合适拔高为民族英雄,走向之前评价的反面,步入极端化,这从军人道义与职责上也不公平。

历史传讯社,基于共享理念下的历史学人社区。我们立足于原创,书写历史,资鉴现实,努力建设为一个有情怀和质量的新传播媒体。

历史传讯社


1944年,日本侵略者在太平洋战场节节败退,美军占领塞班岛和关岛,封锁日本太平洋航线,对日本本土狂轰乱炸。大日本帝国深感自己灭亡为期不远。

已经狗急跳墙的日本人,孤注一掷,决心从久无进展的中国战场打开局面,打通从东北到越南的交通线,以确保东南亚的战略物资能通过东北,再进入朝鲜与日本本土。同时摧毁中国南方的美国空军基地,防止这些基地飞机轰炸日本本土。

日军高度重视此次战役,储备大量战略物资,总计投入50万兵力,以求万无一失。此次战役史称“豫湘桂会战”。

战争开始,日军势如破竹,马不停蹄攻占郑州、洛阳,兵峰直指长沙。

长沙这座英雄之城,曾三次在“长沙之虎”薛岳带领下打退日军进攻,此战却仅4天就告失守。薛岳嫡系部队第4军军长张德能指挥失误,放弃防守战略要地岳麓山,日军得以居高临下,对长沙城重炮猛攻。危机时刻,张德能又擅自弃城出逃,导致长沙迅速陷落。一周后,张德能即被下令处决。


高奏凯歌的5万日军兵临重镇衡阳,守卫衡阳的第10军孤立无援,危如累卵。第10军共计17000人,其中一半是新兵,武器装备残缺,形式让人绝望。

英雄无畏的第10军却让侵略者碰了一个大钉子。

军长方先觉,下令炸毁湘江铁桥,防止日军向西方进攻,同时也断了第10军撤退的后路。方先觉要背水一战了。

方先觉毕业于黄埔三期,是一个文武双全的儒将。方先觉作战勇猛,完全是靠战功从底层士官升至将军。在黄埔三期同学中,他第二位升为军长,比他更早一步的是王耀武。

6月23日,战争开始,日军第11军军长横山勇,计划3天拿下衡阳,然后长驱直入,进军大西南,直接威胁重庆陪都。

日军参加战斗的68师团,也参加了几个月前的常德会战,围歼了方先觉派出增援的第10军预10师。此次仇人相见,分外眼红,战斗一开始就进入白热化。

战斗了四天,日军付出上千人伤亡代价,推进了200米。战斗第五天,第10军就报了血仇。68师团长佐久间为人带着所有68师团的最高级军官,在阵地瞭望衡阳城时,第10军的美制大炮齐发,这群侵略者恶贯满盈,不死即伤,佐久间为人当场死亡。

衡阳城坚壁清野 坚守了47天,战斗之惨烈闻所未闻。衡阳城周围的森林树木被打断,山峰被削平,双方死亡的士兵来不及掩埋,整座衡阳城都散发着恶臭。日本人参与进攻两师团大队长所剩无几,大部分由士官代理大队长。双方打到中途都已弹尽粮绝,日本人根本就没有准备打这样久的战略储备,以致不得不啃树皮,日本侵略者在中国从来没有如此狼狈。

骑虎难下的日军再次派出10万增援部队。在增援出发的第二天,焦头烂额的东条英机被迫下台。

已经强弩之末的第10军在坚守了40多天后仍未有一个士兵投降,但早已过了极限的第10军将士孤立无援,再也不可能坚持了。何况又增加10万新参战的敌军。


国民政府派遣增援的62军与日军40师团激战,伤亡惨重,不得不退出战斗。

“硬仗将军”王甲本的79军拼命向衡阳靠拢,依然无法突破日军防线。只有在外围苦战,以求减轻第10军压力。

另外参与救援的74军、46军和100军,均被日军挡在防线外。

8月6日,衡阳城失守,日军攻进城内。8月7日,为了受伤的7000名战士,试图自杀被手下阻止的方先觉,接受日本人停战协议,全军将士嚎啕大哭。

衡阳保卫战虽然失败,日军伤亡惨重,《日本战史》记载,衡阳保卫战后,日军第11军一次性补充兵源10万人。中国军队牺牲1万余将士,伤7000余人,日军伤亡数在8万5000人左右,中国军队实际上从未获得过如此巨大战果。

随后主席在发表社论:“坚守衡阳的守军是英勇的,衡阳人民付出了重大牺牲。”蒋介石也给予通电嘉奖。



后来第10军将士全部逃回后方。而之前日本人为了劝降方先觉,炮制出一篇方先觉出任伪职的消息。方先觉百口难辨,后入评价他“惟欠一死”。这句评语也成方先觉一生心魔。

对于国家,方先觉也许不应该得到民族英雄式的赞扬。但他毕竟并未出卖国家利益,以他付出的代价,配得上一句真诚的感谢。

值得一提的是,第10军这支英雄部队,改编为整编第三师,后来归队的战士也全部编入,师长赵锡田。在1946年9月定陶战役中,被刘邓大军全歼。


沧海历史春秋


先说答案:方先觉是真的主动投降日本,而且在政治上属于变节份子。


方先觉投降日本这件事,不仅有日本方面的记载,还有当事人的回忆,可以说方先觉投降变节是确凿无误。


然而只是因为当时中美关系微妙,蒋介石为了所谓的“大局”,硬生生把方先觉投降变节给宣传成力战不屈了。


首先,目前无论是大陆还是台湾的官方说法都是方先觉坚守衡阳,在城破之时企图拔枪自杀被周围将士拦住,万般无奈才选择了有条件投降。


2014年8月7日新民晚报上刊登一篇名为《衡阳保卫战70周年祭:1.7万余中国军人守城47天》

的文章里就是这么记述的。“方先觉拔枪自戕,被李绶光团长、王洪泽副官击落手枪。之后,方先觉多次试图自杀,均被卫士阻止。11时,衡阳全城被日军占领。”


然而根据日本方面史料记载,在8月7日傍晚,日军“发现守军阵地竖起白旗”,晚9点后,“守军部队就接连放下武器”,当晚,第十军参谋长孙鸣玉与日方接洽停火事宜,8日晨,方先觉与日军签署了停火协议。


而参与了全过程的当事人,和第10军一块坚守衡阳的暂编54师师长饶少伟也印证了日方史料的正确,饶少伟回忆,8月7日傍晚,方先觉召集四个师长商讨最后的行动方案。方说:“不是我们对不起国家,而是国家对不起我们;不是我们不要国家,而是国家不要我们!”尔后,方指示孙鸣玉拟出七项投降条件,大意:(1)要求保留第十军建制;(2)要求日军进城不杀害俘虏;(3)要求日军对受伤官兵给以人道待遇;(4)要求日军立即停火;(5)要求日军派飞机送方先觉到南京见汪精卫

。另两条饶已不能记忆。


8月8日,日军接受方部投降,但拒绝其条件,方最终接受无条件投降。


另外,重庆方面,8月15日,当时的军令部部长徐永昌在日记里记载了逃出衡阳的梁子超团长(第10军下辖569团团长)对于第10军以及方先觉投降过程的讲述,他表示方先觉确实向日军提出了要“送往南京”的要求,而其他条件和饶少伟师长回忆的差不多。


饶少伟回忆录写于1949年以后,而徐永昌日记更是在台湾出版,两者不存在串通一说,也就是说方先觉确实向日军提出要把自己送往南京。


而且在方先觉投降后,日本记者采访了方先觉,方先觉在采访过程中还对日本记者表达了与汪精卫减免的愿望。


以前这则新闻通常作为日本夸耀战功,污蔑勇士的无稽之谈,但是结合饶少伟师长的回忆,日军的史料以及徐永昌的日记,足以证明方先觉投降变节的事实。


力竭投降这无可厚非,我们也绝不苛求军人一定要“壮烈殉国”,但是方先觉作为中国军人,不要去住战俘营,却多次主动提出要去南京,要去见汪精卫,这就是变节,这是不能原谅的。



《历史研究》2006年05期,作者:邓野,原题为:蒋介石对方先觉投敌案的裁决


兰台


我原本是不想回答这个问题的,因为这个问题已经有很多创作者做出了非常好的回答,但是我在看到一位答者在回答和评论中对方先觉极尽辱骂的时候,我感觉我很有必要要站出来说一下方先觉将军以及他在衡阳坚守47天后所做出的投降行为。

方先觉的衡阳保卫战是中日战争史上最为亮眼的城防战,在整整47天的时间里,方先杰带领着只有日军1/6兵力的第十军付出了鲜血以及生命打破了日本人三天攻下衡阳的狂妄之语,击碎了日军的所有信心,使衡阳成为了日本部队最为头疼的一块铁板。

日本人最后甚至出动了飞机,拿出了压箱底的毒气弹,但都一直无济于事。

中日双方对衡阳保卫战以及方先觉的肯定

对于衡阳保卫战,无论是中方还是日本人都是非常肯定其战绩的,虽然方先觉在最后向日本人投降了,但是当他脱逃的时候,他受到了整个国家的欢迎,国民党方面给予了他英雄的称号,重庆的百姓给予了他英雄的荣耀。

而日本人也给予了他非常积极的评价,这些评价并不是因为方先觉投靠日本人而受到的赞扬,这些评价起源于方先觉率领第十军的英勇坚守所获得的敬佩。

军国时代的日本人非常看不起懦夫,如果方先觉一开始就向他们投降的话他们虽然会非常开心,但不会给方先杰作出太高的评价。


但是在方先觉用1.5万伤亡换取他们日本人7万多人伤亡的时候,他们的内心在仇恨方先觉的同时,对他产生的是一种油然的敬佩,以至于他们在《日本帝国陆军最后决战篇》中都表达了对方先觉和中国军队在衡阳保卫战中的敬意。

危难关头方先觉做出的选择以及改变

方先觉在战争后之所以会选择投降,其实并不是因为他自己贪生怕死,不是因为他顾及自己的私欲而忘了国家的大义。

如果方先觉贪生怕死的话,那他就不会这样在衡阳准备被攻陷的时候第一时间选择掏枪自杀了,在方先觉举起手枪对着自己脑袋的时候,他根本没有想到自己的生命,他有着每一个中国传统军人大无畏的精神,在危急存亡的最后一刻,他想到的是葬身国家的大义、是自我成全名节的赴死。

只可惜,方先觉最后被自己的手下副官们夺下了枪,在这个时候方先觉的手下们完全罔顾了军令大于天的规矩,他们不顾方先觉反对的没收了他的枪,杜绝了他在战场上了结生命的想法。

最后方先觉做出了激烈的思想斗争,手下的伤兵们让他放弃了突围的想法,也让他放弃了了解自己生命的想法,他决定向日本人求和保存手下士兵的生命,这些士兵在衡阳的47天里早已变得伤痕累累,他们成为了方先觉最大的牵挂,所以他才牺牲了自己的荣耀,决定向日本人求和。

网络上对方先觉的无底线辱骂

不过虽然说是求和,但是本质是和投降差不多的,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方先觉誓死坚守后的投降而去毫无底线的辱骂他,我觉得这样做法完全是没有道理的。

我在写这个问题前,看到有一个人是这样辱骂方先觉的,此人是名人民教师,但是在他的身上却并完全没有一个人民教师所应该拥有的正常三观,接下来我们贴图来看看。

以上就是一位教师所说出的话,什么叫打不过就跪在地上投降?

衡阳保卫战可是日本军事纪录中日本战损比唯一比中国还要高的战役,日本部队因为精良的武器和武士道悍不畏死的精神,所以战斗力普遍比很多中国军队要强大得多,往往在相同兵力下,日本人的一支军队是可以以一敌六中国的六支军队的。

而在第十军1万多人的抵挡下,日本人付出了什么代价呢?

方先觉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以及人们无理由的责备

日本人在衡阳战场上投入了五个师团的兵力,超过了10万的日本部队集结在了衡阳准备打通这条西南的生命线,这10万人的日本部队在衡阳保卫战中出现了超过七成的伤亡。


如果他们不是在衡阳被牵制住了整整47天的话,以日本人对于中国部队的战斗力来说,他们分散开绝对是能对超过五六十万人数的中国部队进行牵涉。

方先杰所作出的贡献可以说得上是巨大无比,而对于方先觉部队所做出的贡献,蒋介石给出了肯定,他授予了坚守在衡阳的第十军所有师长以上军官青天白日勋章,青天白日勋章是所有国民党军官心中追求的最高荣耀,想获得可谓困难之极,但在第十军中却一下子出现了数枚,可见第十军在衡阳的贡献有多么巨大了。

而我们上面的这位教师,却说出了这样非常可笑的言论来否认方先觉的贡献,在他的眼中方先觉是一个与汪精卫齐头并列的民族败类,是一个和汪精卫五十步笑百步的可笑汉奸。

我也并不是谁的粉,只是在看到这个非常三观不正的言论时,有感而发产生出了一股愤怒,大家想想这样的人还是一位教书育人的教师时,就可想而知有多么可怕了,诚然,如果方先觉有他所说这么自私的话,那他绝对就不会选择投降了,他自私的话就会为了自己的荣耀孤身进入黄泉路中,而不去会去顾手下们的生死存亡了。


所以说我觉得方先觉在衡阳保卫战中的选择是无可谓对错的,因为如果说是正确的话,他毕竟也是向日本人投降了,这是不争的事实,如果说是错误的话,他在衡阳保卫战中为整个国家所作出的贡献同样是无法忽略的,他在作出选择时对手下抗日战士们生命的珍惜也是令人感到敬佩的,在我看来,方先觉的行为做法虽然有着万般的争论,但是他的为人却是不容得我们侮辱的,面对这样对抗战有着巨大贡献的人,我们应当保持我们后人应有的敬意,而不是无底线的辱骂!


孤客生


提到方先觉将军,抗日战场上最悲情的英雄,夜狼觉得他和西汉的名将李陵非常相似。

李陵是大汉名将李广之孙,有其祖之勇,后来李陵率五千骁骑深入大漠,与数部于自己兵力的匈奴主力决战,最后几乎打光了人马后被迫投降了匈奴人,汉武帝得知其降匈的消息后杀了李陵全家,朝堂上下,只有司马迁一个人出来为李陵鸣不平,却因此下狱,受到宫刑。

方觉先几乎可以说是为抗战而生的军人,虽然他也是黄埔系(三期生),但不属于蒋的嫡系,官运也一直欠佳,直到1932年淞沪抗战爆时方仅任第10师第30旅第59团第1营营长,1935年全面抗战爆发,方升任第3师补充团团长。

十二年抗战,方先觉从一名营长升到了军长,就是能打仗,不怕死,拼出来的,他所率部经历了从淞沪会战、徐州会战、三次长沙会战几乎国民党所有正面战场上的与日重大战役。尤其在第三次长沙保卫战中,方先觉的预第10师苦守长沙,成为长沙保卫战的最关键棋子,方先觉获宝鼎勋章,同时升任第10军军长。

而1944年日军发动的长衡会战中,方先觉率第10军上演了抗战史上最悲情热血的衡阳保卫战。

之前由于第三战区的战略失误,让日军之前三次受到重创的长沙仅仅在两天就丢了,而方先觉的第10军负责守衡阳,以1.7万人的兵力面对日军四个师团近九万人的围攻,坚守衡阳47天(第三战区最初的最高目标也就是15天),让日军付出了1.9万人的伤亡,而第10军也基本全军打完。

衡阳保卫战后来被称为东方的莫斯科保卫战,其惨烈之程度为抗战史上之最。

但最后方先觉却像李陵一样,在弹尽粮绝后选择了投降。

后人时人评价方先觉,有人都说他功亏一篑惟欠一死,而方军长最初也是报着以身成仁的心态迎接最后的命运,衡阳被日军攻陷前,方先觉向蒋介石发出最后电报:“本日,衡阳守军向蒋介石发电,日军已突入城内,已无兵力阻挡,来生再见”。

后来方先觉曾拔枪自杀,被副官所阻,殉国未成。

最后在日军承诺不杀第10军近7000伤员后,方先觉放弃自杀,选择投降。

选择投降,无论是为自己,或是为第10军尚在衡阳的数千伤员,无论什么样的理由,都无法让人强加责怪。也无法简单的以对错来判断。

毕竟对第十军来说,他们不负这个国家。说好的坚守衡阳半月,说好的援军即至,是这个“国家”有负于他们,是那些自私惜命,心怀鬼胎的“友军”有负于他们。

不过相对于李陵,方先觉的命运还算略好,投降日军后,他只求一死,拒绝接受日军方面的治疗,一米八几的大汉仅剩一百斤不到奄奄一息,后来戴笠派军统人员趁日军看守忽略将其救回重庆。

而第10军伤愈的将士后来也没有提转枪口面向同胞,大都从日军处逃散归队。

而重庆方面也正面肯定了他和第十军在衡阳的战绩,第十军最后的投降之举迫于无奈,和抗战期间那些变节叛国的汉奸性质大为不同。

方先觉随后也被蒋介石授予了青天白日勋章。这是对方先觉十二年抗战功绩的最大肯定。

但最后投敌之举,却成为他人生之最痛,其后,他一直被闲置高职低就,1949年去了台湾,晚景穷困惨谈,于1983年病逝于台北。

对方先觉的人生评价,夜狼觉得用辛弃疾那首《贺新郎》中的一句来概括最为准确:

将军百战声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抗战最惨烈的两大保卫战常德保卫战和衡阳保卫战的主将方先觉和余程万战后的命运都十分坎坷悲情,身前世后他们都没有得到应该获得的掌声和荣誉以及尊敬,不禁令人虚吁。

国人都欠他们一个道歉。

答疑人:今日头条年度历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主编夜狼啸西风


夜狼文史工作室


功败垂成,唯欠一死,这是很多人对于方先觉投降行为的看法,但是他的投降究竟是为了他自己吗?

其实不然,方先觉是黄埔三期毕业生,从经历来看,从北伐到中原大战,从长城抗战再到全面抗战爆发,他都是一员虎将,尤其在长城抗战期间便多次负伤,一度坚守不退,可谓是生死对于他来说早已置之度外。所以我认为,方先觉首先是不怕死的,但是他的命运在1944年彻底的发生了反转。



在抗战进入末期,日军做了最后的一次垂死挣扎,制定了“一号方案”,结果国军大败,此便是豫湘桂大溃退,而方先觉在这场战役中却上演了极其悲剧但又铁骨铮铮的一幕。日军第十一军在司令官横山勇的率领下进犯衡阳,而时任第十军军长的方先觉率领全军一万七千多人展开了衡阳保卫战,没想到的是,这样本来按计划仅仅坚守十天就有援军来助的军队却陷入了鏖战,与日军十万之众激战四十七天,最终国军将领方先觉选择了投降,这是为什么呢?



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或许这场战役方先觉以死报国,力战不退,以绝对之大无畏气魄捍卫土地,那么注定会青史留名。但他的选择却是为了数万士兵的生命,他承受了很大的压力,他也没有在乎荣誉,他只是牺牲了自己的荣誉换回了数万伤兵的生命,这种精神乃至气魄,也绝非一般人所拥有。



对于一个打了几十年仗的将军来说,杀身成仁简单,但做为一军之主帅,他要为那些守卫国土而重伤的士兵负责,也许死守确实流芳千古,但那些伤兵确实是无辜的,他们尽了守土御敌之责任,但由于各种因素,他们成为了孤军。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方先觉活着反而比死更难,至少对于他来说是这样的,但他依然是义无反顾的选择了“苟且”,接受了日军的投降主张。

直至今日,对他的选择依然有很多人不得够释怀,确实,他死的话绝对算是中国抗战史上一个鼎鼎大名的英雄,历史上又有了一个“完美”的英雄,但是那些为守卫衡阳而负伤的一万无辜士兵呢?让他们去做孤魂野鬼?所以他的选择是正确的,他的生是为了更多的人活着。我是略懂一二的四少,感谢您的关注和点赞!


历史之绝唱


“战死沙场,马革裹尸”军人的热血染红了惨烈的战争,名垂青史。但战斗还未结束,强虏还未被赶出家园,如为死而死,那未酬的壮志何人可以实现?

1944年,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逐渐失利,失去了制空权和制海权,根据当时的日本国内的经济状况与工业条件,要恢复海上交通与空中优势,已无可能。唯一的希望就是以陆军的优势力量打通一条大陆交通线,连贯日本本土和被占领国。而夺取平汉、湘桂两条铁路线是能否贯通大陆交通线的关键。为此,日军制定了“一号作战”计划,这是日军发动最大一次野战攻势,其中第二步是攻占长沙和衡阳。

从1944年5月27日到6月18日,短短20天,长沙失守,大西南的第一道门户豁然洞开,日军的刺刀直指衡阳。衡阳,是进入桂、川、滇、黔的门户,是打开湘、粤两省陆路交通的钥匙。

第10军,长期驻守湖南,曾是广州北伐军的一支。俄式装备,百分之九十五的干部为黄埔军校毕业生,在当时100个军中,属于战斗力较强的。参加过3次长沙会战,在常德会战时,有非常出色的表现。此次守城,蒋介石给方先觉的命令是坚守10天到2周时间。

5月31日,固守衡阳的命令正式下达。第10军官兵花费20天的时间,在衡阳城郊构筑了大要塞式的综合阵地,日本战史曾专门作评述说:“此种伟大的防御工事,实为中日战争以来所初见。”这些防御工事在后来的战争中为坚守47天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944年6月22日,日军飞机首度飞至衡阳上空,开始狂轰烂炸,衡阳守卫战正式打响。

衡阳守卫部队中,有隔膜,第10军战斗力最强的第3师师长周庆祥,不满方先觉被任命为军长,曾告过刁状。有阻碍,年前说好的美式装备被军委会配给外围战场的其他军。从昆明领到12门的美式七五山炮,路上多次遇到截留,最后花费3个月的时间,营长张作祥才得以于6月25日带着半个营6门炮2000发炮弹进入战火纷飞的衡阳城。

可在战斗打响后,种种不利因素没有带来任何负面影响,守军共约1万8千余人,伤亡达1万5千人,殉国者6千有余。在和日军反复争夺的阵地上,往往是战至最后一人,打光最后一发子弹。

日军前两次的全面进攻都没能敲开衡阳的大门,双方两次进入相持阶段,但缺医少药,粮食匮乏,弹药告罄,兵员无法得到补充,日军在增援到来后,发动的第三次进攻最终攻破了衡阳城。

衡阳城房屋本不高大坚固,经多日轰炸,早成一片瓦砾,无法进行巷战。8月8日,衡阳失守,方先觉率参谋长及五位少将师长发送出中外皆知的最后一电。欲自杀殉国被救后,因为伤员太多无法带走,所以拒绝突围。不惧死,但渴望生,于是升白旗与日军进行谈判。

方先觉将军带领第10军在孤城衡阳坚守47个昼夜,创造了抗战中坚守时间最长、日军死伤最多的辉煌战例。以不到两万人守衡阳一座孤城,使日军投入5个师团、1个旅团和1个重炮部队,迟滞日军进攻的步伐。对比之后36小时被拿下的桂林,以及日军从柳州到独角山纵横千里,如入无人之境。为什么要去苛责放下武器的第10军,决定放下武器的方先觉将军。

千古艰难为一死,但总要死得其所。苦守47天,说好3日就到的援军在几个3日后,依旧是让大家望穿秋水,在衡阳城郊骚扰日军。

没有弹药,没有粮食,更无险可以据守,城破时几千幸存的军人伤员该当如何?打日本,也要先活下去啊。如果方先觉举枪自杀身亡,他手下的5位师长既是独活将来也会无立足之地,天塌下来要个高的顶着,此时的军长就是那个高的。

第10军官兵用自己的血战而扬名国内外,日军对他们是不想放,不能用,不敢杀,也没有精力看管,最后,是大家接二连三地逃走。被羁押3个多月后,方先觉被戴笠安排人救回重庆。为堵天下人悠悠之口,不让日军借刀杀人之计得逞,蒋介石没有重用但嘉奖脱险归来的第10军众将。

作为军人,方先觉将军尽职尽责地完成了守城命令;作为军长,他没有丢下伤员自己逃跑,也没有让自己的部下作无谓的牺牲。他的选择没有错误,牺牲的只是自己的名誉,但让那么多追随他的人都看到后来的黎明。


今安在的文史情缘


方先觉的选择是错误的,直接原因是日军攻城炮火过于猛烈,第十军军部与各师各团的联络全部中断,方先觉无法掌握所部还有多少兵力可以继续作战,甚至以为所剩无几了。

由此方先觉产生第二个误判,即衡阳城破后,第十军近7000名伤兵势必将面临日军屠杀,而援军又迟迟不至,作为军长,他有义务保全部下的生命,最终在坚持抵抗47天后,选择与攻城日军谈判停战,当第十军官兵放下武器纷纷走出残垣断壁时,方先觉才发现还有数千可战之兵,遂追悔莫及。



其实方军长先觉曾经于8月7日试图举枪自杀,被副官王泽洪及时发现阻止。次日第十军被日军改编为“先和军”出城整理,日军68师团以药品不足为由拒绝救治第十军负伤官兵,因疼痛难忍自杀者大有人在,尽管在放下武器前曾经与几位师长统一过意见,方先觉仍然不肯原谅自己。

方先觉赴台后因为“投降”的污点一直被同僚攻讦,他辨无可辨,一生痛苦。他常说自己最大的遗憾,就是当年没死在衡阳。1968年退役前,在蒋介石面前抱膝大哭,可见这段历史对他的伤害之大,后来干脆落发为僧。



黄埔三期的方先觉从预十师师长到第十军军长,以善守成为抗日名将,第三次长沙保卫战第十军李玉堂部作为“天炉战”的“炉底”死守长沙城,师长方先觉即功不可没,为长沙大捷立下汗马功劳;升为“泰山军”第十军军长后,又死抗横山勇47天,超额完成蒋介石命守10到15天的命令,毙伤日军4万余人,功在民族。

遗憾的是,方先觉在之前救援常德的战役中,因薛岳越级指挥第十军190师而闹翻,既没有完成拯救第74军57师的任务,又见疑于薛岳,终酿成衡阳被围时国军各部逤巡不前,以致功亏一篑,抱憾终生。

方先觉将军,抗日杀敌,难掩名将之身,却是个悲剧人物。


度度狼gg


方先觉,抗日爱国将领。

其曾就读黄埔军校,相继参加过北伐、热河抗战、中原大战、台儿庄会战、长沙会战等。在他率领下所部与日浴血奋战,方先觉更是身先士卒曾多次负伤。衡阳会战一战成名。这一战役,中国抗战史称为豫湘桂会战。

衡阳保卫战,即衡阳会战。

1944年,衡阳会战爆发。它是中国抗战史上敌我双方伤亡最多、中国军队正面交战时间最长的城市攻防战,被誉为“东方的莫斯科保卫战”。方先觉将军率领的国军以少战多重创日寇,但终日寇惨胜告终。

日寇为了打通陆上作战的生命线,1944年下达了“一号作战”命令。豫湘桂大会战初期,配有战车师团的15万日寇,在河南平原以数百辆战车装甲车和重炮横扫国军28万人。日本第5航空军出动2700架次飞机,7倍优势压倒了只有400架次出动的中美空军,掌握制空权。方先觉将军所部是前身是“黄埔教导团”,号称“泰斗军”最精锐的第10军。但实际衡阳保卫战前,方所部实际兵力只有17600人,但其中含通讯、工程等非战斗人员3000余人。第10军实际仅仅有1.5个师的实力。会战前,方先觉接到的命令是“坚守衡阳城10至15天”。

1944年6月,日寇投入了四个主力师团和第5航空军约9万余人,敌我兵力在5.3:1的巨大差距下衡阳会战拉开了序幕。

23日凌晨,日寇直扑衡阳,双方激战到27日,衡阳外围阵地全部沦陷,阵地守军包括伙夫无一逃跑,全部牺牲。28日日寇在飞机重炮掩护下,又开始冲锋并且无耻的使用的毒气弹。但仍被守军挫败,在日寇补充期间,守军果断炸毁多个大桥,以缓锋芒。

7月11日,日寇得了大量野炮大队的补充开始第二次大规模进攻,次日敌120联队联队长被击毙。直到20日,日寇68师团、116师团以伤亡8000余人、阵亡联队长一名、大队长6名、几乎所有中队长的情况下仅仅攻占了衡阳第一线阵地。日寇第二次进攻依旧惨败。同样中国军队也伤亡近4000余人,沦陷阵地无不战至最后一人。

衡阳久攻不下,已经引起日寇大本营和天皇震怒,后续58师团、13师团驰援,并对衡阳展开第三次总攻。但此时守军伤者已经过8000千,有生力量和弹药炮弹基本已经消耗殆尽。连伙夫等非战斗兵种已经上了前线,衡阳沦陷只是迟早问题。方先觉因伤者过多不愿抛弃袍泽拒绝部下突围的建议。

8月8日,衡阳市区沦陷,守军向蒋介石发电“日军已突入城内,已无兵力阻挡,来生再见”

夜间,方先觉与敌谈判,日寇拒绝了他的条件(要求保留第10军建制;要求日军进城不杀害俘虏;要求日军对受伤官兵给以人道待遇;要求日军立即停火;要求日军派飞机送方先觉到南京见汪精卫)最后无条件投降。1万余人放下武器(其中8、9成为伤员)历时47日的衡阳保卫战落下帷幕。

衡阳战事后,日军因第十军的忠勇,果守约定,未因泄愤而屠杀已降官兵。并将第十军改名”先和军”,仍以方为军长,各级军官依然为旧部。之后,第十军主要将领陆续逃脱。方先觉也在军统安排下,坐飞机逃回重庆。

可以说,衡阳会战是中国战场上最惨烈的一战。用日方的话来说,“中国军队根本是拿手榴弹当刺刀在使用”,会战中日寇付出了6万余人、一名旅团长少将阵亡的情况下才逼近衡阳市区。而且双方激战期间,由于日寇各地战事依然不顺,东条英机的军人政府垮台。日本方面为维护“皇军”战无不胜的神话,对真相多有隐瞒,致使日本国内很多人不知道衡阳这个地方。

“衡阳沦陷,非战之罪”。

会战期间第10军没有得到一兵一卒增援,仅有少量空军空投补给。如此在数倍敌军且全方面劣势情况下,斩杀数倍于己方的日寇,坚守孤城47天,而且战后日寇更是多数部队休整数月,极大打击了日军战役目标进度,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以著名“南京保卫战”为例,中国守军16万,日寇5万,坚守一周便放弃,日军展开惨无人道南京大屠杀。差别无非信念如此。

援军为什么不来?蒋介石多次电令79军、62军火速支援,后更有抗日铁军74军和64军驰援。外围援军本来也是经长沙会战等战斗驰援而来,日军更是有围城打援计划。8月上旬,衡阳外围,已有66468名中国士兵阵亡,俘虏27447名,连同伤病中国军队损失了226400人,实际上参战的45个中国师。我认为援军也已经竭尽全力。但也有言论援兵珍惜羽翼雷声大雨点小,但同为袍泽,抗击外敌,战事已到如此地步,我相信他们也已尽力。

衡阳沦陷第二日,援军部队已打到衫桥,与衡阳近在咫尺。或许方先觉再坚持一日多许,战事可能是另一个结果,只是造化弄人。

“不是我们对不起国家,是国家对不起我们。不是我们不要国家,是国家不要我们。”不知道方先觉是在什么心情下说出此话投降,无数后人评价方先觉一生“只欠一死”。

但是我认为战事已到那种地步,全军鏖战47日,8成多伤员完全丧失营养品、药物。剩下可以战斗的人员也早已身心俱疲。世界上任何一支部队到达这样的战损比也已经早已丧失了战斗力。方先觉可以自杀以保全忠节,但剩下近万人的袍泽怎么办?等待着日军接下来的屠杀?若拒绝投降,军令如山,这些热血官兵必然会发起最后的抵抗,结局唯有一死。可以说投降给了这些浴血奋战的袍泽一个生的机会。

方先觉在保全自己忠节名望和袍泽性命之间选择了后者。

无论如何,方先觉将军功绩就在那,不容抹杀。至于真相如何,或许只有当事人所知悉。

千古青史,自有评判。

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